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区101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文档编号:407617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海淀区101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北京海淀区101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北京 101101 中学中学 20202020 届高三年级上学期届高三年级上学期 1010 月月考语文试卷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一、本大题共 6 6 小题。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视觉 盛宴。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是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绘画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但又有两个途径, 一个途径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表现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可以叫 “载道”。另一个途径是个人的“怡悦情性”,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

2、谐,人在超越现 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可以“畅神”。 “畅神” (甲) 属个体的审美超越, (乙) 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 画家,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把“天人合一”纳入伦理范畴,在提升人品情操的前提下,以有 道德修养的人品砥砺画品, 用拟人化的手法, 托物言志, 赋予自然对象以高格调的精神境界, 在实现个体畅神的同时,以高尚的道德观念影响观者,使畅神与载道统一起来,实现 (丙) 。 无论“载道”, 还是“畅神”, 都是表现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 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 素称“天人合一”。 当代东方学者季羡林把中国的文化精神概括为三个和谐: 人类与自然的 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自我内心的和谐。他认

3、为三个和谐的实现,全赖人类与大自然为 友。香港学者饶宗颐对老友季羡林“天人合一”观的阐发是天人互益,即一切的事业,要从 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他说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关键,也 更费思量。 传统中国画的“天人合一”, 还表现为绘画过程中天工与人巧的结合。 传统中国画使 用的宣纸、水墨和毛笔,都非常敏感,这些工具可以极尽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 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 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保持传统基因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完整的写意美 学体系,这一体系筑基于中国的哲学,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基本特点是不以模 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

4、而是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的精神境界, 表现高尚人格以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为终极关怀。 其独具特色的笔墨 语言,是不脱离客观又拉开与客观距离的,是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的,是立足 视觉又超越视觉的,是讲求绘画性又更重视文化性的。 实际上,仅以文化批判的方式去创作艺术,并不能解决感知者的精神归宿问题。重精 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在物欲高涨、精 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具有大可以发扬的超前价值。在这 一方面画家们,只要摆脱 20 世纪以来全盘西化论的遮蔽,重视文脉传承,善于以视觉形式 发

5、扬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无论是传统出新型的,融合中西型的,还是实验水墨型的,都可 以大有作为,都可以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材料二 传统中国画的一个特点是文化性。南宋美术史家邓椿有云:“画者,文之极也。”中 国画讲究历史文化的积淀,既有与时俱进、笔墨当随时代的一面,又有丰厚积累的一面。鉴 赏齐白石的几幅“趣作”,便可从中了解中国画蕴含的这种独特的艺术之美。 齐白石有三绝画虾、画蟹、画鸡,他画其他的画,也画得很好。 自称是一幅 非常有趣的画,在这幅画里可以看到画家在观察大自然时,没有把物理当成画理、把自然规 律当成艺术规律。“奥理冥造”是宋代沈括的说法。沈括既是文人学者,又是自然科学家, 他非常懂画

6、,“奥理冥造”是他对中国画家想象的一种概括。在这幅画中,齐白石画的小老 鼠跳到秤钩上去了,想要掂掂自己的分量,旁边写着“自称”。老鼠不可能跳到秤上称自己 的重量,这是齐白石的一种想象,很有创意,而且创意里带着幽默和讽刺,好像在说你这个 小耗子,你偷油吃、偷粮食吃,别以为自己了不起,你上秤看看自己有多大分量?非常有趣。 画既有好坏高下,也有真假之分。我在台湾就看到过这幅画的赝品图版,但真假还是 有明显区别的。中国画讲笔墨,笔墨有两种功能,第一要造型,塑造形象。齐白石画老鼠, 肌肉是紧的,外边的皮也是紧的,尾巴是有弹力的。而在这幅假画里,老鼠仿佛就剩皮了, 没有骨头,这个尾巴,笔不从心,仿佛快要断

7、开一样。笔墨的另一种功能是用于审美的,要 善于操纵中锋的线。 秤砣有重量, 拴秤砣的绳必然抻得很直, 齐白石画秤砣的线就抻得很直, 秤杆也能一笔画下。假画中的线,画得不直,那么沉的秤砣,系秤砣的绳还能弯弯曲曲吗? 更糟糕的是,造假者怕小老鼠在秤钩上掉下,给秤杆的另一头挂了一条线。挂线之后,秤砣 便不能挪动,分量也就称不出了。秤杆上的准星是标记分量的,系秤砣的绳,靠着移动中的 平衡,才能根据准星知道分量。造假者没有见过秤,没有生活经验,完全凭自己的想象。这 样画,老鼠是掉不下,但也不用“自称”了,画得非常笨、非常蠢,造假造得破绽百出。这 权当是题外话。 齐白石还曾在他 87 岁的时候画过一幅画,

8、是给三儿子齐子如的媳妇王紫佩画的,题 跋为“鸡不仅能鸣”。汉代韩诗外传中记载,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齐白石画 里有自民间的生动活泼的气息,他画公鸡,将其作为“德禽”歌颂。 而在另一幅作品中,齐白石画小鸡夺蚯蚓,小鸡旁边写着“他日相呼”,明明是两只 小鸡在抢蚯蚓,为什么是“他日相呼”呢?原如上所述鸡有五德,其中一德仁德,就是 见食相呼,意思是鸡有团队精神,不吃独食,然而,齐白石看到的小鸡,不具备这种美德, 它们在抢蚯蚓,比较自私。齐白石在生活中看到的小鸡是这样,书上写的鸡是有美德的,那 么美德是怎么得的呢?是教育的结果,是历练的结果。齐白石画画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简 练的笔墨和生动的自称形

9、象,最重要的是,他有深刻的思想,有自生活的哲理性思考。 他对那些古代的典故作了全新的解释,是自实践的解读。 还有一幅很有意思的作品盘蜂 。齐白石在题画中说:“能喜此帧者,他日不 能无名。”意思是不管你现在是不是一个名人,只要你能懂得这张画,将就一定能成为一个 名人。这幅画的玄机在哪里呢?是工写结合、题跋简练,还是构图不一般?齐白石的好朋友陈 师曾在其著作中国绘画史中提到,“固然画存形者也”,但是不能满足于形。就像钱钟 书说的,要利用通感,通过视觉形象,表现声音、表现嗅味。其中“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故 事,记载宋徽宗时画院进行考试,以诗题考画家,出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画,这 个很难画,怎么

10、画出香味呢?有一个画家很高明,他画一只蝴蝶在追逐马蹄,马蹄踏了芳草 鲜花有香味,于是这个人就得了冠军,受到奖励。齐白石这幅画告诉人们,这个老先生不是 一般人啊,他是继承了中国画最优秀的传统,又用农民的思想感情画生活里的感受、画时代 的精神、画人与自然的和谐。 盘蜂这幅画中的蜜蜂在盘中爬啊爬,显然盘里放过东西, 也许留有花香,也许有桃子的果汁,也许放过鱼,引人无限遐想。做到“意在象外”,不是 画你看到的,而是画你没有看到的,让你去想象,这就需要人们细心地去欣赏中国画里的无 穷韵味了。 (取材于薛永年画者之极谈齐白石的几幅“趣作” ) 自称 盘蜂 他日相呼 1. 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

11、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 但 寓教于乐 B. 即使 也 寓教于乐 C. 即使 也 教学相长 D. 虽 但 教学相长 2. “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一句可用成语_替换。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中国文人以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人文关怀,即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从而 实现针对广大观者“教化人伦”“怡悦情性”的作用。 B. 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品种,在不断演进中需要保持传统基因,当然,吸 取异质文化的因素也是非常必要的。 C. 季羡林以“天人合一”思想来解释人与自然、社会、内心的和谐,这就是说,人类必须 同大自然为友,否则

12、将无法避免灾难。 D. 画家们只有吸取西方文化的因素,重视文脉传承,才能以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济西方思 想之穷,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4. 下列推论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称是非常有趣的画,其画趣在于小老鼠的分量太轻,不能与秤砣形成力的平衡。 B. 第段介绍齐白石给儿媳题跋为“鸡不仅能鸣”的画,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 作用。 C. 第段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作类比,说明盘蜂继承了中国话“意在象外”的传统。 D. 全文多处引述中国画论和诗文,论析齐白石书画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绘画特征。 5. 下列没有体现“画者,文之极也”的画作是( ) A. 虾 B. 自称 C. “鸡不仅能鸣”

13、 D. 盘蜂 6. 结合材料一及材料二,谈谈传统中国绘画的特征。 【答案】1. A 2. 巧夺天工 3. B 4. C 5. A 6. 传统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或形成了完整的写意美 学体系) ; 具有人文关怀,体现出和谐精神(“天人合一”的特质) ; 富有文化性(既有与时俱进的一面,又讲究历史文化积淀) 。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联词语和成语的使用。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知道关联词语表示的句子关系,要 明确成语的意思; 二是要结合语境来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句子的意思, 从而选择合适的 词语。 “属个体的审美超越”“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并不满

14、足于此”之间是转折关系, 应选“虽但”; “寓教于乐”, 把教育跟娱乐融合为一体, 使人在娱乐中受到教育; “教 学相长”, 意思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 都得到提高; 结合语境“用拟人化的手法, 托物言志,赋予自然对象以高格调的精神境界”,可知应选“寓教于乐”。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选用成语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知道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语境 判断适合的成语。 题目是“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 人巧而仿佛天然”一句可用什么成语 替换。结合“极尽良工苦心”“人巧”“天然”这些词,可知可以用“巧夺天工”替换。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

15、层级 C 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 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 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A项,“以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人文关怀”错,原文是“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 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 是立德、立功、立言”,是“首要方式”, 不是唯一的方式; 另外“教化人伦”“怡悦情性”是“绘画”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 C项,“人类必须同大自然为友,否则将无法避免灾难”推断过于绝对。原文是“他认为三 个和谐的实现,全赖人类与大自然为友”。 D项,“只有才”错。原文说“画家们只要摆脱

16、 20 世纪以来全盘西化论的遮蔽,重视 文脉传承, 善于以视觉形式发扬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 无论是传统出新型的, 融合中西型的, 还是实验水墨型的,都可以大有作为,都可以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 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 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 A项, “ 自称 其画趣在于小老鼠的分量太轻, 不能与秤砣形成力的平衡”错。 原文是“这 是齐白石的一种想象,很有创意,而且创意里带着幽默和讽刺,好像在说你这个小耗子,你 偷油吃、偷粮食吃,别以为自己了不起,你上秤看看自己有多大分量

17、?”, 自称创意里带 着幽默和讽刺,是说小耗子别以为自己了不起,你上秤看看自己有多大分量。 B项,“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错。上文是写造假者画“自称”这幅画画得 很蠢,与“鸡不仅能鸣”之间没有关联;而“他画公鸡,将其作为德禽”歌颂”“而在 另一幅作品中,齐白石画小鸡夺蚯蚓”二者有关联,可见只是引起下文。 D项,“诗中有画”错。文中列举齐白石的几幅画是论述“书画同源、画中有诗”的绘画特 征。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含 义,其次找到原文相关的段落,分析文本的内容,从而判断答案。首先分析“画者,文之极 也

18、”的含义, 结合“传统中国画的一个特点是文化性”“中国画讲究历史文化的积淀, 既有 与时俱进、笔墨当随时代的一面,又有丰厚积累的一面”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绘画,是中 国文化的极高表现。分析文本,第一段为总领句,然后分别举出自称 鸡不仅能鸣 盘 蜂的例子来证明第一段的观点句“画者,文之极也”。可见 BCD都能体现观点。而文中 并没有写虾 。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题目是,结合材 料一及材料二,谈谈传统中国绘画的特征。 结合材料一“传统的中国画

19、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重精神完善、 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 画,作为当今世界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可概括出“传统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 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 结合材料一“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 并不满足于此, 而是把天人合一纳入伦理 范畴”“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 素称天人合一”可概括出“具有人文关怀, 体现出和谐 精神”; 结合材料二“中国画讲究历史文化的积淀,既有与时俱进、笔墨当随时代的一面,又有丰厚 积累的一面”可概括出“既有与时俱进的一面,又讲究历史文化积淀”。 【点睛】 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 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

20、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 考生要会读, 就是会读文或图表, 会读选项。 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 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 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 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 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 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 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 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 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 息不一致的地方,确定答案。 二、本大题共二、本大题共 8 8 小题。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崔立

21、之书 【1】 斯立足下:仆见险不能止,动不得时,至于颠顿狼狈,失其所操持,困不知变,以至辱 于再三,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 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 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 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及来京师,见有举进 士者,人多贵 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或出礼部所试赋、诗、策等以相示,仆以为可无学 而能,因诣州县求举。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四举而后有成,亦未即得仕。闻吏部有以博学 宏辞选者,人尤谓之 才,且得美仕。就求其术,或出所试文章,亦礼部之类。私怪其故,然 犹乐其名,因又诣州府求举。凡二试于吏部,一既得之

22、,而又黜 于中书。虽不得仕,人或谓 之能焉。退取所试读之,乃类于俳优者之辞,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既已为之,则欲有所 成就。因复求举,亦无幸焉。 夫所谓博学者, 岂今之所谓者乎?夫所谓宏辞者, 岂今之所谓者乎?诚使古之豪杰之士若 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选,必知其怀惭,乃不自进而已耳。设使与 夫今之善进取者竞于蒙昧之中,仆必知其辱焉。然彼五子者,且使生于今之世,其道虽不显 于天下, 其自负何如哉!肯与夫斗筲小人决得失于一夫之目, 而为之忧乐哉!故凡仆之汲汲于 进者,其小得,盖欲以具裘葛,养穷孤;其大得,盖欲以同吾之所乐于人耳。其他可否,自 计已熟,诚不待人而后知。 今足下乃复

23、比之献玉者,以为必俟工人之 剖,然后见知于天下,虽两刖足不为病。诚足 下相勉之意厚也,然仕进者岂舍此而无门哉?足下谓我必待是而后进者,尤非相悉 之辞也。 仆之玉固未尝献,而足固未尝刖,足下无为为我戚戚也。 方今天下风俗尚有未及于古者,边境尚有被甲执兵者,主上不得怡 ,而宰相以为忧。仆 虽不贤,亦且潜究其得失, 致之乎吾相,荐之乎吾君, 上希卿大夫之位,下犹取一障而乘之。 若都不可得,犹将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求国家之遗事,考贤人哲士之终始,作唐 之一经,垂之于无穷,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二者将必有一可。士固信于知己,微 足下无以发吾之狂言。愈再拜。 (取材于韩愈答崔立之书 ) 注释

24、: 【1】本文写于贞元十一年夏,韩愈三次上书宰相不遇,离京东归时。崔立之,字 斯立。 7.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 之 贵:看重 B. 而又黜 于中书 黜:降职 C 尤非相悉 之辞也 悉:了解 D. 主上不得怡 怡:快乐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分) 衣食不足,谋于 所亲 人尤谓之 才 然后见知于 天下 以为必俟工人之 剖 A. 和相同,和不同 B. 和不同,和相同 C. 和相同,和相同 D. 和不同,和不同 9.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 意的一项是( ) A. 困不知变,以至辱于再三 身处困厄而不懂

25、变通,以至于多次参加考试均失败受辱 B. 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 主持考试的官员重在考查应考者人品的好坏 C. 肯与夫斗筲小人决得失于一夫之目 怎么肯和才识短浅的小人在庸夫俗子面前一争高低 D. 足下无为为我戚戚也 您不必为我过于忧伤 10.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 A. 韩愈在十六七岁时,认为做官就是为他人谋福利,到二十岁之后,认为做官不仅仅是为 他人,这与他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有关。 B. 韩愈两次参加博学宏辞科的选拔求官都失败后,心中郁闷不平,认为博学宏辞科考试中 的应试文章就像歌舞滑稽戏艺人的语言。 C. 崔立之在来信中将韩愈比作献玉者,认为他的璞玉必须经过加工磨砺,才能

26、扬名天下, 即使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也应毫不动摇。 D. 韩愈自信,潜心研究总结自己人生经验中的得失,就能被当权者举荐任用,上可以得到 卿大夫的职位,下也可以做个地方官员。 11.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 乃不自进而已耳 12. 孟子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 韩愈在 答崔立之书中也多次表达了类似的想法,请选取其中的一处简要概括和评价。 【答案】7. B 8. D 9. B 10. D 11. 这才知道做官不仅仅是为了他人 就会退出考试罢了(于是不会再参加考试了) 12. 原文主要体现在第五段中的“得志与不得志”。在原文体现达:潜

27、究其得失,致之乎吾 相,荐之乎吾君。穷: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求国家之遗事,考贤人哲士之终始, 作唐之一经,垂之于无穷,诛奸谀于既死。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 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 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 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因为四个选项 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 B项,而又黜于中书,意思是“却又被中书省除名”。黜:除名。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对于文言虚词类

28、题目, 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 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介词,向; 介词,被; 代词,他;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和不同,和不同。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 注意重点实词、 虚词、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 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 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 B项,“好恶”不是“应考者人品的好坏”,而是主考官员“个人好恶”。翻译应是:主持 考试的官员评定应考者完全出于

29、个人好恶。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的题 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 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 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 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 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 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D项,“潜心研究总结自己人生经验中的得失”应为“潜心研究社会利弊”。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

30、处, 注意重点实词、 虚词、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 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 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本题关键词有: (1)然,代词,这样;仕,做官;唯,只是、仅仅是;为人,为了他 人。 (2)乃,就;不自进,宾语前置句,自己退出考试而已,罢了。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主要信息并进行评价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 考生要根据题干提示回到原 文筛选出主要信息;评价一般褒贬都可,但要说出自己的道理。题目是孟子提出的“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韩愈在答崔立之书中也多次 表达了类似的想法

31、,请选取其中的一处简要概括和评价。孟子说的“穷”是指处境困窘、不 得志;“达”是处境顺利、得志。首先找出韩愈在文中体现“达”的做法的句子是“潜究其 得失, 致之乎吾相,荐之乎吾君”,意思是入朝为官, 治国大略得到采纳与实施,拯救天下, 造福社会。体现“穷”的做法的句子是“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求国家之遗事,考 贤人哲士之终始,作唐之一经, 垂之于无穷,诛奸谀于既死”, 意思是不得为官,耕作田野, 搜寻考证国家历史贤士思想,著书立说,名垂青史。评价应当从正面说,这与孟子的“达则 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一致, 从中表现出的韩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是古 代知识分子济世之心与修身之

32、道的体现,这种高尚的情怀令人敬佩。比如可以这样写:最后 一段韩愈写到自己的经验与所学,荐报于相、君:若能得赏识,那便入朝为仕,将自己所 学来改变天下,造福百姓,可谓“达则兼济天下”。若不得入仕,那自己便退居田园,潜 心完善自我对形势与贤士的认识与思考, 可谓“穷则独善其身”。 我认为这种“达则兼济 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是知识分子心怀天下,胸怀博大的体现,值得我们尊敬与 推崇。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 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

33、“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斯立先生:我这个人遇险不知停止,行事不识时务,以至于颠沛流离、狼狈不堪、颜面 丢尽, (却仍然)身处困厄而不懂变通,以至于多次参加考试均失败受辱,成了被君子和小 人耻笑、全天下都背离抛弃的人。 我年纪在十六七岁时, 不谙世事, 读了圣贤之书, 认为人们做官都是为了他人 (谋利益) , (而)不是(为了)对自己有好处。到了二十岁时, (我)苦于家境贫寒,衣食不足, (只能) 投靠亲友, 这才知

34、道做官不仅仅是为了他人。 等(我)来到京师后,看见那些中了进士的人, 大家都对他们很看重。我很向往那样, (就)向(他们)讨教考取进士的方法。有人拿出礼 部应试的赋、诗、策等给我看,我认为(这类东西)可以不用学就会做,于是就到(所在) 州县应考。 (由于)主持考试的官员评定应考者完全出于个人好恶, (所以我)考了四次才得 中,也没有很快得到官职任命。听说吏部有用博学宏辞科考试选拔的人才,别人更加推崇其 才能,而且能得到较好的职位。 (我就)向(他们)讨教考取博学宏辞科的方法,有人拿出 应试的文章, 也是礼部应试那类文章。 我心里感到很奇怪, 但还是很向往博学宏辞科的名声, 就又到(所在)州府应

35、考。一共两次参加吏部的考试, (其中)一次考中了,却又被中书省 (从任命的名单中) 除名了。 (我) 虽然没有得到官职任命, (但仍) 有人认为我有才能。 (我) 回头重读那些应试的文章, (发现)竟然像歌舞滑稽戏艺人的语言一样, (我)脸上惭愧、心 中不安了好几个月。 (但我)既然已经做了求官的事,就想要做出点成就来。于是又一次参 加考试,也没有考中。 博学这个称呼, 难道是如今说的含义吗?宏辞这个称呼, 难道是如今说的含义吗?如果真 的让古代的豪杰之士如屈原、孟轲、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等人,参加这种考试, (我) 知道(他们)一定会怀着羞惭,心甘情愿退出考试罢了。如果(让他们)与当今那些

36、惯会以 考进士、举宏辞而取得官位的人进行那种蒙昧无聊的竞争,我知道他们必然会失败受辱。但 是那五位先生,如果让(他们)生在当今,他们的思想主张即使不能显扬于天下, (但)他 们的自信会怎么样呢!(他们)怎么肯和才识短浅的小人在庸夫俗子面前一争高低,为此忧 伤或快乐呢!所以我几次急切地求进为官的原因是,如果做小官,大概是用来解决自己的衣 食之需,赡养困厄孤苦的人;如果做大官,大概是想让别人和我享受同样的欢乐。其他门路 可行与否, (我)自己已经考虑得非常成熟了,实在不必等待别人(指点)然后才明白。 如今您又把我比作献和氏璧的卞和,认为一定要等待工人剖开(我的)璞玉,然后才能被天 下人了解,即使是

37、(像卞和那样)两次被砍脚也不算耻辱。您对我的勉励之意实在是非常深 切的, 然而求官的人难道除此就再也没有门路了吗?您说我一定要等考取博学宏辞科之后 (才 能)进入仕途, (这)更不是对我熟悉了解(的人说)的话。我的“玉”固然还未呈献(给 皇帝) ,但我的脚也不曾被人砍去,您不必为我过于忧伤。 如今的社会风尚还有比不上古时候淳厚的情况,边境上还有披甲胄执兵器的侵略者,皇帝 (还)未能心神愉悦,宰相(还在)为此忧虑。我虽然不算贤达,也将潜心探究社会的利弊 得失,呈给我们的宰相,献给我们的皇帝,高的目标是希望得到卿大夫的职位,低的目标尚 且可以获取一个地方官的职位。如果(这些)都得不到, (我)还将

38、到宽闲之野去种地,到 清静的水边去垂钓, 搜求国家的遗闻佚事, 考据贤人哲士的生平行事, 撰写一部唐代的经书, 流传后世, 声讨那些死去的奸诈谄媚的人, 张扬隐逸之士鲜为人知的美好品德所潜藏的光辉。 这二者之间必将有一种是可以实现的。读书人当然相信知己,假如没有您,也不会有机会让 我说这些狂话。韩愈再拜。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7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8 13. 请根据这两则的内容概括孔子关于“孝”的主要观点。 14. 请联系实际谈谈孔子孝

39、道的现代价值。 【答案】13. 孔子认为,“孝”绝不只是赡养,必须有内在的诚心(敬) ,又有外在的恭敬 的礼节(色) ,才可以叫做“孝”。 14. 联系实际。指明孔子孝道的现代价值。提醒现代人,孝敬,不仅要满足老人物质生 活的需求,更要关心老人精神上、情感上的需求。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名著、分析概括主要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了解文本大意,再根据 题干提示, 筛选相关信息, 概括作者的观点。 题目是请根据这两则的内容概括孔子关于“孝” 的主要观点。第一则大意是“孔子说:今天许多人把孝单纯理解为赡养父母。狗和马不也 有人养吗,如果不尊敬父母,与养狗养马有什么不同呢?”

40、,可见孔子认为,“孝”绝不 只是赡养,必须有内在的“敬”。第二则大意是“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 要尽到孝) ,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 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可见孔子认为,子女应当对 父母和颜悦色,需要有外在的恭敬的礼节,才可以叫做“孝”。 【1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 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 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题目是,请联系实际谈谈孔子孝道的现 代价值

41、。 此题可先列举现代关于“孝”的正面或反面的事例, 然后分析孔子的思想对现代人 的启示。比如,正面例子,“经常电话问候父母”“常回家看看”;反面例子,“空巢老人 现象”“把父母送到敬老院后不闻不问”等。 然后结合孔子的观点分析, 要对父母心存感激 和敬畏,在满足父母物质需要的同时更要关注父母精神需求等。具体可做如下阐述:现代有 一些“空巢老人”,常年与子女聘请的保姆生活在一起。虽然每天也是衣食无忧,但他们的 心里却总是空落落的少了一份子女的陪伴。 他们渴望精神上的爱的滋养, 若不能让父母 感到“敬”与精神上的爱的支持,又怎能说做到孝了呢?由此可见,孔子的孝道在当代仍有 价值。 【点睛】探究的题

42、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 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 原文例证。 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 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 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 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类,答题注意观点原文例证的方式。 三、本大题共三、本大题共 4 4 小题。小题。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题目。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元萨都剌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王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 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

43、起伏如龙。 汉家陵阙动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 【1】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 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注释: 【1】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 15.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州即彭城,本词首句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一句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B. “想铁甲重瞳”一句,以“想”字领起,描写了当年铁甲重瞳的项羽,骑着乌骓汗血宝 马,军帐连空,盛极一时的气势。 C. “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一句,用西汉张敞为妻画眉和唐代张愔与关盼盼的爱情故事两 个典故,暗示历史风流已为陈迹。 D. “人生百年

44、如寄”抒发了人生如匆匆过客般短暂的感慨,“且开怀,一饮尽千钟”表达 了词人积极向上豪迈旷达的情怀。 16. “禾黍”词出诗经 :“周大夫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下面诗句与本词“汉家 陵阙动秋风,禾黍满关中”中“禾黍”寓意相同的两项是 A. 禾黍日已熟,杯酒聊开颜。 (宋欧阳修初冬归襄城弊居 ) B. 空余此余基,千秋泣禾黍 。 (宋汪元量阿房宫故基 ) C. 沛然时雨来,芃芃禾黍起。 (明吴兆喜雨 ) D. 禾黍秋风周洛邑,山河残照汉咸阳。 (明宋讷壬子秋过故宫(十九首) ) E. 桑边禾黍水重围,时有秋虫上客衣。 (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八十七) ) 17. 请简要赏析词的结尾句“回首荒城斜

45、日,倚栏目送飞鸿”。 【答案】15. D 16. BD 17. 这两句描写了词人在落日余晖中回望荒城,倚栏目送鸿雁远飞的场景。借景抒情,表达 了繁华已逝、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含蓄深沉,余韵悠长,耐人回味。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 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 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 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 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

46、在明显的错误。 D 项,“积极向上,豪迈旷达的情怀”不符合文意。“且开怀,一饮尽千钟”表达了词人强 自安慰的情怀。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首先要了解意象“禾黍”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1、禾 与黍。 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2、悲悯故国破败或胜地废圮之典。此题中, 题干中的“禾 黍”为悲悯故国破败或胜地废圮之典,只有 B、D 两项的寓意与此相符而 A、C、E 三项中的 “禾黍”都是指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 故选 BD。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某一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回答时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指出 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具

47、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第三 步,指出诗人在诗句中运用该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首先要读懂 全词。 上片主要追忆项羽的历史事迹, 并感叹他的失败。 “古徐州形胜, 消磨尽, 几英雄。 ” 开句似乎平平,但“消磨”一句顿使历史变得沉甸甸的让人难以拾起。“想铁甲重瞳,乌骓 汗血,玉帐连空。”历史在苍茫中走来,词人用寥寥几笔刻画出项羽的英雄形象,并自然地 转入他那苍凉的败绩场面中, “楚歌八千兵散, 料梦魂, 应不到江东。 ”历史大潮浩荡而过, 成者王侯败者寇似是人间不变的铁律, 但是谁能阻止历史的脚步?“空有黄河如带, 乱山回 合云龙”,本来壮阔的徐州之景,在这里

48、成为了项羽失落地走过历史的见证者。下片,词人 将对历史的感慨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 然而下片仍是从项羽对手刘邦开始, “汉家陵阙起秋 风,禾黍满关中。”刘邦虽在徐州彭城这里战胜了项羽,但同样也逃不掉历史长河的消磨。 “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这些都是历史沧桑的铁证。“人生百年如寄,且开 怀,一饮尽千钟。 ”回顾历史之后,词人再将目光投向自身,百年枯骨,人生寄蜉蝣于天地, 何必怀往古之忧呢?“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这两句描写了词人在落日余晖中 回望荒城,倚栏目送鸿雁远飞的场景。历史如过眼烟云,个人得失虽让人惆怅,在这流动的 历史大河面前却渺小至极,表达了繁华已逝、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萨都剌在彭城怀古中感叹项羽的失败,根据鸿门宴的记载,项羽曾经有机会行刺 对手刘邦,可惜功败垂成:“项庄拔剑起舞。_,庄不得击。” 曾皙借“_,咏而归”寄寓了儒家的政治理想;陶渊明在桃花 源记中借“_”寄寓了对田园生活之乐的向往。 花草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 蜀相中,杜甫用草表现武侯祠春意盎然的景色 “_”; 琵琶行中,白居易借花烘托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_”。 【答案】 (1). 项伯亦拔剑起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北京海淀区101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cbx170117)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