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体育学教案任课教师:周 次:课 次:授课班级: 级体教教学内容: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了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一些特点,深入理解与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教学重点: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教学难点:学校体育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步骤: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化体育的思想基础。一、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1418世纪)广义的“体育”是指与人体发展有关的身体活动,侠义的“体育”就是专指学校体育。而“现代体育”既有广义的体育含义,又有狭义的学校体育含义,它是两者整合的概念
2、。1、动因:人类对神的抨击,对人的赞美,以及人对自身现实价值的认可。 2、重大事件:(1)文艺复兴 (2)宗教改革运动 3、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1)维多利亚(意):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精神、身体、道德充分发展的人;体育应被看成高尚的、与科学知识教育并重的教育内容。(2)马丁路德(德):提出“人是一种特殊的被造物,是为了分享神性和不死而被创造出来的”。(3)洛克(英):首次把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德、体、智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并着眼于实际的锻炼。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4)维多里诺(13781446)及其“快乐之家”(14231446):认为运动是健康的基础。创办的“快乐之家”,被尊称为“
3、第一个新式的学校教师”。4、特点学校体育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体育活动的人文教化作用比身体健康更为重要。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18世纪中期-19世纪前期)1、动因 :科学的理性与科学的方法2、重大事件:启蒙运动3、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1)夸美纽斯(捷克):“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其它国家的一些学者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主张。(2)卢梭(法):全面教育应把体育包括在内(3)巴塞多(德):把体育列为正式的课程,创建了著名的“德绍五项”。(4)古茨姆茨(德):进一步发展了学校体育的课程形式,主张全民体
4、育,将体育方法体系化。(5)裴斯泰洛齐(瑞士):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4、特点:体育课程采用了课程化的形式和班级、年级授课的方式,学校体育能大规模的培养劳动者,体育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确立下来。(二)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19世纪中后期)1、动因:科技的发展和学校体育的课程化 2、重大事件:科技革命、工业革命 3、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斯宾塞(英)主要思想:构建了科学主义课程理论的完整体系,在他的体育理论中包含了许多符合自然规律的人体养护和锻炼的内容,强调必须了解人体结构、生理卫生知识,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4、特点:对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促使学校体育的科学化进程,
5、而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则是学校体育科学化的最显著标志。 三、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以奥地利高尔霍夫尔为代表的自然体育学派,受杜威儿童中心教育思想影响的赫塞林顿、威廉姆斯等人为代表的美国“新体育”运动,对20世纪的学校体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20世纪前期的学校体育思想1、动因: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重大事件:(1)高尔霍夫尔的学校体育改革 (2)美国的“新体育”运动3、代表人物:高尔霍夫尔 、伍德和赫塞林顿4、特点:自然体育思想是20世纪前、中期欧洲各国体育的主流思想。(二)20世纪中期的学校体育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战争的影响,各国青少年的体质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下降。
6、美国、瑞典、英国、法国等欧美各国,都通过增加各级学校体育课时、增加经费、实施体质测试标准制度等方式,加强了对体育的干预。自然体育思想成为战后初期欧洲各国体育的主流。英、美式竞技运动取代了许多大陆国家体育中体操所占有的主要地位。东欧及亚洲各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自己的体育体制。这是20世纪中期学校体育的一个大致状况。第二节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 (1840 年1919年间体育思想)1、 主要事件:(1)洋务运动 (2) 维新运动 2 、主要人物:(1)严复:原强 (2)康有为:大同书3 、主要学校体育思想: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4、中国学校
7、体育制度确立:奏定学堂章程二、自然体育学说的传入及其影响 (1919年1949年间的学校体育思想)(一)重要事件:“五四”运动(二)主要思想: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三、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1949年1979年间的学校体育思想)(一)重要事件:新中国成立(二) 主要思想:前苏联的学校体育思想第三节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早期学校体育具有的人文教育色彩逐渐淡薄,课程的科学化倾向和学科中心倾向日益加强, “增强体质”和“技能传授”逐渐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更使学校体育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一、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人类社会由
8、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后,教育更加强调培养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同时具备动手和动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教育不再单纯被看作是一种手段。二、终身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二战后,科技革命和教育革命浪潮对学校体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国一度非常注重发展竞技运动和体力教育,注重对运动技术结构和规律的研究。1978年,教科文组织宣布“体育运动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相继制定了大众体育发展的计划,“终身体育”和“休闲体育”的思想对世界体育发生了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三、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1979年 1999年的学校体育思想)(一)
9、重要事件1979年教育部扬州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的颁布(二)主要思想扬州会议,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各种国外的体育思想和体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法,如:.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成功体育等几种思想开始在学校体育界广泛传播和实验。但对学校体育思想和体育课程理论很少涉及,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们的学校体育教学依然是以“三基”和“三中心”为主。.结语 学校体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体育的基础,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需要体育,把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结合,对体育功能再认识理解,进一步明确现代学校体育思想。课后小结:任课教师:周
10、 次:课 次:授课班级: 级体教教学内容:第二章 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学校体育与学生的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的特点作用和要求。教学重点:学校体育与学生的身体发展教学难点:学校体育与学生的社会适应教学步骤:第二章 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第一节 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学生是学校体育过程构成的基本要素,学生既是学校体育的对象,又是学校体育的主体。一、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具有波浪式和阶段性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一)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身体形态是身体的外部形状和特征,一般是由长度、围度、重量及其相互关系
11、来表现的,身体形态发育主要受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影响。(二)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1神经系统小学阶段,神经活动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主导地位。初中以后,神经抑制过程得到发展,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关系更协调和完善。高中以后,神经系统已经发育完全,兴奋与抑制过程基本平衡,第二信号系统起主要调节作用。2骨骼肌肉系统骨骼发育主要表现为长骨(即股骨和肱骨等)的快速增长,骨的弹性大而硬度较小,容易弯曲,发生畸形。肌肉的增长主要表现为长度的增加。3呼吸系统青少年、儿童呼吸系统的发育随年龄的增长而日趋完善,功能逐渐增强。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胸廓较小,呼吸肌较弱,呼吸表浅,呼吸频率较快,肺容积小,肺活量也较小,呼吸调
12、节机能较弱。高中以后,呼吸肌增强,频率减慢,深度加大,肺活量也增大。4心血管系统心肌纤维细,心收缩力较弱,心率较快,心脏每搏输出量比成人低。随着年龄增长,心收缩力逐渐增强,心率逐渐减慢。(三)学生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一)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二)提高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体能(三)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的疾病抵抗能力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一)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二)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第二节 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一、认识学生的
13、心理发展主要包括学生的认识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一)认识发展的特点1感知小学生感知能力较差,抽象思维尚未形成,其思维形式以感觉运动模式为主,这一时期模仿能力较强。中学阶段,学生的感知能力都有很大提高,能比较全面地感觉事物,尤其是运动知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是运动知觉还必须通过一定的运动动作的练习,才能逐渐分化为精细的、准确的运动知觉。2注意小学生有意注意水平不高,无意注意起重要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学阶段,学生的有意注意发展显著,稳定性提高,注意范围扩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不断发展,自觉性和灵活性也有所增强。3思维学生思维的发
14、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发展变化过程。(二)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1情感青少年时期正处在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也是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小学阶段,情感体验丰富、生动、表现强烈、鲜明,但对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力不够。中学阶段,情感特征主要表现在情感强烈而且容易,冲动,情感丰富而不稳定,情感表现具有间接性。2意志小学生,意志的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都比较差,他们常依靠外部影响来一完成某一活动。初中以后,学生的独立性和坚持性都迅速发展,果断自控能力也随之增强。但在认识水平上容易高估自己,以致容易草率地做决定和仓促行事。(三)个性发展的特点包含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两个方
15、面。二、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一)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二)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三)有助于情感的发展(四)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五)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三、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一)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二)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三)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第三节 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一、认识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一)适应及社会适应社会适应过程实质上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二)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会化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个体不断学习、不断调适的过程就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16、也是一个个体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二、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一)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三、在学校体育中加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要求(一)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二)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四)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课后小结:任课教师:周 次:课 次:授课班级: 级体教教学内容:第三章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学
17、校体育目标的结构、功能及制定,能正确把握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内容。教学重点: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目标教学难点: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教学步骤:第三章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结构学校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运动教育(一)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二)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健身、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
18、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三)课余体育训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四)课余体育竞赛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二、健康教育(营养、卫生、保健)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即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
19、,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健康教育的过程以改善、达到、维持和促进个体及社会的健康状况。学校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三、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一)教育活动中的体育(二)家庭中的体育第二节 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一、学校体育目标本质是学校体育目的在学校体育中的具体化。(一)一定的阶段性和终结性(二)不同指向的方向性(三)激励进取的前瞻性二、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学校体育目的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课外体育活动目标、课余体育竞
20、赛目标、课余体育训练目标等,前者依次是后者的上位概念,后者依次构成前者的下位概念。三、学校体育目标的功能(一)为学校体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二)为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提供依据(三)为学校体育评价提供依据第三节 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一、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一)学生的需要从内容维度上看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时间的维度上看,既包括学生当前的需要,也包括学生的长久的需要。从学习的性质来看,既包括学生天赋的自发需要,也包括学生在后天的体育过程中形成的自觉的需要。(二)社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三)体育学科的功能与
21、发展学校体育目标不仅要考虑体育学科的存在,还要进一步考虑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特点等。二、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取向(一)“普遍性”取向(二)行为目标取向(三)“生成性”目标取向(四)“表现性目标”取向三、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表述明确具体,将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课后小结:任课教师:周 次:课 次:授课班级: 级体教教学内容:第三章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功能及制定,能正确把握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内容。教学重点: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目标教学难点: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教学步骤:第三章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第四节 我国现行的学校体
22、育目标一、我国学校体育目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教育的基本目的界定在“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感、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二、学校体育目标(一)总目标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的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二)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1体育与健康课程总目标(1)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总目标: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
23、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2)我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总目标: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2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目标(1)义务教育体育课程领域目标:运动参与目标是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对体育与健康课表现出学
24、习兴趣;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主动参与运动动作的学;习;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应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掌握测量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运动技能目标是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运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身体健康目标是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形成关注身体和i健康的意识;懂得营养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心理健康目标是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和身心发展的关系;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自尊与自信;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社会适应目标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25、2)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目标:运动参与领域目标是进学生有规律地参与体育锻炼,使学生将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强调学生对科学锻炼身体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与应用。运动技能领域目标是获得和应用运动基础知识;提高运动技能的水平,增强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具有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身体健康领域目标是具有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领域目标是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性心理健康的能力;提高预防和消除心理障碍
26、的意识和能力;学会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预防或消除心理障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运用体育活动预防或消除心理障碍。社会适应领域目标是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表现出团队意识和行为;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认识个人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的权利和义务;在体育与健康问题上表现出有责任感的社会行为;关心社会的体育与健康问题。第五节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一、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一)体育与健康课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二)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组织形式。二、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二)以整体观点开展学校
27、体育工作(三)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四)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五)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六)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七)加强领导,科学管理课后小结:任课教师:周 次:课 次:授课班级: 级体教教学内容:第四章 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教学目标:掌握体育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教学重点: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难点:体育课程价值观剖析教学步骤:第四章 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第一节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 一、课程的含义课程是指在学校指导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和经验。这种相互适应的结构化教育活动的方案及其实施过程就是课程。二、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
28、程,它并不包括课程的设计及课程标准的制定,但是,广义的课程含义既包括了课程的设计,还包括了课程的实施。三、课程与教学的异同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第二节 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体育课程可以分为体育专业教育的体育课程和普通学校基础教育的体育实践类课程。一、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一)宏观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具备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一门综合学科。(二)普通学校体育实践课程的学科性质以“技艺性”为主,“情意性”、“自然性”、“人文性”四性兼备的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二、体育实践课程的学科特点(一)反映“技艺性”的特点身体练习(二)反映“情意性”的特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三)反映“自然性”的特点承
29、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四)反映“人文性”的特点个体的社会适应第三节 体育课程的功能与价值一、体育课程功能体育课程的功能包括本位功能与延伸功能。体育课程的本位功能包括4个方面: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学科特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体能、机能和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与智力因素(知识、技能)和非智力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社会适应。即知识技能、身体发展、情感意志和社会适应4大功能。体育课程的延伸功能除了上述4个本位功能外,其他由此而引伸的体育功能,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外交功能等。二、体育课程的价值观剖析(一)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手段论体育观与目的论体育观都承认通过体育运动达到体育直
30、接或间接目的的事实,但二者价值取向的重点是不同的:手段论体育观认为体育运动手段和社会需要高于个体的满足与发展,强调了现实体育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外延功能;目的论体育观始终把人的满足和发展作为体育课程的最高的价值定位,同时它不否定手段的重要性意义,并认为只有个体得以充分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才更有利地促进社会目标的实现。随着教育思想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手段论体育观逐渐向目的论体育观转化是世界体育价值观发展的一个共同的趋势。(二)体育课程价值的导向作用1,价值取向的重点2行为主体的地位3个体的发展领域4体育内容的结构5课程实施的途径第四节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体育课程的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
31、、社会学等基础的学科为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撑。一、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一)人体适应性规律人体适应性规律,“超量恢复”原理(二)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运动过程中,人体的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是逐步进入工作状态的,由逐步上升,达到一定的高度,最后逐步下降,这就是体育课结构的根据。二、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体育课程学习和一般文化课学习有显著的区别。在认知心理学方面,它主要是通过身体认知,掌握运动技能;在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方面,它又显示了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征。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必须引进心理学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并把它作为人类认知心理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中学生通过运动技术或
32、技能的练习产生丰富的身体体验,获得对自身的认识。三、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体育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即保存、传递和重建体育文化。体育通过各种运动项目促进了个体的社会化。四、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一)体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教育的构成要素,它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对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具有积极作用。(二)教育改革对体育课程的导向1从学科中心论向素质教育的转移2从精英教育到全员教育3健康第一理念的确定4教师角色的变化五、体育课程的哲学基础21世纪了,体育
33、课程应当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体育课程应当以广泛的学科为基础就是科学人文主义。科学人文主义的两者兼容、共同促进的发展趋势将是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课后小结:任课教师:周 次:课 次:授课班级: 级体教教学内容:第五章 体育课程的编制教学目标:能够正确认识体育课程编制的过程和编制时应考虑的因素,体育课程编制与体育课程设计的区别;了解体育课程的不同模式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与把握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编制的理念与设计思路。教学重点:体育课程模式教学难点:体育课程编制与体育课程设计的区别教学内容:第五章 体育课程的编制第一节 体育课程的编制影响因素和过程一、体育课程编制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34、一)社会需求(二)体育学科因素(三)学生自身因素二、体育课程编制的过程(一)体育课程规划阶段首先,制定体育课程计划。其次,制定体育课程标准。第三,编写体育教材。(二)体育课程实施阶段只有通过体育课程的实施才能变成现实的体育课程,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和学生是最重要的角色。(三)体育课程评价阶段对体育课程规划和体育课程实施活动以及整个教学过程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内容包括:1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 2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 3体育课程建设评价 第二节 学科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由于学科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决定了在体育课程目标设置上,强调体育科学本身的价值,课程要为科学本身的发展
35、和进步服务,因此该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是以学科发展为前提,而很少考虑社会与学生对体育的具体需求。在具体课程目标设置上,强调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习各种体育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使每个学生能达到增强体质,掌握专项体育运动技能,甚至都能成为专门的“体育”人才。第三节 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学生本位课程模式又称为人本主义课程模式,其主要教育思想就是人本主义思想。学生本位课程模式主要体现的是“学生中心学校”或是“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思想。它的特点是:学校的重心从教授大学学者书斋的学问过渡到尊重学习者的本性与要求,承认儿童的学习方式同成熟学者的研究活动有重大的质的差异,学校课程必须同青少年的生活及现实的社会
36、问题联系起来。课后小结:任课教师:周 次:课 次:授课班级: 级体教教学内容:第五章 体育课程的编制教学目标:能够正确认识体育课程编制的过程和编制时应考虑的因素,体育课程编制与体育课程设计的区别;了解体育课程的不同模式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与把握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编制的理念与设计思路。教学重点:体育课程模式教学难点:体育课程编制与体育课程设计的区别教学步骤:第五章 体育课程的编制第四节 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一、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目标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好运动技术,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体育课教学过程,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样的模式注重的不是
37、体育成绩的好坏,而是重视教学的整个过程。二、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内容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本质是从社会出发,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有用的人才。因此,必须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情感体验纳人体育课程内容之中。三、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评价这种模式对学生的评价把重点放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第五节 综合体育课程模式“综合课程应该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是使学校课程系统中分化了的各科知识、各要素及其成分之间形成的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它打破了原来的学科界限,是原来学科课程的补充和超越,而不是学科课程的简单相加。因为综合体育课程模式是将学校课程系统中的各科知识、各要素及其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因此在体育
38、课程目标上应该考虑到社会需求、体育学科需求和学生需求三个方面。第一,有效掌握体育学科知识,建立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和运用学科的基本知识,包括学科领域各分支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相近学科之间的整合、不同学科(如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整合。体育学科应该与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的整合,让学生既掌握本学科知识,又对学科整体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第二,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整合,使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生活中所获得经验和知识相互转换,并能探究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把体育运动技巧放到生活实例中,使学生学有所用。第三,实现知与情的整合,即达到人格的整体发展。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情感联系,促进教师教和学
39、生学的进程。因此综合体育课程模式的课程目标是综合了社会本位、学科本位、学生本位体育学科的课程模式的课程目标,上述三种综合目标并不是鼓励同时并存于一种体育课程模式之中,有时它们同时为一种综合课程模式的目标,有时则有所侧重。综合体育课程模式提倡让学生“横向性、综合性学习”,它在评价方法上强调:卷宗评价法。整个综合体育课程模式的评价过程是一个公平的非竞争性评价过程强调学生的参与性,重视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的结合,从整体角度上来评价学生,而不是单一的从某个角度去评价。综合体育课程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提倡知识的整合和实际运用,提倡学习内容的横向性、跨
40、学科性和综合性。因此,综合体育课程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第六节 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一、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体育课程理念是人们对体育课程的价值认识与追求,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明确指向性的体育课程认识与观念体系。注重体育课程的健康价值,实用价值,体育课程的可持续性和个体需求的价值,是现代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体育课程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体育课程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
41、上,大胆改革、开拓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显得陈旧和落后,不能适应未来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1课程内容的改革体育课程力求突破传统的竞技运动教学内容的模式,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内容和新兴运动项目将被引入体育课堂,同时竞技运动项目也可能被改造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2教学方式的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将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新的体育课程强调在示范和讲解的基础上,给予点拨和启发
42、,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是完全给学生讲明白,而是要启发和引导学生想明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学会运动知识和技能。体育课程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及培养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放在中心位置。提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有选择地学习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运动专长,因为学生有了运动专长,他们才可能体验到成功感、愉快感、和自我价值感,进而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提高,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才可能形成,也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体育与健康
43、课程的设计思路体育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方式,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育课程的目标,从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及体育的特点出发,将体育课程学习的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构建新的内容体系。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体育学习的特点,将义务教育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水平目标,更好地照顾发育较迟缓、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和有运动天赋的学生的体育学习的需要,以更好地贯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受益。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增加了学生选择运动技能学习的自主性。一方面,课程标准对
44、教学内容的选取作了特别灵活的处理。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选择权。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的可行性,学习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观察的,要求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强调学生应在运动实践中体验心理感受,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既便于学生在学习时自我认识和体验,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表现的观察并与水平目标相对照,判断教学活动的成效,去而有效地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体育课程标准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的基本原则,并根据这样的原则对课程评价提出了相应的
45、建议。体育课程标准在构建评价体系的时候,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小结:任课教师:周 次:课 次:授课班级: 级体教教学内容:第六章 体育课程的实施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实施体育课程的本质、取向和策略,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及其在实施过程中应正确认识与处理好的问题。教学重点: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教学难点: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正确认识与处理好的问题教学步骤:第六章 体育课程的实施第一节 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课程实施是课程论和教学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
46、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实施实质上由三个阶段组成:起始阶段、实施阶段和维持阶段。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是指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课程实施是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存在的。课程实施本质的不同,导致了课程实施的策略选择、课程实施取向以及实施过程中问题解决方式的不同。持第一种观点的人,更倾向于以国家或地方为中心来推行改革,认为改革的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计划的过程;而持第二种观点的人,则强调在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实施过程中,将学校、教师、学生作为改革的主体,赋予其更多的自主权来实施变革,并且解决改革过程中问题。体育课程实施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的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践显现体育课程本质、体现体育课程价值、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综合过程。体育课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