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四川省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高三历史一模试题卷(含答案).pdf

上传人(卖家):随风2020 文档编号:410573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6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四川省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高三历史一模试题卷(含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届四川省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高三历史一模试题卷(含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届四川省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高三历史一模试题卷(含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四川省四川省四四市市 2019 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历史历史 24 商代实行内外服制, 内服是商王直辖区, 外服是一些附属国, 外服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 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各诸侯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并提供赋役。这表明西周() A废除商代制度而推行分封制B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政治制度 C最高统治集团权力高度集中D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 25谶纬之学是两汉时期一种把经学神学化的儒家学说。 “谶”是对于未来带有应验性的预 言和隐语,常以天命与神意的形式出现。 “纬”是儒生以神学迷信观对儒家经典所作的 解释,旨在宣扬国家治乱兴衰、帝王将相出世等都是天命的安排。两汉时期谶纬

2、之学盛 行() A反映出汉代神权政治的勃兴B表明当时儒学已完全宗教化 C适应了当时巩固统治的需要D说明儒释道三教实现了融合 26在我国西北、中原乃至长江流域的隋唐墓葬中普遍出现骏马、骆驼和胡人等塑像(如图 5) ,而宋以后的墓葬则几乎绝迹。这主要是由于() 图 5 A西北战乱的频繁B民族矛盾的尖锐 C丝绸之路的兴盛D瓷器制造的繁荣 27表 1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 元代明初明末清初 官窑4758346 官搭民烧(窑)26941 民窑220285356 2 表 1 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 A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B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 C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D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 2

3、8据左传载:齐国大夫崔杼弑君,史官因如实记载而遭其杀害,其他史官继续秉笔直 书,直到崔氏妥协。此事被汉唐史官奉为佳谈,但明清史官却当作笑谈。这反映出() A史学精神的传承受现实政治制约B科举制度使史官缺乏独立精神 C商品经济发展阻碍史学精神传承D历史记述必须服务于现实政治 29 清实录载: “礼部奏,请准先儒江苏昆山顾炎武、湖南衡阳王夫之、浙江余姚黄宗羲、 从祀先师孔子庙廷。从之。 ”这表明清政府() A肯定了晚明思潮的进步性B推行了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C放弃了“尊满抑汉”的国策D继承了中华文明正统历史观 30外国使节自 1861 年起进驻北京,但他们觐见皇帝的请求却一再被拒绝。清政府的解释

4、是因为皇帝年幼、不便见人,而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 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这一事件反映出清政府() A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B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 C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D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 31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洋布的进口量逐年增长。甲午战争前夕全国棉布消费总量占比: 洋布占 135%,加上国产机制布亦不过只占 1415%;而农村土布则占 8235%,其 中自给布占 4204%,商品布占 4031%。这表明() A家庭纺织业逐步实现商品化B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性 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D土布具有质量和价格的优势 32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厉镇压私自出国的

5、人民,并宣称“人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 管。 ”1909 年,在荷属印尼华侨的请求与国内舆论催促下,清政府出台了大清国籍条 例 ,确立了血统主义原则,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一变化反映出() A清政府外交主权观念增强B侨民安土重迁观念得到强化 C传统的华夷观念完全丧失D清末“新政”重塑了政府权威 33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苏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发行过三次公债。1932 年 6 月革命战争 短期公债 60 万元,同年 12 月第二期革命战争公债 120 万元,1933 年 7 月经济建设公 债 300 万元。据此可知,这些公债的发行() A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B成为苏区的主要财政来源

6、3 C抵制了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D加重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 34表 2工农业总产值指数(以 1952 年为 100) 类别 年度1958 年1959 年1960 年1961 年1962 年1963 年 农业127811049649419991116 轻工业245029882695211119351979 重工业5555822710355553642844878 (据1983 年中国统计年鉴 ) 表 2 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A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B工业化建设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国家政策主导了经济运行的方向D始终贯彻综合平衡的经济方针 35改革开放后,外资根据市场需求投资中国,带来了先进的

7、生产线。如汽车制造业,中外 合资企,业现在已居主导,许多国产品牌被市场淘汰。中国汽车年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早已超过了国家计划控制的产量,并大量供应世界市场。这说明() A外资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B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C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被削弱D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强国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明初规定“服不锦绮” “服布素” 。明中后期,士子冠服追求诡异,颜色鲜丽, 花样多变,百姓着装也“俗尚日奢” 。饮食方面,明初“筵不尚华” ,自天顺、成化后, 官僚和商人阶层品尝山珍海味, 一桌酒席花费数十两甚至上百两银子是屡见不鲜, 普通 人家亦“有客必设专席,餐

8、必丰腆” 。按洪武年间礼制,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 不许涂饰彩色;器皿不得描金,只能用铜、铁。明中期后,这些规定皆被突破。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民国成立后,政府颁行了男女礼服形制的法令,人们可以按各自的生活方式、 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选择服饰。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 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与此同时,政府开展了剪辫、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 等活动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20 世纪 80 年代后,国人的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 4 式走向多样化。近十多年

9、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 家庭拥有小汽车在 30 年前不可想象。今天家庭轿车已成为许多家庭重要的交通工具。 文化方面,2011 年一项调查表明,国民年阅读量为:以色列 60 本、日本 40 本、法国 20 本、韩国 11 本、中国 435 本。年人均购书量:以色列 64 本、俄罗斯 55 本、美国 50 本,中国不足 5 本。 摘编自焦润明等著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明中后期生活消费方式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 时代背景。 (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习俗风尚变革的积极影响。 (8 分) (3)根据

10、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 (7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表 4不同历史时期中共制定的土地政策(或土地路线) 名称主要内容 1931 年土地革命路 线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 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抗战时期抗日民主 政权的土地法令 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 。 “减租”租,原则上按抗战 前原租额减收 25%。 “交租额交租,依法保护出租人的权利。 1947 年 中国土地法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 5 大纲地制度,按农村

11、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50 年 中华人民共 和国土地改革法 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把地主阶级封建 剥削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据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对表 4 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 请考生在第请考生在第 45、46 两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 一题计分。作答时用一题计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涂黑。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涂黑。 45 【历史一一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 (15 分) 材料唐前期,科举取士一度“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无实才” 。永隆二年, 朝廷下诏: “明经每经,帖(默写填充)十得六已上者,进士试杂文(诗赋)两首,识 文律者,然后令试策。 ”每次帖士, “必取孤经绝句” ,且难度越来越大,考生只好放弃 研读儒家经典,绞尽脑汁应付经帖。对此,开元二十五年,朝廷再次改革明科举考试内 容,规定: “准明经帖大经(儒家经典)十帖,取通四以上,然后试进士,进士令答时 务策三道,兼精通一史,取粗有文理者(懂得作诗者) ,与及第。 ” 摘编自唐会要 、 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两次改革科举考试的主要原因。 (6 分) (2

1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第二次科举考试改革较第一次改革的利弊。 (9 分) 6 46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 分) 材料林纾(18521924 年) ,字琴南,晚清举人,擅译西方小说,一生共完成了 189 部、1200 万字的译著,内容包括爱情小说、社会小说、寓言、传记、剧本和侦探小说 等。林纾不懂外文,翻译时全靠合作者口译原著,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文言文进行写 作。由于其敏感和优异的文学才能,他能凭直觉把握原作的精神、语气和幽默,所以他 特别能接近所译原著的本质。正如他所解释的: “书中的人物立刻成了我最接近和亲切 的亲人一般,当他们有困难时,我感到绝望,

14、当他们成功时,我便得意洋洋。 ”在其译 著的序言中,他谈到自己译书的目的在于启发民智、使社会有所改良,无论怎样强调他 对年轻人的影响也不为过。新文化运动后,林译小说逐渐从普通读者的书架上消失,但 他的贡献却使他和严复一起成为世纪之交中国翻译界中的两颗明星。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林纾译著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林纾译著产生的影响。 (7 分)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7 题号242526272829303132333435 答案BCCCADCBAACB 41 (25 分) 【参考答案】 (1)变化:从俭约(或朴素)

15、 、刻板到奢侈; “违礼逾制” 。 (4 分)背景:商品经济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和市民阶层发展壮大,刺激人们追求消费享乐。 (6 分) (2)积极影响:有利于培育中国人自由、平等的现代意识;有利于改变陋习,建立新的生 活方式;有利于促进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推动 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每点 2 分,任答四点即可。 ) (3)评析:改革丌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人民 思想观念的变化,推动了社会进步。 (4 分) 。但是,国人在年人均渎书量和人 均购书量方面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还应 注重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

16、 (3 分) 【命题说明】本题以社会生活的变迁设置试题情景,突出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说明历 史现象的能力, 以及正确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的能力。第一问突出考查 考生对生活消费方式变化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关系的认识。 第一问 突出考查考生对习俗风尚变革与政治变化的相互关系; 第三问则突出对改革开 放以来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变化的分析认识。 围绕社会生活风尚与时代风貌 这一主题,采用古今贯通的形式,相互比较,引导学生形成社会生活风尚体现 时代风貌,积极健康的风尚推动社会进步的认识。 42 (12 分) 【答案示例】 看法:正确地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根据主要矛盾确定党的主要任务,是中国

17、革命和建 设取得胜利的关键。 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重视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不同时期 (或答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 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调整土地政策,调动了不同阶层革命的积极性,最终领导 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命题说明】 本题以中共十九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8 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现实热点立意,以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共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制定不同的土地 政策(或土地路线)设置试题情景。考查考生发现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自己

18、观 点或见解的能力。 作为开放性问题,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提出不同的看法。 如,从整体概况可提出“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根据 主要矛盾来确定党的任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考生亦可就某一项具 体的政策谈自己的看法。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提出地主减租减息 ,农 民交租交息有利于调动各种力量团结抗日”等等。 45 (1 5 分) (1)第一次:单纯的明经无法选出有真才实学之十; (2 分) 第二次: “帖经” 方式和难度增强, 弱化了对儒家经典的研习; 进上取上的实用性不足。 (4 分) (2)利:减轻了“帖经”负担, “帖”儒家经典使其规范性增强;进士考试的实用性增

19、强。 (5 分) 弊:仍偏重帖经,即重视考生记忆能力,对于无文学专长的考生小公平。 (4 分) 【命题说明】本题直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新高考”等现实冷点问题,以唐代两次改革科 举考试设置试题情景, 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 析历史事件原因,说明历史事件利弊的能力,体现了从历史中获取经验教训, 服务于现实、学以致用的价值导向。 46 (15 分) (1)特点:内容广、数量大;用文言文对原著进行再创作;接近原著的精神本质;具有爱 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4 分,每点 2 分)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厚的古文修养及敏感、优异的文学才 能。 (4 分,每点 2 分) (2)影响:促进了西方义化在中国的传播(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加深了国人对西方 的了解与认识;有利于启迪民智和社会进步。采用文言文写作背离了时代发展 的方向,导致其从普通读者的书架上消失。 (7 分,积极作用每点 2 分,局限性 1 分。 ) 9 【命题说明】本题以近代著名翻译家林纾翻译西方文学名著的特点、目的等设置试题情景。 第一问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并进行归纳概况的能力。 第二问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 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影响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19届四川省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高三历史一模试题卷(含答案).pdf)为本站会员(随风2020)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