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新河北衡水十三中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质检考试试卷(答案解析版).doc

上传人(卖家):卧龙小子 文档编号:409093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最新河北衡水十三中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质检考试试卷(答案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0年最新河北衡水十三中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质检考试试卷(答案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衡水十三中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质检考试试卷(含解析) 1 / 24 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考 试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谈现代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 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正是这种“发现”, 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 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意 义。散文的写

2、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由“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 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 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 同时, “文章”上升为“文学”, 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 美品位”。 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 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 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在散文里,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 的地位。 郁达夫所说的“个人的发现”云云, 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 的“自我”。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 据此他指出:“现代的

3、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 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指的 也都是这种“自我”。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 活中的人、 事、物、 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 写作“主体”生活在社会现实里, 处身于这些人、 事、物、景的现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 心理”反映。 因此, 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 要; 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 是构筑整座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 垫”。在散文的

4、“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 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 是“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实”, 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 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 河北衡水十三中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质检考试试卷(含解析) 2 / 24 “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 而这即是写“虚”。写“虚”,又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 客观、向外的路,主“理”,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

5、深刻、明澈取胜杂文、 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 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现代散文产生意义在于,变“文言”为“白话”,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 自己”。 B. 郁达夫所说的“个人的发现”, 是指作者在散文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真实的“自我”。 C. 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是营造散文作品精神家园的“基石”, 使得散文具有“纪实性”。 D. 杂文和随笔着力于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 艺术散文着力于表现作家自身的情感世界。 2. 下列

6、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从现代散文发端的意义谈起,进而阐述现代散文中写作“主体”的重要性。 B. 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论证了现代散文是表现“自我”“性灵”的观点。 C. 文章第三段从写“实”的角度, 运用比喻论证, 分析了散文的传统特点“纪实性”。 D. 文章第四段从写“虚”的角度, 先指出散文的真正用意, 后分析了两类散文各自的特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现代散文确立了“自我”的主体地位,与世界文学对接,取得了辉煌发展和巨大业绩。 B. 现代散文重在对“自我”的肯定, 而先秦之后的散文却完全淹没了自我, 都是应时之作。

7、 C. 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自叙传”, 因而他的散文没有虚构想象的成分。 D. 只有开掘人性、净化心灵的散文才会深沉动人,因为它情感明净,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文本信息筛选整合能力,具体而言是理解词语概念含义并进行比较的题。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能够从文本中找到原文,进行比对,最后才能选出答案。做这类题 要培养良好心态 :耐心细致,找准问题源;准确理解。忌主观臆断;心浮气躁时,由题带 文;试卷看似无情,却有情,切忌厌

8、烦心态。 河北衡水十三中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质检考试试卷(含解析) 3 / 24 D 项,“作家自身”曲解文意。原文结尾表达的意思是:艺术散文观照的是“人类自身”, 而不只是作家自身的情感世界。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 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 先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 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最后进行辨析。 B 项,“对比论证”以及后面论证内容分析有误。原文第二段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例举郁 达夫“自我”和林语堂“性灵”的观点,并引用郁达夫的话,都是

9、为了论证本段中心句,即 “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 一般先 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 项,“先秦之后的散文却完全淹没了自我”,主观臆断。由原文“奠定了自我在现代 散文中的主体地位”和“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可知, 中国古代散文也有“自我”存 在; C 项,“因而他的散文没有虚构想象的成分”表述过于绝对。从文中可知,散文写“实”并 非终极目的,最终是要构建出

10、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即是写“虚”,所以郁达夫的散 文中会写“虚”; D 项,以偏概全,“只有开掘人性、净化心灵的散文才会深沉动人”表述有误。从原文最后 一节可知,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的散文一样可以动人。 故选 A。 【点睛】一、筛选文本对照选项找谬误:提取文本信息,筛选,整合,对照选项,找出异同 点,判断各个选项是否准确提取、筛选信息(详细解说见后文题中) 二、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灵活理解:文本中不能直接提取到,或者个别词句有变化,这样的选 项未必是错的,需要学生学会灵活理解。灵活包括准确把握意思、准确分析语法结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

11、,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河北衡水十三中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质检考试试卷(含解析) 4 / 24 乱世才子郁达夫 唐宝民 如果要在群星灿烂的中国现代文坛选择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来, 恐怕非 郁达夫莫属了。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 局,使他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 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 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将在离乱中度过。 在 自传中,他形容自己的出生是“悲剧的出生”。他的家庭,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乡绅家庭, 但彼时早已家道中落。更为不幸的是,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日子过得更加 艰难。多

12、年以后,他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儿时的回忆,谁也会说,是最完美的一章, 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我所体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 在还在紧逼着我。”童年的这种经历,无疑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风格,其作品的苍凉沉郁, 那种与生俱来的忧伤,那种心灵深处的苦闷,无不带有童年时代的烙印。 作为乱世才子,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黄仲则慨叹“有酒有花翻寂寞,不 风不雨倍凄凉”,而郁达夫则抒发了“牵情儿女风前烛,草檄书生梦里功”这样的情怀。二 人的经历和结局也相类似,黄仲则流落到山西运城,以三十岁的壮年客死他乡;郁达夫一袭 青衫走马江湖,最终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命丧日本宪兵之手。他

13、们是同样的清醒者,黄仲则生 长于康乾盛世,但他却发出了盛世的哀音:“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郁达夫 则在暗夜中叹息:“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郭沫若曾说:“达夫似乎很喜欢 清代诗人黄仲则,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去学他。” 19 世纪俄罗斯文学家们塑造了“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 典,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则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在强调自己是无 用的“零余人”的同时, 表达的是内心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 这与 鲁迅先生致力于对国民劣根性进行疗救的努力如出一辙。 虽然只是一介书生, 却胸怀家国天

14、下,“河山两戒重光日,约取金门海上盟”。罗素曾经提出过支撑人生活下去的三种动力, 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郁达夫即是这样的 作家,他的创作是一个充满强烈悲悯意识的过程,而这种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悲悯情怀,恰 恰是一个优秀作家不可缺少的价值立场。 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地向温暖靠近,丝毫不 顾及被灼伤的危险。在与王映霞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他 为她筑下了象征着爱之永恒的风雨茅庐,并发出了“死后神魂如有验,何妨同死化鸳鸯。百 河北衡水十三中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质检考试试卷(含解析) 5 / 24 年人

15、世多风雨,不及泉台岁月长”这样的感慨。然而,正所谓“浓情生爱,因爱生怖”,两 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朝夕相处在一起, 各自的矛盾便暴露无遗, 最终导致分手的无 奈结局。 1945 年 8 月 29 日 20 时许,在印尼苏门答腊家中与朋友聊天的郁达夫被一个土著青年 叫出去,从此神秘失踪。后有消息证实,郁达夫于 1945 年 9 月 17 日惨死于日本宪兵之手, 彼时,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郁达夫也等到了祖国抗战 的胜利,然而,尚未来得及欢呼,就以身殉国,令人扼腕叹息。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 曾做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

16、国人民反法西斯战 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摘自福建日报2012 年 10 月 9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使中国现代文坛具 有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郁达夫的人生充满了悲壮色彩。 B. 三岁丧父,生于乱世的郁达夫,一生颠沛流离,充满“悲剧”色彩,正由于此,其作品 才充盈着苍凉沉郁的忧伤、心灵深处的苦闷,带有童年时代的烙印。 C. 乱世才子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有十分相似的命运,喜欢他的诗,同情他的生活,学 他的诗,在暗夜中发出叹息:“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 D

17、. 郁达夫塑造了“零余人”的形象,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表达了希望自己有利 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意识,作品充满强烈悲悯意识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标题具有总领全文的作用,既交代了郁达夫生活的背景,又点明了他的才情,正是 因为“乱世”,才让他成为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 B. 郁达夫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地向温暖靠近,在 与王映霞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 C. 文学上,郁达夫塑造了“零余人”的形象;人格上,郁达夫是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爱国 主义者;因而胡愈之先生从文学和

18、爱国两方面给予了郁达夫高度的评价。 D. 本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作者通过大量的侧面描写,给读者介绍了郁达夫对现代文学 的贡献,与王映霞的婚恋,以及于苏门答腊岛死于日本宪兵之手的悲惨结局。 6. 结合文本,请用一句话概括郁达夫的人生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4. C 5. A 河北衡水十三中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质检考试试卷(含解析) 6 / 24 6. 特点:人生更具悲壮色彩。原因: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悲剧的出生: 家道中落,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爱情失意。郁达夫一袭青衫走马江湖,最 终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命丧日本宪兵之手。 【解析】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

19、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 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 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 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C 项,“乱世才子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有十分相似的命运发出叹息:江山惨淡埋 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说法错误。张冠李戴,“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是 黄仲则发出的哀叹。 故选 C。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信息筛选的题目, 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 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 集中在文

20、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 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 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 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 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 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A 项,“本文标题具有总领全文的作用,既交代了郁达夫生活的背景,又点明了他的才情, 正是因为乱世, 才让他成为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说法错误。 “正是因 为乱世,才让他成为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强加因果。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

21、, 再仔 细阅读各个选项, 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 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 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本题题干是“结合文本,请用一句话概括郁达夫的人生特点,并 简要分析其原因”,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概括郁达夫的人生特点,结合“深沉忧郁的文 风, 惊世骇俗的婚恋, 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 使他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 可知,郁达夫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第二问要求分析他的人生悲壮的原因,结合“郁达夫出 河北衡水十三中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质检考试试卷(含解析) 7 / 24 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 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将在离乱中度过”, 郁达夫出生在 一个风雨飘

22、摇的乱世, 这是他的人生具有悲剧色彩的社会因素; 结合“他形容自己的出生是 悲剧的出生。他的家庭,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乡绅家庭,但彼时早已家道中落。更为不 幸的是, 出生三年后, 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从此日子过得更加艰难”可知, 郁达夫家道中落, 他的出生就是一个悲剧, 这是他的人生具有悲剧色彩的家庭的因素; 结合“正所谓浓情生 爱, 因爱生怖, 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朝夕相处在一起, 各自的矛盾便暴露无遗, 最终导致分手的无奈结局”可知,他爱情失意,这是他的人生具有悲剧色彩的爱情因素;结 合“1945 年 8 月 29 日 20 时许,在印尼苏门答腊家中与朋友聊天的郁达夫被一个土著青年

23、叫出去,从此神秘失踪。后有消息证实,郁达夫于 1945 年 9 月 17 日惨死于日本宪兵之手, 彼时”可知,郁达夫一袭青衫走马江湖,最终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命丧日本宪兵之手,这是他 的人生具有悲剧色彩的政治因素;综合以上分析,进行整合即可。 【点睛】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然后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体处理。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在具 体的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 作用的。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 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

24、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 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今儿晚上,我终于来到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 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 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 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 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 则在这水草上滑过

25、。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 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 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 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 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 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河北衡水十三中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质检考试试卷(含解析) 8 / 24 前面是石拱桥了。 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 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 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都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我沿着塘边昔

26、日的小煤屑路向前。 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 倒映水里的显 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 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 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 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 载着近春园的历史。 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 显得有些静穆。 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 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

27、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 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 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 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 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 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 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 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

28、,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 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 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 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 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这样想着的时候, 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 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 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 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 只好 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我在荷塘边漫

29、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 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社会发展了, 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 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 和事都作了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 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 河北衡水十三中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质检考试试卷(含解析) 9 / 24 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 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 来:无

30、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 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的本性的一剂良药。 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 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 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 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 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注】七十五年前:指 1926 年。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然后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 史实,评价朱自清高洁傲岸的人格。 B. 文章前六段按照作者的

31、行踪,移步换景;所写景致,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所写景致 基本一致,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C. 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思既深切地怀念故人,又对在险 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D. 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既评价了朱自清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 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8. 文章第段中,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有什么表达效果? 9. 文章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的情感倾向。 【答案】7. C 8. 增加亲切感,营造了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拉近了读者与文章的 距离。运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便于抒发内心的情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

32、了文章 的感染力。 9. 对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之景的喜爱之情;对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 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赞美之情;希望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能够自我净持,自守律令, 坚持操守和气节。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 物的心理表述不当;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 伤。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本题 C 项,“对在险 河北衡水十三中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质检考试试卷(含解析) 10 / 24 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于文无据。 故选

33、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不同人称的作用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明确不同人称有什么样的作 用,然后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 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 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文章第段中,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你”反复出现,如 “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 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 切地用自己的

34、生命实践”, “你”, 第二人称, 采用呼告的形式, 拉近作者和朱自清的距离, 仿佛朱自清先生就在对面, 便于情感的交流, 亲切自然, 更能表达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佩之情, 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能引起读者情感共鸣。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考生解答 本题时应该认真阅读原文, 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 意的解读,考生应认真阅读文本,理清层次结构,筛选相关段落或语句,综合分析。文章 1-6 段写“我”来到清华园的荷塘,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介绍了荷塘及四周的景色,如 文中 “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

35、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 的灌木都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 显得黝黑而错落”“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 显得有 些静穆。 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 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 我也被其细心涂抹。 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表 达了对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之景的喜爱之情; 对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 气节、尊严和大义的赞美之情;第 7 段由荷塘写到朱自清先生,如“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 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 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

36、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 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 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表达了对朱自清坚守民族气节、维 护尊严的敬佩和赞美之情;第 10 段,联系现实,升华主旨,通过文本“作为领受现代文明 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 河北衡水十三中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质检考试试卷(含解析) 11 / 24 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回到人之为人的本 性上来: 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 灭绝人的本性”表达了作者希望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

37、人能够 自我净持,自守律令,坚持操守和气节的情感。 【点睛】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 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 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 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 段大概意思, 建立起对文章的

38、整体认识, 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 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 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 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 类的哲理性散文, 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 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 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

39、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 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 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 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 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 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 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 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

40、意,准确抓住关键 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 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河北衡水十三中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质检考试试卷(含解析) 12 / 24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 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 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二、古诗文阅读(二、古诗文阅读(3434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

41、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字 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 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 羸疾。江州刺史 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 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 馈以梁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 令吏种秫 ,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

42、五十亩种秫,五十亩 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 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 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 粟里(地名)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 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抑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 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 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 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43、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 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 生。 (节选自全梁文陶渊明传 ,有删改) 【注】秫:俗称高粱,多用作酿酒原料。粳:一种稻子,一般不作酿酒原料。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河北衡水十三中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质检考试试卷(含解析) 13 / 24 B.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

44、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C.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D. 后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即表字。古代男子 20 岁时取字,以供长辈和自己称呼。 B. 刺史,西汉每州设立刺史,主管巡察;魏晋后为州牧之称。 C. 征,一种任用官员方式,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D. 元嘉,年号的一种。年号是古代皇帝用来纪年的一种方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志趣独特。他的五

45、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 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B. 陶渊明厌恶为官。曾做过州祭酒,但时间不长就辞职回家了;州里征召他做主簿他不去; 朝廷征召他为著作郎,他也不去。 C. 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王弘的馈赠,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檀道济交往,更 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 陶渊明天真直率。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他如果先喝醉,就告诉 客人,他要睡觉,别人可以走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答案】10. B

46、 11. A 12. C 13. (1)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 任性率真,清高自负。 (2)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 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 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本句意思是“后来 河北衡水十三中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质检考试

47、试卷(含解析) 14 / 24 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官职名),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 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圈出句中的名词和代词,如“镇军”(官职 名) 、 “建威参军” (官职名) 、 “弦歌” (典故名, 义项颇多, 本句意思是“依琴瑟而咏歌”) 、 三径之资(三径:所说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因以三径代称住宅庭院。比 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 、“之”(代词) 、“彭泽令”(官名) ;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 排除,如“弦歌”为典故名,不可分开理解,故排除 A、D;“以为”固定用法,中间省略 代词“之”,译为“他”(陶渊明) ,“以为

48、彭泽令”,意思是“让他做彭泽令”,“以为” 从语法和语义上都不可拆开,故排除 C。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 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 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 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 项,理解有误。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 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

49、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 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 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C 项,“他不接受江州刺史王弘馈赠,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檀道济交往”辨析有误。依据 原文“道济馈以梁肉,麾而去之”和“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可知,陶渊明不接 受檀道济馈赠,不与王弘交往。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浏览文本,到文中画出所需要 翻译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语境大略熟知;此外,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应坚持“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的原则,通过“增删留补调换”的方法,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把句子中的每一 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 河北衡水十三中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质检考试试卷(含解析) 15 / 24 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 分点的落实。 (1)翻译特别注意得分点,少,即年少;属文,写文章;颖脱,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年最新河北衡水十三中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质检考试试卷(答案解析版).doc)为本站会员(卧龙小子)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