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欣赏与批评文学欣赏与批评 陈国恩第六讲 顶层的设计 顶层设计,就是面对批评的对象要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提问题,把问题提成什么模样,即你要思考解决什么问题以及问题怎样解决。当问题被明确地提出来后,这问题本身便会以其自身的逻辑引导研究者去探索文章的总体结构。文章的总体结构是根据内容和形式的两方面要求在探索过程中逐渐明确起来的,这就是寻找新角度的一个过程,其真正的指向是使研究对象的意义更深刻、更完善、更清晰地传达出来。因此,在实际研究中,它往往是经历了内容和形式相生相克的过程才最后达到研究者能力和学识所能保证的程度。6.1张承志的文学和宗教 6.2巴金的:文本的裂隙与风格的成熟 6.3 从鲁迅
2、的到巴金的:伦理革命的困境和传统文化的绵延 6.4闻一多的信仰者心理 6.5 鲁迅的结构艺术 6.6 革命现代性与中国左翼文学 6.7 京派文学的时代性与超越性 6.8 迁徙的经验与现代化的梦想:从知青下乡到民工进城的文学叙事 6.9 现代浙江作家群的崛起 6.10 神话的破灭:“韩寒”现象批判 6.1 寻找浪漫主义文学现象的本质(上)以浪漫主义和20世纪中国文学为例,设计总体结构的过程,即是在与学术史的对话中不断地深入对象、使之呈现出新的意义的过程,也是不断地调整各部分的关系,使意义更为明晰的过程,又是使次级层面的问题更具有完整意义的过程。但这首先要从现有理论不易解释的现象入手,把握问题的关
3、键: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有没有在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延续下来?如果说延续下来了,哪又如何用一种新的关于浪漫主义的定义来把这些用现在的理论不能统一起来的现象统一起来,使之呈现为一种思潮,从而为这种思潮提供一个思想理论基础?即怎样界定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本质?6.2 寻找浪漫主义文学现象的本质(下)这个定义可以从先驱者的探索中得到启示,并加以发挥。雨果说:“总起来讲,浪漫主义,其真正的定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其他浪漫主义的先驱大多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这些观点的共同内容,是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人类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到达一个特定阶段的产物,涉及的是理性与情感关系的问题。具体地说,它的发生要依
4、托启蒙主义所开拓的思想空间,同时又要超越启蒙主义的思想自由的水平,达到情感解放的阶段。因而,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追求自由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有了这个出发点,就可以考虑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的问题。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如何发生、发展与演变?6.3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一致性和阶段性 要按照基本的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分出几个阶段,比如萌芽阶段,成熟阶段,衰落阶段,转型阶段,发展阶段,消亡阶段。这些阶段的关系要在关于浪漫主义性质的理解上统一起来,强调其前后的差异和内在的联系,否则整个研究就会杂乱无章,写得再多也可能是废品。这就是顶层设计必须完成的任务,它是由内在逻辑与文学史事实共同决定,
5、并通过研究者的个人理解表达出来的。做到这一步,其实已经是研究达到相当高度后取得的一个成果,而不是你研究开始前先瞎想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先熟悉史料,再提出问题,然后来进行反复的探讨,从史实和逻辑上进行不断的构想,用胡适之先生的话说,就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过程。6.4 总体发展中阶段性问题的规划 接下来做的工作,就是探讨每一个阶段中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这一阶段的顶层设计。比如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转型的问题,一触及这个问题,就会提出转型的背景、转型的过程、转型的机制、转型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等。这是这一问题内在的逻辑指引着我们来思考的,同时这样的思考过程又要与历史取得一
6、致,也即把理论的思考与历史的研究协调起来。如果有不协调的地方,就得修改观点,或者去发现新的历史材料,或者对历史材料做出新的有说服力的解释,使你的观点能够成立。对历史做出新的解释是完全可能的,并且往往是学术研究取得突破的一条重要途径。这里包含着历史理解的多样可能性的问题。我关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发生转型的观点,是有一点新意的。我的基本看法是 第二个层次(每一阶段的问题)的顶层设计之所以同样重要,是因为它是第一个层次问题的具体展开,能不能创新要取决于它,而且它本身所探讨的问题又必须在逻辑上容纳于第一个层次所规定好的界限,即它不能越出这个界限引入其它层次的问题,否则整个研
7、究就会乱套了。正因为有第一层次设计的内在逻辑的规定性,所以按此规定性展开就变得顺理成章了。至于每一阶段中的具体问题研究,它实际上与一篇论文所要解决的是同样的任务,也有一个顶层设计的问题。6.5 一本专著中的某一节,在顶层设计时要遵循上一层次顶层设计所依据的逻辑,在这一逻辑指导下展开具体问题的研究。一篇学术论文在顶层设计时,要从与学术史的对话和史实研究中提出问题,即我们在从问题开始一节中所讲的,问题不是闭着眼睛瞎想出来的,而是在研究中提出的。提炼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重要过程,问题提炼得好,就是取得研究成果的关键环节。比如前面提到过的华文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所必须理清楚的内涵、边界和方法等问题:3W
8、:华文文学的学科基础问题(What to study,Who study,For whom to study),从这个问题转向华文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从“传播”到“交流”: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基本模式的选择。再比如屠格涅夫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影响,一般谈到这个问题就会关注两者在多余人形象系列上的血统相似性。但这一思路的不足在于两位作家者写的多余人是不同民族的多余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特点(俄罗斯的多余人是贵族出身,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中国的多余人都是平民,性格更为纤弱和卑微),仅强调两者人物的血统相似,不能可靠地证明其存在影响关系,所以谈到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必须寻找新的切合点。这就是一个
9、顶层设计的问题。我研究以后形成的一个总体思路是:郁达夫承认他受到屠格涅夫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首先就是屠格涅夫以多余人形象启发郁达夫意识到自己的多余人身份,意识到这种身份对郁达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带有总体性的性质,规定了他的认我认知和想象的方向。但既然是总体性的影响,它在创作的其它方面也必然有所反映,比如屠格涅夫在注重展现人物内心矛盾的刻划形象的方法、抒情风格、酝酿诗情的方式以及以情写景、情景交融的方法等方面,也存在影响关系。这就是一个顶层设计的问题,即抓住问题的关键,探索其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完整而真实地展现这种影响关系,以超越此前关于这一问题的一些流行观点。6.6 鲁迅研究的新拓展(上)在鲁迅
10、研究已经取得很高水平的现在,鲁迅研究应该如何进一步推进?并不是随便找来一篇鲁迅作品进行研究就能取得学术成果的,而必须想清楚当下应该如何研究鲁迅的问题,才能取得有意义的收获。这个问题带有顶层设计的性质,本身就可以写成文章,因为它是当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应该做出清楚的回答。当下鲁迅研究有一些重要的新趋向,我认为:首先是关注重要的转移,就是说从过去的喜欢追问鲁迅是谁,转向现在对这种本体论追问的包容性思考,实际上是学术史的研究,显示了研究者思维的拓展。周令飞说“鲁迅是谁”,提出了历史叙事中鲁迅形象的多重统一性的问题,即鲁迅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是有所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这不是鲁迅本身的问题,而
11、是鲁迅与二十世纪中国的关系问题,甚至是二十世纪中国本身的重大问题。换言之,从不同历史时期鲁迅形象的差异性中可以考察中国社会历史本身的一些重大问题。如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思潮中的“鲁迅”,强调的是思想革命视野中的鲁迅,体现的原是这个时期思想启蒙的历史主潮,甚至可以说是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7 鲁迅研究的新拓展(中)如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董炳月在题为“日本鲁迅”的另一面相:霜川远志的及其周边的报告中,提出“学院鲁迅”与“民间鲁迅”的区别。他以日本霜川远志的戏剧鲁迅传为考察对象,强调霜川在其戏剧鲁迅传中从民间立场把鲁迅形象往“多情”的方向加工。一位俄罗斯学者研究“鲁迅”与中苏论战,就很
12、有意思。鲁迅虽然早已去世,却参与了中苏两党的论战,这是鲁迅的重要性决定的,但也反映出文学与政治的深刻联系。6.8 鲁迅研究的新拓展(下)上述新趋势的出现,是当前社会形势以及鲁迅在社会生活中的新形象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意义。这可以启发我们进行新的思考,从顶层设计的方面提出一些有意义的课题。我近期写的一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就属于这种类型,如寂寞中的守望消费时代的鲁迅与鲁迅研究、鲁迅的经典意义与中国形象问题、经典阐释与当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武汉大学“鲁迅”教学和研究的世纪回顾,更为专业性的有论鲁迅小说的时间意识等。这些论题的确立,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明确起来的,是基于社会和思想界的现状、在与学术史对话过程中变得清晰起来的。这一清晰和明确的过程,也就是顶层设计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说,顶层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确立研究的方向、技术路线和成果的基本内容,这一内容包括主要的观点和总体的思路。前面讨论过的关于如何反思五四,就有一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出问题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以及怎样提,即是顶层设计中所要解决的。反思五四必须坚持现代性的根本立场。顶层设计的合理和有效,对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来说,是取得成果的至关重要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