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 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标定位素养解读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1)通过史料实证,探究古代物种交流及近代美洲物种外传的历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明确食物物种交流的必然性(2)观察教材本课的各种图片及地图,立足于时空观念,掌握食物物种交流的概况和影响(3)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重大影响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物种历程欧洲中国粮食作物玉米最初种植在庭院中供人观赏。从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明朝时,从西亚和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
2、入东南沿海地区。传入中国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种植已遍布全国马铃薯最初种植在庭院中供人观赏。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与玉米相似甘薯传播比较缓慢与玉米相似物种历程欧洲中国蔬菜作物番茄最初只是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辣椒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对比明史观察本课教材中第
3、8页本草纲目中所附葡萄和苜蓿图、第9页本草纲目中所附玉米图,说出这两类物种的差别。提示(1)葡萄和苜蓿:是通过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葡萄主要用来酿酒,苜蓿则作为马的饲料使用。(2)玉米:是新航路开辟后,从美洲辗转其他地区传入中国的,后成为种植遍布全国的主要食物和饲料作物。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物种 种类历程(用途)作物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品种类繁多,小麦产业随之兴盛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
4、产量仅次于小麦的北美第二大农作物禽畜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美洲其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物种交流适应了复杂的气候环境,丰富了粮食种类,提高了抗饥荒能力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美洲的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中国的荒山、丘陵
5、、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是,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自主思考仔细分析教材第12页的【史料阅读】,你能从中得出哪些信息或结论?提示建始县山地多、可耕地少;为解决人口增加的生存压力,在贫瘠的山区引种高产农作物玉米、马铃薯等;扩大了耕地面积,但也容易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两个世界的相遇两个世界的相遇“哥伦布大交换哥伦布大交换”史料实证材料一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大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涉及了很多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
6、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材料二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肺结核和黄热病。欧亚大陆的病菌在大量消灭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的原住民方面起了关键作用。这些原
7、住民包括太平洋诸岛居民、澳大利亚原住民、非洲南部的科伊桑民族。摘编自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读史技巧材料一中的从内容和范围两个方面说明“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材料一中的说明了“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材料二中的强调了欧洲病菌的传播对印第安人是灭顶之灾;材料二中的强调了欧亚大陆的病菌对世界其他地区原住民的危害。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哥伦布大交换”有什么特点。(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大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提示(1)特点:地理范围大,开启
8、了全球范围的交流;交流内容丰富,包括动植物、人种等多个方面;影响更加深远,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2)影响: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高产作物的交流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传染疾病的传播导致美洲等地原住民的大量死亡;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历史解释“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及影响项目表现影响旧大陆到新大陆新大陆到旧大陆农作物小麦、水稻、大麦、茶、橄榄、萝卜、香蕉等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番茄、辣椒、南瓜等提高了粮食产量;丰富了食物种类;促进了人口增长、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动物马
9、、牛、羊、骆驼、鸡等羊驼、美洲鸵、火鸡、荷兰猪等改变了动力和食物来源;促进了工具器物的革新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项目表现影响旧大陆到新大陆新大陆到旧大陆人种大量白人移民、黑奴贸易部分印第安人移民人口扩张和混血人种的出现;利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美洲种植园得到发展;导致非洲长期落后传染病天花、水痘、霍乱、麻疹等梅毒、雅司病等导致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引发权力更迭和印第安文明衰落;促使医学发展文化天主教、人文主义等玛雅文化、印加文化等利于不同宗教信仰的传播和史学文化的研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殖民文化兴起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典例剖析例题1关于“哥伦布大交换”说法最为正确的是()
10、A.不利于新世界的发展B.只是农作物的交流C.使新旧世界更加疏远D.促使两个文明的交流题目立意本题以“哥伦布大交换”中的新旧大陆的交换内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世界影响。同时也考查了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解题指导 选项分析A在“哥伦布大交换”中大量的物种传入美洲地区,如小麦、马、牛等,不仅丰富了美洲人的饮食,而且给美洲带去了更为强大的农业动力,促进了美洲地区的发展,故A项错误B从图中可看出,新旧世界之间的“哥伦布大交换”不仅有物种的传播,还有疾病的传播等,故B项错误C“哥伦布大交换”加强了新旧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及拓展,故C
11、项错误D“哥伦布大交换”促使新旧两个世界间的动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故D项正确答案D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两种文明的交融两种文明的交融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史料实证材料一番薯(甘薯)种出海外吕宋(今菲律宾)。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坚硬不肥沃)之地遍行栽播。摘编自(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材料二清朝中期,百姓在福清、福州等地建立报功祠、“先薯亭”,以纪念陈振龙引进甘薯和金学曾推广种植之功绩。摘编自福州市政府志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
12、演练读史技巧材料一中的阐释了明朝闽商陈振龙在海外吕宋了解到甘薯的栽种之法后将甘薯种苗带入中国。材料一中的说明闽商陈振龙和政府官员合力推广甘薯的种植,充分利用了中国的贫瘠土地,缓解了粮荒。材料二中的说明了清朝中期福建百姓通过建立特殊建筑来感恩陈振龙和政府官员推广甘薯种植的功德。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说明甘薯在我国得到迅速传播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振龙引种推广甘薯的意义。提示(1)商人陈振龙推动了甘薯的引种、推广;政府的倡导激励了甘薯的迅速传播;适应性较强的优良生物学特征是甘薯传播的客观原因。(2)甘薯易种植,产量高,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缓解了人
13、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推动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土地开发与人口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历史解释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1)经济上,美洲的马铃薯、甘薯、烟草、玉米、南瓜等作物传入中国,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种植结构的调整(有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的经贸中心之一,并促进了中国的赋税变革。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2)政治上,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一方面中国被迫开始了反侵略的战争,捍卫国家主权,如郑成功收复台
14、湾;另一方面为抵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海盗式的骚扰,清政府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从而导致近代中国逐渐落伍。(3)文化上,“西学东渐”开始,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徐光启等人开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与工具。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典例剖析例题2玉米在16世纪中期,即明朝传入中国。学者研究认为,“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分为海路和陆路。陆路又分为两条:一条由印度、缅甸入云南的西南路线,另一条经波斯、中亚到甘肃的西北线。海路则经东南沿海省份再传入内地”。玉米传入中国可以反映出()A.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空前盛
15、况B.奴隶贸易与新航路的开辟如影随形C.世界重要大洲间都已经有了联系D.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物资物种交流题目立意本题以16世纪中期玉米传入中国的路线为切入点,旨在考查新航路开辟后对世界物种交流的影响,同时也考查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解题指导 选项分析A材料强调的是玉米传入中国的陆路和海路路线,郑和下西洋走的是海路,与陆路无关,而且郑和下西洋与玉米传入也没有关系,故排除A项B题干中没有涉及奴隶贸易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故排除B项C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涉及的大洲有美洲、欧洲、亚洲,不能体现世界各大洲,故排除C项D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即
16、陆路和海路传入中国,故D项正确答案D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1.据史料记载,物种交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但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范围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16世纪以来,物种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且范围遍布全球。该变化主要得益于()A.耕作技术进步 B.新航路的开辟C.工厂制的建立D.欧洲价格革命答案B解析16世纪以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从各民族彼此孤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物种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其范围逐渐遍布全球,故B项正确。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2.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株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
17、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A.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B.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C.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对当时欧洲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后,自然科学家的分类法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不是强调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故A项错误;题干中强调的是商业革命的其中一种现象,但并不是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故C项错误;题干中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交流,不是世界贸易
18、,故D项错误。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3.茶是中国传统文明的代表符号之一。公元47世纪,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17世纪,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焦点集中于经济、社会甚至健康方面。以上对待中国茶的不同态度说明了()A.异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碰撞B.同一物种接受度的地域差异C.东亚文明的开放性与欧洲文明的保守性D.交通便利性在文明传播中的特殊地位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答案A解析从材料“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焦点集中于经济、社会甚至健康方面”中可以看出,朝
19、鲜半岛、日本和英国对中国茶有不同的态度,其主要原因是朝鲜半岛、日本与中国都属于东亚文明,在文明的交流中比较顺利地被接受;而英国属于欧洲文明,中国茶传入英国属于异域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故选A项。B项表述属于历史现象,没有看到其本质,故B项错误;欧洲文明不属于保守性的文明,故C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交通便利性的作用,故D项错误。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4.随着新航路开辟,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同时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A.小麦、水稻、牛、马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C.玉米、水稻、牛、马D.马铃薯、番茄、南瓜、葡萄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玉
20、米、马铃薯、番茄、南瓜均原产于美洲地区,小麦、水稻、葡萄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已经是欧洲人的食物,欧洲移民将牛、马传入美洲,故A项正确。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5.大体来说,玉米在中国的传播,首先在西南地区,之后由长江中游以及汉水流域向北方推广。甘薯则首先在岭南和东南地区种植,然后向江浙和长江中游山区推广,马铃薯的传播与其基本相同。这种传播途径与当时的人口迁移路向大体一致。这表明()A.人口迁移路向决定了高产作物的传播B.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潮出现了新方向C.高产作物的传入加剧了人地矛盾D.高产作物的传入影响了人口迁移趋向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这种传播途径与当时的人口迁移路向
21、大体一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引进由地狭土薄的丘陵地区向自然条件充裕的河流平原推广,并成为影响明清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故D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故错误;题干不能反映明清人口迁移新方向的出现,故B项错误;高产作物的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养活更多人口,缓和人地矛盾,故C项错误。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辣椒原产自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等地。1548年由地中海地域推进到英格兰,16世纪末传入中欧。1542年以前葡萄牙人从巴西把辣椒带到印度,天正十一年辣椒传入日本,16世纪末传入朝鲜,进入17世纪,许多辣椒品种传入东南亚各国。可以推测辣椒传
22、入中国应该是明末清初,但起初只是作为观赏作物和药物。大量传入则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大开海禁之后。值得一提的是,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南和四川数省民众都以嗜椒著称。人们常不无戏谑地说江西人是“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四川人“不怕辣”。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与清初的人口大迁移有关。辣椒原产美洲,但其“外婆家”却没有中国人这样普泛与深重的嗜辣文化。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这种情结的形成无疑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根源和社会经济根源。中国传统本草学一向认为辛辣食物或辛辣味有“除六腑寒冷”的功效。此外,辣椒适应性很强,种植成本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种植。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和商品意识不强,辣椒主要在食辣区
23、域种植,形成了传统的辣椒生产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蔬菜格局变化,辣椒生产出现了适地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在全国各地逐步发展成千万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产业经济。摘编自戴雄泽漫话辣椒的起源和传播(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种植、利用辣椒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形成“普泛与深重的嗜辣文化”的原因,并举例说明这一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参考答案(1)特点:从美洲传入并推广传播;传播过程中出现地域差别;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从区域性种植到全国性种植;从小规模种植到规模化、商品化种植。作用:丰富了我国民众的餐桌;改变了农作物生产结构,促进农业发
24、展;形成了有本土特色的辣椒文化。(2)原因: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辣椒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中国;辣椒的生理特性满足了劳动人民对廉价且有滋味食物的需求;中医的认同;辣椒本身适应性强,种植成本低;劳动人民在食物制作方面的智慧;人口的迁徙。举例:饮食方面,如多种与辣椒有关的菜名;文学方面,“泼辣”等词语形容有胆量、有魄力、性格火暴的女性;社会生活方面,“辣妹子”形容性格火辣的湖南姑娘;生活谚语方面,“不吃辣椒不革命”“无辣不欢”。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随堂演练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辣椒原产自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等地”“可以推测辣椒传入中国应该是明末清初”得出从美洲传入并推广传播;根据“人们常不无戏谑地说江西人是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四川人不怕辣”得出传播过程中出现地域差别;根据“其外婆家却没有中国人这样普泛与深重的嗜辣文化”得出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根据“形成了传统的辣椒生产区”“在全国各地逐步发展成千万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产业经济”得出从区域性种植到全国性种植;根据“辣椒生产出现了适地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得出从小规模种植到规模化、商品化种植。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可从丰富我国民众的餐桌、改变农作物生产结构和形成有本土特色的辣椒文化等角度总结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