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量的认识与测量技能的发展与教学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158136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2.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量的认识与测量技能的发展与教学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幼儿量的认识与测量技能的发展与教学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幼儿量的认识与测量技能的发展与教学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幼儿量的认识与测量技能的发展与教学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幼儿量的认识与测量技能的发展与教学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幼儿量的认识与测量技能的发展与教学第一节 量与幼儿量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第二节 34岁幼儿量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第三节 45岁幼儿量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第四节 56岁幼儿量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一、有关量与测量的基本知识(一)量(二)测量常见量量的排序量的守恒1.常见量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的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量分为连续量、非连续量。连续量是指需要通过测量来明确的量。如物体的长度、重量、容积。非连续量是指物体的多少,是用计数来明确的量。如体积、长度、重量等。常见量(1)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大小之分。注意:体积与容积不同,容积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多少。(2)长度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2、有长短、高矮、宽窄、粗细、厚薄之分。长短是指物体两端之间距离的长度。高矮是指物体在一水平线上从下到上距离的长度。宽窄是指物体横面边长的长度。粗细是横截面直径(或半径)的长度。厚薄是指物体上下面之间的长度。(3)重量是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物体所具有的向下的、指向地心的力的大小,有轻重之分。幼儿认识量的教学方法 幼儿主要依靠感知来判断,教学时应充分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边动手,边操作,边触摸,边观察比较,同时配合语言表达。34岁幼儿常见量的认识发展特点1.能区分物体之间明显的量的差异2.能用简单的词汇表示量的差异3.能通过直接比较来判断差异4.将物体的量的特征视作绝对而非相对34岁幼儿常见量的教学1

3、.提供丰富、适宜的材料操作和感知物体是幼儿感知和比较量的基础。首先,教师要在班级中投放呈现不同类型的量的差异的材料,如大小、长短、高矮、宽窄、粗细、轻重、厚薄、软硬等不同的材料,让幼儿获得对不同类型的量的感知经验。其次,教师应注意投放的材料的差异特点应较单一,以利于幼儿对某一量的差异的感知和比较。2.所比较物体的数量应循序增加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应注意所比较的物体的数量应循序增加:应进行两个物体的比较,然后再进行3个物体的比较,然后再4至5个。3.在比较时,注意材料的摆放方式材料摆放的方式不仅会影响比较结果的正确性,而且会影响幼儿感知差异的难易程度。教师在设计和指导教育活动时,应注意在展示和

4、示范环节以恰当的摆放方式来呈现材料4.引导幼儿关注比较的方法 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关注比较的方法。首先在比较时,可以将材料重叠或并放。如在比较两张画纸的大小时,把纸重叠放置。其次,引导幼儿关注感知比较不同类型的量的具体方法。例如,比高矮时,被比较的物体应放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比较长短时,被比较物体的一端对齐;比较宽窄时,将大的物体放在下面,小的物体重叠放在上面。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鼓励幼儿描述和比已感知和比较量的方法。例如,在活动结来时,教师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铅笔的长短的,并让幼儿演示给其他幼儿看。45岁幼儿常见量的认识发展特点1.感知和比较量的细微差异的能力有所提高2.

5、能够区分和描述的量的类型有所增加3.能够判断相等量,但缺乏对量的守恒的认识 45岁幼儿常见量的教学1.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供幼儿感知不同类型的量与34岁幼儿相比,4岁左右的幼儿认识的量的类型增多,能识别的量的差异缩小。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提供更为丰富的操作材料供幼儿自由探索和比较。这一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应该能够呈现不同类型的量。如除了大小不同,还应有长短、高矮、宽窄、厚薄、粗细、轻重等不同的材料。(2)材料的数量要多。(3)同一维度的量的差异应当相对较小,差别逐渐变得不明显。(4)国绕同一维度的量来呈现不同变式的材料。如突出轻重的感知可以提供不同系列的材料,包括外观

6、的形状和体积一样但轻重不同,轻重相同、形状相同但体积不同,形状、体积、轻重都不同的材料。2.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感知和比较物体的量的特征同一物体有不同的属性,产生不同的量。为丰富幼儿对量的感知的经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感官,从不同的角度来感知和比较物体的量。如看一看、摸一摸、掂一掂同一材料或者不同材料。3.鼓励幼儿描述比较的方法随着幼儿对量的感知和比较经验的积累,幼儿已经形成和掌握了一些比较的方法。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描述和概括比较的方法。例如,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问一问幼儿是怎样知道哪只小狗重的,鼓励幼儿自己说一说。通过描述,幼儿既可以整理和概括自己的思维和动作,也可

7、以与同伴分享与交流。教师还可以结合活动教给幼儿一些比较的方法。例如,用叠置法比较宽窄,如把两块相同长度、相同颜色、不同宽窄的积木叠放在一起比较;用并排法比较厚薄,如把两本书并排放置进行比较;等等。4.向幼儿示范正确的词汇在观察与比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幼儿比较的结果,引导幼儿用语言进行表达,教师也可以描述幼儿的比较过程与结果,向幼儿示范正确的词汇。通过词汇的理解和掌握,幼儿可以进一步提高量的感知和比较的56岁幼儿常见量的认识发展特点1.能够区分并描述多种类型的量的不明显的差异2.能对数量较多的物体进行排序,3.对长度等量的守恒、传递性等关系形成初步的认识,并能进行非标准测量。56岁幼儿常见量

8、的教学1.启发幼儿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物测量物体的意识,会比较粗细、轻重、厚薄等。2.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常见量在生活中的应用。3.在各个区域活动、日常生活游戏中投放常见的几何体材料,让幼儿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球体等几何体。量的排序是指根据一组物体的某种属性的量的差异进行排列。一般来讲,排序活动较复杂,对幼儿要求较高。著名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认为排序和分类一样,也是幼儿学数学的一种智力准备活动。在按照量的差异排成的序列中存在以下三种关系(1)可逆性是指从两个方向排序,也就是将物体按一定量的差异排列成递增或递减的序列。如从小到大,反之从大到小;从短到长,反之从长到短等;2)传递性是指在序列中AB

9、、BC,那么AC。A和C借助B这个中介建立联系,形成比较。例如,小红比小丽高,小丽比小明高,那么小红比小明高;(3)相对性是指在序列中,任何一个元素比前面的元素大(小),比后面的元素小(大)。因为比较对象的变化,比较结果也会发生变化。2.量的排序34岁幼儿量的排序发展特点1.能够按照一个维度进行少量物体的排序2.缺乏系统的比较策略,通常采用尝试错误完成排序3.对序列的可逆性、相对性、传递性等关系的理解较差34岁幼儿量的排序教学1.充分感知和比较物体的量的差异比较是排序的基础。教师应提供材料,给予幼儿自主操作和探索的机会,并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比较和描述物体的量的差异。2.排序材料的数量控制在

10、5以内在设计和指导教育活动时,教师应注意控制和调整排序对象的数量,首先从两两比较开始,然后过渡到3个物体排序。3.明确排序的方向排序的方向不同,形成的序列不同。4.明确排序的规则教师可以提供辅助材料来帮助幼儿理解排序规则也可以引导幼儿描述自己的排序过程,感知和比较排序的规则;还可以提供一些游戏活动来引导幼儿感知和比较排序的规则,例如,结合绘本我与爸爸比高矮,让幼儿想办法与教师一样高,然后比较用了怎样的方法才变得和老师一样高了。45岁幼儿量的排序发展特点1.所能正确排序的物体数量增多;2.开始产生一些比较策略,但排序规则应用不熟练;3.开始萌发对序列的可逆性、相对性、传递性的理解。45岁幼儿量的

11、排序的教学1.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操作机会首先应考虑所投放的材料能够呈现哪些维度的量的差异,应保证为幼儿感知不同类型的量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例如,在美工区提供不同大小、形状、材质的纸张,不同长短、粗细的画笔。其次应考虑所投放材料的数量和差异程度。因为4-5岁幼儿能正确排序5个左右的物体,能较好识别不太明显的差异,因此用于感知同一类型的量的同一套材料可至少包含57个物体,且差异不太明显教师应提供时间和机会鼓励幼儿自主操作材料。幼儿在以材料为中介对象开展游戏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感知和比较材料的量的特征,对物体的量的细微差异积累丰富的感知经验2.引导幼儿比较和描述物体的量的特征例如,询问幼儿材料有什么相同

12、或不同等。同时,老师应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描述和表征量的差异,促使幼儿整理和提升具体、形象的感知经验。例如,除了让幼儿用言语描述外,还可以让幼儿用绘画、泥塑、身体动作来表示物体的量的差异。3.鼓励幼儿描述排序的规则与策略教师应注意采取多样的方式来鼓励和引导幼儿感知比较、描述排序的规则与策略。例如,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物体的长短的,比较一下与其他同伴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等56岁幼儿量的排序发展特点1.排序物体的数量进一步增多2.开始掌握一些排序策略3.进行双重排序的能力明显提高4.能逐步理解量的大小的相对性5.形成对量的大小的传递性的初步认识 56岁幼儿量的排序教学1

13、.比较相反方向排列的两个序列,感知序列的可逆性例如,按长短排列铅笔“从短到长摆一摆这些铅笔”,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这个序列的特征,问:“排在最前面的这支铅笔是最长的,还是最短的?”然后问幼儿:“现在我们是从短到长排列这些铅笔,我们还可以按什么顺序摆放这些铅笔?若幼儿回答不上来,可以提示:“如果从长到短排,应该怎样摆?”然后再引导幼儿比较两个序列有什么不同。2.与不同对象进行比较,感知量的相对性例如对五只颜色不同的皮球进行排序,幼儿正确排序后,教师可以问:“黄球和前面的蓝球比,它是大还是小?和后面的红球比呢?”在幼儿准确回答后,教师提出“黄球到底是大,还是小”,引导幼儿总结出比的对象不一样,比

14、的结果就不一样。3.感知量的传递性教师可以在排序过程中和幼儿讨论,也可以专门组织活动来感知传性。例如,准备2张卡片,卡片1上面画的是黑皮球比黄皮球大,卡片2上面画的是黄皮球比红皮球大。先呈现卡片1,问幼儿哪只皮球大,哪只小然后呈现卡片2,问幼儿哪只皮球大。哪只小?当幼儿正确回答后,“黑皮球和红皮球比,哪只大,哪只小?”3.量的守恒量的守恒是指物体的量不因其外部特征、排列方式等的变化而变化。皮亚杰认为守恒在幼儿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正如关于客体永久性的发现是幼儿认知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守恒概念的形成是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守恒概念的形成标志着幼儿的思维具备了可逆性。56岁幼儿

15、量的守恒发展特点儿童最早掌握的是数量守恒(6-8岁)和长度守恒(68岁),接下来是面积守恒(8-10岁)和重量守恒(9-11岁),最后是体积守恒(11-14岁)。1.对长度守恒有较好的理解2.在操作基础上,结合计数等,能够理解面积、体积和容积的守恒56岁幼儿量的守恒教学1.引导幼儿充分感知和比较不同样式的等量物体首先,教师应向幼儿呈现不同样式的等量物体,鼓励幼儿进行探索。例如,教师可以在桌面玩具区投放等面积异形积木在沙水区投放容量相同,但形状不同的量瓶或矿泉水瓶等容器。其次,教师应在幼儿操作探索材料的过程中,提出有关量的大小的问题,如这块积木由几个正方形组成、这个瓶子能装多少水等,来引导幼儿感

16、知和比较物体的外观特征与量的关系,从而支持幼儿感知量的守恒。2.用数来表示和比较量的大小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对不同的量进行测量,用数与单位来表示量的大小,在比较数与单位的过程中感知守恒。3.引导幼儿描述和讨论知觉特征与量的关系 幼儿理解可逆性、补偿性和同一性三个原则,认识到:(1)一个转换了的物体可以再变回原来的样子(可逆性):(2)这东西变高了。但它也变细了(补偿性);(3)它还是原来的东西,你没有加上什么,也没有去掉什么(同性)。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注意鼓励幼儿描述和讨论物体知觉特征的变化和差异与量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引导幼儿感知可逆性、补偿性和同一性原则。例如,在幼儿因杯子形状不一样而对

17、牛奶多少产生分歧时,教师可以询问幼儿“你的杯子和他的杯子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关注杯子外形差异上的补偿性。二、测量所谓测量,是指把待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因此,测量的实质就是比较,测量活动有助于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测量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1)测量的起算点,(2)测量的单位,(3)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测量包括直接比较测量、非标准测量和标准测量三种类型34岁幼儿测量的特点1.通过直接比较来判断物体的量的差异2.游戏性地模仿成人的测量动作34岁幼儿测量的教学1.提供测量工具,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测量活动34岁幼儿更多把测量工具视为游戏材料,

18、将测量活动等同于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在活动区提供丰富的待测量材料和测量工具,让幼儿以这些材料和工具为对象开展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感知测量工具,体验测量活动。2.提出测量任务,激发幼儿的测量意识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和游戏场景提出测量任务,激发幼儿的测量意识。例如,在建构区提出搭的高楼有多高、在科学区提出养的豆苗有多高、在户外采摘山楂时提出采到的山楂有多重等问题,鼓励幼儿尝试去判断物体的量,激发幼儿进行测量的需求及对测量的兴趣。3.参与成人的测量活动,体验测量要求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进行测量活动,让幼儿参与部分测量工作,如让幼儿拿着卷尺的一端与成人一起测量户外跑道的长度等。在参与过程中,幼儿可以体验测量的动

19、作与要求,成人可以向幼儿示范正确的测量动作和测量工具使用方法,激发幼儿对测量的兴趣45岁幼儿测量的特点1.仍然以直接比较为主要策略,开始尝试使用测量工具2.对测量要求有初步认识,但掌握不准确45岁幼儿测量的教学1.感知测量工具的用途教师可以在班级中投放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天平、量杯等,供幼儿作为游戏材料来探索和使用,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不同测量工具可以测得哪些属性的量。2.参与测量活动,体验测量的要求与方法首先,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关注测量的要求与方法在活动之前、过程中、结束后都可以提问幼儿“是怎样量的”、“量的结果是多少”等问题。其次,教师应注意给幼儿正

20、确示范。例如,测量长度时应从待测物体的一端开始,连续移动测量工具,前一单位的终点作为下一单位的起点;测量工具应与待测物平行沿着直线进行;最后将单位相加。3.创造条件让幼儿练习测量教师应为幼儿自由的测量活动提供活动场所以及工具和材料等,鼓励并支持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开展测量活动。例如,在听了故事一寸虫之后,为幼儿提供一寸虫的卡纸形象,鼓励幼儿量一量班级中的物品的长度。或者在玩沙、水游戏时量一下小桶可以装几碗水,等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寻找合适的测量工具,以提高对不同量要用不同量具的理解和对测量活动的兴趣。56岁幼儿测量的特点1.能够使用非标准单位进行测量2.还不能准确理解测量单位与测

21、量结果之间的关系3.知道一些测量要求,但还不能准确理解和应用56岁幼儿测量的教学1.引导幼儿理解和体验测量要求数师可以分步骤让幼儿逐渐参与测量过程,如先由教师用单位测量,幼儿计数单位数量,再由幼儿完成所有动作。教师应注意边示范边讲解,提醒幼儿关注一些测量要领和测量方法。例如,在用小木棍测量桌子的长度时,告诉幼儿测量时要沿着桌边直线进行,连续移动小木棍,注意木棍终点与起点的连接,测量时要求幼儿用数字记下测量的次数。2.鼓励幼儿自己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例如,在测量一张桌子的长度时,可以提供曲别针、橡皮、毛线筷子、铅笔、图书、冰激凌棍等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在测量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提问幼儿

22、“你用什么东西来量的”、“量的结果是多少”“量的时候出现了什么问题”、“怎样量的速度快、准确”等问题引导幼儿反思和交流怎样的工具适合测量哪些量。3.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测量单位和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在测量活动中应提问幼儿“用什么东西来量”、“量的结是多少”、“使用的工具有什么不同”等问题,引导幼儿关注测量单位和量结果之间的关系。例如,在阅读完故事公主殿下来的那天后,与幼儿一起讨论故事中的村民用什么东西量了床、镜子、餐桌的大小。其次,教师可以组织活动,鼓励幼儿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相同物体,比较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异同,从而在操作和讨论中感知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的关系,逐渐理解测量单位大、表示量的数就会小,反之测量单位小、表示量的数就大。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教 > 综合资料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幼儿量的认识与测量技能的发展与教学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