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星电子的组织结构与战略组员:康春实 20101516栾 鑫 20101533王 丹 20101567张宇旺 20101586 三星集团简介v三星集团成立于1938年,创办人为李秉喆,最初主要出口朝鲜南半岛的鱼干、蔬菜和水果。1950年代逐步扩展为制糖、制药、纺织等制造业,并确立为家族制企业。1969年成立三星电子。1980年代三星电子以卖冰箱为主,1986年时李秉喆成立三星经济研究所。旗下公司三星电子 三星电子的品牌价值v 从1999年开始,三星电子坚持实施全球品牌传播战略。根据美国Interbrand发布的研究结果表明,三星电子的品牌资产价值从2001年的64亿美元增长到了2004年的12
2、5.5亿美元,成为增长最快的品牌。2005年11月10日以来,三星电子将实施整体市场营销战略,来取代单独的市场营销计划,以增强其市场力量,并用高质量的产品提升品牌价值。在“Wow(惊叹)、Simple(简单)和Inclusive(亲和力)”的品牌理念指导下,三星电子正在展开一个全球范围的品牌推广活动。历年公司业绩 三星电子的组织结构 三星电子董事会共有13名董事,其中董事会主席1名,副主席3名,首席财务官1名,首席运营官1名,独立董事7名。三星电子在世界近7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法人及办事处,拥有员工12万8千人,其组织结构如下图。董事会CEO技术研究院技术运营部数码多媒体事业部家用电器事业部半
3、导体事业部信息和电讯事业部TET-LCD事业部管理支援部国内营销部其他海外结构三星电子战略 在这个部分里,我们先会对三星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内外环境进行SWOT分析,继而对它的不同战略进行分析。一、初期 这里,把1969年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20年,定义为是三星电子的创业期。SWOT分析 优势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为韩国经济快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1965年至1975年的越南战争期间,韩国企业得到美国的大批资金、技术援助和军需生产合同。三星、现代等财阀企业是受益者,为提高技术水平和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同时,韩国政府的鼓励政策,是三星电子发展的推动力之一。为鼓
4、励技术引进业结构调整,韩国政府在税收、融资等方面为三星、现代等财阀企业提供质优惠。相对于欧美、日本的大企业来讲,三星电子身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较为低廉,厂房购置成本也较容易控制。劣势 三星电子选择的第一款产品是12寸黑白电视机,而且生产线和零部件从国外进口,企业必须承担高昂成本。三星电子成立之初缺乏基本的电子技术,而掌握核心技术的外国公司只向三星电子提供简单的组装技术。对于韩国以外的国家来讲,三星电子是个陌生的名字,没有足够的市场力。因此,三星电子最开始生产的黑白电视机都是贴着日本三洋”的牌出国门的,在销售环节受到日本三洋公司的控制和盘剥。受到产品档次等影响,三星电子的销售价格、利润率都维持在
5、较低的水准。机会 20世纪70年代初,彩色电视机已投放市场并开始成为热销产品,索尼、三洋生产企业因此获得丰厚利润,并逐步放弃了利润率较低的黑白电视机,使三星电子获得生产线、零部件,积累电子、电气设备生产、研发的技术和经验成为可能。虽然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上,彩色电视机成为时尚和主流,但在包括韩国、东南亚、南美等地的发展中国家,价格低廉的黑白电视机仍有很大市场需求。同时,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电子、电气设备行业带来了更大空间和机遇,也带来了发展方向上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三星电子有机会凭借自己独到的前瞻性判断,集中力量投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项目,成为业界领导者。20世纪60
6、年代中期以后,韩国经济迅速发展,为三星进军发达国家市场提供便利。威胁 电子、电气设备行业仍由欧美、日本等国的大企业主导,绝大多数核心技术均控制在它们手中。缺乏国际化人才和经验,品牌吸引力很低,收益率水平的提高受到严重制约。技术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使企业面临巨大风险。亚洲、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竞争对手的威胁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展开,使三星电子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殆尽。相应战略 初期,三星电子并没有很多的资金和资源,与国外企业竞争十分吃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三星采取了ALL In策略,即“孤注一掷”战略。采用这种战略,企业家的目标是领导权,或是占领新市场、新产业。是一个高风险的战略,
7、甚至,在所有企业家战略中,这个战略的赌博性最强,而且它不容许有失误,也不会给第二次机会。但是,这一战略一旦成功,回报率却是惊人的。当然,要想运用 “孤注一掷”策略,前提条件是必须拥有足够上得台面的筹码。从企业角度讲,筹码就意味着资金、技术和人才储备,而这都需要一个相当的积累过程。成熟期 从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项目的成功,三星电子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成熟期。优势 通过多年努力,三星电子在半导体、LCD、数码多媒体、手机等多个领域中均掌握有核心技术,并成为行业规范的制订者之一。“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项目成功后,三星电子又把握住88年首尔奥运会的历史性机遇
8、,通过“奥运会主赞助商”的宣传效应,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品牌形象。并且,三星提倡不拘一格吸纳人才,注重培养人才、运用人才,使三星电子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企业前进的重要推动力。更重要的是,三星进行严格的质亮管理,彻底摆脱了发展初期以低价位吸引客户的方式,也使三星电子的收益率得到大幅提高。由于三星专业化的营销队伍,三星电子拥有了众多的忠实用户。劣势 三星电子的企业文化具有亚洲国家特色,体现着韩国式集体主义,强调服从和忠诚,和欧美国家的企业文化存在一定冲突。在美国,三星电子也受“反亚洲”情绪的波及。2005年10月,三星电子宣布承认美国政府对其关于 “操控价格”的指控,并同意支付3亿美
9、元的罚款,这也是美国历史上金额第二高的反垄断罚款。而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和实际控制者,李健熙董事长计划让儿子李在铭接掌公司大权,就像李秉晶把大权移交给他一样。这种家族企业的“世袭制”,选材范围狭窄,局限性大,并不利于三星电子的长远发展。机会 电子、电气设备产业的成长前景依然诱人,为三星 电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消费者对时尚、现代的偏爱,使电子、电气设备类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以手机为例,根据韩国权威研究机构一一LG经济研究所调查显示,韩国消费者手机的平均更新周期已缩短为12个月。目前,MP4、超高像素、超薄外壳等新潮流,都能成为消费者更换手机的理由。而邻国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三星电子带来了更
10、多市场机会。同时,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也成为三星电子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截至2006年末,三星电子共在北京、上海、江苏、天津、山东、广东等地设立22家法人机构,其中生产法人14家,销售法人8家。威胁 首先是来自其他世界知名品牌的威胁。在美国财富杂志按照营业收入公布的2006年度世界五百强排名中,“电子、电气设备类”企业共有18家入围,三星电子可以说是身处大企业的包围之中,竞争地位不容乐观。同时,中国、越南等国家新兴企业的产品,虽然在核心技术方面仍无法和三星电子相提并论,但在外观、质量上已经可以和三星电子媲美,再加上它们的低格策略,对三星电子造成很大冲击。虽然,三星电子虽然拥有大批高质量的专利
11、和核心技术,但在行业标准的制订上处于弱势地位。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为例,获得ITU(l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 Union,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批准的主流标准共有三个,美国提出的CDMA2000,欧洲和日本联合提出的WCDMA和中国提出的TD-SCDMA,韩国并没有取得话语权。相应战略 在三星电子已经有一定能力能够与外国企业竞争,并且自主研发新的科技的时候,三星电子开始奉行第一主义,并且重视创新和市场定位,并且提出了“在最佳时机投资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生产线大量生产世界上最有成本竞争力的产品,在份额上争取世界第一,然后获得领先者的利益,以便进行下一项投资”这
12、一融合了早期allin时期战略的最新战略目标。第一主义是指“质量第一”、“技术第一”和“理念第一”,而不是指“数量第一”。三星推崇选择集中的战略。所谓选择集中,就是说既然自己的企业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成为世界第一,就要充分评估自身实力,选定可以夺取世界第一的领域,并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投入该领域。相应战略1.重视创新。三星电子的战略就是不断打破陈规,重建新规则。这种战略在CDMA手机、电脑显示器、液晶电视等耐用消费品领域中得到了充分体现。2.重视市场定位。先进的核心技术是三星电子飞速发展的基础,但与单纯追求高科技的公司不同。三星电子在保持研发和产品性能优势的基础上,非常注重技术与市场需求
13、的融合。为了尽可能的贴近市场,仅在韩国以外,三星电子就设立了14家研发中心,配备了上万人的技术队伍,专门从事面向当地市场产品的研究开发。定期调查消费者的生活、人口的偏好潮流,分析各地消费者的差别需求,是三星电子各地研发及销售机构的日常工作之一。透过这些市场调查,选定有代表性的消费族群,再针对他们的需求来进行设计。相应战略 三星电子由产品策划到投产、上市,都是以精确的市场调查为基础的,按照李健熙的定义,就是市场驱动型的研发及设计。在同行业中,三星手机主要致力于推出最时尚、最先进的高端产品。与诺基亚相比,三星不具有全系列产品的竞争力,但是执着于高端带来的较高利润,与摩托罗拉相比,由于三星机器注重研发创新,因而能够不断推出新的高端产品,从而使公司的赢利具有了持续性。三星专注于高端手机的战略。但是近几年,三星的高价策略频频出现问题,市场占有率呈现不升反降的趋势,决定进军低端市场。三星电子发展战略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1.确定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发展目标2.掌握核心技术3.清晰地品牌定位4.重视产品创新5.加快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