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老故事,新问题:古时候,在地中海上,有一个叙拉古王国,它的国王交给金匠一定质量的黄金,让金匠为自己打造一顶纯金的王冠,当王冠打造完毕交给国王时,国王发现这个金冠精美无比,但国王却怀疑金匠偷窃了他的黄金而用其它便宜的金属偷梁换柱。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你去鉴定这个王冠是否是纯金打造,你会用什么物理量去判定?这个物理量该怎么得到呢?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学会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3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密度的测量:=m/v需要测量的量:质量:m 体积V质量:m 天平(使用方法)规则:刻度尺不规则:量筒(量杯)体积V 质量:m
2、 天平 体积 V :量筒固体液体认识量筒和量杯量筒粗细相同、刻度均匀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一、量筒1量筒上的标度 单位:毫升 mL(ml)1 mL=1 cm3 最大测量值:常用100 mL,200 mL 分度:1 mL,2 mL,5 mL观察量筒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和分度值分别是多少?如何读数?一、量筒2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量筒里的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应把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刻度时,视线、刻度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三者保持水平。注意:如果页面是凸形的,则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凸液面最高处平齐。解析:读数时俯视刻度,读出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大;读数时仰视刻度
3、,读出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小。本题中,第一次读数是俯视,量筒内水的实际体积小于20mL;第二次读数是仰视,量筒内剩余的水的实际体积大于12mL;故倒出的水的体积小于8mL。选C。例.向量筒内注入水,俯视读数为20mL,倒出一部分后,仰视读数为12mL,则倒出的水的体积为()A.等于8mL B.大于8mL C.小于8mL D.无法确定C一、量筒3用量筒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因用刻度尺根本无法测出其体积。这时只能用量筒利用排水法进行测量。具体方法是:先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所对刻度V1,再将被测物体轻放入或按入水中,读出此时读数V2,V2-V1即是该固体的体积。石块的体积1
4、2VVV)cm(31V)cm(32V石块放入前水的体积石块和水的总体积二、测固体(如小石块)的密度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1.。2.。3.。参照上面的三幅图,请叙述测石块密度的步骤,设计出记录数据的表格,写出密度的表达式。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用量筒测出水的体积V1用细线将石块系好,慢慢放入量筒中,测出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24.小石块密度表达式:12VVmVm石块密度的表达式12VVmVm)cm(31V)cm(32V12VVV)cm(3)g/cm(3三、测液体(如盐水)的密度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盐水、烧杯 1.。2.。3.。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将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
5、中盐水的体积V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上面的三幅图是改进后的实验方案,请将下面的步骤补充完整,并练习设计出记录数据的表格。4.盐水密度表达式:VmmVm21实验数据的记录1m)g(2m)g(21mmmV)cm(3)g/cm(3VmmVm21盐水密度的表达式四、拓展1.测量木块的密度讨论:怎样测漂在水面上的木块的体积?如图,用细线把木块与一铁块连在一起沉入水底(助沉法),使用量筒,运用排水法测体积。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mlV2mlmlV1ml四、拓展2.测量体积过大的物体的密度(即放不进量筒中)溢水法:体积由于形状不规则且不能直接放入量筒中,所以用溢水杯借助于排水
6、法测量。ml四、拓展3.易溶于水的物体,如何测量它的密度?可用面、土、小米等替代水 例.给你一架天平、一只小烧杯、适量的水、如何测出牛奶的密度?要求:(1)简要写出实验步骤;(2)根据你测量的物理量,写出计算牛奶密度的公式。等体积法: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水和牛奶。1本该过节的母亲却留在家里,要给母亲过节的家人却外出游玩。这一情节引人入胜;令人哑然失笑;突出了母亲形象2通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菜农是一位憨厚朴实、热爱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做事专注认真、不怕别人嘲笑奚落的人。3.读了本文,我明白了在当今世俗的喧嚣中应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不为世俗所扰。文中的菜农能够在喧闹的菜市场沉浸于书本的美好中,沉
7、浸于内心的宁静中。在生活中,我不会因某次月考的成功而骄傲。而要保持内心的宁静,继续努力前行。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如可概括为“我”见到菜农后发生的几件事及对他态度的变化,由此表达了对菜农的敬佩之情。5.“不怕别人嘲笑奚落的人”理解错误。菜农具有憨厚朴实,做事专注认真,热爱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不为名利所累的性格特点。6.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成长”的含义即可。注意从两方面。一方面特教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特教老师和校长的心路历程的成长。注意结合内容阐述。7.作者选择一个诗意场景和象征性物象,“花开、微风、花香”,渲染一种美好的氛围,暗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结尾再次照应渲染升华主题,达到“妈妈”和“花”互喻的效果。文字诗意灵动,唤起读者的审美感受,暗示并赞美“妈妈”最善最美的心灵 8这个镜头写出了人间父爱最动人的地方,为了孩子,做父亲的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愿意承担一切的辛酸痛苦,表现出父爱的无私、隐忍、深厚,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