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组织专家对STEMI治疗指南中提出了若干新建议磷脂酶花生四烯酸血管内皮损伤内源性ADP释放TXA2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粘附于内皮下胶原纤维VWF血小板膜糖蛋白b(GPb)血小板膜糖蛋白b、a形成复合物(GPb/a)纤维蛋白受体凝血酶系统血管收缩内源性5-HT多巴胺肾上腺素阿司匹林()潘生丁()b/a()激活血小板 血栓形成血栓形成血小板膜磷脂阿司匹林()抑制作抑制作用用 促进作促进作用用PGI2 PGI2 PGE1PGE1促进腺苷酸环化酶ATPcAMP5AMPPDE西洛他唑西洛他唑Ca2+CaCa2+Ca贮藏颗粒释放ADP,5羟色胺等膜磷脂花生四烯酸PGG2(H2
2、)TXA2二次聚集诱导血小板聚集引起血管收缩血栓素合成酶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替格瑞洛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环氧化酶纤维蛋白原GPIIb/IIIa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受体拮抗剂安全性方面,双倍剂量氯吡格雷仅导致轻微的CURRENT定义大出血增加,而TIMI大出血、致死性出血、颅内出血和冠脉旁路移植术相关出血方面与标准剂量治疗组无显著差异。ASA 300-325mg和ASA75-100mg两个剂量组的有效性或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未行PCI治疗的患者应持续使用波立维标准剂量方案。入选4033例NSTE-ASC患者预处理组(造影前给予普拉格雷30mg)对照组(造影前给予安慰剂行PCI前再给予
3、普拉格雷30mg 随机分组并行冠脉造影后续噻吩并吡啶类药物的使用由研究者自由裁定后续噻吩并吡啶类药物的使用由研究者自由裁定行PCI前给予普拉格雷60mg造影提示行PCI造影提示CABG或药物治疗造影提示行PCIPCI术后ST段抬高回落幅度未达到70%以上在院前用药组为42.5%,院内用药组为47.5%(OR=0.82,95%CI:0.66-1.004,P=0.05);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分级未达到3级在院前用药组17.8%,院内用药组为19.6%(OR=0.88,95%CI:0.68-1.14,P=0.34)。此外,2组间48小时内vs.48小时后和30天非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4、CABG)相关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均未发现差异。同样地,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方面也未发现显著差异。天2次或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治疗612个月。主要有效性终点为至首次发生因血管原因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的时间。主要安全性变量为PLATO定义的主要出血。血方面,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替格瑞洛可能导致非CABG相关的大出血增加(4.5 vs.3.8,P=0.03)。有多次复发性缺血事件的预先指定分析,也提示普拉格雷的缺血事件风险更低(HR 0.85,95置信区间为0.72-1.00,P=0.044)。主要的、危及生命的、致命的以及颅内的出血的发生较少,且两组结果相似,
5、在75岁以下的人群和整体人群中也均相似。两组非出血性严重不良事件的频率相似,但氯吡格雷组心衰的发生比例更高。降低MACE风险,中断治疗显著增加MACE风险(7天时风险最高,之后逐渐降低),而暂时停用DAPT(最长停用14 天)未显著增加MACE风险。在排除了置入裸金属支架的患者之后和在采用不包括靶血管血运重建的MACE定义时,得出了相似的结果。针对MACE的各组成成分心血管死亡、明确的或很有可能的支架血栓形成、心肌梗死或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单独分析得出了与MACE总体分析相似的趋势。疗的益处在置入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DES)的患者更明显,第一代较第二代DES血栓事件发生率更高。而PARIS研究中更
6、多患者置入了第二代DES,这可能部分解释了持续DAPT未能额外降低血栓风险的结果。另外,医生建议停用DAPT虽然显著降低MACE风险,但主要由血运重建的差异所驱动,可能提示存在治疗偏倚。=0.05)。thienopyridine血增加(2.5%比1.6%,P=0.001)。结论:在接受药物洗脱支架放置一年后,继续使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与仅阿司匹林治疗相比,显著降低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和主要不良心血管和脑血管事件,但会增加出血的危险。尽管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应用时间较长者出血风险升高。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仅应用3个月和超过3个月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8/千人年和11/千人年。剂量,90 mg,bid)。(I,B)对于接下来准备做 PCI 的患者,建议使用普拉格雷(60 mg 符合剂量,10 mg/天)。(I,B)对于无法服用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或者同时需要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建议使用氯匹格雷(300-600 mg 负荷剂量,75 mg,qd)。(I,B),(5)挽救性PCI或延迟PCI时,P2Y12抑制剂的应用与直接PCI相同。,(10)高危患者或造影提示血栓负荷重、未给予适当负荷量P2Y12受体抑制剂的患者可静脉使用替罗非班或依替巴肽(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