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检验 v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学和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它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对血细胞内的各种化学物质(酶类、脂类、糖类、铁、蛋白质、核酸等)作定性、定位、半定量分析的方法。细胞化学染色临床上用于:v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因为不同细胞系列,其所含的化学物质成分、分布及含量各有不同,且随着细胞的逐渐成熟,化学物质的含量等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根据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的不同,可推断所属的细胞系列,如过氧化物酶染色、非特异性酯酶染色、特异性酯酶染色等。故临床上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的判断需要结合细胞化学染色。辅助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因为血细胞在病
2、理情况下,其化学物质成分及含量会发生改变,以辅助疾病的诊断,如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铁染色等。观察疾病疗效和预后。发病机制的探讨。所以,细胞化学染色是诊断血液系统等疾病不可缺少的手段。v不同细胞化学染色,染色步骤不同,但基本步骤为固定、显示及复染。v1、固定 为了保持细胞结构及化学成分的不变,需对细胞进行固定。根据染色的成分不同,选择合适的固定液,使细胞内的蛋白质、酶类、糖类等变成不溶性物质。固定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固定,临床上常用的是化学法固定。物理法包括干燥和火焰固定,化学法包括甲醛、乙醇、甲醇、丙酮等固定,分为蒸气固定和液体固定。v(1)蒸气固定:甲醛是一种常用的固定剂,甲醛极易挥
3、发、氧化,故常用40%甲醛进行蒸气固定。即在较封闭的玻璃器皿中加入40%甲醛,将涂片血膜朝下,固定510min。v(2)液体固定:将涂片浸在甲醛、乙醇、甲醇、丙酮等固定液中,也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固定液混合面成,如10%甲醛甲醇液、甲醛丙酮液等。v2、显示 通过不同化学反应,最终形成稳定的有色沉淀,显示出被检测的化学物质。常用的化学反应种类有以下几种:v(1)偶氮偶联法:含萘酚的底物,在相应酶的作用下释放出萘粉,萘粉与重氮盐结合,偶氮偶联形成有色沉演。重氮盐的种类有坚牢蓝紫酱GBC、坚牢蓝B、六偶氮付品红等。如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特异性酯酶染色、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酸性磷酸酶染色等。v(2)
4、联苯胺法: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能分解过氧化氢释放出新生态氧,使无色的联苯胺氧化形成有色沉淀,如过氧化物酶染色。v(3)普鲁士蓝反应:细胞内、外的铁与酸性亚铁氰化钾作用,形成如亚铁氰化钾蓝色沉淀,如铁染色。v(4)雪夫反应:过碘酸氧化细胞内糖类中的乙二醇基形成乙二醛基,醛基与雪夫试剂作用,使无色品红形成红色沉淀物,如过碘酸-雪夫反应。v(5)金属沉淀法:金属及其化合物一般都有颜色,故形成的沉淀物为有色物质,如钙钴法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v3、复染 复染的目的在于使各种细胞能显示出来以便于观察。选择复染液的颜色应与有色沉淀的颜色有明显的对比度,既能使细胞结构显示又能清楚地看出细胞化
5、学染色结果。如铁染色复染常用中性红,过碘酸-雪夫反应常用甲基绿。对核着色效果较好的有中性红、甲基绿、苏木精、核固红、沙黄等,使浆着色较好的有伊红、刚果红、光绿等。v复染后,首先要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是否成功(如过氧化物酶染色、碘酸、雪夫反应等可观察中性成熟粒细胞是否呈强阳性),然后观察相应细胞的染色结果并报告结果,结果的报告一般包括阳性率、积分或阳性分布情况。v细胞化学染色的种类有很多,下面介绍过氧化物酶染色、苏丹黑染色、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酸性磷酸酶染色、铁染色及酯酶染色。酯酶有多种,根据PH不同分为酸性、中性和碱性酯酶;根据酯酶特异性高低分为特异性酯酶和非特异性酯酶。非特异性酯酶包括酸
6、性非特异性酯酶(即酸性a-醋酸蔡酚酯酶)、碱性非特异性酯酶(即a-丁酸蔡酚酯酶)和中性非特异性酯酶,后者包括a-醋酸萘酚酯酶、醋酸AS-D萘酚酯酶等。下面逐项介绍各种细胞化学染色。一、过氧化物酶染色一、过氧化物酶染色v原理 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X)染色方法有Washburn法、四甲基联苯胺法和改良的Pereira染色法等。前者曾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但由于其底物联苯胺具有致癌性,故现常用后两者,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的原理。v四甲基联苯胺法 粒细胞和部分单核细胞的溶酶体颗粒中含有过氧化物酶,POX能分解H2O2而释放出新生氧,使四甲基联苯胺氧化成联苯胺蓝,后者与亚硝基铁氰化钠结合
7、,再进一步氧化形成稳定的蓝色物质,沉淀于酶活性的细胞质内。v改良的Pereira染色法 粒细胞和部分单核细胞中POX能分解H2O2而释放出新生氧,使碘化钾氧化生成碘,碘再与煌焦油蓝作用形成蓝绿色沉淀,定位于酶活性的细胞质内。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v1、粒细胞系统 分化差的原粒细胞为阴性,分化好的原粒细胞至中性成熟粒细胞均呈阳性;且随着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的程度逐渐增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强阳性反应,但衰老的粒细胞阳性程度减弱甚至呈阴性;嗜酸性粒细胞阳性最强,其阳性颗粒粗大、有折光性;嗜碱性粒细胞为阴性。v2、单核细胞系统 大多数单核细胞系统的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阳性颗粒少而细小。v3、其他细胞
8、淋巴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的细胞均呈阴性,浆细胞、组织细胞也呈阴性,吞噬细胞有的呈阳性。v临床评价 POX染色是临床上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首选、最重要的细胞化学染色。但在观察要辨认的细胞POX染色结果前,首先要注意观察成熟粒细胞是否呈强阳性,以判断染色是否成功。v1、帮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v(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原始粒细胞可呈阳性反应,阳性颗粒一般较多,较粗大,常呈局限性分布,但阴性时也不能排除本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原始淋巴细胞和幼稚淋巴细胞均呈阴性反应,但可有少许阳性细胞,此系残留的原粒细胞,故FAB分型规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其阳性率10%),并伴有吞噬细
9、胞增加,形成“星空样”图像。巨核细胞增加,但形态正常;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有时较多;核分裂象多见,但无病理性核分裂象;间质轻度水肿,出血,网状纤维无异常改变,部分慢粒可发展成或伴有骨髓纤维化,此时网状纤维可增加。v8、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正常造血组织部分或完全受抑制,脂肪细胞大部分或完全消失;细胞组成以单型性小圆淋巴细胞多见,大淋巴细胞型较少见,大、小淋巴细胞混合型罕见,形态常较一致,细胞呈弥漫,结节或漫合性浸润;结节一般大于骨髓内的正常淋巴小结且无生发中心;切片可见局限性纤维组织增生;可有骨小梁破坏现象,可见骨碎片,间质充血。v9、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
10、(约15%的MDS属增生减退型)。切片内除可检出红系病态造血外,多数尚可检出巨核系病态造血现象。切片内出现35个以上原始与早幼粒细胞聚集成簇,位于小梁间区或小梁旁区者,这种现象称之为未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对诊断有较大特异性。骨髓组织学特征之一是切片内检出不典型微巨核细胞,直径1015um,在真空和冷处理的塑包切片上呈a-萘酚醋酸酯酶(ANAE)强阳性。间质水肿,出血,肥大细胞,浆细胞增多。(5)间质内可见嗜酸,嗜碱性粒细胞浸润。v10、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脂肪细胞与正常造血组织均减少,以小梁间区不同分化程度的浆细胞弥漫性浸润占优势,正常骨髓结构被破坏。切片以单一性瘤细胞浸润为主,
11、当肿瘤性浆细胞分化较好时,形态类似于正常成熟浆细胞,当瘤细胞分化较差时,异形性大。核仁明显,胞质嗜碱性,胞质及核内常可找到嗜酸性包涵体,为识别浆细胞的特征之一。有人认为骨髓内浆细胞均一性,结节性聚集最具诊断价值。间质水肿,出血,基质增多。v11、恶性组织细胞病 骨髓增生活跃或增生明显活跃,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容积一般正常,早期骨髓组织结构多数仍保持正常,随病情进展,骨髓正常组织被破坏。幼红细胞岛及幼粒细胞岛增生正常,巨核细胞形态与数量基本正常。肿瘤性组织细胞可分为5种类型:淋巴样组织细胞,单核样组织细胞,吞噬样组织细胞,异常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型组织细胞,其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是异常组织细胞及多
12、核巨细胞型组织细胞。v12、骨髓纤维化 骨髓造血组织容量早期正常,晚期减少,脂肪组织容量也减少,骨髓基质增多。造血组织与纤维增生,变性区相互交织,可见成纤维细胞在切片中弥散分布。单位面积内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常聚集成簇,且具明显多形性,其他造血细胞数量减少,甚至仅残留少数不典型的幼稚及成熟细胞。v1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骨髓增生多数(82.4%)呈极度活跃,脂肪细胞消失,血窦受压而狭窄;或增生较活跃(17.6%),可见少数脂肪细胞。粒、红、巨核三系细胞不同程度增生,呈散在分布。粒系细胞增生活跃,各阶段比例与分布均正常,近骨小梁表面偶见成片的早幼、中幼粒细胞;远离骨小梁区,杆状,分叶核粒细胞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骨小梁旁常见扩张的血窦,窦内充满粒、红系各阶段细胞。红系细胞增生活跃,各阶段细胞常呈散在分布,不呈岛状,各阶段比例无明显异常,可见凋亡红系细胞。巨核细胞增生活跃,呈散在、蔟状甚至片状分布。以成熟多叶核巨核细胞多见,其胞体较大,还可见单圆核巨核细胞,裸巨核细胞,无核巨核细胞及小巨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少见,偶见胶样变性。可伴有骨小梁减少,变细或虫蚀样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