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升初文言文精讲(二)【句子翻译】文言文分析 选文看,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也不失现实教育意义。主要有:人物传记(儿童+求学+为官+生活)五精寒假 成语故事(历史+寓言+神话)四升五衔接文言文知识结构(考点与分值)词语解释(2-4分)句子翻译(2-4分)内容理解(2-3分)实词(填空)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人物形象虚词(选择)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般考代词:之、其;或重点虚词:乃、以、而)内涵(启示+道理+现象+评析人物行为)判断句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者/也”引起陈胜者,阳城人也。“乃/即/则
2、/皆/是/诚/为”引起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非/否/莫”引起“此人既非囊中物,亦非池中鱼。”主谓直接判断“刘备天下枭雄。”倒装句定义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状语后置(介宾短语)“贫者语于富者曰。”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被动句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见/于”表示“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为/所”表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省略句照语法的分析,句子应该具备的成分,有时出于修辞上的需要,在句中并不出现。省略主语(王冕)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应长明灯对读之。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
3、,三(鼓)而竭。”省略宾语“自谓无以加(之)。“省略介词宾语“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省略介词“于”“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真题引路 子罕辞玉 人教初一课文,选自 左丘明左传,人物传记之为官篇(清正廉洁)本篇出现于郑州真题 吾腰千钱 选自哀溺文,作柳宗元(唐)寓言故事之篇(视财如命)本篇出现于郑州、成都、北京、上海等地真题子罕辞玉子罕辞玉 P163 宋人或得玉,献诸 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诸:“之于”的合音。“献诸子罕”即“献之于子罕”白话文 宋国有
4、人得到了一块玉,把它献给宋国国相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把它给玉石加工的匠人看了,玉匠认为它是珍宝,所以才敢献给你。”子罕说:“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你把玉作为珍宝;如果(你)给我,(我们)都会丧失了珍宝,还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宝。”经典考题(启示/现实意义)宋国那个献玉的人认为人世间最珍贵的是玉,所以把美玉献给子罕,而子罕认为人世间最珍贵的是廉洁。这叫“人各有其宝”,或叫人各有其志。这是不同的人生观的反映。我们要赞扬子罕洁身自好、不贪钱财的品质。做官的要是都有子罕这样“不贪”的品德,那社会就光明得多了。道理: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那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吾腰千钱吾腰千钱 P29
5、 永之氓咸 善游。一日,水暴 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1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2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白话文 永州的百姓傍水为生,都擅长游泳。一天,河水(突然)暴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水。船刚刚驶至江心,就因漏水下沉了,船上的人都游泳逃生。其中一人拼命划水,竭尽全力但仍然不如以往游的快。他的同伴奇怪地问:“平时你的水性最好,今天为什么落在后边?”他喘着粗气说:“我腰里缠着千枚铜钱,分量很重,所以落在后边。
6、”同伴忙劝他说:“那为什么还不赶快扔掉它呢?”他不回答,只摇了摇头。过了一会儿,他越发筋疲力尽。已经上岸的人向他呼喊:“你真是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人马上都要淹死了,还要钱干什么?”(他)又摇了摇头,于是很快就被淹死了。经典考题(启示/现实意义)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见钱眼开、掉进钱眼里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丢掉钱财的人。“钱乃身外之物”,我们不应过分重视钱财!告诉我们要正确的处理“眼前利益”和“长久利益”的关系,分清利害。分组 P K!合作共赢!陶侃惜谷 P118资治通鉴以虫治虫P94梦溪笔谈孟母戒子P86韩诗外传蜀鄙二僧P37为学陶侃惜谷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
7、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 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人,后徙居庐江寻阳,东晋时期名将。他是陶渊明的祖父。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 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 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愃遗忘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愃矣。蜀鄙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y)于富者曰:“吾欲 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b)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