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新陕西宝鸡渭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答案解析版).doc

上传人(卖家):卧龙小子 文档编号:409557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最新陕西宝鸡渭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答案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0年最新陕西宝鸡渭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答案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陕西宝鸡渭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1 / 20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含解析)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一、知识积累与运用(1616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2 2 分)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畸 形(j) 抹煞 (sh ) 坐 右铭(zu) 混 混沌沌(hn ) B. 蜚 然(fi) 竦 身(sng) 爱憎 ( zng ) 皓 首穷经(ho ) C. 芜 杂(w) 狙 击( j ) 木椽 ( chun) 脉脉 含情( m ) D. 敛裾 (j) 踱 步(du ) 媛 女 ( yun) 蓊 蓊郁

2、郁(wng)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字形题 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 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A抹煞 sh、座右铭;B. 斐然、爱憎 zng;D.媛(yun) 。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 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B. 在开罗大学的演讲中,奥巴马表示,要和伊斯兰世界开诚布公地对话,寻找共同价值, 支持穆斯林,并决心用美国的力量来解决最困

3、扰伊斯兰世界的问题。 C.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之若素,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 个胡同里一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几辈子的。 D. 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活得洒脱,没有水 落石出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在辨析时首先要弄清语境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色彩 和风格等,这是解题的基础;然后弄清成语本身的意义用法,从结构、色彩、出处等角度进 行了思考推敲;然后结合成语的理解与具体语境相对照,作出正确的判断。 A 项,“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句中形容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一

4、 直未断绝,但这不是细微悠长的声音,故使用对象错误。 陕西宝鸡渭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2 / 20 B 项,“开诚布公”,以诚意相见,坦率无私地表示意见。句中指奥巴马表示要和伊斯兰世 界诚意坦诚地对话,故成语使用符合语境。 C 项,“安之若素”, (遇到不好的情况或异常情况)毫不在意,跟平常一样对待。句中指 居民在这里住久不愿搬家,故成语使用不符合语境,可改用“安土重迁(住惯了本乡本土, 不肯轻易迁移)”。 D 项,“水落石出”,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后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语境指有德之人不 会以权谋私, 没有可忧虑的。 故句中没有“事情终于真相大白”之意, 故成语使用不合语境。

5、 故选 B。 【点睛】成语题,考查的是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 多积累,多思考,正确使用成语,拿不准的,多查字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段时间里, ( )的思想、等价交换的原则不同程度( )了中华传统美德, 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等非主流价值观不断( ) ,历史虚无主义 思潮在虚拟和现实空间有所泛滥。 在此背景下, 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 性, 并使之与当代先进文化相适应、 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构建市场理性精神, 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是实现中国梦不可缺少的内 生驱动力,是

6、塑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在它的丰富宝库里,蕴含着 “_”的政治抱负、“_”的报国情怀、“_”的浩然正气以 及“_”的献身精神。这种民族魂,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3.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急功近利 冲击 蔓延 B. 急于求成 冲击 漫延 C. 急功近利 稀释 蔓延 D. 急于求成 稀释 漫延 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位卑未敢忘忧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A. 陕西宝鸡渭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3 / 20 B. C. D. 【

7、答案】3. C 4. B 【解析】 【3 题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成语)的能力。词语运用中的常见错误有前后重复、使用 对象、适用范围和场合不恰当、望文生义、感情色彩不合语境、谦辞敬语误用、词语含义与 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不协调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分类积累,理解其意义。做 题时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根据语境判断,可使用排除法,先总 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本题要求选出“依次填 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第二处,冲击:强大的水流或其他力量迅猛撞击。 稀释:在原有的溶液中再加入溶剂使其浓度变小。此处和“迅速

8、撞击”没有关系,所以选用 词语“稀释”。第一处,急功近利:功,成功;近,眼前的。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 利益。急于求成:急,急切;急于求成,急着要取得成功。根据后文“不同程度稀释了中华 传统美德”“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虚拟和现实空间有所泛滥。 在此背景下, 充分挖掘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并使之与当代先进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构建市 场理性精神, 显得尤为重要”, 可知此处选用成语“急功近利”更符合语境。 第三处, 蔓延: 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漫延:像水过满向外流一样向外扩展。此处是说物质主义、拜 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等非主流价值观不断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9、,选用词语 “蔓延”。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 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 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 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可结合排除法进行。 本题要求选出“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 最恰当的一项”, 第一处根据横线后“政治抱 负”,此处填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第二处根据横线后“报国情怀”, 此处填写“位卑未敢忘忧国”;第三处根据横线后“浩然正气

10、”,此处填写“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第四处根据后文“献身精神”,此处填写“人生自古谁无死, 陕西宝鸡渭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4 / 20 留取丹心照汗青”。所以句子正确排序为:。故选 B。 【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数操作: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 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 料句等) ,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 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 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

11、顺序。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 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 度、抓句式等等。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 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此类 题目要在快通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 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此类题解答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 5.假设苏轼在黄州写信给好友张梦得,以下书信用语的叙述,不得当的一项是( ) A. 苏轼称呼张梦得时可用“足下”,自称时可用“仆”。 B. 信中提及苏辙时,可称“舍弟”,提及

12、过世的母亲时则可称“先慈”。 C. 信末的祝福语,可用“斗山安仰”“福寿双全”。 D. 署名下敬辞,可用“顿首”“谨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 符合文体的要求, 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 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 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 的的当等。此题主要是文体的得体。此题主要是文体的得体。 C 项,“斗山安仰”:形容死者像高山一样,值得大家抬头仰望。常用在挽联中。此处不合 乎语境。 故选 C。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和九年,

13、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 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 陕西宝鸡渭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5 / 20 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 6.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群贤毕至 (全,都) B. 茂林修竹 (整治) C. 列坐其次 (旁边) D. 信可乐也 (实在) 7. 下列句中加画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

14、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介词,在) B. 亦足以畅叙幽情 (连词,来) C. 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 所以游目骋怀 (连词,因此) 【答案】6. B 7. D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题要得分,考生必须平时多积累,多读多记,考试 时再联系语境,利用上下文的语意和逻辑关系推测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 及词类活用等词语在文中的释义,最后综合使用排除法得出最佳答案。 B 项, “整治”错误, 依据第一段“茂林修竹”, 茂盛的树林, 高高的竹子。 据此可知, “修” 意为:修长、高。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

15、能力。本题既考意义,又考用法。要考生先依据文本推出选项中一 个句子中的虚词,再将句意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 18 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来判定:虚实意识、结构意识、句位意识、 呼应意识、语气意识。 D 项,“连词,因此”错误,依据第二段“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据此可知,“所以”是连 词,是用来的。 故选 D。 【点睛】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题,考生平时要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包括词性 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特殊标志识记法,只有

16、平时 陕西宝鸡渭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6 / 20 多关注和练习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准确作答。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 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 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 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 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

17、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8.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时才有诗经一说,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 中叶的诗歌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也是汉代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歌颂了 主人公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C. 楚辞是战国时楚国人屈平的作品,其中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具有浓厚 的地方色彩,由西汉刘向辑录。 D. 赤壁赋中,苏轼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他面对着黄州的景色抒 发感慨,以“望美人兮天一方”表达了自己对理想执着追求

18、的态度和不甘沉沦的情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 如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历史名人、书中的名言警句等,在平时就要对名著常识知识做好积 累。 C 项,“是战国时楚国人屈平的作品”错, 楚辞中收录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故选 C。 【点睛】 文学常识类的题目是常考点, 首先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类型进行 归类,比如作家作品、国号年号、流派年代、人名称谓等。然后结合题中的提示做出正确的 解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333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515 分)分) 阅读下

19、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陕西宝鸡渭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7 / 20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 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太傅曰:“请入,图之。”鞫武曰:“燕 有田光先生者, 其智深, 其勇沉, 可与之谋也。 ”太子曰: “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 可乎?” 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 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 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 今太子闻

20、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 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 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 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 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 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

21、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 轲见太子, 言田光已死, 明不言也。 太子再拜而跪, 膝下行, 流涕, 有顷而后言曰: “丹 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 已消亡矣 B.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 已消亡矣 C.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 已消亡矣 D.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

22、/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 已消亡矣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 向太子推荐了荆轲。 陕西宝鸡渭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8 / 20 B. 太子丹为了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这充分表明他是一个礼贤 下士的人。 C. 田光年纪大了,劝说荆轲太子出力,最后以自杀来激励荆轲并表明忠心。 D. 太子丹听说田光死了,很伤心,双腿跪行,流着眼泪说自己要田光不要泄密的本意是想 要和田光商议重大事情,并不是要他去死。 11.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

23、现代汉语。 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节选赤壁赋 )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节选兰亭集序 ) 【答案】9. D 10. B 11. 这是太子他怀疑我啊。为人做事让人怀疑,就不是有气节的侠客。 流去的水像这样,而并没有流去;时圆时缺的月亮像那样,却终于没有增减。 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 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断句类选择题往往可用排除法,本身难度不大,比较选项异同, 往往只有两三处断句不

24、同,依据上下句的字词、结构搭配和句间逻辑关系,容易判定。 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是:我听说好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天可以飞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 竭的时候,连劣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太子现在听说的是我壮年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今我的 精力已经衰竭了。 考生要抓住“盛壮”和“衰”的对比,还要抓住写“骐骥”是为了比喻田光。“骐骥”是 “盛壮”和“驰千里”的主语,故“骐骥”和“盛壮之时”之间不能断开。故排除 AC。 “壮盛之时”的主语是田光,且田光“壮盛之时”,又是“太子闻”的内容,故“今太子闻 光壮盛之时”之间不能断句,故排除 B。 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

25、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 内容仔细进行对照, 一看人,二看事, 三看时和地。 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 事实陈述混乱、 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 陕西宝鸡渭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9 / 20 B 项, “太子丹为了国事, 亲自去拜访鞫武、 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错误, 依据第一段“太 子丹患之。 谓其太傅鞫武曰: 燕、 秦不两立, 愿太傅幸而图之! 太傅曰: 请入, 图之”, 太子丹担心它。对他的太傅鞫武说:“燕国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太傅帮忙想想办法才好。” 太傅说:“请进来,让我好好考虑考虑”。据此可知,太子丹亲自拜访了鞫武。 而依据第二段“太子

26、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第四段“轲见太子, 言田光已死”可知,是田光和荆轲拜访太子的。故太子丹亲自拜访的只有鞫武一人。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 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 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 的落实。 是:这;为行:为人做事;非:不是;节烈侠士:有气节的侠客。 逝者:流去的水;如斯:像这样;盈虚者:时圆时缺的月亮;卒:最终、最后。 或: 有的、 有的人; 诸: 兼词, 之于

27、, 从这里; 怀抱: 胸怀抱负, 古今异义词; 悟: 通“晤”, 见面;一室之内;因:凭借;放浪形骸之外: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点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 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注意一些虚词也有意义;注 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参考译文: 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了燕国。他看到秦国将要吞并六国,秦军已逼近易水,惟 恐灾祸来临,太子丹担心它。对他的太傅鞫武说:“燕国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太傅帮忙想想 办法才好。”太傅说:“请让我好好考虑考虑。”过了一些时候,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 光先生,此人深谋

28、远虑勇敢沉着,您不妨跟他商量商量。”太子丹说:“希望太傅您代为介 绍,好吗?”鞫武说:“好吧。”于是鞫武去见田光,说:“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议国家 大事。”田光说:“遵命。”于是就去拜见太子。 太子跪着迎接田光,倒退着走为他引路,又跪下来替田光拂拭坐席。等田光坐稳,左右 人都退下后,太子就离席,向田光请教道:“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尽量想个办法来解 决这件事。”田光说:“我听说好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天可以飞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 竭的时候,连劣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太子现在听说的是我壮年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今我的 陕西宝鸡渭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10 / 20 精力已经衰竭了。

29、虽然这么说, 我不敢因此耽误国事。 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担当这个使命。 ” 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与荆轲结识,可以吗?”田光说:“好的。”说完起身就走了出 去。太子把他送到门口,告诫他说:“我告诉您的和先生刚才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 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低头一笑,说:“好。” 田光弯腰曲背地去见荆轲,对他说:“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国没有人不知道。现在太子 只听说我壮年时的情况,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比不上当年了。有幸得到他的教导说:燕秦 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尽力想想办法。我私下里没把自己当外人,向太子举荐了您,希望您 到宫中去拜见太子。 ”荆轲说: “遵命。”田光又说:“我听说, 忠厚老实之人的

30、所作所为, 不使人产生怀疑,如今太子却告诫我说:我们所讲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 出去。这是太子他怀疑我啊。为人做事让人怀疑,就不是有气节的侠客。”田光这番话的 意思是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接着又说道:“希望您马上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 表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说完就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告诉他田光已经死了,是为了表明自己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太子 拜了两拜, 双腿跪行, 泪流满面, 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 “我之所以告诫田光先生不要泄密, 是想实现重大的计划罢了。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没有泄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二)古代诗歌阅读(1212

31、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西溪无相院 宋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涵虚:水天一色,流水澄清的样子。 12. 首联和颔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色? 13. 张先文笔工巧,长于写“影”,被称为“张三影”。本诗写了三处“影”,请找出来并 简要说明。 【答案】12. 首联写远景,从大处落笔。描写了景物明丽清澈的特点。颔联写近景,小处 落墨, 远近结合。 “浮萍”“山影”写视觉, “草声”写听觉, 视听结合。 “几家门静” 为静景,“小艇归来”为动景,动静结合,全诗

32、景色描写错落有致如在眼前。 陕西宝鸡渭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11 / 20 13. “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山之“影”;“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影”,溪水 映照人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是暗写“影”,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影。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景物描写艺术手法,概括景物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审准题 干,把握鉴赏对象和鉴赏要点,然后联系平时积累的景物描写艺术手法,并分析诗句内容, 综作答。 首联“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秋雨过后,湖水上涨,白茫茫的,水色与天色 同样清澄;溪边的人家,静悄悄的,仿佛浮卧在水边,与水相平。首联从远

33、处、大处落笔, 展示西溪的独特风貌。“积水”,暗写雨。“几家门静”为静景。作者写出天光水色浑融一 片,临溪屋宇在雨后显得明丽清宁的美景。 颔联“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 一只小船, 悠然归来, 刺开了水草, 发出沙沙的响声。 颔联从小处、 近处着墨。 “浮萍”“山 影”写视觉,“草声”写听觉,“浮萍破”寓动于静,以动衬静。故颔联视听动静结合,写 出环境的动静相宜,错落有致,妙趣横生。 【13 题详解】 本题鉴赏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综合注解、标题、意象及主旨,按照要求 品味诗中独特的语言艺术,切忌脱离诗句主旨而空谈语言,可综合诗句

34、语言的格调、色彩、 意境、情感等赏析。 张先自称“张三影”,把捕捉变幻的影子当成自己的一生事业,而本诗几乎句句不离影子, 有明写,有暗写,有灵动的影,有静谧的影,写尽了影子的变态,也写尽了心灵的变态。 颔联中“浮萍破处见山影”,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这是明写山的倒 影,展现山清水秀的环境美。 颈联“过桥人似鉴中行”,回家的农夫,经过了小桥,好像在明镜中徐行。这是写水清澈映 照出人影,是暗写“影”。 尾联中“莫放修芦碍月生”,岸边的芦苇,请不要再长,免得妨碍我欣赏深潭月影。这是虚 写“影”,写出景物之美和作者赏景之情。 【点睛】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技巧的题,首先要指出运用何种技巧

35、,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是如何运用该技巧的, 最后指出运用该技巧的作用: 表达了什么情感, 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题时注意,一定不能只注意艺术技巧,而忘记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陕西宝鸡渭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12 / 20 (三)名句名篇默写(三)名句名篇默写(6 6 分)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苏轼赤壁赋中作者面对长江引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并对江水能够无穷无尽产生了羡 慕之情的两句是: _,_ 。 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埋怨楚怀王行事荒唐,不能体察自已忧国忧民之情的两句是: _,_ 。 氓中巧妙地借助比兴的手法,写女子年轻时长得就像润泽的桑叶一样的两句诗是

36、: _,_。 【答案】 (1). 哀吾生之须臾 (2). 羡长江之无穷 (3). 怨灵修之浩荡兮 (4). 终不察夫民心 (5). 桑之未落 (6). 其叶沃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既要注 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 (1)依据“面对 长江引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并对江水能够无穷无尽产生了羡慕之情的两句”, 容易推知答 案; (2)依据“表明自己埋怨楚怀王行事荒唐,不能体察自已忧国忧民之情的两句”,容易 推知答案; (3)依据“巧妙地借助比兴的手法,写女子年轻时长得就像润泽的桑叶一样的两 句

37、诗”,容易推知答案。本题易错字:哀、臾、察。 三、现代文阅读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暮雨乡愁 张清华 一个人在外面待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 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 地就弥漫开来。 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 刚刚还是中午, 一转眼就到了黄昏。 薄暮乍起, 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 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 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 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

38、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 乡的情怀。 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 它们散落在草地上, 整理着羽毛, 在风中发着咕咕的悲鸣, 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 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 在那么多 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 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 怎不 陕西宝鸡渭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13 / 20 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 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狭 隘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 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

39、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 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 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的无情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 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 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 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 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 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40、 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 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 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 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 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 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 和 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一个人在冷雨中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

41、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 懂得颓伤,如果对生命的深有所洞悉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 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做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 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 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 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 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 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

42、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 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然而这也终究改变不了那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 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 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 纵然那故地已是 陕西宝鸡渭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14 / 20 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永世的来路, 无悔的方向。 暮雨中思乡的旅人, 她正离你越来越远, 也离你越来越近。 (取材于作者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5. “乡愁”在文中有多重内涵,请简要概括。 16. 文章结尾写道:“暮雨中思乡的

43、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请探究 这句话的意蕴。 【答案】15. 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在时间上扎根于生命里与生俱在的愁思;乡 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乡愁是一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 16. “旅人”既是指旅行在外的人,也象征着每一个走在人生路上的人;故乡正离你越 来越近,是因为你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执着又强烈的向往,拉近了你与故乡的距离;故 乡离你越来越远,是因为真正的故乡是回不去的,你变了故乡也变了,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 慨。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学作品中词语内涵能力。 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 理解词语 必须联系语

44、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 来理解。 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 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 意义的词语、 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 等理解词语的含义。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 用一些描写手法。 因此可以依托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要达到什么效果。 “乡愁”在文中有多重内涵,可从第二段入手分析。 依据“事实上, 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 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可概 括出要点; 依据

45、“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 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可概括出要点; 依据“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可概括出要点。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 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 点和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 陕西宝鸡渭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15 / 20 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结尾段中这句话“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

46、越来越近”的内涵,考生 要运用关键词法,首先关键词“旅人”,依据第段“一个人在外面待得久了,方知古人在 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 第段“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 他已踏上 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可知, 既指旅行在外的人, 又象征每一个行走在人生 路上的人。 其次是关键词“她”, 依据第段“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 忆”可知,指依恋和追忆的故乡。 再次是关键词“越来越远”,可联系第段“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做那不断的远游。 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指旅行在外的人在旅途中越走越远,联系第段 “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

47、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 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 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和第段“月光下的 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 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可知, 还可指人生路上 距离曾经的美好生活越来越远。 最后是关键词“越来越近”, 联系第段“永世的来路, 无悔的方向”, 指坦然地走完人生, 魂归故里。 【点睛】鉴赏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的题,考生可从内容上理解原文意思,联系上下文语境, 适度考虑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等,思考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 四、语言表达与运用(四、语言表达与运用(9 9 分)分) 17.请把下面的一则材料压缩成一句话新闻,字数不超过 30 个

48、字。 己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烛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自从 94 年前化身为故宫博 物院,这是它第一次在夜间开放。故宫宫墙被红灯笼装点得熠熠生辉,伴随着中央民族乐团 的演奏和京剧的演出,伴随着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投影到宫殿屋顶上,紫禁城古建筑群首 次在晚间被大规模点亮。 故宫博物院票务系统也开通了预约免费参观抢票活动, 预约门票几 分钟内就被抢光, 这是故宫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观众开放。 此举让 600 岁的故宫变得更加 年轻,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 【答案】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故宫(或“紫禁城”)/首次/在晚间/被灯光装 点/并对预约观众/免费开放。 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故宫(或“紫禁城”)/首开/晚间/灯光秀/并首次对预 约观众/免费开放。 陕西宝鸡渭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16 / 20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段压缩。首先应辨明语段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取不同 的应对技巧。说明性语段:抓说明对象,扣住其特征。议论性文段:可以采取抓中心句的方 法。记叙性文段,可以通过抓记叙的要素来抓信息。具体操作过程:找陈述对象、中心 事件、性质、结果;写必须按照题干要求(含标点) 、尽可能运用原文词语、尽量运用 主谓句表达。 本则材料为新闻类材料,压缩一句话新闻时可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年最新陕西宝鸡渭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答案解析版).doc)为本站会员(卧龙小子)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