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阳节主题班会 重阳节起源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 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 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 据曹丕 九日与钟徭书 中载: “岁往月来, 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 由于年代久远, 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 因此, 关于重阳节的 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 “ (九月)命家宰,农事备 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 “是日也
2、,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 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 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 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 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荆楚岁时记云: “九月九日, 四民并籍野饮宴。 ” 隋杜公瞻注云: “九月九日宴会, 未知起于何代, 然自驻至宋未改。 ”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 魏文帝曹丕 九日与钟繇书 说: “岁往月来, 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
3、阳数, 而日月并应, 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 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 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 (即心宿二) ,在季秋九月隐退, 夏小正称“九月内火” , 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 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东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 时节, 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 人们要举行
4、相应的送行祭仪。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 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 家居的火神。 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 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 “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上巳、 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 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 “火历” 让位于一般历法。 九月祭火的仪式衰 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 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
5、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 如果说上巳、 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 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 “踏青” ,重阳“辞青” 。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 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 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 ,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 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
6、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 以片糕搭儿女头额, 口中念念有词, 祝愿子女百事俱高, 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 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 、 “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 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 菊花盛开, 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 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 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
7、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 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 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 ,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 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赏菊并饮菊花 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 菊花盛开, 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 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 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 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
8、,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 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 ,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 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 杂记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 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 “解除凶秽,以
9、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 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喝重阳酒 “重阳酒” 即用优质糯米酿成的甜酒, 于重阳节装进小陶瓷坛子密封保存。 可能是因为温度和 湿度比较适宜,所以酿出的酒特别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纯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于西北少数 民族。 “重阳酒” 即 “菊花酒” 。 每年重阳节时, 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长成, 欲开花时, 这就是制作 “重 阳酒”的上好的材料! 各地重阳节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河北省】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 。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 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
10、下雨。清丰县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典周县境内 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省】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 “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 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 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县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浪” 的说法。 【陕西省】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 可以治心疼。 【江苏省】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 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
11、上海市】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省】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卢县九月九日备猪 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江西省】德兴县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省】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 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 槎” 。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
12、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 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 阳江县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 高喊“赶山猫” ,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省】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 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 “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 【四川省】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 。 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 “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 【山西省】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
13、迹, 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 , “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 , “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南阳喊山大赛以“祝您长寿健康” 、 “白头偕老” 、 “家庭美满”等美好话语为主要内 容,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喊出独特的心里话。 届时,99位老人将一同参加登山比赛,登顶后进行喊山大赛,工作人员将借助分贝仪,根据选手的 声音大小决出比赛名次。 重阳节诗篇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14、,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主题班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