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宋】杨万里教学目标展示:教学目标展示:1 1、了解作者生平经历,把握相关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生平经历,把握相关文学常识2 2、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技巧3 3、感受诗歌中所体现的劳动精神,学习劳动、感受诗歌中所体现的劳动精神,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
2、见长,创造了语言浅显易懂、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关于诚斋体关于诚斋体正音朗读:插秧歌插秧歌杨万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形象生
3、动的描写了淋雨劳作的场面。环境描写:通过对雨势的描写,虽然带着斗笠,穿着蓑衣,但依旧从头湿到脚。农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清晨初起,原野蒙蒙,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清晨初起,原野蒙蒙,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全家冒雨来到田头,一个个身披蓑衣,头停。全家冒雨来到田头,一个个身披蓑衣,头顶箬笠顶箬笠,犹如戴盔挂甲、全副武装的士兵投人紧犹如戴盔挂甲、全副武装的士兵投人紧张的战斗,在白茫茫的水田里摆开了阵势,拔张的战斗,在白茫茫的水田里摆开了阵势,拔秧、抛秧、接秧、插秧,各有所司。不知不觉秧、抛秧、接秧、插秧,各有所司。不知不觉间,雨势渐猛间,雨势渐猛,淋得浑身湿透了。淋得浑身湿透
4、了。思考:作者笔下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什么样思考:作者笔下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农夫形象,看出劳动人民什么样的品质。的农夫形象,看出劳动人民什么样的品质。请结合下列诗句进行分析。请结合下列诗句进行分析。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如何理解这里的“只不答”,从这四句能看出劳动人民怎样的品质?农妇招呼农夫休息一会儿,并且说趁着这个时间,赶快吃早饭。农妇招呼农夫休息一会儿,并且说趁着这个时间,赶快吃早饭。“低头折腰低头折腰只不答只不答”是农夫的反应:他依然低头弯腰的忙活着,连抬头说句话的功夫也是农夫的反
5、应:他依然低头弯腰的忙活着,连抬头说句话的功夫也没有。这里没有。这里“只不答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歇”或者不或者不“歇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歇半霎”的原因:秧苗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歇半霎”呢?他手里的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你先去回家照看一下家鹅和雏鸡。这一句看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你先去回家照看一下家鹅和雏鸡。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
6、。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全都表现了出来。课堂小结: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当堂检测:当堂检测: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