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第一部分:必备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点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王位传承一家一姓1开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2特点: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3演变(1)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2)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基础知识点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天下归周1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但大多数是同姓子弟。2义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
2、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3权力: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4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5结果:受封的诸侯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基础知识点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天下归宗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相对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3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
3、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第二部分:重难点突破 一、分封制的实际效能及影响关键:分封制下各地诸侯国仍是拥有地方实权的独立实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逐渐被淡化,地方势力崛起成为历史必然。二、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二、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史料一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史料二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吕氏春秋
4、当务 史料三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左传(1)根据史料一,归纳西周初年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对“不朝”者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关系:受封诸侯必须承认周天子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原因:分封制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先贬其爵位,就要收回其一部分土地,爵位越小土地越少。(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史料三中师服关于分封制影响的观点的认识。认识:西周初期,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对各诸侯国实行了有效的控制
5、;通过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上的矛盾,起到了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由于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的独立性,势力逐渐强大;传宗继统的血缘关系也愈来愈疏远,周王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三、“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制度史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史料二(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庭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
6、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选自张荫麟中国史纲(1)根据史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制体制,巩固了西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制体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周的统治。(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有何特点。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第三部分:深化提升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历史遗
7、存(1)分封制的历史遗存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2)宗法制的历史遗存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思想观念:“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3立足家国情怀
8、,追溯宗法制的影响(1)弘扬宗法文化中的友爱、团结互助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团结。(2)传统的宗族思想与家乡观念有利于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乡建设家乡经济,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第四部分:教材补遗 一、中国古代一、中国古代“家天下家天下”观念的由来观念的由来 中国古代“家天下”的观念由来已久,“天下为家”可以追溯到夏朝,与之相对的是“公天下”的原始社会。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使“家天下”有了制度上的保障。春秋战国以后,宗法分封制崩溃,儒家高举仁政的大旗,将“家天下”作为君主实行仁政的重要内容,士大夫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家国同构,视
9、国为家,“家天下”的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二、神权政治 中国古代统治者都以天命神权来诠释政权、君权获得的合理、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象的唯一标尺。殷商时期,“率民而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志。三、封建制度与封邦建国 “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相联系,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封邦建国”在先秦时期简称“封建”,指的是分封制,是周王为了巩固统治秩序,将宗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的一种政治制度。第五部分:针对训练 1.2020湖北武汉模拟据史料记载,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
10、、先公,还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系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D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解析: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材料中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系的后裔,客观上反映了他们对华夏文明的认同,表明当时中国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认同黄帝为始祖,未涉及区域间文化交流、政治制度、农耕经济等方面内容,故B、C、D三项错误。答案:A 2在周代,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11、”。材料主要体现了()A全社会应相亲相爱,抵御外族B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C统治者应以德治民,反对苛政D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先说天子诸侯之间基于分封制的权利义务,后说反映宗族观念的宗法原则,体现了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抵御外族入侵,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以德治民思想,排除。D项,材料并未完全强调诸侯对天子的义务比较片面,排除。答案:B 3西周时,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了()A中央与地方政治联系的加强B忠孝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念C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的结合D王权与神权形成
12、紧密联系解析:据材料“通过婚姻关系建立血缘联系”“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故选C项;材料强调周王对诸侯称呼上的区别,凸显统治阶级内部的血缘关系,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君主对诸侯的称呼不能用“忠”,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王权与血缘的结合,未体现神权色彩,排除D项。答案:C4西周时设爵位五等,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等级递减。战国时秦国则设爵位二十等,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这一变化说明秦国()A分封制进一步发展和细化B平民可因军功而成为世袭贵族C封爵制成功瓦解了分封制D社会等级日益固化且层次复杂解析:“设爵位二十等”“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打破了西周对受封者出身及等级的规定,这些都反映了封爵制对分封制的瓦解,故C项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