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4课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60分)1早期基督教宣传上帝对人一视同仁,不分种族和社会地位的差别。在教会内部,教徒不分地位种族,甚至无论男女老幼,全都以兄弟姐妹相称。这表明早期基督教伦理()A蕴含人文色彩B彰显民主精神C关注基层教化D强调人神平等2英国历史学家佩里安德森认为,中世纪时,“在封建制度中,君主是他封臣的一个封建宗主,他与他们以互惠的忠诚纽带约束在一起,而不是为他臣之上的最高君主。他的经济来源实际上全部来自他作为领主的个人领地,他对封臣的要求基本上是军事性质的。”这体现出作者认为西欧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是()A人身依附关系B雇佣关
2、系C平等关系D契约关系3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通过分封土地,形成以封君、封臣为特征的封建制度。下列关于中古西欧的表述正确的是()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合法性法国形成议会君主制英国大宪章保障了封建主特权英国内阁制度逐渐形成ABCD4律师制度起源可追溯到罗马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纷纷颁布法律,支持被告自己或聘请律师辩护。首先颁布国家律师法奠定近代律师制度基础的国家是()ABCD5斯巴达是希腊城邦国家中寡头政治的代表,下列选项关于斯巴达的政治制度说法正确的是()A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拥有军事统帅权B国王王位世袭,但仅是国家象征,没有实权C元老院由卸任
3、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D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一年一任6在司法审判中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即:法律条文是大前提,案件事实是小前提,判决结果是结论。这种审判方法在下列哪个国家比较典型()A澳大利亚B加拿大C印度D日本7罗马共和国历来就是贵族和平民相互斗争的政治家园:罗马贵族们有自己的两名执政官,而平民有自己的两名保民官;贵族一方有元老院和名为“库里亚”和“森都利亚”的大会,而平民一方有“特里布斯”大会。这说明古罗马()A贵族平民之间相互制约妥协合作B混合政体有利于保障平民的权利C万民法适用于共和国内所有平民D贵族寡头政体不能保障人民主权8在中世纪,欧洲出现了研究宣传罗马法的运动,意大利的博洛
4、尼亚大学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出现了不同的法学流派,其中最著名的法学学派有注释法学派和疏证法学派。通过他们的努力,使得罗马法更加适合实际。其影响是()A造成法学体系发生大分化B推动罗马法在中世纪复兴C保障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为近代法律形成奠定基础9路易十四是法国历史上的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他执政期间(1661年1715年)法国()A通过至尊法案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B召开了历史上的首次三级会议C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D成为了典型的专制王权国家101135年左右,意大利比萨人攻陷马尔菲城时获得了查士丁尼罗马民法大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汇纂的手抄本。关于这部法律文献在埋没长达几个世纪后被重新发现一
5、事,有学者认为“这个看似偶然的事件实际则蕴涵着历史的必然”。这主要是因为()A罗马民法大全是古代世界最完善的法律B罗马法蕴含着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C罗马法奠定了现代国际法的基础D日耳曼法和教会法不能起到社会治理的作用11苏格拉底所言“自制”是指,人应该分清好坏,判别优劣,趋利除弊,弃恶从善,做一个有知识、有智慧、有良知,于己于人于社会皆有价值的人。由此可知,苏格拉底()A批判宗教神学的危害B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C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D注重对人性本身的研究1211世纪以来,伴随着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佛罗伦萨工商业城市兴起,查士丁尼国法大全原稿的发现,引起法学家们的普遍关注。博洛尼亚大学率先开展
6、研究并进行注释,由此形成注释法学派,他们致力于使罗马法与城市法规、封建法相结合,以便为实际的社会生活服务。这()A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B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C推动了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D推动了城市自治的发展13大陆法系是以古罗马的法律观念作为法律创制的基础;其中的成文法是由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官必须坚决保证执行。在英美法系中,判例法是主体,判例法是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创造的法律,也是欧美法系国家的主要法律渊源;“遵循前例”是英美法系的一项重要司法原则。由此看出两大法系的不同点包括()渊源不同司法原则不同法官地位不同判例法的地位不同ABCD14比利时学者亨利皮伦纳指出:8世纪时由于阿拉伯人的征服
7、和堵塞商道,引起了地中海海上贸易的衰落。到11世纪时,随着商道的畅通和商业的恢复,最早的城市便作为商业据点出现在地中海沿岸,特别是意大利地区。作者以为,西欧城市的兴起主要缘于()A阿拉伯人入侵B新航路的开辟C生产力的发展D商业贸易推动15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告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据材料可知()A平民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B突出法律至上的治理理念C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D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6当代某学者认为:“如果说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从美洲掠夺过来的白银,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
8、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的发展,也没有领会到古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那些发展给了西欧以超前的制度资本和实力。”这一观点认为西方的崛起()A主要靠对外掠夺B更靠其内在的发展C与对外掠夺无关D更靠古罗马的法制17苏格拉底认为,追寻智慧的首要前提是要承认自己的无知,也就是要保持一颗好奇的求知心和一股执着的求知欲。要排除一切有碍于追求智慧的事物,勇敢地向智慧挺进。因为,只有智慧才是终极幸福的基础和永恒的保障。这一观点()A凸显了美德的本性是知识B呈现出主观主义色彩C旨在激发公民的参政热情D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18“民法系”是世界上影响最大、分布最广、历史悠久的法系。该法系起源于罗马
9、法。罗马法主要是关于人、家庭、继承、财产、侵权行为、不等得利、契约等民事法律方面的规范,也有一些刑事和诉讼程序方面的规范。关于“民法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法官地位突出代表有德国、日本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ABCD19在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自行组织行会,行会以行业为单位组成,对该行业的工场数量、规模、产品质量及价格都作出统一规定。行会设立的目的是()A应对经济危机的挑战B争取城市自治C避免行业内无序竞争D发展资本主义20北宋都城开封拥有26万户人家,人口数可能超过100万。南宋都城杭州拥有39万户人家。相比之下,中世纪欧洲的情况是:北宋时期的伦敦人口数为1:8万
10、,南宋时期的罗马人口数为3.5万,一个世纪之后的巴黎人口数不到6万。据此可推知()A宋朝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世界B宋朝人口总数呈现上升趋势C城市发展蕴含新的生产关系D中世纪时欧洲人口增长缓慢二材料题(共3小题,本大题共40分)2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统治的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亡,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德国法学家耶林罗马法的精神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录材料二 宪法结构的这一变动,表明我国对保障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
11、的高度重视。从法理上讲,先有公民的权利,然后根据公民的授权产生国家机构。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没有人民序言第一章总纲(20条)第二章国家机构(64条)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3条)序言第一章总纲(32条)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4条)第三章国家机构(79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3条)1954年1982年的授权,国家机构就失去了权力的基础和来源。因此,宪法在体例设计上要体现这一原则。从逻辑上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与“总纲”有密切联系,连着写也比较合理。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宪法也把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列在对国家机构的规定之前。高中历史选择性
12、必修一材料三 在理论上,法律总是体现着其创造者的世界观,每一种世界观都包含着社会和经济趋向,它不取决于这个或那个人的思想,而取决于事实上规定权力及凭借这一权力立法的阶级的实际意图。所有法律都是某个阶级以普遍性的名义确立的,法律是掌权者的财产。他们的法律就是所有人的法律。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的具体所指,并用近代西方法律的发展来简要解释“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2)据材料二,指出1982年宪法做了哪些调整;并结合所学解释如此调整的原因。(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西方国家的法律如何体现“创造者的世界观”。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欧洲史学的转
13、变18和19世纪,欧洲史学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8世纪启蒙思想家热衷于撰写历史著作,后人往往把他们称为“哲人史学家”,并相应地把他们的历史著述称为“哲学式历史学”。“哲学式历史学”的史学编纂在空间上越出传统地域,开始把西方人目力所及的东亚和大洋彼岸、中南非洲等震括到世界史体系之中,从而产生出真正意义的世界历史。史学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军事和外交,而是整个社会和文化,更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文化史。伏尔泰在写作路易十四时代时说:“我们应当致力于叙述值得各个时代注意,能描绘人类精神和风尚,能起教育作用,能劝人热爱道德、艺术和祖国的事件。”19世纪,欧洲史学领域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14、,史学研究不再是文学、哲学和神学的附属,而是变成一门自主的学科。很多史学家强调必须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各个民族,认为任何人都有权生活在自己的民族中。他们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争相撰写本民族和本国的历史。同时,史学家们开始关注社会下层的历史,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摘编自刘耀春延续与断裂:启蒙运动时期到19世纪欧洲史学的转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世纪欧洲史学的“转变”进行评述。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世纪欧洲并不是政教合一,而是典型的政教二元结构。西方文明最独特的地方在于,中世纪发展出一个由不同的体系化组织来承
15、担道与剑的系统道由教会掌管,剑由国王掌管,二者相互独立,相互合作,当然,也会相互打架。摘自李筠西方史纲材料二:中古后期,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封建经济发展和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以工商业作为基本谋生手段。但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材料三: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
16、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种宗教。摘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10月24日)(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古西欧政治制度的特征,阐释材料中“道”与“剑”合作关系的基本内容。(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古后期王权变化的原因,并以14世纪的法国为例说明王权变化的表现。(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签署的历史背景。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0小题)1A; 2D; 3C; 4C; 5D; 6D; 7A; 8D; 9D; 10B; 11D; 12D;
17、 13D; 14D; 15B; 16B; 17D; 18C; 19C; 20A;二材料题(共3小题)21(1)三次征服:武力征服是指武力建立罗马帝国;宗教征服是指基督教成为欧洲等地主要的宗教;法律征服是指建立庞大的罗马法体系。罗马法的征服最为持久的理解是:影响缓和罗马社会矛盾,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法律武器;对当今欧洲乃至世界的法制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法律的蓝本。(2)调整:宪法结构调整,将关于公民权利的内容放在国家机构相关介绍之前;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原因:“文革”结束,人民代
18、表大会制度恢复,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改革开放,社会发展面临新问题;社会发展对法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党的执政能力提升;世界联系加强,各国法治相互借鉴交流。(3)法律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统治者的阶级属性。英国“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一系列立法,巩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但英国议会的选举权在长时期内仍有财产资格的限制,议会和法律本质上体现了统治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意志;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维护了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利益,但宪法中明显保留了黑人奴隶制等,体现了明显的阶级性;法德等国的近代宪法也都打上了明显的阶级烙印。由此可见,法律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具有明显的阶级属性。22伴
19、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对外的殖民扩张,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推动18世纪史学家对世界整体历史的研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开展,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促使18世纪的史学家重视研究社会文化史,张扬人类的时代精神。近代以来民族国家逐步形成;19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战争都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精神,近代民族主义运动高涨,推动19世纪各国历史学家注重研究本民族的历史。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阶级矛盾激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史学家开始关注工人运动史、重视对社会下层的研究。综上所述,18、19世纪欧洲史学研究的发展是当
20、时政治、经济和思想发展的产物,也是史学家们努力的结果。多维视角的史学研究推动了历史学科的发展,也丰富了人们对欧洲和世界历史的认知。23(1)特征: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权力长期并存为重要特征的国家制度。基本内容: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2)原因:社会环境稳定、封建经济发展、城市产生、市民阶层壮大支持王权。表现:国王召开三级会议并得到其支持,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确立了等级君主制。(3)主要内容: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的原则;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背景:欧洲专制王权强大,近代西方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基础;欧洲三十年战争(新旧教同盟之间战争)直接推动。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