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安全十大目标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012581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PPT 页数:162 大小:10.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患者安全十大目标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2页
患者安全十大目标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2页
患者安全十大目标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2页
患者安全十大目标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2页
患者安全十大目标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患者安全十大目标(患者安全十大目标(2017年年)护理部主任:石德珍目标一 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目标二 强化手术安全核查目标三 确保用药安全目标四 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目标五 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目标六 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目标七 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目标八 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目标九 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目标十 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患者由至少两种标识认定,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二)在输血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的身份。(三)对手术、传染病、

2、药物过敏、精神病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认错人,生活中常有的事,在你我他都发生过!抱歉说声对不起也就过去了,不过这事发生在看病就医的过程中,可就不那么简单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们中的任何一位都可能会作为患者走进诊室,住进病房。这时的您,一定不希望自己被当成另一名患者,因为这件事的后果很严重。事实上,这类事件在患者看门诊、检查、住院时都时有发生,既可能医生、护士认错,也可能其他辅助人员张冠李戴。“患者身份识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在诊疗场所对“正确”的患者提供预期的诊疗服务,(2)在转诊、转院等过程中准确地交接患者的身份信息。201

3、5年美国CNN选出的“25个令人震惊的医疗错误”中,其中与患者身份识别错误有关的就有6项。“正确识别患者”是美国医院评审联合委员会,自2003年以来所发布国家患者安全目标的“座上常客”,也是JCI医院评审标准“国际患者安全目标”中的第一条。自2007年中国医院协会发布中国患者安全目标以来,“正确识别患者”一直列入首位,足见其重要性。但是,错误识别患者的事件仍时有发生,如2016年8月等媳妇剖腹产,男子被当痔疮患者做了手术的新闻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因此,我们应更加关注此类事件。针对这样的事件,美国急救医学研究所、澳大利亚医疗卫生质量和安全委员会、中国医院协会等国内外组织都提出了确保正确患者识别的措

4、施惜 。其核心措施便是“执行患者查对制度”和“使用至少两种标识进行识别”,但所使用的“识别标识”必须是患者的姓名、出生日期等固有属性标识,不能使用病房号、床号等人为建立且容易变化的非固有属性标识。此外,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条码扫描技术已在医疗机构广为应用,但不能将该技术作为唯一的识别标准。因为腕带信息仍有错配腕带、信息系统错误等问题,同时仅扫描腕带信息也会减少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一种建议的做法是同时使用腕带和开放式提问两种方式核查身份(即主动询问患者的身份信息,而不是让患者进行“是”或“否”的确认)。在强调使用两种方式核查身份的同时,也倡导在所有诊疗环节中应执行双人核对,尤其如输血

5、这种特殊重要的环节,若混淆患者身份,则可能发生血型不匹配,导致严重的输血反应甚至死亡。因此,在输血前,要使用双人核对,以防范出错的可能。另外,有一些特殊患者可能由于麻醉状态、身患传染疾病、精神异常等无法与医务人员正常交流。对于这些患者的身份识别,除腕带外,还应有如指纹、照片等其他身份识别方式,以确保正确识别特殊患者身份。除此,我们还倡导如下:加强对患者识别工作的重视,医疗机构领导应当在该项工作中给予支持。在同一医疗机构包括分院等应建立统一、简单的患者识别制度及程序。就诊前获取正确的患者身份并核实,尽量避免将身份信息容易混淆的患者置于同一诊疗单元中。在急诊、ICU、产房、新生儿室等进行患者交接时

6、,除至少交接两种患者身份信息外,还应交接其他特定身份信息。使用开放式问题识别患者身份,避免使用“是”、“否”等被动确认的方式。在技术方面可尝试将面孔、虹膜识别等新技术用于患者身份识别。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患者识别工作,使其知晓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出现错误时及时告知医务人员。建立公正的不良事件报告文化,鼓励医务人员主动报告患者识别相关不良事件(包括近似事件和安全隐患),评估并消除可能导致患者识别错误的非人为因素。(一)择期手术须在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二)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该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规范手术部位识别制度与工作流程。(三)建立手

7、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和流程,切实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四)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符合规范。继全球患者安全第一大挑战:清洁卫生更安全之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于2008年推出关于安全手术的10个事实,并发布全球患者安全第二大挑战:安全手术拯救生命。既往,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CDC)、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TJC)及围手术期注册护士协会(Association of peri-O

8、perative Registered Nurses,AORN)的不良事件通报中,手术错误(错误的病人、错误的手术方式、错误的手术部位、错误的手术侧向)、异物遗留体腔、用药错误、手术部位感染等一度高居榜首。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发生?使用核查清单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哈佛大学 Atul Gawande教授在清单革命中推荐将清单引入医疗领域,并在WHO组织下开发了手术安全核对表(Surgical Safety Checklist,SSC)。SSC在全球122个国家3900 多所医院实施,覆盖了90%的人口。研究提示,应用SSC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改变手术室内森严的等

9、级制度。但严格按照SSC设计目的持续实施却受到挑战,影响因素包括组织文化、沟通障碍、理解不足、程序不熟等。WHO 鼓励各成员国本土化表单促进手术患者安全。中国医院协会(Chinese Hospital Association,CHA)一直致力于促进手术安全。2009年卫生部下发了医院手术室管理规范。同年,北京协和医院翻译并使用了SSC,鼓励上报不良事件。2010年卫生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41号),各医院开始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将其列为核心条款并强制实施。然而,流于形式和“打勾”游戏并不鲜见。2014年,WHO再度指

10、出,“安全的手术需要集体作出努力。”如何持续、正确、安全地把事情做好?“强化手术安全核查”在CHA中国患者安全目标(2017年版)中位列第二。改进与规范手术患者安全核查、促进手术安全,我们在路上。如何促进手术安全核查?1.强调领导力建设,领导重视并参与手术安全核查的观摩与反馈。2.强调手术安全核查意识,规范制度、流程,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全员培训,营造安全文化。3.强调多学科参与,围手术期相关人员应了解患者病情并参与相应核查。4.强调手术团队成员间的有效沟通,分享关键信息,排除隐患。5.鼓励清醒患者及其家属(患者意识不清、病情不允许、无核查能力时)参与手术安全核查。6.加强科学、循证实践和信息化

11、建设。7.倡导使用“自省清单”对关键点、关键环节进行自省(一)规范药品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与使用的要求。(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肿瘤化疗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范。(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制度及流程。(四)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无论是医师的处方药品还是患者自行购买的药品,其目的是缓解和治愈疾病,但用药不当或用药错误不但不能缓解疾病,反而“帮倒忙”,可导致伤害,甚至出现严重药物不良事件。医疗系统涉及复杂的临床用药与药品管理,潜伏着用药安全隐患。仅在美国,因用

12、药安全问题每年有高达150万患者受到损害,而且用药安全问题位居最常见、最昂贵医疗责任索赔中的第2位。我国在2012年建立了用药错误监测与报告系统,但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目前尚无用药错误的准确数据。一项调查显示,用药不当占比为12-32%,并有造成患者伤残甚至死亡。毫无疑问,用药安全威胁着人类健康,已成为全球公共安全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提高用药安全”为全球患者安全目标的挑战之一。从2003年开始至今,美国医院评审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TJC)将安全用药一直纳入美国国家患者安全目标(NPSG),在其JCI医院评审标准历次版本中的“国际患者安全目标”项将“改

13、善高警示药品的安全性”位列第三。从2007年开始,在中国医院协会发布的中国患者安全目标中,“提高用药安全”一直“榜上有名”。在最近发布的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版中,“确保用药安全”位列第三,且首次建议各医院制定并落实药物重整(Medication Reconciliation,Med-Rec)制度及流程。根据美国医院评审联合委员会的定义,药物重整的目的在于发现并解决药疗偏差它是比较患者目前正在应用的药物与医务人员新开具的处方医嘱间是否一致的过程,包括药品名称、剂量、频次及给药途径等;涵盖的药物不仅包括处方药,还包括非处方药(OTC)、草药、疫苗、诊断和对比剂、替代治疗药物(如天然药物

14、)、放射药物、血液制品、保健品等。药物重整,旨在最大限度“保证患者医疗安全”这个首要目标,实现药物治疗的准确性和连续性,减少临床用药差错和控制药品不良反应。早在2005年,药物重整就已被美国医院评审联合委员会(TJC)订为国家患者安全目标(NPSG#8),在2006年还发布了药物重整相关警讯事件(Sentinel Event Alert)。在2005年美国健康照护促进研究所(IHI)发起的在患者安全史上有标志意义的全球“十万生命运动”(100 K Lives Campaign)也把它作为主要的策略之一,不仅如此,药物重整也是美国急救研究所(ECRI)发布的2015年美国医疗机构关注的十大患者安

15、全问题之一。中国台湾地区把药物重整也作为近两年患者安全活动周的主题。美国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也规定电子病历应具有查询患者用药史的功能,由此可见,药物重整是当今医院评价用药安全的重要内容。关于医院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我们建议:1、领导者应重视药物重整工作的重要性,制定相关制度和流程,保证药物重整的落实。2、临床医生应加强药物重整意识,确保用药安全。3、建立药物重整团队,强化药师在药物重整团队中的作用,促进药物重整相关的循证医学研究和应用。4、医院应有相应系统提示住院及门诊患者提供正在使用的药物资料以供医、药、护团队参考,并尽可能与患者共同确认。5、完善医疗信息系统,

16、记录患者的就诊和用药信息,设置药物不良反应警示系统。6、建议在患者入/出院、转床/科/院等环节,开展药物重整,以确保药物治疗的准确性和连贯性。7、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安全用药的指导,宣教用药风险,鼓励患者参与用药安全。8、出院时应提供重整后的用药清单与用药咨询的联系方式,鼓励患者及时反馈药品使用问题,为患者出院、转院提供延续服务。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一)落实手卫生规范,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和有效的监管措施。(二)医护人员在无菌临床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性。(三)有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规范,尽可能降低医院相关

17、感染的风险。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四)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器械。有创操作的环境消毒应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五)落实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体系并持续改进。(六)严格执行各种废弃物的处理流程。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医院相关性感染严重威胁患者安全,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表明,医院相关性感染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英国和美国分别为15.5%、7.1%和4.5%;美国2002年与医院相关性感染有关的死亡近10万例,英国2006年约5000名患者死于医院相关性感染。尽管医院相关性感染可导致严重的疾病,甚至死亡,但55-70%的医院相关性感染是可以预防的。准确识

18、别风险,实施循证防控能有效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保障患者安全。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及随之而来的细菌耐药问题给医院感染防控带来了严峻挑战。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年版首次将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目标,正是对医院相关性感染风险的准确识别。为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医院相关性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安全。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美国政府2015年公布了抗击耐药菌,国家行动计划,我国卫计委2011年发布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5年

19、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也已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这些政策性文件和技术性材料无一例外地明确了手卫生、无菌操作、消毒与隔离、医院感染监测等基本的、关键的院感防控措施对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同样非常重要。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在医院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中,手卫生无疑是举足轻重的。新出炉的美国医院评审联合委员会国家患者安全目标2017年版将“遵循现行的美国CDC手卫生指南或WHO手卫生指南”列于“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目标“首座”,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自2007年初始至今,也一直将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视为达到院感防控目标的“必通之径”。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20、为加强医疗卫生工作者手部卫生而开展的全球运动“拯救生命:清洁你的手”是WHO一项十年计划(2005-2015年)“清洁卫生更安全”的关键组成部分,倡导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改善和维持医疗卫生工作者的手部卫生习惯,以帮助减少可能威胁生命的感染在医疗卫生机构中传播。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为进一步发展这项全球运动,WHO自2009年倡议发起“世界手卫生日”,在世界范围内宣传手卫生文化。我国院感防控工作者也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分享与传播手卫生知识和理念,例如,由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必杰教授于2007年4月创建的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C)、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出品的微信公众号“感控小蜘

21、蛛”等就专门开辟了“手卫生”感控资讯版块。多维度、多模式的手卫生干预策略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多模式手卫生促进策略(WHO-5)在世界各国的成功实施案例已表明系统改变(systemchange)、教育(education)、反馈(feedback)、提示(reminders)、机构安全文化(institutionalsafetyclimate)是行之有效的手卫生干预措施。我国一些医疗机构也参考WHO手卫生指南、国家卫计委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资料,进行了培训与教育、提供便利的手卫生设施、手卫生依从性暗访调查与反馈、手卫生用

22、品消耗量督查等保障和监管措施,促进医务人员落实手卫生规范。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管理与疾病控制处李六亿教授在中国医院协会“2016中国医院大会”的院感管理分论坛上介绍,该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已从2007年的30.2%逐年上升至2014年的93.1%,而医院感染发病率逐年下降,从2007年的2.43%降至2014年的1.2%。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遵循无菌操作规范,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器械以及落实消毒与隔离措施是医院相关性感染防控最严格、最基本的要求。由于无菌操作不严,医疗设备、器械使用不当,消毒与隔离措施不规范而造成的医院相关性感染,甚至是院

23、感暴发事件,严重危害患者安全的同时,社会影响也很恶劣。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体系贯穿于医院相关性感染的监测与预警、分析与反馈、检讨与改进过程始终,因此,实现“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这一目标必然强调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运行及持续改进。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我国卫计委2015年发布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6年进一步下发针对这13个指标的具体提取说明。医疗机构可以此为蓝本,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体系,促进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作为“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年版”之一,目标导向非常明确。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目标四减

24、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除了目标中提到的预防与控制策略,我们还提倡医疗机构采取以下: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领导层开发和领导力建设。医疗机构领导应充分支持院感防控事业。2.医院加大对医院感染防控的人、财、物投入,保证院感管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3.计划并实施针对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相关培训与教育。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4.加强ICU、手术室、血液透析室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5.加强呼吸系统(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泌尿系统(包括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血液系统(包括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手术部位等医院感染主要发病部位的预防与控制。6.落实医院感染暴发监测、报告、调查与处置规范。目标四减少医院相

25、关性感染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一)明确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并落实操作流程。(二)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明确“危急值”报告项目与范围,如临床检验至少应包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及其他涉及患者生命指证变化需要即刻干预的指标。(三)定期监测评估“危急值”报告执行情况。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危急值(CriticalValues)是指检验验结果极度异常,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

26、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第一时间将某一病人的某一项目或几项检验、检查危急值信息通知临床,可供临床医生对生命处于危险边缘状态的病人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保障医疗安全,维护生命安全。涉及危急值的检验、检查科室主要包括:检验科、心电图检查、医学影像检查(CT、腹部超声、妇产科超声、超声心动、内窥镜等)、核医学科(肺栓塞)等。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随着医院规范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危急值管理已成为衡量医院医疗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已逐渐从危急值制度与流程建立过度到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与评价上,在监管中对发现的问题

27、进行不断改进,以保证危急值报告制度有效运行,并运用相关的定量指标进行科学评价。为此2017中国患者安全目标提出了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的目标,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我们对每各方面的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解读: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一、明确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并落实操作流程。目前国内各家医院虽然都建立了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但要真正发挥作用应制定出规范的可操作的流程,做到危急值报告及时、准确、可追溯、指标可监控可考核。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1、及时:各医院应根据情况制定对危急值核实无误后最长的报送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保证临床上

28、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住院、门诊等病人均应建立可资报告的人员,特别是门诊、急诊病人等节假日出现危急值时应规定报送的对象。2、准确: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危急值警示,提醒临床及时处理并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报送错误;对于报送结果应含病人姓名、住院号、病房、床号等信息,并要求接受者和检验科报送人员相互复述结果确认,避免在报送过程中出现听错、记错的情况发生。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二、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明确“危急值”报告项目与范围,如临床检验至少应包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及其他涉及患者生命指证变化需要即

29、刻干预的指标。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各医院实验室检测项目应与临床医师共同商讨危急值报告项目与范围,以适合自己医院的实际情况,并由医务处牵头定期进行评审,对于特殊科室的某些特殊病人(如血液科与肿瘤化疗病人血小板、白细胞等指标,胸外科换瓣术患者、口服法华令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等)可采用可实行单独的危急值范围,这样可以降低临床和实验室的工作强度,增加危急值临床的临床价值,达到精准的要求。临床医技科室如对危急值要求修改或新增危急值项目时,应将要求书面成文,由科主任签字后提交医务处,由医务处组织专家讨论。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为达到可追溯的要求,应要求实验室和临床双方规范危急值报告

30、记录,包括报送和接受时间,报送人和接受人的姓名或工号等。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三、定期监测评估“危急值”报告执行情况国家卫计委已明确应将危急值报告纳入实验室关键质量指标,因此医疗机构应对危急值报告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每月)检查和评估,主要评估指标包括危急值通报率,危急值通报及时率等。同时应不定期抽查危急值报告的正确率、有无漏报情况等。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基于以上落实危急值报告制度相关内容的解读,提出如下建议:1、各临床、医技科室要认真组织学习危急值报告制度,人人掌握危急值报告项目与危急值范围和报告程序。科室要

31、有专人负责本科室危急值报告制度落实情况,确保制度落实到位。2、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定期检查和总结“危急值报告制度”执行情况。每年至少总结两次,重点追踪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是否因有危急值的报告而改善预后,并进一步提出持续改进的具体措施。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3、各医技科室在对病人检查过程中发现急、危、重病人出现危急症状时,应立即启动急诊急救应急预案,并与临床医生、护士联系,采取紧急抢救措施。4、将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纳入科室质量考核内容。医务处对各临床、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提出整改措施。5、对危急值项目需进行不定期维护。临床医技科室如对危急值要求修改或新增

32、危急值项目时,应将要求书面成文,由科主任签字后提交医务处,由医务处组织专家讨论。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一)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关注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确保诊疗安全。(二)建立规范化信息沟通交接程序,并建立相关监管制度,确保交接程序的正确执行。(三)确保沟通过程中信息正确、完整与及时性。(四)规范并严格执行重要检查(验)结果和诊断过程的口头、电话和书面交接流程。(五)强调跨专业协作,为医务人员提供多种沟通方式和渠道,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倡导多学科诊疗模式。【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情感的

33、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情感通畅。在看病就医的过程中,不仅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非常重要,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也是至关重要的,清晰而高质量的沟通交流,是临床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沟通存在于看病就医的任何一个环节。沟通不畅或无效沟通都可能导致患者受到伤害。【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患者安全研究重点:安全照护最好知识(GlobalPrioritiesforPatientSafetyResearchBetterknowledgeforsafercare)中列出不同发展阶段国家患者安全的研究重点不一样,对发达国家来说,导致患

34、者安全问题第一位的原因是缺乏沟通与协调(包括跨组织协调、照护的不连续性和交接问题),而这在经济转型国家位居第三位。【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theJointCommission,TJC)发现,沟通问题是一些警讯事件(严重但可预防的患者伤害事件)发生的最常见原因,建立有效的沟通途径是减少或避免医务人员间因沟通因素造成患者安全事件、近似错误或安全隐患的基本保障。自TJC在2002年开始发布的国家患者安全目标(NPSG)以来,“改进医务人员间的有效沟通”就一直存在,【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在今年11月17日发布的美国国家患者安全目标(Goal2:Improv

35、etheeffectivenessofcommunicationamongcaregivers.)也是如此。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局(TheAgencyforHealthcareResearchandQuality,AHRQ)网站上报道过一个案例,一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术后恢复过程中,重症监护室和心脏手术组两个团队都意识到患儿的病情正在恶化,双方都以为对方已介入处理,两个团队缺乏沟通导致患儿病情持续恶化,最终死亡。【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类似的患者安全事件在我国也常有发生。为此,中国医院协会自2007年发布患者安全目标以来,一直将“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作为其目标之一。三级综合医院评审

36、标准(2011年版)将“确立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作为“患者安全”章节中重要的评审标准之一,足见其重要性。【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针对沟通问题导致的可预防事件,美国TJC医院评审标准中对医务人员间需要沟通交流的内容、沟通方法及频率进行了详细说明,并提出沟通及时、准确完整、毫不含糊、易于明白等要求。此外,美国国家质量论坛(NationalQualityForum,NQF)、中国医院协会等国内外机构也都提出了“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的策略。【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就这些策略而言,有两点我们必须关注:规范信息沟通程序,建立监管机

37、制,确保沟通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准确、完整与及时;确保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间的有效沟通。由于特殊情况下(紧急抢救时医生下达口头/临时医嘱、医务人员接到口头/电话通知的“急危值”或重要检查结果等)很容易造成医疗事故和诊疗差错,给患者安全带来隐患。因此,建立与完善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间的有效沟通程序/策略则显得尤为重要。【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关注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确保诊疗安全”作为“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的新增策略。众所周知,医疗卫生行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劳动强度的特点。国家卫计委的最新数据显

38、示,目前我国医院医护比例配置远低于其他国家。试想一下,如果医务人员已经“忙”到没有时间交流,又何谈“有效沟通”呢?因此,“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是“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的基本保障。【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team,MDT)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种诊疗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针对特定疾病,依托多学科团队,制定规范化、个体化、连续性的综合诊疗方案。在诊疗活动中,医院都有会诊制度,也常有多个学科会诊,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多个科室单独去会诊,写上本科会诊意见就结束,各学科医生很少在一起讨论。【目标六】加

39、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MDT的提出,弥补了传统“一对一”诊疗模式的不足,这种“多对一”诊疗模式能够增进医务人员/医疗团队间的了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医务人员间的“有效沟通”,得到最佳诊疗方案。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开展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新的沟通方式/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们仍需关注多学科诊疗环节中,医务人员/医疗团队间是否做到有效沟通,否则便会丧失开展MDT的价值。【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除此,我们还倡导如下:1、合理配置医护比例,建立规范化、系统化的人力资源配置流程;2、在一线科室组建跨专业功能性的应急医疗团队(快速反应团队),协调各科室间的人员余缺和应

40、对突发状况;3、开展多学科团队间的合作训练,加强医务人员对团队沟通的重视,建立健全的团队结构与团队运作过程;【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4、使用有效的沟通方法,例如事前说明(Brief)、过程中讨论(Huddle)、事后检查(Debrief)等,实施TeamSTEPPS项目培训,采用ISBAR沟通模式,强化医务人员间沟通的能力与跨专业团队合作;5、医院应建立多学科团队沟通模式,如定期开展多学科团队医疗/照护讨论会、建立医务人员及时沟通信息平台等,确保患者安全。【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一)加强高风险人群管理,制定重大医疗风险应急

41、预案。(二)评估有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压疮)等风险的高危患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三)落实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处理预案与工作流程。(四)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关于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等的健康教育。【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多项研究表明,患者在接受医疗照护过程中有受到包括用药错误、医院感染、跌倒、压力性损伤、自杀、走失等意外伤害的可能,甚至永久性损伤、住院期延长或死亡。2015年11月,美国医院评审联合委员会(TheJointCommission)统计了2004-2015年第三季度间的警讯事件,总数9376例,其中跌倒777例,走失98例,其他意外事件(包

42、括窒息、烧伤、食物噎住窒息、淹死等)628例,这些事件伤害严重,甚至死亡。此外,意外伤害带来的额外住院成本、诉讼成本、与卫生保健相关的感染、丧失收入和失能,每年多花费60亿美元至290亿美元。【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意外伤害是指并非由于医务人员故意伤害患者,而主要与卫生保健体系的复杂性相关。然而许多意外伤害是可以预防的,Leape研究显示,有2/3的伤害事件是可以预防的,其中的42%是由医务人员以外的其他因素造成的。【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防范和降低风险及伤害、减少卫生保健本身造成的非故意伤害、提高患者照顾安全的探索已经成为一项全球运动。长期以来,医院都

43、在努力减少跌倒事件的发生,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取得了一些成功,但跌倒事件并没有得到非常明显地、持续地减少。通过对跌倒和持续改进措施的研究,一些机构整合相关知识,开发了一些防止跌倒的工具包、数据库。这些机构包括美国卫生保健研究和质量管理局(AHRQ)、【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美国急救研究所(ECRI)、美国医疗改进学会(IHI)、美国临床系统改进学会(ISCI)、联合委员会转化医疗保健中心和美国退伍军人事务局国家患者安全中心。详见患者安全警讯事件第50期跌倒防范。【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中国医院协会一直把“防范与减少患者因跌倒、坠床、压疮等风险的危害“作为中国患者安全目标的主要内容。三级

44、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将“防范与减少患者因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作为“患者安全”章节中重要的评审标准之一,足见其重要性。【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针对沟通问题导致的可预防事件,美国TJC医院评审标准中对医务人员间需要沟通交流的内容、沟通方法及频率进行了详细说明,并提出沟通及时、准确完整、毫不含糊、易于明白等要求。此外,美国国家质量论坛(NationalQualityForum,NQF)、中国医院协会等国内外机构也都提出了“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的策略。【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就这些策略而

45、言,有两点我们必须关注:规范信息沟通程序,建立监管机制,确保沟通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准确、完整与及时;确保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间的有效沟通。由于特殊情况下(紧急抢救时医生下达口头/临时医嘱、医务人员接到口头/电话通知的“急危值”或重要检查结果等)很容易造成医疗事故和诊疗差错,给患者安全带来隐患。因此,建立与完善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间的有效沟通程序/策略则显得尤为重要。【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关注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确保诊疗安全”作为“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的新增策略。众所周知,医疗卫生行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劳动强度的特点。国

46、家卫计委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医院医护比例配置远低于其他国家。试想一下,如果医务人员已经“忙”到没有时间交流,又何谈“有效沟通”呢?因此,“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是“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的基本保障。【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team,MDT)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种诊疗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针对特定疾病,依托多学科团队,制定规范化、个体化、连续性的综合诊疗方案。在诊疗活动中,医院都有会诊制度,也常有多个学科会诊,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多个科室单独去会诊,写上本科会诊意见就结束,各学科医生很少在一起讨论。【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

47、伤害 MDT的提出,弥补了传统“一对一”诊疗模式的不足,这种“多对一”诊疗模式能够增进医务人员/医疗团队间的了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医务人员间的“有效沟通”,得到最佳诊疗方案。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开展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新的沟通方式/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们仍需关注多学科诊疗环节中,医务人员/医疗团队间是否做到有效沟通,否则便会丧失开展MDT的价值。【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除此,我们还倡导如下:1、合理配置医护比例,建立规范化、系统化的人力资源配置流程;2、在一线科室组建跨专业功能性的应急医疗团队(快速反应团队),协调各科室间的人员余缺和应对突发状况;3、开展多学科团队间的合作训练,加

48、强医务人员对团队沟通的重视,建立健全的团队结构与团队运作过程;【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4、使用有效的沟通方法,例如事前说明(Brief)、过程中讨论(Huddle)、事后检查(Debrief)等,实施TeamSTEPPS项目培训,采用ISBAR沟通模式,强化医务人员间沟通的能力与跨专业团队合作;5、医院应建立多学科团队沟通模式,如定期开展多学科团队医疗/照护讨论会、建立医务人员及时沟通信息平台等,确保患者安全。【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一)加强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二)为患者提供多种参与医疗照护过程的方式与途径。(三)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相关培训,鼓励患者参与医疗过程。

49、(四)注重保护患者隐私。【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 医院是以向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为主要目的机构,其服务对象涵盖患者、伤员、处于特定生理状态的健康人以及完全健康的人。医务人员担负着为患者安全保驾护航的神圣使命,而患者作为安全管理一大主体,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在识别医疗风险、减少医疗差错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患者参与,也称患者邀约,即患者、家属及其法定代理人和医务人员积极配合,参与到医疗保健系统的各级层面,如直接医疗、系统性的设计及管理、诊疗计划制定,以促进患者健康和保健。【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 2004年,WHO在世界患者

50、安全联盟时,就提出了“全球患者安全挑战、患者参与、患者安全规范用语、患者安全研究、减少医疗风险的解决方案、改善患者安全的报告与学习系统”六大优先解决项目,正式启动了“患者参与患者安全”(PatientsforPatientSafety,PFPS)项目。在2005年11月,WHO在伦敦召开了第一次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研讨会,来自20个国家24名患者也参加了会议。随后成立了“患者参与患者安全工作网”,发布了“伦敦宣言(2006)”。【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 宣言强调了患者与医务工作者一起结为伙伴,共同努力,防止本可避免的伤害。2006年,美国医院评审联合委员会第一次将“鼓励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患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患者安全十大目标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