1、疫期医患同看夕阳走红:美是生命的阳光 (美的力量、美育、人文之美) (素材)抗疫路上,共看久违的夕阳(素材)抗疫路上,共看久违的夕阳 “落日余晖”下的身影闪耀着“人文关怀之光”“落日余晖”下的身影闪耀着“人文关怀之光” 地评线地评线 用美育涵养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美丽心灵”人民网人民网 为何要在下雪时去一趟故宫为何要在下雪时去一趟故宫光明时评光明时评 生活之美生活之美 即是文化之美即是文化之美光明时评光明时评 美指向高远的精神境界美指向高远的精神境界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美育是一种刚需美育是一种刚需人民网人民网 提升社会的审美水位提升社会的审美水位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多去发现这个世界上的多去发现这个
2、世界上的“人性之美人性之美”长江日报长江日报 “阳光阳光”出来了出来了 美好在前方美好在前方地评线地评线 抗疫路上,共看久违的夕阳抗疫路上,共看久违的夕阳 3 月 5 日下午四点多,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 医疗队队员刘凯医生在护送病人做 CT 的途中,停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 87 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这张照片很快就网络上走红。 当天晚上,27 岁的刘凯医生忙碌一天后回到房间,通过电话接受澎湃新闻 记者采访,讲述了傍晚时分与老先生偶然欣赏夕阳的经过。 这位老先生入院时是重症患者,在上海医疗团队的救治下,目前身体情况已 不断转好。今天下午四点多,刘凯推着他去做
3、一个 CT 检查随访,在回病房的途 中,和煦的夕阳恰好洒在病人和医生身上。 “我看老先生挺高兴的,就问他要不要看一会(夕阳),他说好。”于是两人 停下来。 刘凯说, 对于老先生而言, 他已经一个月没有看到阳光。 其实对他自己来说, 每天早出晚归,一直待在病房,也很少看到太阳。所以当两人看到沐浴在夕阳下 时,其实都挺高兴的。 “您觉得怎么样?”停下后,刘凯问老先生,后者答,“夕阳蛮好。” 看了三四分钟,刘凯知道这个老先生的病情还不稳定,室外温度不高,就推 着他回到病房。刘凯说,回去后老先生心情很好,很快入睡休息了。 “落日余晖落日余晖”下的身影闪耀着下的身影闪耀着“人文关怀之光人文关怀之光” 中
4、安时评中安时评 最近,一张照片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上海复旦大 学附属中山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刘凯医生在护送病人做 CT 的途中, 停下来, 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 87 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 落日余晖下的两个身影,老人安静欣赏余晖,医生轻轻指向落日,仿佛向患 者指明了希望的方向,平凡的场景,却感人至深。在这场战“疫”之中,我们还可 以看到很多“人文关怀之光”闪耀在疫情一线,不断驱散“阴霾”。 “人文关怀之光”闪耀疫情一线,驱散“阴霾之云”。“始终把保证人民群众的生 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最高位置”,一直是党中央对这次疫情防控的最高要求。 这场疫情阻击战中, 党旗飘飘
5、, 白衣逆行! 凡人善举更是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海, 点燃了关怀之光。全国上下,爱心如潮,在重症监护室、在方舱医院、在社区居 民点随处都可以看到温暖的善举、真诚的抚慰,看到所有人在为驱散疫情阴 霾所做的努力和关怀。中国人民以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闪耀出人性的光辉,处 处体现人文关怀, 体现社会和谐, 体现人际融洽, 体现大家庭的温暖。 疫病无情, 人有情; 温暖之光, 心映心。 我们相信, 当越来越多的人文之光闪耀在疫情一线, 疫情“阴霾”之云就会被驱散得越来越快。 “人文关怀之光”闪耀疫情一线,阻击“焦虑之雾”。我们还清晰记得,在方舱 医院,医护人员带着大家一起练八段锦、打太极拳、做呼吸操;新疆
6、医疗队的姑 娘穿着笨重的防护服教起了“黑走马”;不相识的病友们一起舞起了火红的萨日 朗。文体活动渐成方舱医院病友们的日常,甚至上演了病区之间的“斗舞” 研究表明,人在面临突发性危机时,个体总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某种焦虑情绪和恐 慌心理,不同群体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应激反应,因此人文关怀和心理干预必须纳 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以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为前提,根据 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时调整心理干预工作重点。我们也要结合不同群体 的特点,为受影响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才能阻击“焦虑之雾”。 “人文关怀之光”闪耀疫情一线,消弭“恐慌之黯”。面对疫情,积极乐观的情 绪、健康向上的心态,也是一
7、种强大的免疫力。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盲目恐慌 的危害甚至还要强过疫情本身。从个人层面来说,要保持理性平和,对疫情有科 学认知,积极做好个人防护,不偏听偏信、不盲从跟风、不信谣传谣,坚定战胜 疫情信心。从社会层面来说,要涵养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 方式,形成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社会氛围。我们要让“人文关怀之光”闪耀 疫情一线,就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深入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 充分报道各地区各部门联防联控的措施成效,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 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凝 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从而消弭“恐慌之黯”。
8、 病毒无情,人间有情。我们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动员和激扬起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人文之 光熠熠生辉,驱散“阴霾之云”、阻击“焦虑之雾”、消弭“恐慌之黯”,从而以坚定 的信心和有力的举措夺取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胜! 用美育涵养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美丽心灵” 人民网人民网 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 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日前,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 8 位老教授回信强调,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9、,让祖国 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这一要求充分体现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有助于通过 美育为青少年涵养一颗“美丽心灵”。 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 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 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今天,美育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 论是校园里的美育课、家庭中的亲子绘画,还是美术馆里孩子们的身影,都反映 出“以美育人”理念的深入人心。通过绘画、音乐、文学作品等,让美的元素进入 孩子的世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成功的美育,能让孩子们感 受到什么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什么是中国画的
10、“远山如黛、近水含烟”, 什么是诗词书画背后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也正是在这种可感可知的审美中, 引导孩子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让美进入日常生活,进而在审美中感受我们 的历史与文化。 美育不是应试, 也不仅仅是传授技能, 而是让孩子的眼睛因为发现美而闪亮。 毋庸讳言,一段时间里,美育在整个教育中相对属于短板。在一些人看来,美育 工作是少数人的事,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要接受美育;在具体的美育工作中,存 在着以技代艺、重应试轻素养等现象;在社会上,各种类型的美术培训机构在蓬 勃发展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存在功利导向、利益驱动,“美术考级热”就是其中一 例。也正因此,国务院办公厅 2015 年 9 月印
11、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 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去年教育部又与 13 个省区市签署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从学校到家庭和社会,都要更加重视 美育,摒弃功利化的美育倾向,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确保每个孩子都 能接受到让他们受益一生的美育。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徐 悲鸿所倡导的,中华美育精神应该是中庸里阐述的“尽精微,致广大”。从细 处说,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 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近代以来, 从王国维将美育和智育、德育并举,到鲁迅写
12、就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再到蔡 元培发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思想家们从来都是在民族兴盛、文明赓续 的高度看待美育。也正是因为美育有着塑造灵魂的重要作用,更需要通过美育工 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把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孩子们的内心,让孩 子在成长过程中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哲学家以诗意的语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 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格的养成、灵魂的 塑造。美育关乎孩子的快乐幸福,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需要从学校教育到社会 教育、家庭教育的整体美育环境和美育共识。通过春风化雨的美育工作,让孩子 成长为有信念
13、、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成就更加丰富和饱满的人生。 为何要在下雪时去一趟故宫为何要在下雪时去一趟故宫 光明时评光明时评 昨晚,北京迎来初雪。今日一大早,故宫还未开门,大批游客早早就在午门 外排起长队,期待观赏紫禁城雪景。据故宫博物院官方售票网站显示,30 日上 午 10 时,当日门票就已售罄。 没有买到票或是没有时间也没关系,可以在朋友圈看个够,尤其是北京的朋 友们,今天许多人都被故宫雪景刷屏了。 为什么大家都想要在下雪时去一趟故宫? “红墙白雪琉璃瓦,雪中故宫美如画。”阳光映在斑驳的红墙上,铜狮脊兽亦 落满了雪。白雪掩映下的红墙金瓦,银装素裹、琼楼玉宇,历经数百年风霜的故 宫,此时别有一番韵味
14、。雪中的红墙金瓦与玉树琼枝,都充满了历史的味道,用 相机随手一拍,就是杰作。 很多时候,故宫观雪是一件极具仪式感的事。恢宏的气势、绝佳的建筑、深 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都让人震撼。古老的宫殿在白雪的覆盖下,常常会让人产生奇 妙的历史交错感。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来故宫打卡,尤其下了雪,一定要约上三两 好友或家人,来故宫拍上几张照片。更有人产生了故宫情结,仿佛来到故宫才不 辜负冬日这场初雪。 北京人爱去故宫看雪,其它城市的人们自有其在特定场景下的钟爱之地。或 是西安厚重的城墙边,或是杭州的断桥残雪,老百姓喜欢去哪看雪,可以视作对 城市景观评价的一种指标。 一座城市应该怎样保有诗意?城市的面貌是其外在形象与历
15、史文化特质的 有机统一,它吸引人的地方不一定在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每个城市的历史遗 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都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每一座城市,都有其自身魅 力。 带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城市总是让人特别偏爱。 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都 经历了千百年时间,留下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藏有历史往事和动人记忆。 历史与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 现如今,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对历史遗产的保护愈加重要。记录历史,不 要让它泯灭在故纸堆中;保护古迹,不要让它倾颓在高楼大厦的地基之下。让人 们了解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发生的故事并为之心有所感, 让人们认同这所 城市的文化并乐在其中,这便是“诗意”的来源。 生
16、活之美生活之美 即是文化之美即是文化之美 康琼艳康琼艳 只有把传统文化融入生活场景,文化的生命力才得以彰显和延续。这才是传 承文化的最好方式。 近日,一部低调上线却迅速蹿红的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火了。该剧改编自 马伯庸的同名小说,是一部以盛唐为背景的半架空悬疑剧,讲述了天宝三年上元 节之际,突厥狼卫混入长安,表面繁华喧嚣的都城实则暗流涌动,一场蓄谋已久 的恐袭即将发生。掌管靖安司(相当于大唐情报中心)的李必大胆启用被判死刑 的不良人(职位,专职侦缉逮捕)张小敬,二人共同在十二个时辰内缉拿真凶, 为长安解除危局,保护大唐黎民百姓。 从开播至今,这部经历了定档、撤档、几乎零宣发的历史剧,不仅频频成为
17、热搜榜上的常客,而且已经成功“出海”,陆续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 国家和亚马逊、Youtube 等北美地区上线。网友热议的话题从草蛇灰线的剧情、 堪比美剧的节奏,到对服饰、妆容、甲胄等细节的反复咀嚼。这部剧所展现出的 大唐风物和文化引力不仅让普通观众沉浸其中,也收割了文博圈、考古圈等专业 人士的一致好评。 满屏的烟火气是该剧俘获观众的首要原因。展现盛世气象,常人一般想到高 大华美的殿堂、奢侈繁复的服饰、场面恢宏的作战。而这部剧却反其道而行之, 将视角对准了那些再平凡不过的百姓。特别是在开篇,用长达 2 分多钟的长镜头 为整部剧打底,让千年的古城逐渐苏醒正月十四,朱楼之上,琵琶歌姬吟唱
18、着李太白的新作清平乐 禁庭春昼,小吏挂上了写有“上元”二字的灯笼,店小 二忙着洒水除尘准备开门营业, 几个小儿举着金鱼灯往来游戏, 并道“上元安康”。 随着城门楼上一声“西市开市咯”,长安城热闹的一天开始了。 生活之美即是文化之美。透过这些琐碎的日常,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唐人的精 神风貌和大唐的盛世图景。他们热爱生活,剃头为生的小老为了带女儿看灯,宁 可婉拒送上门的生意;她们精致从容,额头上的花钿各不相同;他们自信张扬, 站在拥挤的街头为歌女呐喊应援;他们自爱而爱人,准时送完货的车夫要去东市 给老婆带点新鲜物什;他们进取好胜,提着得意诗文自荐的书生志在影响千秋万 世。 不需要多么高深的表达和刻意的
19、设计,天然去雕饰的生活本身恰恰就是唐文 化高度繁荣的绝佳注脚。 上至皇城下至市井, 在描摹长安人的衣食住行、 工作娱乐、 社交活动的同时, 该剧对传统文化的再现极尽考究之能事, 高密度的文化呈现传递出厚重的文化意 味。大到长安城的建筑风格、政治体制、官员阶层、历法计时和堪比大数据的大 案牍术、“古代天眼”望楼通信,小到人物的服饰、发型、饮食、对白、礼制,该 剧都逐一进行了还原。 唐朝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 彼时的长安, 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 是当仁不让的世界中心,一句“来自东土大唐”就是行走世界的通行证。在剧中, 不少细节都反映了当时长安作为世界交流中心的气度。 在这里, 无论是来自
20、何方、 三教九流,还是富商巨贾、名门望族,都能寻到一席之地。这种高度的开放和包 容让各色文明在长安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兼容并蓄,形成了多元文化共生的发展 格局。也正因此,古老的华夏文明在吐故纳新中熔铸起强大的文化自信,并突破 地域、语言、人种的局限,远播世界各地。 近年来,古装剧动辄以脱离史实、剧情注水、立意肤浅等问题被大众诟病, 如何在讲好故事的前提下提升剧作的文化内涵,一直是文艺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长安十二时辰无疑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文化不是缥缈抽象的概念,不是枯燥 沉闷的道理,也不是博物馆里静止的展品,它是具体而微的民间习俗,是每日可 见的柴米油盐,是你来我往的互动交流。只有把传统文化融入生
21、活场景,文化的 生命力才得以彰显和延续。这才是传承文化的最好方式。 美指向高远的精神境界美指向高远的精神境界 叶叶 朗朗 在我们这个时代,“美”又成为一个需要自觉审视的观念。我想,这个时代所 需要的美,应该传承历史上中外文化经典的理念,体现一种精神性和神圣性。这 个时代所需要的美, 应该具备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又回应着人类文明的普遍要求。 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美,应该有助于人们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有意义、有价值、有情 趣的人生。我们的大学和人文学者,应该自觉引领这个时代的审美风气和精神追 求。 美关乎人的精神生活,美引导人去追求崇高价值。 我们对于美的认识,跟现代社会的现实要求有关。200 多年前,哲
22、学大师黑 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开始他的哲学史讲演时, 曾经对当时轻视精神生活的社会风气 感慨万分。他说,“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使得人们没 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 以致许多较优秀的 人才都为这种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黑格尔所描述的 19 世纪 初期的社会风气,在人类进入 21 世纪的时候,不仅没有因为生产力的发达而改 变,反而显得更为严重了。多数国家面临着一种危机和隐患:物质的、技术的、 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压倒一切的统治地位, 精神的活动和精神的追求 则被忽视,被冷淡,被挤压,被驱赶。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
23、神,成了这个时代的迫切要求和呼声。 美关乎精神生活和人生意义。冯友兰先生经常说,中国哲学中最有价值的是 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世界是同样的世界,但每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并不 相同,这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构成了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称之 为“境界”。这种精神境界,就人的心理状态来说又可称之为“胸襟”,表现出来的 举止态度, 就称之为“气象”。 人生境界有高有低, 一个拥有较高的人生境界的人, 他的关怀层面比较大, 视野和心胸都比较开阔, 会呈现出一种“光风霁月”的气象。 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可以让人懂得什么是爱,懂得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懂得一 个真正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会有一种什么样的精
24、神境界。一种健康的审美活动, 不能停留在单纯娱乐或装饰的功能上,还要有一个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发展完满 人性的功能。一所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同时也引导整个社会,有 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使我们的人生有意义。 美育是一种刚需美育是一种刚需 赵婀娜赵婀娜 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若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它也容易被遮蔽。上海市某儿 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 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如何擦亮 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 根据教育部日前与 13 个省(区、市)签署的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
25、当 地政府将会同教育部门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建立美育评价制度。这是关于全面 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印发之后, 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 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 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 “美育是最重要、 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乔布斯也曾直言, 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 美的追求。 然而,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抓手、更具 体的评价机制,去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却长期缺少行之有效的方 法
26、。 这或许是因为,社会上并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在人生每一个有趣 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 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首、动心;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 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神采奕奕地走过,这些都是美的窗口。可是,肯定也 有不少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 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 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 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
27、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 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如今,尽管有越 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 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 寥寥无几;艺术品市场繁荣火爆,但泡沫也不小,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 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 求, 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 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刚需。从现在起,全社会真正行动起来,支持 美育发展
28、,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为时不晚。尤其是学校教育,要把美育课 的开展真正重视起来,不断完善相关课程,配备充足的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 路与方法,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 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 创造力。 很多时候,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 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 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提升社会的审美水位提升社会的审美水位 胡晓虹胡晓虹 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 要求, “增强美育熏陶”
29、“增强文化理解”。 美育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灵活动, 是人类围绕着对美的感知、鉴赏与创造的综合性教育活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的:“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 在日升月落、草木枯荣中感受时间的律动,在蝉嘶蛙鸣、风吹叶动中聆听自 然的和谐,在衣食住行、日用伦常中把握社会的脉搏,这都需要有一双能发现美 的眼睛、 一颗能感受美的心灵。 如果能随处发现美、 感受美, 生命将会更加丰盈, 精神将会更加和谐,对于自身和世界的理解也才能更加深刻。而做好美育,正是 要让学生认识美、热爱美、创造美、传播美,从而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健全人格,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美作用于心灵
30、,美育也离不开对心灵的观照与研究。柏拉图说,“教育非他 也,乃是心灵的转向。”美育正是指向心灵的成长与建设。有人说,美育也分两 个过程,先是“动之以情”,再是“晓之以理”:先让人对美有所认识,再让人更深 入地去理解美之为美,把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思考,才能提升审美趣味,才 能对美有更深刻的自觉。 审美,不仅是每个生命个体的事。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审美愿望、审美能 力和审美水平,影响着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社会风尚、精神风貌。从人类文明 史看,刚健质朴的审美,背后是一个时代蓬勃的生机。审美活动凝结的社会文化 价值,经过外化后,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创造 环境,同样环境也
31、创造人”。 现实中, 那些城镇中奇形怪状的建筑, 那些千篇一律的网红产品, 也都说明, 我们在审美水平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美育不仅仅是在学校的小课堂,更存在 于社会的大课堂。近些年,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优秀 综艺节目, 一些地方举办经典诵读大赛活动等, 都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 文学文字之美,为他们拨亮了精神灯火、渲染出审美底色,是值得肯定的积极探 索。 而那些有着公共服务、公共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在美育中 更是责无旁贷。 在北京, 中山公园音乐堂里, 常常有面向孩子们的古典音乐演出, 在美妙的音符、生动的讲解中,孩子们走进艺术殿堂;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 中,
32、每每有孩子们来临摹这些构图繁密、线条粗犷的“石上史诗”,在审美活动中 涵养家国之思、乡曲之情整个社会的审美水位,正是在这样一点一滴的努力 中慢慢提升。 多去发现这个世界上的多去发现这个世界上的“人性之美人性之美”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大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网络舆论发达, 使得精神传统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有些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新的道德规范 还在萌芽和生长之中。丑陋、堕落、腐朽与美丽、温暖、感动相互交织,构成精 神层面最为错综复杂的时代场景。这就更加需要我们有责任感的公民,发挥一种 健康乐观、 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用“美丽之眼”来感化周围的环境;作为主流媒 体, 应该把公众的关
33、注点引导到社会发展的主潮流上来,通过宣传普通群众的感 人事迹和崇高品格,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引领时代新风尚。 进一步来说, 在网络信息极为发达的今天,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 “微博一转,围观千万”。一张艳照、一段不雅视频,在网络上发酵速度惊人,极 易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当然,如何引领社会舆论,凝炼健康、积极、昂扬向上的 时代精神和生活态度, 更多地激发社会正能量, 让人们在看到存在的问题的同时, 更多地看到我们社会的主流意识,在迷惘中看到希望的光芒,在灾难面前看到人 性的光辉,在困苦的生活中感受到关爱的温暖,是主流媒体当前要勇于担当的一 项十分重要的政治宣传任务。 刘墉说
34、过:“我们总以为世界的温暖全来自阳光,其实脚下的大地更有着令 人惊异的热力。天没暖,大地先暖,所以有许多花能钻出冰雪绽放;人情不暖, 内心先暖,所以我们能在尘世,做一剂清流。”艺术大师罗丹也说过:“世界上并 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媒体,在重视民生关 切、关注社会焦点的同时,更加应该以辩证的态度,客观冷静地用智慧之“眼” 观察世间“人性之美”,以聚社会正能量之合力,同心合力、正向助力破解现实社 会困局。 “阳光阳光”出来了出来了 美好在前方美好在前方 王玉初王玉初 温度有点低,但阳光出来了,给人以明亮与温暖;战“疫”还在持续,但一 缕缕“阳光”划破料峭春寒,给人以力
35、量。 有一缕阳光叫“公开”。数据往往会给人直观的感受。在战“疫”的日子里, 习惯了刷“疫情日报”。日报中“确诊病倒、疑似病例、治愈人数、死亡人数” 等数据的公开,让人看到了战“疫”的真相与政府的公信力,增长了民众的必胜 信心,也获得了国际的认同,还提升了民众共克时艰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有一缕阳光叫“逆行”。 “疫”战的号令一出,我们的医护人员告诉了世人: 什么才是最美丽的。无论是 90 多岁的老医生,还是科研与医护中坚力量,抑或 是 90 后这样的新生代,他们向武汉进发,向病毒宣战,无惧艰险,无私奉献, 留下了一个动人的“逆行”身影。 “逆行”者,还有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者们, 还有坚守在疫区
36、的快递小哥,还有“战疫不停、决不收兵“的所有志愿者。 正是他们用勇敢与无私筑起了战“疫”最牢固的前沿防线。 有一缕阳光叫“讲真”。战“疫“的过程中,我们听到了很多真话:有病 毒存在人传人的真相,有分析战“疫”走向的几种可能,有当前没有特效药的实 情,有勿食用野生动物的规劝,有对疫情“吹哨人”病故的缅怀,有对转运病人 造成混乱后的约谈“讲真”是一次次科普,提升了大家对公共卫生安全的认 知; “讲真”是对人们生活的告诫,远离野生动物才是文明的生活方式; “讲真” 是对未来的希冀与警示,原来灾害离我们并不遥远。 有一缕阳光叫“担当”。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为我们默默地守护着。战 “疫”之下,各种防控
37、措施的运用,背后有医护人员的冲锋在前,有广大党员干 部的一线坚守,有老村长的喊话,有社区干部不畏病毒与寒冷的防控,有志愿者 的贴心服务,有爱心人士的慷慨援助。还有新闻、公安、市场监管、企业等无数 人的共同担当。当然,身处疫区的人们,选择留下不带走病毒是担当,走出去的 人的主动隔离是担当,防控下有人长时间窝居在家也是尽责的担当。正是这些共 同担当,感动了无数的人,也为战“疫“赢得了时间,亦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人 民群众生命安全至上的信仰。 有一缕阳光叫“互助”。“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响彻了全国。最艰险的时 刻,国人的互助让世界震撼。海外华人、友人们的鼎力支持,全国派医疗团队包 市援助湖北,医疗“天团”齐聚武汉,全国各地爱心物资增援湖北种种“互 助精神”终将让我们的胜利成为必然。 有一缕阳光叫“法治”。非常时期看胸襟、看担当,更看社会治理。艰难的 时刻要有秩序,最可靠的手段还是法治。对扰乱市场者,要依法惩处;对不服从 管控者,要依法惩处;对隐瞒病情者,要依法惩处;对造谣生事者,要依法惩处; 对失职失责者,要依法惩处。当法治了的阳光洒向大地,相信正义必定带给我们 以安康。 阳光出来了,相信积郁人们心头的乌云终将慢慢散去,未来必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