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辨证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017636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31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辨证培训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中医诊断学辨证培训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中医诊断学辨证培训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中医诊断学辨证培训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中医诊断学辨证培训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诊断学辨证中医诊断学辨证第五章八 纲 辨 证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是中医辨证的纲领,并且较为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的辩证法思想。因此,学习和掌握八纲辨证,对整个辨证体系的学习和运用具有指导性意义。中医诊断学辨证2【教学要求】1掌握八纲证候的概念、一般证候表现及临床类型。2熟悉八纲之间的相兼、错杂、真假、转化关系。熟悉八纲辨证的意义。3了解八纲辨证的发展情况。4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八纲辨证。第五章八 纲 辨 证中医诊断学辨证3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一、八纲辨证概念 八纲,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医生通过对四诊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

2、合,从而辨别病变位置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称为八纲辨证。第五章八 纲 辨 证中医诊断学辨证4二、八纲辨证源流(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张仲景:三阳病多属于热证、实证,概括为阳证;三阴病多属于寒证、虚证,概括为阴证。明清王执中东垣先生伤寒正脉卷一说:“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第五章八 纲 辨 证中医诊断学辨证5二、八纲辨证源流(二)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说:“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这是“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中医学概论一书将八纲的内容编写入内,使八纲的内容更加普及和推广。第二版中医诊断学教

3、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于是八纲辨证的内容得以在全国普及。第五章八 纲 辨 证中医诊断学辨证6第二节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是四对既互相对立而又互有联系的八个方面证候。其实八纲并不是完整而具体的证,只是对病情的大体分类而已。第五章八 纲 辨 证中医诊断学辨证7一、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一般而论,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相对为外,脏腑、骨髓相对为内。任何疾病的辨证,都应分辨病位的表里,而对于外感病来说,其意义则尤为重要。表里辨证辨识病情的轻重浅深及病机变化的趋势,从而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诊疗的主动权。第五章八 纲 辨

4、证中医诊断学辨证8(一)表证 基本概念:指外感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的证候。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表证一般具有起病急,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等特点。第五章八 纲 辨 证中医诊断学辨证9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兼见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咳嗽,有汗或无汗等症 第五章八 纲 辨 证中医诊断学辨证10证候分析 六淫邪气客于皮毛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郁而发热。卫气受遏,肌表不能得到正常的温煦,故出现恶风寒的症状。邪气郁滞经络,经气不畅,以致头身疼痛。外邪袭表,正气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舌象无明显变化,

5、是邪未入里。肺主皮毛,鼻为肺窍,肺失宣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咳嗽等症状。第五章八 纲 辨 证中医诊断学辨证11证候类型 表寒证以感受寒邪为主,故又称伤寒证。特点是恶寒重,微发热,无汗,头身痛,苔薄白而润,脉浮紧。其机理是寒邪袭表,卫阳被遏,因其无汗故称伤寒表实证。中医诊断学辨证12证候类型 伤风表证以感受风邪为主,又称太阳中风证。其特点是恶风,微发热,汗出,脉浮缓。机理是风邪袭表,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卫失和故汗出;这与伤寒证的无汗表实相对而言,故又称中风表虚证。此外,肺气不足,卫表不固,致自汗、畏风、易患感冒,也称“表虚”,属内伤病范畴,与表证无关。中医诊断学辨证13证候类型 表

6、热证是感受温热(风热)之邪,又称外感风热证,在温病学中属卫分证。特点是发热重,微恶寒,口渴,咽痛,舌质正常或尖边稍红,苔薄白而干或苔薄微黄,脉浮数。其机理是风热侵袭,营卫失和;热为阳邪,耗津伤液。中医诊断学辨证14(二)里证 概念: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里证与表证相对而言,其概念非常笼统,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说凡不是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可属于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中医诊断学辨证15里证的成因 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由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所致;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而成;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

7、逆乱而出现的种种病证。中医诊断学辨证16临床表现 里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一般很难说哪几个症状就是里证的代表症状。本章的寒热虚实辨证以及后面的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辨证部分均属里证的范畴。中医诊断学辨证17附:半表半里证 概念:半表半里证在六经辨证中称为少阳病证。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于里,或里邪透表,尚未至于表,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称为半表半里证。中医诊断学辨证18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机理:病在半表半里,正邪交争,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寒热交替而作。胆经脉循行两胁,经气不畅,故见胸胁苦满。胃气失和,故神情默默,不欲饮食。热郁则心烦,胃气

8、上逆则喜呕。胆热伤津上灼,故口苦咽干,头目昏眩。肝胆气郁,失于柔和,故脉弦。中医诊断学辨证19(三)表里证鉴别要点 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寒热症状、内脏证候是否突出、舌象、脉象等变化。此外,辨表里证尚应参考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等。中医诊断学辨证20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不能孤立地根据个别症状作判断,而是对各种症状、体征的概括。具体的说,热证是指一组有热象的症状和体征;寒证是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征。中医诊断学辨证21(一)寒证 基本概念: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

9、导致机体机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病因:多因外感阴寒邪气,或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或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所致。分类: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中医诊断学辨证22(一)寒证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证候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踡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中医诊断学辨证23证候分析 阳气不足或外邪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踡卧,面色晃白 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故口淡不渴 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分泌物,排泄物皆为澄澈清冷 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 阳

10、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 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 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紧脉中医诊断学辨证24(二)热证 基本概念: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病因:多因外感火热之邪,或寒邪化热入里;或因七情过激,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室劳伤,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分类:热证包括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中医诊断学辨证25(二)热证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燥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中医诊断学辨证26证候

11、分析 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 大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须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冷饮 火性上炎,面红目赤。热扰心神,烦躁不宁 津液被阳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 火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 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燥结。舌红苔黄为热征,舌干少津为伤阴 阳热亢盛,加速血行,故见数脉中医诊断学辨证27(三)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证与热证,是机体阴阳盛衰的反映,是疾病性质的主要体现,故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尤其是恶寒发热及对寒热的喜恶,口渴与否,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是辨别寒证与热证的重要依据。中医诊断学辨证28寒证与热证鉴别表 症状证型 寒热口渴面色四

12、肢神态痰涕二便舌象脉象寒证恶寒喜热不渴淡白冷踡卧少动清稀色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滑迟或紧热证 恶热喜冷渴喜冷饮红赤热仰卧躁动黄稠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数中医诊断学辨证29三、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即虚与实主要是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实主要指邪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中医诊断学辨证30 基本概念:人体正气虚弱、不足所产生的证候。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不足而邪气并不明显。病因:由先天禀赋不足所导致,或是由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所产生。(一)虚证(一)虚证中医诊断学辨证31临床表现 以阳虚证和阴虚证为例加以说明。阳虚证:畏寒,四肢不温,口淡不渴,或渴

13、喜热饮,可有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淡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阴虚证:潮热盗汗,形体消瘦,口燥咽干,颧红,五心烦热,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中医诊断学辨证32证候分析 病机主要表现在伤阴及伤阳两个方面。伤阳者,由于阳失温运与固摄的功能,所以见面色淡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表现,阳虚则阴寒盛,故舌胖嫩,脉虚沉迟。伤阴者,由于阴不制阳,失于滋养,故见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心烦,颧红等症,阴虚则阳偏亢,故舌干红少苔,脉细数。中医诊断学辨证33(二)实证 基本概念:人体感受外邪,或阴阳气血失调,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证候。其病因病机主要可概括

14、为两个方面:一是风寒暑湿燥火、疫疠等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故病势较为亢奋、急迫。二是内脏失调,气机阻滞,以及形成痰饮、水湿、瘀血、宿食等,有形病理产物停积于体内。中医诊断学辨证34临床表现 因为病情复杂,难以全面概括,举例:身发高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中医诊断学辨证35证候分析 邪气过盛,正气与之抗争,阳热亢盛,故发热。实邪扰心,或蒙蔽心神,故烦躁甚至神昏谵语。肺失宣降则喘息气粗,痰盛者见痰声漉漉。邪积肠胃,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腹胀满痛拒按 邪正相争,搏击于血脉,故脉实有力。湿浊蒸腾,故舌苔多见厚腻。中医诊断学

15、辨证36(三)虚实证鉴别要点 鉴别虚实,必须四诊合参。一般说来,虚证多身体虚弱,实证多身体壮实。虚证者声息低微,实证者声高息粗。久病多虚,暴病多实。脉象无力为虚;脉象有力为实。中医诊断学辨证37虚证与实证鉴别表 症状 证型面色 寒热 口渴 汗出神态 脘腹 二便舌象脉象虚证 苍白或萎黄 畏寒肢冷,五心烦热渴喜热饮且量少 自汗或盗汗 声低气怯,精神不振 绵绵而痛,喜按 便溏溲清 舌淡嫩,少苔或无苔 无力实证 深红或暗滞 恶寒重,壮热大渴喜冷饮 无汗或大汗 声高息粗,烦躁谵语 胀满痛剧,拒按 便秘溲赤 舌质坚敛苍老,苔厚 有力中医诊断学辨证38(一)阴阳是类证的纲领 由于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

16、两个方面,故从临床表现到临床证候,都可用阴阳来划分。根据阴阳学说,临床上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多为阳证。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多为阴证。四、阴阳辨证中医诊断学辨证39(二)阴阳有具体的辨证内容 阴阳不仅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且已经有了许多具体的医学内容,如阳气、阴液、心阴、脾阳等,都是有实际内容的概念,所以阴阳辨证又包含有具体的辨证内容,主要有阳虚证、阴虚证、阴盛证、阳盛证,以及亡阳证、亡阴证等。阴盛证实际是指实寒证,阳盛证实际是指实热证。阳虚证即虚寒证,阴虚证即虚热证。中医诊断学辨证401阴盛证(实寒证)基本概念:指寒邪(阴邪)侵袭人

17、体而致的证候。临床表现:恶寒肢冷,面色苍白,腹痛拒按,肠鸣腹泻,或痰鸣喘促,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厚腻,脉迟或紧而有力。中医诊断学辨证411阴盛证(实寒证)证候分析:寒邪客于体内,阻遏阳气,则恶寒肢冷;阴寒凝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腹痛拒按;寒凝血脉,则面色苍白;寒邪困扰中阳,运化失职,故肠鸣腹泻。若寒邪客肺,则痰鸣喘促。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厚腻,皆为阴寒之征。脉迟或紧,是寒凝血行迟滞的现象。中医诊断学辨证422阳盛证(实热证)基本概念:指阳热之邪侵袭人体,或气郁化火所致的证候。临床表现:壮热喜冷,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或神昏谵语,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黄苔而干

18、,脉洪滑数实。中医诊断学辨证432阳盛证(实热证)证候分析:热邪内盛,故壮热喜凉;火热上炎,则面红目赤;热扰心神,轻则烦躁,重则神昏谵语;热结肠胃则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热伤津液,则小便短赤,口渴饮冷,引水自救;舌红苔黄热邪之征,舌干为津液受伤;热为阳邪,鼓动血脉,所以脉象洪滑数实。中医诊断学辨证443亡阳证 概念: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气欲脱的危重证候。临床表现:突然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证候分析:亡阳可因阳气由虚而衰进一步发展,或因阴寒之邪极盛而致阳气暴伤,还可因大汗、失血等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或剧毒、严重外伤、瘀阻心脉

19、等所致。由于阳气极度衰微而欲脱散,失却温煦、固摄、推动之能,故见冷汗、肢厥、面色苍白、神情淡漠、息弱、脉微等垂危病状。由于阴阳互根,故阳气衰微欲脱,亦可使阴液消亡。中医诊断学辨证454亡阴证 基本概念:指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而欲竭所表现出的危重证候。临床表现:以汗热如油、味咸而粘,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欲饮,小便极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为证候特点。证候分析:亡阴可以是在病久而阴液亏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因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不止、严重烧伤致阴液暴失而成。由于阴液欲绝,或仍有火热阳邪内炽,故见汗出如油,脉细数疾,身灼烦渴,面赤唇焦等一派阴竭而阳热亢盛的证候。亡阴若

20、救治不及,势必阳气亦随之而衰亡。中医诊断学辨证46 亡阳证与亡阴证鉴别表 症状证型汗出 四肢心神其它舌象脉象亡阳 冷汗淋漓厥冷精神萎靡面白,气息微弱,不渴舌 淡而润微欲绝亡阴 热汗如油温和神情烦躁面赤气粗,渴喜冷饮红干 细数疾中医诊断学辨证47第三节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八纲证候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可归纳为证候相兼、证候转化、证候真假三个方面。中医诊断学辨证48一、证候相兼 证候相兼是疾病某一阶段的证候,不仅表现为病变部位既有表又有里,而且呈现寒、热、虚、实相互交错,表现为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临床辨证应对其进行综合考察。中医诊断学辨证49(一)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表里同病

21、。出现的原因有两类:一类是外感病,由表证发展至兼见里证;或外感病未愈,复伤于饮食劳倦等。一类是内伤病未愈而又感外邪。表里同病时,往往出现虚、实、寒、热等各种情况。中医诊断学辨证50(二)寒热错杂 寒热错杂可分为表里与上下两部分。表里的寒热错杂表现为表寒里热及表热里寒,详见表里同病。上下的寒热错杂表现为上热下寒及上寒下热。中医诊断学辨证51(三)虚实夹杂 由虚证中夹有实证,或实证中夹有虚证,以及虚实并见的,都是虚实夹杂证。例如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虚下实、上实下虚等。中医诊断学辨证52实证夹虚,虚证夹实,虚实并重 实证夹虚:常发生于实证过程中正气受损的患者,亦可见于原来体虚而新感外邪病人。它的特

22、点是以实邪为主,正虚为次。虚证夹实:多见于实证深重,拖延日久,正气大伤,余邪未尽;亦可见于素体大虚,复感邪气的患者。特点是以正虚为主,实邪为次。虚实并重:多见于:一是原为严重的实证,迁延时日,正气大伤,而实邪未减者。二是原来正气甚弱,又感受较重邪气的病人。其特点是正虚与邪实均十分明显,病情比较沉重。中医诊断学辨证53二、证候转化 八纲中相互对立的证候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互转化。证候转化,大多是指一种证候转化为对立的另一种证候,本质与现象均已变换,因此它与证候的相兼错杂、真假等概念皆不相同。但在证候转化这种质变之前,往往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在真正的转化之先,又可以呈现出相兼夹杂的情况。中医

23、诊断学辨证54(一)表里出入 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正邪相争表证不解,可以内传而变成里证,称为表邪入里;某些里证,其病邪可以从里透达向外,称为里邪出表。掌握病势的表里出入变化,对于预测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及时改变治法,及时截断、扭转病势,或因势利导,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诊断学辨证55表邪入里:是指先有表证,而后出现里证,表证随之消失,即表证转化为里证,病机为外邪入里,例如外感风热之邪,形成表热证,若表邪不解,向里深入形而成里热证。表证入里一般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阶段。中医诊断学辨证56里邪出表:是指在里之病邪,有向外透达之势,是邪有出路,病情好转。如麻疹患儿,见发热、喘咳、烦躁,若邪毒外透,则疹

24、出而烦热喘咳亦除;外感温热病中,高热烦渴之里热证,随汗出而热退身凉;热入营血者,随斑疹的出现而身热、谵语、烦躁等减轻。中医诊断学辨证57(二)寒热转化 寒证与热证,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寒证可以化热,热证可以转寒。中医诊断学辨证58寒证化热:原为寒证,后出现热证,而寒证随之消失。常见于外感寒邪未及时发散,而机体阳气偏盛,从阳化热,变成热证;或是寒湿之邪内郁,郁久化热;或因使用温燥之品太过,亦可使寒证转化为热证。如寒湿痹病,初为关节冷痛、重着、麻木,病程日久,或温燥太过,而变成患处红肿灼痛;哮病因寒引发,痰白稀薄,久之见舌红苔黄、痰黄而稠等,均是寒证转化为热证的表现。中医诊断学辨证5

25、9热证转寒:是指原为热证,后出现寒证,而热证随之消失的病变。常见于邪热毒气严重的情况下,或因失治、误治,以致邪气过盛,耗伤正气,正不胜邪,机能衰败,阳气散失,故而转化为虚寒证,甚至表现为亡阳的证候。中医诊断学辨证60热证转寒:寒证与热证的相互转化,是由邪正力量的对比所决定,其关键又在机体阳气的盛衰。寒证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尚强,阳气较为旺盛,邪气才会从阳化热,提示人体正气尚能抗御邪气;热证转化为寒证,是邪气衰而正气不支,提示正不胜邪,病情险恶。中医诊断学辨证61(三)虚实转化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正邪力量对比的变化,实证可以转变为虚证,虚证亦可转化为实证。实证转虚临床常见,基本上是病情转变

26、的一般规律;虚证转实临床少见,实际上常常是因虚而致实,形成虚实夹杂证。中医诊断学辨证62实证转虚:病情原为实证,由于失治、误治,或病程迁延,邪气渐却,而正气已伤,渐由实证变成虚证。中医诊断学辨证63虚证转实:病情本为虚证,由于积极的治疗、休养、锻炼等,正气逐渐来复,与邪气相争,以祛邪外出,故表现为属实的证候。如腹痛加剧,或出现发热汗出,或咳吐痰涎等,此时虽然症状反映较为明显,但为正气奋起欲驱邪外出,故脉象较前有力,于病情有利。中医诊断学辨证64虚证转实:若本为虚证,由于正气不足,气化失常,以致病理产物停积体内,而表现某些实的证候者,属于因虚致实。另一种情况是,患者素有虚证,新感外邪,或伤食、外

27、伤等,以致当前病情表现以实为主,虚证暂时不够明显,辨证诊断为实证。这虽然不是直接由虚证转化为实证,但从虚实证候之间的关系来说,亦可视作是一种虚证转实。中医诊断学辨证65三、证候真假 某些疾病在病情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必须认真辨别,才能去伪存真,抓住疾病的本质,对病情作准确的判断。中医诊断学辨证66(一)寒热真假 当疾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极似热”即为真寒假热;“热极似寒”即为“真热假寒”。中医诊断学辨证671真寒假热 临床表现:既有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寒象,又有面赤、身热、口渴,脉大的热象。面虽赤,仅颧红

28、如妆,时隐时现,与热证之满面通红不同;身虽热而反欲盖衣被,或自感烦热而胸腹必无灼热,下肢必厥冷;口虽渴但不欲饮或不多饮或喜热饮,与热证之渴喜冷饮不同;脉虽浮大但按之必无力,与热证之脉洪大有力不同。中医诊断学辨证692真热假寒 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热极似寒”证候。真热假寒证常有热深厥亦深的特点,故可称作热极肢厥证,亦有称阳盛格阴证。邪热炽盛,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外达,致四肢厥冷,且热越盛肢厥越严重。中医诊断学辨证702真热假寒 临床表现:高热烦渴饮冷,口鼻气热,咽干口臭,甚则神昏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有力等一派热象,但又会出现四肢厥冷、脉沉的寒象。虽肢冷而不

29、恶寒、反恶热,且胸腹必灼热;脉虽沉但必数而有力,由此可以判断肢冷、脉沉均为假寒。中医诊断学辨证713、真假寒热辨别要点(1)了解疾病发展全过程。(2)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舌象、脉象等如实的反映了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情况,辨证时应加注意。(3)假象经不起分析,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白而时有颧部浅红,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假寒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身踡卧,欲得衣被。中医诊断学辨证72(二)虚实真假 当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有时会出现假虚或假实的情况,即所谓“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中医诊断学辨证731真虚假

30、实 本质为虚证,反见某些实盛现象的证候,即“至虚有盛候”。脏腑虚衰,气血不足,运化无力,以致阻闭不通,而见某些似实的假象。临床表现:胸腹不坚硬而喜按、气短、舌淡、脉象无力、病久体弱等为真虚的表现,而腹满、气喘、二便闭涩等系因虚所致为假实。中医诊断学辨证741真虚假实 例如,久病脾虚腹胀者,当虚到极点时,会出现胀满拒食,胸闷气逆,大便不畅等实证症状。腹胀时有减轻,或按之痛减,或按之软,这与实胀之硬满拒按不同。虽气不舒必有气短息弱;大便虽闭但腹部不硬,且脉必无力、舌体淡胖而苔不厚腻。是正气虚甚,气机不运所致。中医诊断学辨证752真实假虚 基本概念:指本质多实证,反见某些虚羸现象的证候,即“大实有羸

31、状”。实邪内阻,大积大聚,经脉阻滞,气血不畅,以致未得温煦濡养,而见某些似虚的假象。临床表现:声高气粗、胸腹硬满拒按、脉搏按之有力等为真实的表现,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羸瘦、脉象沉细等并非真虚。中医诊断学辨证762真实假虚 例如,虽默默不语,但语必声高有力,不同于虚证之语声低微、少气懒言;虽静卧少动,但动则有力,不似虚证之动而无力;虽泄泻不实,但泻后多感腹部反舒,不似虚证之泄后更加神倦无力。机理是实邪壅盛,阻遏气机、而外呈不足之象。中医诊断学辨证77辨别虚实真假,应注意下述几点:(1)脉象的有力无力,尤以沉取之象为真谛。(2)舌质的嫩胖与苍老,舌苔的厚腻与否。(3)言语发声的高亢与低怯。(4

32、)病人体质的强弱,发病的原因,病的新久,以及治疗经过如何。中医诊断学辨证78第四节八纲辨证的意义 八纲是对疾病过程中机体反应状态最一般的概括。八纲辨证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用于临床各科、各种疾病的初步辨证,而其他辨证分类方法则是八纲辨证的具体深化。八纲概念的确立,标志着中医辩证逻辑思维的完善,它反映了逻辑思维的许多基本内容,抓住了疾病中带普遍性的主要矛盾。中医诊断学辨证79病例一:XXX,男,38岁,农民 两天前因食糖萝卜过多,食后受寒,胃冷痛剧烈,不思饮食,胃脘胀痛拒按,喜热敷,语声低微,偶有呻咛,舌苔白厚,根部略显微黄,脉弦滑。进行八纲辨证。中医诊断学辨证80病例二:伤寒六七日,身热

33、目赤,索水到前,多置不饮,异常大躁,门户洞启,身卧地上,辗转不泯,要求入井,医意治承气急服。喻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乃曰:是谓阳虚内脱,内有真寒,外有假热,观其得水不遇咽,而不可与大黄、芒硝,天气燥蒸,必有大雨,此证顷刻身大汗,不可救矣,以附子、干姜、人参、甘草,煎成冷服,服后寒战濈濈有声,以重棉盖被,缩手不敢应诊,阳微之状如著,再与前剂,微汗热退而安。中医诊断学辨证81病案三:伤寒九日以来,口不能言,目不能视,体不能动,四肢俱冷,皆曰阴证。适材诊之,六脉俱无,以手按腹,眉皱作楚,两手护之,按其趺阳大而有力,乃知腹中燥屎也,与大承气汤,得燥屎六七枚,口已能言,体能动矣。故按手不及足者,何以救此垂危之证耶。中医诊断学辨证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医疗、心理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医诊断学辨证培训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