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教学设计ppt课件(含6课时).rar

相关 举报
  • 专题八——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教学设计课件(含6课时)
    • 专题八——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教学设计一(认识自我).pptx--点击预览
    • 专题八——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教学设计三(情绪调整).pptx--点击预览
    • 专题八——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教学设计二(学会学习).pptx--点击预览
    • 专题八——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教学设计五(升学择业).pptx--点击预览
    • 专题八——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教学设计六(生活与社会适应).pptx--点击预览
    • 专题八——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教学设计四(人际关系).ppt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专题八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教学设计认识自我一、关于自我的心理学理论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意识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个子系统构成。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高中生的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1.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高中生已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但是,这种独立性要求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基础上的,与初中时期的反抗性特点有所区别。多数高中生基本上能与其父母或其他成人保持一种肯定的尊重关系,反抗性成分逐渐减少。2.2.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高中生在心理上的自我包括“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个部分。正是由于这种分化,才形成了他们思维或行为上的主体性,产生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判断和控制自己言行的要求和体验,同时也出现了自我矛盾。高中生的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3.3.对自我形象的关注。对自我形象的关注。高中阶段,学生以新的方式来感知和关注自己的生理面貌的兴趣有所加强,如身高、体形、服饰等,喜欢受到好评,而且女生一般比男生表现得更为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价值体系的逐步完善,他们会慢慢接纳自己的外表,而自我的另一些特征会上升到主要位置,如自己的理想、才能、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等。4.4.对个性品质的自觉。对个性品质的自觉。高中生自我意识的触角更经常、更深地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个性品质。他们对内心的问题特别敏感,较多地关注自己和别人的精神世界,十分关心自己和别人的优缺点,在对别人和自己对评价时,也将个性是否完善放在首要位置。他们的种种内心体验有倾诉的心理需求,但又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内心的秘密,只好通过写日记向自己倾诉。5.5.自我评伧能力进一步提高。自我评伧能力进一步提高。高中生的自我评价,由关注外貌和外部评价逐渐向注重自己的社会活动、社会名誉和社会关系的评价发展。高中生相比初中生而言,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评价行为的动机及效果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自我评价在主客观的辩证统一方面也有了明显发展。高中生的自我评价往往趋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还容易出现高估或低估自我的倾向。6.6.强而敏感的自尊心。强而敏感的自尊心。自尊心是高中生自我意识最敏感、最不容许别人亵读和侵犯的部分。高中生绝大多数都期望自己在集体中居于适当的地位,有强烈得到好的评价和被重视的心理需求,常表现为处处争强好胜。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矛盾、纠结和攻击行为,往往都是由于自尊心受到威胁而引起的。高中生在其言行受到肯定和赞赏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7.7.容易出问题的自卑感。容易出问题的自卑感。接近青年期的高中生,更加关注自己,急切地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超越他人。这种自我显示的欲望往往是与本人的能力有差距的,因而很容易因为各种各样的事而产生自卑感,特别是很在乎别人怎样看待自己的学习,这种情况表现得更明显一些。也应该看到,易有自卑感的高中生往往都有着强烈的想超越别人的欲望。8.8.动态发展的自我调控。动态发展的自我调控。高中生的自我调控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中,还不成熟、不稳定。具体表现为:行为动机的自我确立从多样性向统一性发展,处于由“常立志”发展到“立长志”的过渡状态;行为调控的动力由外部控制为主向内在控制为主发展,自我的独立意向越来越成为支配行动的主导因素;行动的执行由自发性、冲动性向自觉性、计划性发展,自我调控能力逐步增强。二、教学设计我就是我,不断成长的我我就是我,不断成长的我【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每位同学身上可能都有或多或少的优缺点。在自我认识方面,有些认识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通过团体辅导,让学生重新检视自我,接纳自己的优点的同时,不断克服缺点,注意自我形象塑造,不断完善自我,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知目标:认识到自己给自己贴的积极的或消极的自我标签,以及这些标签对自己的影响;认识到自我是可以不断地变化的。情感目标: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即对一个人的自我认识要与自我的实际情况相符;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更新、不断完善对自己的认识,接纳现在的自我,从而有勇气去改变自我。行为目标:行为目标:引导同学们撕掉消极的自我标签,多为自己贴上积极的自我标签;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反思自己的表现,总结自己的优缺点,获得自信的同时提升自我;引导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接纳自我,学会适当地控制自我,改变自我。【教学思路】【教学思路】猜猜我是谁优点大轰炸“习得性无助”实验撕掉消极标签总结与提升【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室、教师事先准备几个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以在讲课中穿插,引导同学们思考“消极心理暗示”和“积极心理暗示”对我们学习生活的影响)、PPT【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猜猜我是谁一、猜猜我是谁 每个同学用十句话描述“我是谁”,或者用“我是一个的人”句式写十句话。教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是否能够根据你们写的“我是谁”,猜出这些句子所描述的同学。可以从消极标签和积极标签入手引导学生合理看待自己。二、优点大轰炸二、优点大轰炸 请同学们对消极标签过多的同学进行“优点大轰炸”。教师:我看到很多同学写的“我是准”中都有很多消极的评价。如果我们只把这些消极的评价当作真实的自我的话,可能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消极的影响。三、三、“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实验实验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项由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实验研究。习得性无助实验解读,这个实验给我们了哪些启示呢?消极的标签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展示展示PPTPPT内容:内容:“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解读:消极的自我标签使我们变得自卑,不敢尝试挑战自我。因此我们要学会撕掉消极的自我标签!四、撕掉消极标签四、撕掉消极标签 教师:我先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如何撕掉消极标签。假设消极标签是“我的写作水平不高”,我们可以这样“撕掉”消极标签:“我的作文分数虽然不高,但我要从现在起每天坚持练习写随笔,认真写好每一篇作文,每天坚持读书看报积累素材,相信我的写作水平很快就会提上去”。共同探讨:知道了如何撕掉标签以后,现在请大家再重新将刚刚写下的“我是谁”进行分类。分为积极的标签和消极的标签。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撕标签”交流。相互合作,将自己和小组成员的消极标签都撕掉。每组请派名同学发言汇报你们小组的结果。五、总结与提升五、总结与提升 在“撕标签”的过程中,我们持有的理念是“自我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我都是可以通过努力而变化的”。比如,在学习兴趣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地自我暗示来进行改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合理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改变自我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要面临的成长课题。本课引导同学们认识标签产生的心理暗示作用,鼓励同学们撕掉消极标签,善用积极标签,但这仅是一个开端,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要反复地强化,加深学生的印象,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战胜自卑,提升自信!【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教师在解释消极心理暗示带来的影响时,最好不要过多地讲解“心理暗示”的含义。尽量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其含义即可。在撕标签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列举实例、共同探讨来得到结论。教师只能引导学生概括总结,不要代替学生说出结论。【学生反馈】【学生反馈】AB “在这次课上的撕标签活动中,我发现原来我没有那么差,原来很多时候我的自卑是自己给自己贴的消极标签,通过心理暗示的作用造成的,撕掉标签可以增强自信心。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我将挖掘出更多的潜力,所以从今以后,我要尝试着多给自己贴一些积极的标签,这样才能朝着更好的自我成长。”“今天的心理课让我意识到了接纳自我的重要性,如果我每天都带着放大镜去观察自己身上的缺点,经常纠结于这些缺点给自己带来的消极影响,只会让自己感到更加无力和自卑。在撕标签的过程中,我发现原来这些缺点都是可以改变的,自己可以努力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去成长。未来的自己是有很大可能的,生活也充满了希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教出乐观的孩子专题八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情绪调整一、人际关系的概述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赖使得人际关系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种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的过程中,借由思想、情感、行为表现等的互相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被称为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有很多种类,与不同的人交往而产生的人际关系也不同,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对人际交往的需求十分强烈,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也认为,归属与爱的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人际关系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一一)个体功能个体功能1.1.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依赖人际关系: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自我体验依靠人际关系: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我调节受人际关系的影响: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2.2.促进不良行为的改变:促进不良行为的改变:人际关系能够促进人的行为改变,这种改变往往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言语、行为等对个体施加影响,人际关系改变行为的微妙之处在于很多时候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3.3.保持身心健康:保持身心健康:人际关系与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密切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身体健康,能够缓解心理压力,使个体获得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直面生活挫折,积极调整心态。(二二)社会功能社会功能1.1.营造良好的社会人际氛围:营造良好的社会人际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中可以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关系融洽,使人与人之间真诚互信。2.2.增强群体凝聚力:增强群体凝聚力:人际关系良好的群体,成员之间彼此亲密、团结,群体凝聚力增强,有助于团体目标的实现。3.3.促进社会信息交流:促进社会信息交流:社会信息是借助人际关系网络传播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信息交流快捷、高效。二、人际关系的建立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素、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一一)定向阶段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而我们究竟决定选择谁作为交往对象,并与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要经过自觉的选择过程。只有那些在我们的价值观念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我们才会将其选作交往和建立人际关系的对象。初步沟通是我们在选定一定的交往对象之后,试图与这一对象建立某种联系的实际行动。目的是对别人获得一个最初步的了解,以便判断是否可以与对方有更进一步的交往,从而使彼此之间人际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明确的定向。(二二)情感探索阶段情感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彼此探索双方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正式交往模式。在这一阶段,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双方的沟通也会越来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也逐渐增加。但在这一阶段,人们的话题仍避免触及别人私密性的领域,自我暴露也不涉及自己根本的方面。尽管在这一阶段人们在双方关系上已开始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人,但双方的交往模式仍与定向阶段相类似,具有很大的正式交往特征,彼此都注意自己表现的规范性。(三三)感情交流阶段感情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此时双方的人际关系安全感已经得到确立,因而谈话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人。如果关系在这一阶段破裂,将会给人带来相当大的心理压力。在这一阶段,双方的表现已经超出正式交往的范围,正式交往模式的压力已经趋于消失。此时,人们会相互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四四)稳定交往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暴露也更广泛深刻。此时,人们已经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达到这一情感层次的友谊关系。许多人同别人的关系并没有在第三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是仅仅在第三阶段的同一水平上简单重复。三、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一一)欣赏他人欣赏他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本性中最深的企图之一就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欣赏和赞美他人,不仅是在传达我们内心深处对他人的感受和评价,更是人际交往中一种良性的互动。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喜欢通常是相互的,因此我们往往会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当感到被他人欣赏时,我们内心深处被赞美、被接纳的需要得到满足,这时,我们还会不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吗?因此,发自内心地欣赏、赞美他人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积极的人际互动。01020304赞美的方式 赞美要真诚、大方。赞美要真诚、大方。赞美是我们对一个人真实的肯定和欣赏,必须发自内心的认可。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的部分,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地方,只要是从内心发出的真诚赞美,都会让对方感到满足。赞美要具体明确。赞美要具体明确。过分笼统的赞美会给人以奉承、讨好的感觉,具体的赞美会让对方觉得真实、可信。赞美要及时。赞美要及时。当发现别人身上有值得赞美的地方时,及时的赞美对他来说会是极大的鼓励,而“过时”的赞美效果则会大打折扣。赞美不赞美不“打折打折”。赞美他人时,就发自内心地接纳他的全部,不在赞美后指出对方的不足,也不通过贬低自己或他人来赞美对方。(二二)倾听他人倾听他人 倾听他人是一种全然投人的交往状态。倾听是人和人之间沟通的基础,它能使我们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还能在与人相处时表达对他人的真诚、友好和尊重。倾听别人时,我们不仅要用耳朵去听,还要用眼晴去观察说话者的表情、动作等身体的信息,更要用心去感受对方话语的含义。心理咨询中的“共情”技术就是一种高级的倾听,这种技术在帮助心理咨询师表达对来访者的理解、与来访者建立良好关系方面有突出的贡献。那么如何倾听他人呢?1.1.倾听时要表现出真倾听时要表现出真诚和耐心。诚和耐心。2.2.倾听时不要有过多倾听时不要有过多的肢体语言。的肢体语言。3.3.适当的回应是倾听适当的回应是倾听的关键。的关键。倾听的技巧 这种真诚更多的是通过眼神体现的,所以眼神交流很关键。时不时地看一下对方的眼晴,能表明你很认真在倾听;不随意打断说话者,表明你有充足的耐心听他讲完。过多的肢体语言会让人觉得你不是很在意他的话,过多的动作会让被倾听者分心。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追问或者简单复述对方讲话的重点,这些都表示你在认真倾听并努力理解说话者要表达的意思。(三三)换位思考换位思考 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的成长背景、经验、认知方式都各不相同,这给人际交往带来了一定的障碍,无法包容个体间差异的人往往容易在人际交往中遭遇人际冲突、心理矛盾等。这时换位思考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式。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通过换位思考,我们能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来想问题,了解他人的难处和困惑之处,从而更加理性地做出判断,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如何才能做到换位思考呢?1.1.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当自己无法理解别人的所作所为时,试着从别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来体验他人面对相关事件时行为背后的原因。2.2.增进交流和沟通。增进交流和沟通。只有通过沟通才能了解对方,才能更好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逐渐提高我们换位思考的能力。四、教学设计倾听有智慧倾听有智慧【学情分析】【学情分析】领听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技巧之一,良好的倾听行为不仅能帮助个体在人际的戏喜量州联交在中及时获取信息,还能让交往的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关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高中生在人际交往中已经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但是却不善于倾所他人,表现为在交流过程中抢着说话,别人发言时不认真听等,因此本节课聚焦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倾听行为,引导学生重视倾听并学会倾听。【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并尝试掌握正确的倾听方式。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不认真倾听所带来的影响,产生想要学习倾听的愿望。行为目标:在认知调整的基础上学会将倾听技巧应用在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引发思考共同探讨引发思考实战演练总结升华主题引入【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答题游戏用纸【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主题引入一、主题引入 教师:请同学们每人准备好一张白纸来完成下面的游戏这是一个需要速度的游戏,需要我们用最快的速度答完15道题,题目呈现后,请你先看一遍题目,然后在准备好的纸上按题目的要求做,速度越快越好。呈现的题目:1.在白纸的正中写上你的姓名。2在姓名旁边写三个“好”字。3.把你的性别和生日写在白纸的右上角。4.在白纸的最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5.在白纸的左下角画三个正方形。6.在这三个正方形内各画一个三角形。7.再在这三个正方形外各画一个圆。8.在你的姓名上方写上你父母的姓名。9.把你们三人的生肖属相分别写在姓名的旁边。10.把你的生日数字单个相加,把答案写在姓名的旁边。11.在白纸的左上角写出你所读过的一所学校的名称。12.把你最喜欢的一样的东西写在白纸的左边。13.看完题后你只需要做第1题和最后3题。14.数一数当你“幡然醒悟”时已经做了多少题。15.在你的姓名下面写上“认真倾听我第一”。教师:上帝给我们每个人一张嘴巴,两只耳朵,就是要我们少说多听。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不善于倾听他人,就像刚才大家在游戏中的表现一样,没有听清规则就急于完成游戏。可见,认真倾听能够帮我们获取准确的信息,符合要求地去做事,避免因信息交流不畅而导致的无用功。二、引发思考二、引发思考【情景模拟辨倾听】请八个同学、两人一组分别表演下面的情景:情景一:A、B两个同学在一起聊天,A兴致勃勃地讲自己假期在夏令营的生活,B总是有意无意地打断A,将话题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上。情景二:班长A在讲台上宣布学校运动会的安排,同学们在下面干什么的都有,有的人东张西望,有的人在做自己的作业,还有的人在下面模仿班长讲话的样子,同学B全程都在和周围的同学聊天,目光没有一刻停留在班长身上。(全班同学可配合表演)情景三:班主任A通知同学们:“请大家今天将练习册第三单元第2021、2425、2728页的内容练习一下,将不懂的问题标出来。”话音刚落,同学B请求道:“老师,能不能再说一遍,刚才没有听清楚。”情景四:期中考试的成绩出来后,A很沮丧地说了一句:“唉,考成这样,我可怎么跟爸妈交代?”同桌B听到后,不以为然,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劝A别太把考试成绩放在心上。讨论、交流:1.你认为这四组情景中的倾听行为分别有什么问题?2.在这四组情景中,被倾听的人可能会有什么感受?3.请表演的同学分享感受。三、共同探讨三、共同探讨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让我们回到古代深邃的文化中,看一看今天我们所关心的这个“听”是怎么演变的。提问:你认为上图中每一个“听”字有什么含义呢?这些文字提示我们应该如何去倾听呢?教师:虽然听的直接感官是耳朵,但是我们发现在倾听的时候,其实不仅仅要用耳朵,还要用眼,更要用心,就如同“听”字本身的含义一样。那么我们具体该如何做呢?小组讨论、分享:在倾听他人时应怎样做?教师:我们的倾听行为既表现在言语方面,也表现在非言语方面,比如在倾听时,我们应避免沉默不语;适当提问,以表达你对对方所说内容的兴趣;变换回应方式,不要总是“嗯,嗯,”“对,对”;还可适当地指出共同的经历和感受或者用自己的话简要重复对方所说的内容,表明对对方所说的内容的理解等。在非言语方面,可注意身体面向对方,适当前倾;与对方保持目光接触,但不要一直直视对方的眼晴;停止手中正在做的事情;适当地微笑,点头,避免双手交叉在胸前等。四、实战演练四、实战演练1.两人一组,互相倾听(在倾听过程中试着练习刚才总结出的技巧)。2.A用3分钟时间向B讲一件自已近期开心的事情,B再用3分钟时间向A讲一件自己近期不开心的事情。3.互相反馈:对方的倾听行为让我有什么感受?他/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是什么?教师:我们的行为在不断的重复中会变成一定的习惯,倾听也是如此,在倾听他人的时候,如果能够稍稍注意一些倾听的技巧,交流的效果将会大不一样,就如同刚才同学们认真的倾听过程之后所感受到的一样。五、总结升华五、总结升华 善于倾听别人讲话是一种高雅的素养,也是对说话者的充分尊重,人们也往往愿意把忠实的听众视作可以信赖的知己。因此,掌握了倾听智慧的人不仅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境界,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收获真挚的友谊,愿大家在生活中乐于倾听并拥有倾听的智慧!【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课聚焦于人际沟通中的倾听行为,通过情景再现使学生真实感受不良倾听带给人的感觉,通过对“听”字的解读及其含义的挖掘,使学生理解倾听的本质,从而发现并习得智慧倾听的技巧。尤其是引入活动能够让学生意识到不积极倾听的后果,情景表演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课堂效果不错。美中不足之处是倾听练习环节较平淡,如能设计趣味性和感悟性兼具的活动更好。【教学建议】【教学建议】1.引入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讲清任务规则,强调“越快越好”,促使学生更快进入任务,从而凸显学生“只顾答题,忽略了倾听任务要求”,使“倾听”主题的引入水到渠成。2.情景模拟环节,如果有条件,可提前让学生录制成视频在课堂上播放,以节省课堂时间,为之后的教学重点话倾听、练倾听预留充足的时间。【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活动:倾听解密 学生表演下列倾听时的不良行为,其他同学观察,思考这样的倾听行为在向别人传递什么信息?面对这样的倾听行为时会有什么感受?1.双手交叉抱在胸前,腿不由自主地抖动。(传递信息:我不想听你再说下去了。)2.整个人都坐在椅子里,身体后仰,头靠在椅背上。(传递信息:听你说话好累!)3.两腿交叉或腿翘起来,并不时地来回晃动。(传递信息:你没有在专心听他讲话。)4.不停地看表或开始收拾桌子上的东西。(传递信息:你是不是该走了?或者我该走了,不能听你说了。)5.手里一直在转笔。(传递信息:你的说话内容真无聊。)6.打哈欠,皱眉,叹气,伸懒腰。(传递信息:我对你说的没什么兴趣。)专题八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教学设计学会学习一、成就目标定向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是国外近年来提出的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理论。在学习领域主要将成就目标划分为两大类型即学习目标定向与成绩目标定向。学习目标定向又称掌握目标定向,关注的是通过学习获得新技能和掌握新情境来发展能力;成绩目标定向又称表现目标定向,关注的是通过寻求肯定性的评价和避免否定性的评价来展示自己能力的高低。两者的本质差别在于个体关注的是自身能力的发展还是自身能力的证实。后来,心理学家又将接近和回避两种成就动机概念引入成就目标理论中,提出成就目标理论四分法,即把成就目标分成学习接近目标、学习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四类。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一种应试教育的模式。应试教育强调分数,强调学生的成绩表现,忽视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忽视知识的真正理解与运用,忽视技能的发展与创造性的培养;从成就目标理论的观点来看,容易营造强调成绩目标的学校教育氛围,容易使学生形成成绩目标定向,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一接近目标定向的培养,班级心理环境应该强调任务目标,并且辅以适当的竞争、合作,激发学生使用深层加工策略,促进学生做工具性求助,防止产生自我妨碍,并主动寻求反馈,注重反馈对学习任务掌握的价值,促进学生建立适应性目标定向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二、考试焦虑 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考试,小到各项学科测验,大到中考、高考等升学考试,考试不仅是对学生智力水平的考查,也是对其心理素质的考验。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考试焦虑的困扰。(一一)考试焦虑的定义考试焦虑的定义 郑日昌(北师大心理学院教授)认为,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等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实验证明焦虑和工作效率呈倒“U”形的关系,适宜的中等水平焦虑导致最大的作业率,过低或过高的考试焦虑均会妨碍学生知识的提取和能力的发挥,因此,对待考试焦虑的影响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就我国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相当多的学生考试焦虑超过了适宜水平。过度的考试焦虑对中小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等方面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认知方面产生一些消极的自我评价,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生理方面具体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加剧,肠胃不适,多汗尿频等。行为表现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常常交织在一起,因此考试焦虑的外在表现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1.1.考试焦虑与考试焦虑与个性特征个性特征2.2.考试焦虑与考试焦虑与自尊自尊(二)与考试焦虑相关的因素(二)与考试焦虑相关的因素 个性特征是造成学生考试焦虑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外向不稳定型及内向不稳定型的学生倾向于在考试焦虑测验中得高分。外向型学生的人格特质中既存在冲动、不安、兴奋等素质,同时又存在乐观、开朗、无优无虑等素质,致使他们在考试焦虑测验中易走极端。内向型的学生注意力指向自身,过分关注自己,在应对事件时做出不适当的反应,易出现负性情绪而使其应对手段越来越无效。自尊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价值、长处、重要性等总体的情感上的评价,是影响考生心理压力的认知因素。研究表明,自尊作为独立变量,是影响特质焦虑的主要因素。自我接纳程度低、自我评价低、自卑心理较突出的学生容易发生考试焦虑。这可能是由于自尊水平低的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自信,对考试成绩过分担忧。3.3.考试焦虑与个体成就目标考试焦虑与个体成就目标 成就目标理论认为表现一回避目标使人努力回避消极结果,这种目标定向关注的是失败的可能性,它有可能诱发焦虑高焦虑学生的避免批评的动机比获得表扬的动机更强烈,且两种动机在高焦虑学生中都比在低焦虑学生中要强,而低焦虑学生都更关心成功和获得赞扬。4.4.考试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考试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对子女表达的负性情绪多,会使子女产生错误的认知。父母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应对方式,进而导致考试焦虑的发生。研究显示,家长若善于给予关怀和理解,经常赞扬子女,能够凉解子女的过错,尊重子女的意见,在亲子活动中与子女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能够避免或减少考试焦虑。5.5.考试焦虑与学校环境因素考试焦虑与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环境因素对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上。教师对成绩的过分关注使学生也过分关注自已的学习成线,担心考试失误,因而易于产生考试焦虑。同学关系不融洽表现在同学间在学习成绩上的竞争使他们过于看重考试的成败。学习时间过长使学生疲惫的身心得不到充足的休息,紧张的神经得不到充分的放松,外界因素的干扰也会滋长对考试的焦虑。(三三)考试焦虑的干预和治疗考试焦虑的干预和治疗1.1.认知疗法认知疗法 对于考试焦虑的干预,认知疗法是一种重要的辅助途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影响学生对考试的知觉和评价,使学生对考试获得一种现实合理的态度,进而对“即将面对考试”这一情景产生一种控制感。以下是一套包含三个步骤的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1)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担忧,让学生把自己想到的一切担忧全部写下来。然后再整理写出的“担忧”,去掉重复的内容,把实质相同的合并起来,再让学生按“担忧”程度的大小依次排列各项目。(2)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担忧进行合理分析,如自己的担忧是否有事实依据,自己的担忧是否以偏概全,自己的担忧是否极端化等。(3)引导学生与“担优”质辩,要求学生针对担忧的不合理之处,以事实、理性的分析予以辩驳,得出合理的反应。2.2.放松训练法放松训练法 放松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理放松,一类是心理放松。生理放松的方法各种各样,如深呼吸法、肌肉放松法等。一般在咨询师的指导下进行效果会比较好,尤其是一些复杂的全身放松技巧,但有些比较简单易行的可以自行练习,它能迅速、有效地帮助学生缓解在考试前或考试中出现的焦虑状态。心理放松是在头脑中想象一些广阔、宁静、舒缓的画面或场景,可配用一些放松音乐。这些画面可以是大海,滑雪,在天空中飞翔,躺在小舟里在平静的湖面上飘荡,童年时美好的回忆等。一切能让心灵平静愉悦的美好场景皆可。3.3.系统脱敏疗法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原理是让一个原可引起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系统脱敏疗法综合了好几种独立的方法,如放松、认知与行为疗法等,是应对考试焦虑较常用的方法。系统脱敏法的基本方法是让求助者用放松取代焦虑,有三个基本操作步骤:(1)学习掌握放松技巧,反复练习直至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2)建构焦虑等级,理想的焦虑等级建构应能做到各等级之间级差均匀,是循序渐进的系列层次,如果有实际的刺激物如模拟考试场景,就不用闭目想象。(3)系统脱敏,按照设计的焦虑等级表,由小到大依次逐级脱敏,直到求助者对最高等级的刺激脱敏,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练习,巩固疗效。放松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对于治疗考试焦虑中的情感成分有效,但对于认知成分无效;认知疗法可以有效治疗考试焦虑中的认知成分。综合的治疗方法比单纯的治疗方法更有效。例如,认知行为疗法配合学习方法咨询可以有效地降低考试焦虑。三、教学设计考后心态调节考后心态调节【学情分析】【学情分析】“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由此可见当前学校教育对考试的重视。许多因学习问题来咨询的学生都深受考试成绩的影响,考试成绩似乎已经成为高中生心情的晴雨表,考得好一切都美好,考不好就觉得整个人生失去了希望。如果学生对学习本身没有足够的兴趣,缺乏学习的内部动机,那么考试将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外部动机。因为考得好而感到喜悦,以后继续努力,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因为考不好而受挫苦恼,但能够总结反思、越挫越勇,这些都是好的。不幸的是,有些同学认为自己考试屡次失败,无论自己怎么样努力都不能成功,久而久之,对学习逐渐丧失了信心,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习得性无助”。对于这类学生,首先,要反思其目标设定是否恰当,有些学生习惯把自己入学以来考得最好的一次年级排名作为参照标准,以后再也没有突破这个排名,每次都感到很失望,其次,可以从认知方面转变自己的归因方式,把成功归结于那些主观可控的因素,如努力,把失败归结于客观的、不可控的因素,如发挥失常、试卷问题等,这将有助于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最后,文理分科将会对那些原本文理兼修的学生造成巨大影响,分科前他们在总分排名上优势,分科后在总分排名上是劣势,要让这些学生做好“退步”的心理准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了解紧张与放松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适度的紧张才是正常的考试心态。情感目标:学习合理的归因方式,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考试心态。行为目标:通过分析常见的与考试相关的心理咨询案例,让学生自主探索应对策略,提高学生应对不良学习心态的能力。【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课堂引入综合活动课后实践【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学PPT、打印考试求助信的相关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课堂引入一、课堂引入【游戏【游戏“抓乌鸦抓乌鸦”】游戏规则:请每位同学伸出右手,掌心朝下;左手伸出食指,顶在另一个人的右手掌心下,连接成一排。当听到“乌鸦”两个字时,右手抓的同时左手逃,看谁敏捷。每个人都记下自己抓到了几次乌鸦,被抓到了几次,有几次冲动失误。朗读材料:森林里有一间小小的城堡,里面住着可怕的巫婆和她的仆人乌鸦。突然有一天,天上慢慢飘来一片片乌云,转眼间就乌黑乌黑的,什么也看不见,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在狂风暴雨中,巫婆听到有人在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一只乌龟,还有一只乌贼。它们要求巫婆让他们进屋。巫婆同意了,可是乌鸦不同意。请几位同学分享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并说明为什么感到紧张或激动。教师总结:很多同学在做这个游戏时感到既紧张、刺激、兴奋或开心、放松,因为害怕被别人抓到或者想要抓到别人,所以当时感觉很紧张、刺激,过后压力解除就会感到放松。反过来设想一下,如果你既不害怕被抓到也不想抓到别人,你还会感到紧张和放松吗?你还会觉得好玩吗?不,你会感到很平淡,你会觉得这个游戏很无聊。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也是如此,当你参与的动机比较强时,当你会为一件事情感到紧张时,你才能感到有趣味,有意思。同学们经常会因为考试而紧张,紧张并非坏事,适度的紧张可以让我们的大脑更加活跃,而只有经历过紧张的人才能体会到成功之后的放松。二、综合活动二、综合活动活动一:考后求助信活动一:考后求助信1.六人一组,选择一个案例(详见教学资源2“考后求助信”)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成员至少包括主持人、记录员和发言人三个角色:主持人组织大家轮流发言;记录员对每位同学的发言进行简要记录,发言人结合小组讨论内容做全班的分享汇报。2.小组讨论:对于求助信中同学的困扰,你能想到哪些解决方法?限时10分钟。3.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发言,给出本小组的合理建议。每组限时3分钟。4.教师总结。活动二:考试的归因练习活动二:考试的归因练习 假设一个人在最理想的条件下可以考出最佳的成绩,而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有很多让我们考不好的因素,如身体不适、过分紧张、生活事件、不够努力、重点偏差、粗心大意、时间不够、发挥失常、试题太难、试题容易、考场环境、运气不好、同学太强、文理分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些因素呢?思考哪些因素是主观的,哪些因素是客观的,哪些因素是可控的,哪些因素是不可控的,按照主观性和可控性两个维度分类后填人下面的表格中。考试归因主观的(来自自身的原因)客观的(来自外部的原因)可控的(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不可控的(不能通过努力改变的)请一到两名学生分享自己的归因练习结果。教师总结:关于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我们可以试着默念一句话:“我要接纳我不能改变的事物,我要有勇气去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东西。”某些客观条件,比如考场环境不好、班级竞争激烈等,我们虽然无法改变,但是可以接受它们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还有些客观因素,如试题难度大、时间不够等,我们可以通过平时的努力去适应。有些个人主观因素,如身体不适、智商不高、运气不好等,既然无法改变也不必埋怨;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在那些个人可以改变的因素上,如平时多努力学习、考试调整心态、认真作答等。清楚地分辨自己努力改变的地方和应该接受的地方,这就是获得积极考试心态的智慧。三、课后实践三、课后实践【手绘考试】【手绘考试】提到考试,你想到什么?关于考试,你有什么理解?请把你想到的东西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画好之后,认真审视自己的画作,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专题八-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教学设计ppt课件(含6课时).rar)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班级管理 > 主题班会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