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问题阅读法”,了解斯诺的疑问,提出自己的质疑,探究“红军世界”的精神内涵和思想价值。2.自主阅读整本书,感受共产党人的革命意志和精神品格,努力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品格。【教学重点】运用“问题阅读法”,了解斯诺的疑问,提出自己的质疑,探究“红军世界”的精神内涵和思想价值。【教学难点】运用“问题阅读法”,了解斯诺的疑问,提出自己的质疑,探究“红军世界”的精神内涵和思想价值。【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总结了红星照耀中国的主要内容,借助斯诺的采访我们给当时的毛泽东制作了人物介绍卡,在毛泽东的自述中令老师难以忘怀的是他关于“长征”的
2、记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解读书中和“长征”有关的情节,感受“红色世界”的精神内涵。设计意图:勾连旧知,进入新课学习。通过介绍新课内容让学生对新课有一定的期许,带着兴趣进入新课学习。过渡:作为记者,斯诺是非常敏锐的,他迫切地想要知道“红色中国”的真实样子。他曾经这样形容“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关于红军和长征,斯诺提出了许多疑问“这些战士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勇敢,而且正如各种色彩的观察家所承认的,就连蒋介石总司令自己的部下私下也承认的从整体说来是那么无敌,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
3、什么使他们那样地战斗?是什么支持着他们?他们的运动的革命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说令人难以置信,是同中国的那部充满折衷妥协的历史比较而言的,但他们却身经百战,经历过封锁、缺盐、饥饿、疾病、瘟疫,最后还有那六千英里的历史性“长征”,穿过中国的十二个省份,冲破千千万万国民党军队的阻拦,终于胜利地出现在西北的一个强大的新根据地上。”通过作者采访的深入,这些疑问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在书中作者对这些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整合,也有一些重要信息散见于作者的采访记录中,阅读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不要遗漏。二、阅读探究(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请
4、你结合上节课的作业,带着斯诺的疑问再次阅读书中和长征有关的内容,解答斯诺的困惑,并把自己的阅读成果整理出来。提示:如果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其他疑问也可以记录下来,课后和同学们交流解决。要求手抄报必须说清的问题如下:(1)长征的起因(2)长征的路线(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5)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长征为什么会成功(6)长征的历史价值2.过程安排(1)小组分工,每人负责1-2个问题,然后快速默读书中第五篇“长征”以及和长征有关的人物自述,圈画出其中涉及到的答案。(2)结合书中评价性的话语及所学历史知识,小组讨论,总结长征成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3)若书中内容较多,则需要
5、小组交流,共同进行提炼,总结出关键信息。(4)小组成员分别记录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其他疑问,组长汇总,在班级中和大家交流。3.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主探究的成果,教师相机指导。4.活动小结 (1)长征的起因第五次围剿于一九三三年十月开始。一九三四年一月,在苏维埃首都瑞金召开了第二次中华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总结革命的成就。我在会上作了长篇报告,大会选举了中央苏维埃政府就是现在的这批人员。不久以后,我们就准备长征了。长征开始于一九三四年十月,在蒋介石发动他的最后一次围剿刚好一年以后,这一年作战和斗争几乎不断,双方的损失都很大。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保住革命的“火苗”红军决定长征。(2)长征的
6、路线我后来在华南多次往返行军中,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特别需要这样的体格。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横渡中国最长、最深,最湍急的江河,越过一些最高,最险的山口,通过凶猛的土著居民的地区,跋涉荒无人烟的大草地,经受严寒酷暑、风霜雨雪,遭到全中国白军半数的追击红军通过了所有这一切天然障碍物,并且打破了粤、湘、桂、黔、滇、康、川、甘、陕地方军队的堵截,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了陕北,扩大了目前在中国的大西北的根据地。红军说到它时,一般都叫“二万五千里长征”,从福建的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西北部道路的尽头为止,其间迂回曲折,进进退退,因此有好些部分的长征战士所走过的路程肯定有那么长,甚至比这更
7、长。总结:赣、闽、贵、粤、湘、桂、黔、滇、康、川、甘、陕。(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那六千英里的历史性“长征”,穿过中国的十二个省份,冲破千千万万国民党军队的阻拦,终于胜利地出现在西北的一个强大的新根据地上。总结:距离长、跨度大、强敌阻拦。贺龙的红二方面军在一九三五年最后从湖南苏区撤出时,据说有步枪四万多支。这支红军在他自己的去西北的长征路上所经受的艰难困苦较之江西红军主力甚至更大。在雪山上死去的有成千上万,又有成千上万的饿死或被南京方面炸死。总结:环境恶劣、伤亡惨重。根据一军团按逐个阶段编的一张精确的旅程表,长征的路线共达一万八千零八十八里,折合英里为六千英里,大约为横贯美洲大陆的距离的两倍,整
8、个旅程都是步行的,有些是世界上最难通行的小道,大多数无法通行车辆轱辘,还有亚洲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河流。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总结:路程长、交通工具落后,道路艰险。(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长征历程中有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湘江战役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五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八军团损失更为惨重,三十四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
9、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遵义会议一九三五年一月,红军主力到达贵州遵义。在随后的四个月,红军几乎不断地行军,并且进行了最有力的战斗。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总结:“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并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10、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主席、周、朱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巧渡金沙江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
11、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飞夺泸定桥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二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5)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长征成功的原因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其中有些参
12、加了红军),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官僚、地主、税吏)的财产,把他们的财产分配给穷人。现在有千百万的农民看到了红军,听到了他们讲话,不再感到害怕了。红军解释了土地革命的目的,他们的抗日政策。他们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留下干部来训练游击队,使南京军队从此疲于奔命。在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隶、国民党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总结:共产党在长征过程中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且采用了“游击战”这样一种有效打击敌人但伤亡小的作战方式;武装了中国人数最多的农民;吸纳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人进入队伍,壮大了
13、自己的队伍。(6)长征的历史价值但是由于贺龙的个人感召力和他在中国农村的影响,据李说,他的许多部下宁可与他一起在路上死去,也不愿意离去,在长征路上有成千上万的穷人参加,填补缺额。总结:吸收了更多人加入红军队伍,宣传了共产党的思想,撒下了“火种”。红军的胜利行军,胜利达到甘、陕,而其有生力量依然完整无损,这首先是由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其次是由于苏维埃人民的基本干部的伟大的才能、勇气、决心以及几乎是超人的吃苦耐劳和革命热情。中国共产党过去、现在、将来都忠于马列主义,并将继续进行斗争反对一切机会主义倾向。它之所以不可战胜,所以一定取得最后胜利,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种决心”。总结:锻炼了红军的革命意志,
14、增强了大家吃苦耐劳的精神,激发了大家的革命热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其中有些参加了红军),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官僚、地主、税吏)的财产,把他们的财产分配给穷人。现在有千百万的农民看到了红军,听到了他们讲话,不再感到害怕了。红军解释了土地革命的目的,他们的抗日政策。他们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留下干部来训练游击队,使南京军队从此疲于奔命。在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
15、徒、奴隶、国民党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总结:长征盛大地宣传了共产党推翻封建压迫、推翻资产阶级压迫的思想,使得广大的农民、工人等参与到革命中来,扩大了革命在群众中的影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长征相关史实,理解长征胜利的原因及意义。过渡:想必同学们被红军战士们在长征路上一面受到围追堵截,一面顽强抵抗,一面忍受着生活条件的艰辛,一面要克服寒冷的雪山、茫茫的草原、湍急的河流的事迹深深震撼了,你们是不是也和老师一样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呢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红军战士、共产党员们完成了这令人胆寒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呢?(二)合作探究二1.探究任务你认为长征中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们表现出了
16、怎样的精神?“长征精神”在今天还有意义吗?2.过程安排(1)小组讨论,结合长征中的困难和共产党人、红军战士的表现,说说他们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2)小组讨论,找出共性,总结“长征精神”是什么。(3)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思考,“长征精神”对你是否有意义、是否有启发。(4)小组交流,总结出在今天 “长征精神”的意义。(5)选派两位代表,一位代表说一说“长征精神”是什么,另一位代表说一说今天 “长征精神”对于我们的意义。3. 成果展示预设1: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
17、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预设2:A.长征精神是治愈当代青年畏难情绪的良药。长征的路,对于那批热血青年来说,面对的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自然条件的严酷,其前路的不确定性,可以说是远胜于目前青年遇到的困难,想通了为什么要走的道路,那前路会遇到什么就不是青年应该担心的问题。热血青年是为了中国的解放、全国人民的未来而走,即使粉身碎骨、牺牲个人也不在乎,那现在的青年,只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进入社会,自己的奋斗是追求什么样的目的,那即使再困难,也充满动
18、力,勇往直前,以“长征精神”为底气,就不会再有畏难情绪。B.长征精神是根治当代青年娇骄二气的利器。青年只要想想长征的这些青年,他们生活的是什么时代?那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千疮百孔”的社会,他们较之当代青年,运气如何?他们为了改变自身命运,奋勇的冒着枪林弹雨,为光明的前景去努力。相比现在青年,家庭和社会为之创造的良好学习、工作环境,现在的青年还有什么感到“不公平”的理由,还有什么娇气,还有什么骄傲的呢,和那批热血青年相比,现在的青年只有摆正位置、努力奋斗,迎头赶上,才能不负这些前辈为我们走出的“幸福之路”。C.长征精神是重塑当代年轻集体意识的榜样。长征中,互相扶持、团队协作,甚至为集体安危牺牲
19、个人生命的例子层出不穷,正是因为这种甘愿为集体奉献的精神,最大程度的保障最后达到延安的有生力量的存活下来,成就之后的革命事业。如果每个青年,都为自己的集体奉献出自己的“正能量”,让自己的队伍愈发强大,自己也能得到锻炼,提升能力,而集体的提升,也能为个人成功提供坚实的保障。个人的付出,最终会收获巨大的反馈,用长征精神鼓舞自己,让青年为集体“添砖加瓦”,这是长征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又一要求。小结:长征精神是一系列崇高精神、品质的总和,能涵盖从社会到个人整个价值体系,因此在只言片语中也无法详尽的阐述,长征精神对于青年的意义,也远远不止上述的这些。因此当代青年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去领悟长征精神,并
20、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断用这个精神去激励自己、鼓舞自己,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做新时代的好青年。4.活动小结 领会了“长征精神”需要大家把长征精神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同时做好长征精神的“宣传员”,把正确的思想观念传播出去,引导人们科学地看待长征精神、学习长征精神。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并体会“长征精神”在今天的重大意义,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传承并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详细解读了长征,理解了“长征精神”的内涵,掌握了通过解答一个问题深入阅读的“问题阅读法”。希望同学们能够将今天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以后的阅读中,并能将今天学到
21、的“长征精神”发扬光大!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过渡:长征波澜壮阔,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记录、讴歌长征的作品有很多。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王树增的长征。四、拓展延伸1.作者介绍:王树增,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011911。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鲁迅文学奖等。2.书籍介绍: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
22、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中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3.目录展示:第一章突出重围1934年5月,闽浙赣苏区第二章绚丽之梦1930年8月,江西瑞金第三章十送红军1934年10月,江西瑞金第四章 路在何方1935年11月 粤北与湘南第五章山河苍茫1934年12月 湘西与豫西第六章橘子红了1934年11月 湘南第七章血漫湘江1934年11月湘江第八章恭贺新年1935年1月 乌江第九章夜郎之月1935年1月 遵义第十章残阳如血1935年2月遵义第十
23、一章巴山蜀水1935年4月 川北、湘西与陕南第十二章金沙水畔1935年5月金沙江第十三章喜极之泪1935年6月 四川达维第十四章黑暗时刻1935年8月 松潘草地第十五章北斗高悬1935年九月 陕南与甘南第十六章天高云淡1935年10月 陕北和川西第十七章 北上北上1936年1月 湘西与川北第十八章 江山多娇1936年10月 甘肃会宁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长知识。五、布置作业课后作业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第十二篇中和“西安事变”有关的内容,勾画出其中表述“西安事变”起因、经过、结果的内容。提示:可以边读边摘记。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由阅读向写作进行知识迁移。【板书设计】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精神”的内涵领会长征解读“问题阅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