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文阅读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突破全国卷讲座突破全国卷讲座(三三)高考文言文阅读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高考文言文阅读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栏目导航命命 题题 指指 向向满满 分分 策策 略略典典 题题 剖剖 析析突突 破破 训训 练练命命 题题 指指 向向 一、文言断句 1设题特点 客观型断句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设置68处停顿。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满满 分分 策策 略略 2解题策略(1)掌握断句题的五大着眼点(2)断句题考场“四步走”第一步:通读全句,联系全文、全段或语境,确定必断之处或不可断之处。第二步:对比选项差异,排除相应选项。第三步:重新审视
2、分析,进一步排除不当选项。第四步:重新对比,检查验证。【技法演示】第一步: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画线句子的大意是有人有母却不知孝敬。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进行初步断句,根据语法,“未尝”的宾语是“失母”,故在“失母”后断开。第二步:对比选项,排除C、D两项。初步排除错误选项。第三步:用以上掌握的各种断句方法重新审视分析,进一步排除不当选项,以确定最佳选项。“独欤”表强烈的反问语气,“独”前应断开,排除A项。第四步:重新对比四个选项,检查验证答案的正确性,选择B项。二、古代文化常识 1设题特点 从阅读文本中选出包含古代文化常识的词语4个,用“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
3、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为题干,要求考生利用积累的文化常识对选项作出正误判断。2解题策略(1)调动储备,准确再现 面对试题,要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凭借平时扎实的识记和积累,再现知识点的相关内容,从而准确答题。高效积累的方法有以下两种:分类积累 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多涉及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典文学(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属称谓等)、礼制官制、天文历法(天文学名词、历法)、地理交通(地理名词、交通工具)、建筑(住宅布局及名称)和科举制度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积累相关的文化常识。联想积累 识记
4、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2)联系教材,按图索骥 教材中的文言文课文,无论写人记事,还是记游抒情,一般都会涉及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因此,解答文化常识题,可联系教材,检索所考查的词语,回忆该词语在课文中的相关注释,从而确定试题选项对该文化常识表述的正误。如2016年全国卷第5题C项:“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对此我们可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召有司案图”,回忆课文中对“有司”的注释,“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来进行判断。(3)剖析选项,明察秋毫 各选项都围绕某文化常识进行阐释说明,如果对选项中的
5、部分词语仔细剖析,“咬文嚼字”,就会发现整个选项的阐释存在错误,从而顺利解答该题。如2016年全国卷第5题A项:“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细审选项内容,“礼部为六部之一”,“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礼部”应该掌管与礼仪有关的职事;“礼仪、祭祀”都和礼部有关联性,而“土地、户籍”与礼仪没什么关联,应与户部有较大关联。据此可判断该选项表述错误。(4)结合语境,推断是非 试题所考查的文化常识既然出自选文,就与其在选文中的语境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因此,如果对选项内容一时无法作出确切判断时,就可以回归语境来推断分析。如2016年全国卷第5题D
6、项:“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而原文语境“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这就是说陈登云因为久居此官位应当提升为京官,却多次搁置不下达,于是他称病回家。所以,选项中“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与语境不符,据此可推断该项表述错误。三、分析综合 1设题特点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四个选项,要求考生对各选项的表述作仔细认真的审读,从中找出“不符合(不正确)”的一项。2解题策略(1)文言文理解与分析的五大步骤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阅读时应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一是把主要材料弄清楚并进行合理归类,逐层切分,弄清每段、每层
7、的意思;二是将叙述性内容与说明或阐释性内容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对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以及相关的议论、抒情等,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条分缕析,不要遗漏。从整体上把握了材料后,对于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语段的理解等,考生就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料中的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阅读题干时,必须读全、读准题目,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仔细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楚选对的还是选错的。只有对题干作出全面、准确的分析与理解,才能正确答题。题文对照,逐项检查 做题时
8、要将选项的内容,逐条与原文的相关部分作比较,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特别是在人物的品性和事情、行为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都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要努力培养把人物、事件迅速从原文中一一筛选出来的能力。对选项中似是而非、无中生有之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利用选项,排除干扰 在一般情况下,试题设置常常是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错误的选项,如果考生能充分运用排除法、比较法,对选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另外,如果试题提供了文段的出处、题目、作者的有关情况及背景等,考生就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因为可以依据这些信息,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思想,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认真检查,全面验证 常见的
9、方法有代入法将所选答案放回原文中,看看是否合理;析错法即能说出自己认为错误的一项的理由;否定法即先假设自选的答案不对,予以否定,当否定不了时,即表明答案准确无误。(2)跳过陷阱,准确解题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对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所论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该题的错误项设置往往以误扰正,以假乱真,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命制错误选项常见的四大干扰方式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曲解文意。陷阱一:错位嫁接 以故意颠倒多个事件的先后顺序或因果关系来设错。答题时要理清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并弄清楚事件的前后顺序与经过,留意相关事件经过转述后是否
10、存在前后错位或因果倒置,以便识别出人事混淆、顺序倒置、张冠李戴等错误。陷阱二:以偏概全 用部分代替整体的意思来设置错误点。答题时要特别关注表示范围的词语或概念,对文段中所述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核对,看事物的范围在转述的过程中是否被放大或缩小。陷阱三:无中生有 在选项中故意编造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的情节,以此来设错。解题时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相关的细节,识别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陷阱四:曲解文意 利用文中有些词句较难理解的特点,在分析概括转述的过程中故意曲解文意,这是分析概括题的主要设错手段。解题时先要找到原句,再细辨原文中的词句在进入选项后
11、是否发生了释义错误,并借助语境仔细推敲。四、文言翻译 1设题特点 基本形式为在文言文选文中找出两个句子,要求准确翻译,侧重考查正确理解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2解题策略(1)文言翻译六个注意 注意古今异义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与现代汉语在形式上是一致的,但意义不同。如“然后”,在现代汉语中是顺承连词,但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然”是“这样”,“后”是“以后”。注意词类活用 有个别词有词类活用现象,在翻译时也要特别体现出来。如 成语“狼吞虎咽”,这里的“狼”“虎”都是“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狼一样”“像虎一样”,不能译成“狼吞下虎咽下”。注意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一般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不一致。
12、在翻译时要调整过来才能文从字顺;如果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注意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如“得无乎”,只要在文言文中出现就要翻译成“莫不是吧”。注意一般要直译 一般的句子在翻译时都要字字落实,除了人名、地名不译外,要把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都翻译出来。注意个别语句要意译 有些句子或句子的某个词语如果不能直译,或者直译后句子太别扭,可采取意译的方式。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这些常常是不能直译的。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为比喻,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意译为“坚固的城防”,或翻译为“钢铁般的城防”。运用借代的句子要换借体为本体,
13、如“布衣”应翻译为“贫民”,“缙绅”应翻译为“官员”,“三尺”应翻译为“法律”,“万钟”应翻译为“高官厚禄”,等等。婉说,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婉说的句子,应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替换,该换成什么说法就换成什么说法。至于运用互文的句子,既不能直译,也不能替换。如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不能译为“秦代的明月,汉代的关塞”,应根据上下文的相互呼应和相互补充的表意形式,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2)文言翻译的六个失误点典典 题题 剖剖 析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
14、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看/士无留难/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答断句题,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语段的大致意思,二是四个选项停顿点的不同。比如“初/选人调拟”“初选人调拟”,从“初”是时间状语的角度分析,“初”后要停顿;再如“
15、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从前文分析,这句话主要是说先前官员选定的弊端,这里的“吏”“选者”是相对的,即这是两句话,主语分别是“吏”和“选者”,所以“选者”前要停顿。据此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答案: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解析:本题考查了
16、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说法不正确,近待的官职未必就是高的,并且对皇帝的影响也不一定大。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
17、回答。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原文只是说许将让对方理屈词穷,回来向朝廷报告此事,皇帝认为他做得很好,并没有说“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答案: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译文:_ _(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译文:_ 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申饬、使、何以为。(2)关键词:肆、罗织、发。答案:
18、(1)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2)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墓。【参考译文】许将字冲元,是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名。神宗召他进宫对答,任命他为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考核政绩,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文书做奸邪的事,被选调的人又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撤销南曹,开放官舍来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中没有无理阻止、故意刁难的。契丹发兵二十万逼近代州,派遣使者索求代州的土地,每年出使的使者不敢去,就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充任侍从之职,
19、朝廷的重要决议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人谈到代州的事情,没有话来驳斥他们,就会有失国家大体。”于是命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居民骑在房梁上一起观看,说:“看看宋朝的状元。”等到(和契丹人)练习射箭时,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划分界线。”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许将回来报告,神宗称赞他。第二年,许将担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郓州知州。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进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把他们全部释放遣散
20、,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父老感叹道:“自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才又看到监狱空了。”郓州的风俗士子喜欢聚集在一起恣意评论官府政事,许将虽然没有禁止,但这种习气自然平息了。朝廷下诏任命许将为兵部侍郎。他上奏章说:“治理军队要有制度,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圆,要让万众像一人一样。”等到对西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许将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天,皇帝问枢密大臣,他们却回答不上来。绍圣初年,入朝任吏部尚书,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墓。哲宗拿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坟墓,不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做的事。”出任颍昌知府,调
21、任大名知府。在大名六年,他多次请求辞官,被任命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许将去世,时年七十五岁。朝廷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定。突突 破破 训训 练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B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C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D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
22、乃独列上/果诈也/B 解析“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中“有持者”是“苑吏”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者”后停顿,排除A、C两项。“长贰”在文中意为“比部长官副长官”,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择B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户部,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土地、赋税及户籍等事宜。B禁内,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禁内。C六宫,本义是指古代皇后居住的寝宫,所以往往用六宫代指皇后,如同后世用中宫代指皇后一样。D士庶,士人和庶民。泛指百姓。古时把人的社会地位简单分为四种:公、卿、士、庶。解
23、析六宫的概念至唐代已非专指皇后,而泛指后妃了。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梅执礼不媚权贵,守正不阿。有人把他推荐给宰相,但他不去拜谒;在任中书舍人、给事中时,他驳回了孟昌龄、张佑等人的不合理请求。B梅执礼关心百姓,与天下同忧乐。在王黼摆设酒宴向人炫耀自己的园池妓妾时,他认为国家有难,不应歌舞宴乐;他请示朝廷滁州盐赋过重,朝廷下诏减少了滁州盐赋,滁州人民很感激他。C梅执礼忠于职守,精于治理。他主张宫内财务由相关部门管理,有位小黄门取钱的封识上没有盖玺印,他上奏审查,诏命以刑杖责罚了主管夫人和黄门。D梅执礼不畏金人,舍生取义。帝都失守,金人以天子为人质勒索金帛,他为百
24、姓考虑没有答应,最后被恼羞成怒的金人杀害。解析根据文意可知,责罚了管理印玺的夫人,而杖打了那位黄门。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郡不能当苏、杭一邑,而食盐乃倍粟数,民何以堪?译文:_(2)天子蒙尘,臣民皆愿致死,虽肝脑不计,于金缯何有哉?译文:_ 解析(1)关键词:当、乃、堪。(2)关键词:蒙尘、致死、不计。答案(1)这里还比不上苏、杭一个县,但食盐赋税却比粟粮赋税多数倍,百姓怎么能承受?(2)天子蒙受垢辱,臣民都甘愿竭尽全力效死(相救),就是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可是哪里有金帛啊?参考译文 梅执礼字和胜。大司成强渊明觉得他这个人很贤能,就向宰相进言(推举他),宰相因为从来没有
25、和他见过面而感到遗憾。梅执礼听说这件事后说:“因为别人的言论而得到的东西,也一定会因为别人的言论而失去,我只要保持我自己的为人就够了。”始终不去拜谒(宰相)。历任军器、鸿胪丞,比部员外郎。有位拿着高达三百万钱的茶券的官苑官吏,声称是奉杨戬的旨意要急需领取。梅执礼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想揭发,比部长官副长官犹豫不敢,他就独自上奏,果然是诈骗。提拔为中书舍人、给事中。孟昌龄在郓把房屋抵押给别人,应当赎回而不肯付赎金,却请求下诏书强取;内侍张佑督查修葺太庙,弄虚作假求取奖赏:这些都因梅执礼的驳奏而没有实行。升任礼部侍郎。梅执礼平素与王黼亲善,王黼曾经在自己的宅第里摆设酒宴,向人炫耀自己园池的大,妓妾的
26、多,有骄傲的神情。梅执礼说:“公作为宰相,应当与天下同忧乐。现今方腊在吴地作乱,祸害不止,这哪里是歌舞宴乐的时候呢?”退下后又用诗劝诫他。王黼恼羞成怒。第二年,调职滁州。当时盐赋出现亏额,滁州也苦于强行摊派征收税物。梅执礼说:“这里还比不上苏、杭一个县,但食盐赋税却比粟粮赋税多数倍,百姓怎么能承受?”请示朝廷,诏命减少二十万,滁州人民都感谢他。钦宗即位,改任户部。正值战争兴起,赋税征调不足,梅执礼请求把宫内的钱拨给有关部门,凡是六宫的供给,全部经过度支才能下发。曾有位小黄门手持宫中的批件来到户部取钱,但应加标记的封缄上面没有盖玺印,觉察到有过错后,又回去重新盖章。梅执礼上奏审查,诏命责罚管理印
27、玺的夫人而杖打那位黄门。金人围困京都,梅执礼劝皇帝亲自征伐,而请求太上帝后、皇后、太子都出京避难,当权的大臣加以阻止。到失守时,金人用天子作为人质,(要求)谋取数百上千万的金钱和布匹,说:“和议已签订,只要如数满足我们所要求的,就奉送天子还京。”梅执礼与同僚同情百姓的财力已经贫乏,相互商量说:“金人的欲望没有限度,就是铜铁也不能给。”而心里怀着过去的嫌怨的宦官告诉金帅说:“城中七百万户,所搜取的还不到百分之一,只许百姓用金银换取粟麦,百姓应当有愿意出钱的。”后来果然是这样。敌方首领大怒,斥责梅执礼,回答道:“天子蒙受垢辱,臣民甘愿竭尽全力效死(相救),就是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可是哪里有金帛啊?只见房屋空空,百姓逃亡保命。”敌方首领更加愤怒,把副官带上来,各打了一百杖。梅执礼等人还为他们请命,不久被遣送还京,将到门口,把他喊下马来打死,并砍下他的头悬挂示众,当时正是靖康二年二月。当天,天空昏暗,士人和普通百姓都流泪愤慨叹息。死时,四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