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高中新课程 的学业评价与学分认定,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陈夫义 2009年4月26日安徽合肥,个人博客: 个人邮箱:yesfy 办公电话:089866524579 单位传真:089866524580,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改革 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重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改革,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 纲要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生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适应这一目标要求,新课程学生评价的功能、目标、主体、内容、标准以及过程和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2、,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成为关注重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改革,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重视灵活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方法。 将考试和其他评价(如质性评价方法等)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描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改革,发展性评价的实施: 方案规定:“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是学生评价工作的重心。,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改革,发展性评价与传统评价的比较,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改革,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改革,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改革,各地实施
3、发展性评价的经验归纳: 学科评价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根据课标制定评价指标,将即时、动态地日常评价与期中评价、期末考试有机结合起来,期末成绩中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以及期末考试各占一定的比例,引导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体现了形成性评价的精神并将评价融入日常教学中,做到教评相长。,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改革,学科评价根据学科特点,通过研究性学习、科学领域(理、化、生等)的实验操作考察以及社会实践等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在真实情景或模拟情景的表现进行整体素质和能力的评价。 日常的口头等评价与成长记录袋(资料)相结合反映学生的成长轨迹,使学生反思过去、直面现在、挑战未来。
4、,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改革,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激发内在动力,做到自尊、自重、自爱、自强。 质性和量化评价的有效运用,能够全面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使学生感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而改进和提高。 基于学生个体的评价,突出个体的进步评价,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等等。,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改革,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和意义: 没有质量检测就没有质量保证,普通高中教育要“建立教育质量检测机制”,目的是保障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落实,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此,部分参加新课程实验的省(区)根据课程目标制定了学生学业标准和成绩评定办法,对全省高中教育的质
5、量和任务的落实情况予以监测、评价、调控、导向等。,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改革,实验省区的不同做法: 山东省:实行全省统一的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每年举办一次,学生可以参加13次)。 广东省:取消全省统一的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 海南省:实行“基础会考”(每年高考后举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实行教育质量监测。,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改革,高中学业成绩评价的理念和原则: (1)必须以素质教育的方针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参照,全面评价学生素质。 (2)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说,就是要通过评价确认学生的进步和达到的学业水平,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
6、问题,促进学生的反思和发展。 (3)采用多种方法评价,在改革传统的量化的评价方法基础上,注意采用质的评价方法,注意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改革,高中学业成绩评价的理念和原则: (4)评价主体多元,特别要注意发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尊重和发挥被评价对象的主动性,既要有外部的评价,也要有内部的评价。 (5)既要关注评价的结果,也要关注评价的过程。注意评价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充分发挥评价的正面效应,尽量减小负面效应。 (6)控制和适量减少考试次数,减轻学生考试负担,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各种有利于身心健康和发展的活动中去。,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改革,高中学业成绩评价体
7、系: 第一层次:基于模块的学业成绩评价 1模块学业成绩测验 模块的类型和测验方式: 第一类是基于概念、规律和知识学习的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指定的知识与技能,如语文、 数学、外语等传统“学术型”学科的必修模块。可采用书面笔试的考试形式,但必须考虑有适量的开放式或半开放式试题,以便对学生的深层次学习能力进行测验。,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改革,第二类是开拓视野的模块,如理科一些介绍现代科技最新发展的模块或文化介绍、艺术鉴赏的模块。最好采用开放式的开卷考试或表现式的测验,可要求学生解决一个问题、写一篇论文、参加一次实践活动或进行表演等等,更加注重学生表现的质的方面。 第三类是基于活动与实践的模块,如信息
8、技术、通用技术课中的一些模块。测验方式同第二类模块,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改革,模块学业成绩测验以学校自主组织为宜,原因: 第一,各地方各学校的情况差异很大,不应强求一律。由学校自行组织将更有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测验, 有利于学生发展。 第二,课程模块的数量很多,如果由校外机构组织考试,将给学校和学生带来很大压力,统考的频密程度将比现在大为增加,这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第三,只有将模块成绩测验的权力交给学校,学校才能有足够空间逐步建立自己学校的特色,创建独特的校园文化,这是新课程努力追求的目标。,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改革,模块学业成绩测验的结果的表达方式: 模块学业成绩测验的结果,包括书
9、面笔试和开放式考试的结果,以采用等级制计分方式为宜,分为A、B、C、D、E、F、U七个等级(也有采用百分制的), A为最佳,U为不及格,略为增加等级的数量,可以适当增大等级的精细程度,同时使不及格线降到适当低的水平,防止造成过多的不及格。,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改革,2模块学业成绩与过程性评价 模块学业成绩的评价不应只有终结性的成绩测验,还应包括过程性的评价在内。 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包括成长记录和各种质的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结果的报告方式可以是资料性和描述性的,也可以是有相对稳定内涵的等级。但是,不应简单地以一定的权重将过程性评价的结果与成绩测验的结果相加,而应分别加以报告。,新课程
10、背景下的学业评价改革,3模块学业成绩与学分认定 学分的认定必须与模块学业成绩(包括成绩测验和过程性评价的结果)挂钩。 模块测验成绩为U,一般来说不应赋予相应的学分。 学生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应重修或改修其它模块, 使总学分符合规定的要求才能毕业。 学分的授予权应在学校,接受督学的监督。,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改革,第二层次:毕业水平评价 毕业水平评价是完全必要的,原因: 第一, 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成果进行整合,通过毕业水平评价的过程促使学生回顾、总结、整合已有的经验和成果,有利于学生发展; 第二,高中是学生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从此走向成年,需要判断自己达到什么样
11、的水平和适宜朝什么方向发展; 第三,学生和学校均需要向家长和社会汇报学与教的成果。评定学生的毕业水平同样需要终结性的毕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的评价。,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改革,1毕业水平考试 毕业水平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所达到的学业成绩水平,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依据之一。 在新课程背景之下组织统一的毕业水平考试会有一定困难。可以将毕业水平考试分三部分,第一是统一考试,第二是学校自主考试,第三是开放式考试。,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改革,(1)基于必修模块的统一考试 统一考试基于必修模块的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只对那些适宜采用书面考试方式的学科组织统考。 组织统一考试的好处是可同时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
12、检查和评估,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 考试可分科目进行,也可采用综合能力考试的方法,分语文、数学、外语、人文、科学五个学习领域进行综合能力考试。,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改革,统一考试可以由省或地区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主持,这样可以保证统一考试的正统、规范,可信度高。 难度划一的考试难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可以考虑确定不同的水平考试,由学校和学生选择参加哪一种水平的考试。,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改革,(2)基于选修模块的学校自主考试 由各学校自己决定是否要进行基于选修模块的毕业水平考试,并且由学校自主命题和组织考试。 如果要组织这样的考试,不必要求每名学生参加所有
13、学科的考试,可以考虑要求每名学生只根据自己的意向参加一门学科的考试。(可以统一命题,供选择)。,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改革,(3)开放式考试 开放式考试适用于以活动和训练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体验、了解和技能发展为主要学习目标的学科,如,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艺术,等等,还有诸如计算机操作、英语口语、通用技术技能等课程内容, 毕业水平考试都可以通过开放式考试来进行。 开放式考试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现场表演、实践操作、 撰写论文、面谈口试,等等。 由于开放式的考试难以统一进行,应以学校为主组织。,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改革,2针对学习水平与过程的质性评价 高中毕业水平评价既要反映终结性考试的结果
14、,也要反映关于学习过程的质的评价结果。质的评价结果的报告方式可以是资料性、描述性的,或为了简便起见,用具有相对稳定内涵的等级进行报告。与模块学业的评价一样,不应把质性的评价结果与量化的评价结果简单地相加或加权相加,而应同时分别报告。,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学分: 学分是计算学生完成学习量的单位,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量且各项考核成绩合格即获得该科目的学分。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学习时间,经历必要的学习过程,获得合格的质量等次,方可取得该项目的学分。,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学分制和学分管理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完成学业状况的一种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也是衡量学
15、生在课程方面的经历和发展水平的一种课程评价制度,它以量化的分值方式,通过学分来记录学生在相应的课程领域的成长经历,以及所达到的发展程度。,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学分制以学分代替学年、以指导性代替指令性、以弹性代替刚性、以选课代替排课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和爱好、个性和潜能、特长和发展目标选修课程,修满学分后毕业,毕业时间不受学习年限的限制,既可提前又可延迟毕业,目前大多数实行学分制的学校根据教育资源情况和有关政策法规,设定毕业时间的上限和下限,课程也作出必修、选修以及先修、限修等规定。,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学分管理是普通高中三年学制与学分制整合形成的符合我国教育实际情况的
16、课程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是以学分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学生高中三年的课程修习状况,是为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以及社会对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服务的(也可称为“学年学分制”)。 学分管理是学分制的一种具体衍生形式,是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中新课程采取的是学分管理而不是完全的学分制。,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高中新课程推行学分管理的意义 高中新课程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其意义在于: 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和潜能,选择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课程,在选择中学会选择,规划人生;,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
17、理,有利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有利于淡化“分数”、告别“应试教育”下带来的种种弊病,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有利于各学校根据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学校文化底蕴开设学校课程,形成特色学校; 有利于教育资源的科学利用和高中教育目标的实现。,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高中新课程对毕业学分的规定 (1)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还要在选修I中至少获得22学分,在选修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新课程学分
18、认定与管理,(2)高中三年116个必修学分是所有高中生人文与科学素养、后继学习的“共同基础”,由三部分构成: 其中语文10学分、英语10学分、数学10学分、思想政治8学分、历史6学分、地理6学分、物理4学分、化学4学分、生物6学分、信息技术2学分、通 用技术11个科目共计70学分,模块相对固定,是每位学生的必备“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共计23学分,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的课程,其学习内容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 物理2学分、化学2学分、信息技术2学分、艺术6学分、体育与健康11学分,共计23学分,是必修学分,模块由学生在选修I中自主选择。 高中三年理论上可获得216学分,若留有1个
19、学期的复习迎考,可获得178学分。,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3)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 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 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4)综合实践活动以外的7个学习领域,每一个学分,单从时间来说,1学分=18学时,1学时=4050分钟的上课时间+1020分钟的作业,每获得一个学分,须经过18学时的学习,并
20、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5)每个模块配置的2学分(或1学分)或每个专题配置的1学分,是相对完整的学分单位,不可分割。 (6)学校课程每个模块可以是36课时,亦可18课时等,具体由学校根据课程的需要确定,学校课程的学分一般也不能分割记分。,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学分认定的主体及依据 语言与文学、数学、外语、人文与社会、科学以及学校基于学科教育开设的拓展提高课,由学校或教师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既重视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的学分认定细则,客观公正地认定学分 ;,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以及学校基于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开设的活动
21、课,由学校或教师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或指南,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分认定细则并认定学分;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由校内外机构或负责人提供学生活动的真实情况,学校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学分认定。,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学分认定的程序和办法: (1)学生按规定完成课程(模块)修习并通过考试、考核。 (2)任课教师要综合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和学习结果,提出是否予以认定的初步意见。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学分的认定,须有实践场所管理人员、服务对象单位管理人员的书面评鉴意见和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过程的翔实记录。,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3)学校学分认定机构对任课教师提出的初步意见和学生相关资料进行复审,确定是否认定学分。
22、(4)学分认定机构负责人(校长)签署认定意见。 (5)学校公告获得学分的学生名单(有网站的学校可在网上公布,学生可上本校网站查询)。对不能获得学分的学生,书面通知学生并说明原因。,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学分的记录和管理 (1)学分认定情况要分别记入学校学分认定档案(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普通高中学生发展评价册或成长记录册。 (2)学生学分认定档案或学业成绩报告单内容由学生在该课程(模块)修习过程中所用时间(课时)、考试、考查、考核成绩、学分认定时间( 年、月)等组成。例,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充分发挥学分认定的评价作用: 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是新课程的特征之一,学
23、生的学业成绩采用学分计量,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为此: (1)对学分认定指标作出限定。一般地说,学科类学分认定以修习时间、过程质量监测和终结性考试(考查)三部分为依据,根据实际情况对每部分作出具体规定或要求,学分是否予以认定,取决于学生在这三部分中的表现情况。,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2)对学分认定过程作出限定。学分认定过程也是一个加强合作与交流、相互借鉴与提升、自我反思与调整的过程,一般地说,考勤由任课教师负责,课堂表现、作业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和任课教师评定共同确定,学段考试或测试由各学科统一评定。 (3)采取学分与等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不管将学分制设计得如何
24、细致,学分制都很难准确、完整地反映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实行学生学业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4)鼓励学生选择更多模块学习。学分服务于选课,选课服务于学生的兴趣、潜能、个性、特长和发展意向,服务于因材施教、分类指导,鼓励和指导学生选择更多模块学习,获得更多学分,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是否可通过补修、重修获得学分? 可以通过补修、重修获得学分,但需视具体情况而定,必修学分只能补修,对应的课程(模块)不能放弃或改修;选修学分对应的课程(模块)可以补修、重修、放弃或改修。补修、重修和改修时间限定在高中三年内,不得延长时间。,新课
25、程学分认定与管理,必修学分的补修: 只因考试成绩不合格而不能获得学分的,可以申请补考或申请参加其他教学班相同模块的考试(一般不超过2次)。 只因修习时间不足(如病假)不能获得的,可在补足修习时间后认定。 只因课堂表现不佳而不能获得学分的,一般延期认定。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后续表现来定。 参加同科课程(模块)重修一般不超过2次。,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可否奖励学分? 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课程不得奖励学生学分,若学生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或某一方面表现特别突出,可采取描述性评价并纳入成长记录。 地方或学校课程,应具有课程的特征,可参照国家课程标准设置学分,学分设置要灵活有效,也不得奖励学分。,新课程学分认定
26、与管理,是否可以免修、免考而获得学分? 仅仅通过考试合格获得学分不符合新课程精神,但对于具备获得毕业学分且成绩优良、自学能力强并取得足以证明其掌握了某门(或几门)课程要求的、由国家或国际权威机构考试而颁发的较高等级证书或资格证书者,可以申请免修,通过考试获得学分,活动类课程不得免修和提前获得学分。,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学分认定: 研究性学习活动学分认定主要查看学生上报的材料,核实研究过程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以及学生的体验感受。学生上报的材料包括研究成员的基本信息与任务分工、课题论证、研究计划、研究成果和成果答辩等;研究过程强调亲历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学生的感受体验在表达交流中体现。
27、,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学分认定采取自评、互评、研究小组评、班集体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形式,最终由学校学分认定机构核准认定学分并公告。 一般地说,每学年1-2个课题,每个课题3-5学分,高中三年共计15学分,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但每学年一般不少于一个课题的研究。,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社区服务共计2学分,高中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服务,学分认定可采用累计服务时间的办法,学分认定主要依据服务的对象评价,学校学分认定机构根据服务单位或负责人提供的真实资料进行学分认定,每个学生高中三年累计不少于2学分(累计不少于10天,每次不少于1天)。,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社会实践宜相对
28、集中安排(每次不少于3天),组织形式应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校内实践不超过2学分,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如学工、学商、学军、学农林牧副渔、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学校传统活动、值周班活动或社团、俱乐部活动,社区民俗活动,外出参观、考察、访问或生存锻炼等,都可以纳入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范围,学分认定主要依据组织实践活动的单位或负责人提供的真实资料进行学分认定。,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选修的学分如何认定? 学校课程应根据需要设置模块或专题,学分要根据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灵活设置,学校课程的学分认定参照必修和选修I,特别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不能按时完成规定的学习量不得获得学分。,
29、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怎样建立诚信机制以确保学分认定的客观公正?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诚信氛围。在校园文化的重建中,进一步加强诚信文化的建设,营造“校园无小事,事事讲诚信”的氛围,让广大师生讲实话、办实事,感到诚实守信光荣、弄虚作假可耻。,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2)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来制衡不诚信的行为。学分认定过程中,对学生的自评、互评成绩,各班成立合议团,负责对评价的诚信度进行监督;学校成立考风考纪督察小组,对模块考试的命题、考试、阅卷进行监督;对活动类课程的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查问卷;学校内部建立健全分工合作、公平竞争的机制,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通力配合,确保学校学分认定的各项措
30、施落到实处。,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3)建立诚信监督机制,接受社会监督。学分认定与学生的发展存在高利害关系,为了保证学分认定的诚信度,可以邀请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监督。对学分认定结果予以公告(最好做到可以上网查阅),凡存在不诚信的学分,调查核实后,对相关人或事严肃处理。,海南考评制度的改革,(1)推行学分管理,将学分认定权授予学校。 (2)将高中毕业会考改为“基础会考”,考试科目由原来的10科减少为4科,并与高考科目形成互补。 (3)实行“33”高考科目设置,必修模块试题是考生必做的(即必做题),而选修模块的试题采取“超量给题,限量做题”(即选做题)的办法。,海南考评制度的改
31、革,(4)强化课程标准的权威地位,明确“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各科课程标准和教育部制定的考试大纲”。试题要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在考查课程标准规定的核心知识的同时,关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海南考评制度的改革,(5)建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将综合素质评定结果作为高校招生的录取参考。综合素质评定由学校负责。评定内容包括思想素养、学习能力、体育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综合实践5方面。综合素质评定要与相关课程的评价结合起来并借助网络手段确保评定结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对考评制度进一步改革的设想,高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应该有利于推动依法科学实施新课程和素质教育,有利于推动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管
32、理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利于高校自主选拔人才 。基于这样的考虑,提出以下设想:,对考评制度进一步改革的设想,考评制度改革: 扎实推进校本评价制度: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建立权威的毕业水平考试制度:统一考试(必修模块)校本评价(选修模块考试和其他体验、技能性考试),并采用等级制(以便高校参照校本评价结果自主录取)。 高校加试: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增加个别科目考试和技能测试(包括笔试和面试)。,对考评制度进一步改革的设想,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一般高职院校:凭高中成长记录和高中毕业证直接登记入学。 普通本科院校:根据毕业水平考试成绩并参考校本评价结果择优录取。 重点本科院校和特殊本、专科院校:根据毕业水平考试成绩、加试成绩并参考校本评价结果择优录取。,对考评制度进一步改革的设想,为促进学生选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减轻学业和考试负担,也可以对现有高考制度作进一步改进: 高考科目设置:所有可以测评的科目。 学生报考科目:根据实际学习水平和人生规划选报68个科目。(其中语、数、外必报,其他科目不受文理限制) 高考认定科目:根据实际考试水平和人生规划选定5个科目(其中语、数、外必考)作为高考成绩。,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