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测试卷一、选择题1.(2022新疆模拟)下面图表是19561960年,国家全面下放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招生自主权,各地举办各类成人高等教育的情况。(其中,函授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形式之一,主要针对离不开工作学习岗位的在职人员)。这表明当时()19561959年成人高校数(所) 19561960年成人高校在校生数(万人) A.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过于庞大B.国民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强烈C.成人高校的发展满足了工业化需求D.“科教兴国”战略大大推动了教育发展2.(2022江苏盐城期中)北宋初期,朝廷重视科举选士,但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
2、育,学者纷纷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在民间的兴学热潮以及官方扶持的共同推动下,书院得以快速发展。据此可知宋代()A.书院担起了培养治国人才的责任B.理学兴起推动了书院发展C.书院兴起促成教育形成完整体系D.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3.(2022湖南模拟)下面是中国近代鸦片战争至民国初年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据此分析,影响下表变化的因素不包括()阶段留学方向和群体留学生代表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留美幼童学生群唐绍仪、詹天佑等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严复、马建忠等甲午战争到民国初年:觉醒、救亡、革命阶段涌向日本的留学群宋教仁等留学欧美学生群孙中山、蔡元培等A.日俄战争的刺激B.清政府的鼓励和提倡C.日本
3、放松对中国的侵略D.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4.(2021辽宁一模)1951年,人民政府公布了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下表所示为该决定的主要内容。这一决定()一调整学生日常学习及生活的时间二减轻学生课业学习与社团活动的负担三改进学校卫生工作四注重体育、娱乐活动五改善学生伙食管理办法六学校经费的支配,应适当地照顾保健工作的需要A.蕴含着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B.体现了服务国家建设的追求C.基于学校向工农开门的要求D.使公民的受教育权得到保障5.(2021山东青岛联考)20世纪90年代德国重新统一后,有相当多的博物馆开始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柏林的世界文化博物馆还曾经组织过德国主流文化
4、和各移民文化之间的“多元对话”。这些措施()A.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B.提升了移民的参政意识C.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D.提高了移民的文化知识水平6.(2022天津滨海月考)2008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 819个,是1949年的51.3倍。博物馆1 893个,是1949年的90.1倍。共有广播电台257座,而1949年只有49个;电视台从无到有,达到277座。全年生产故事影片406部,而1978年仅生产故事片4部。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几倍、几十倍增长。这表明()A.经济发展促进公共文化建设B.国家政策左右百姓精神生活C.社会需求决定民生建设取舍D.“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
5、就7.(2022浙江杭州期中)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下列关于博物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大英博物馆被视为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A.B.C.D.8.首都博物馆举办的“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引起巨大轰动。下列文物可能在此次展览中展出的是()9.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的欧美还不多见,而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还有19世纪末电影院也已在城市普遍出现
6、。19世纪中期以来公益设施的建设与推广()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B.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日益缓和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D.传播了先进的学校教育理念10.丰湖书藏四约借书约明白地说:“今之书藏,乃一府之公物,非一人之私有,与藏书家不同,不借不如不藏,不读不如不借。”类似这样的书约在晚清书院中屡见不鲜。这种藏书理念()A.丰富了国家藏书功能B.孕育了经世致用思想C.推动书院向近代迈进D.引领了中国教育方向11.两汉王朝除国办太学之外,还有“地方官学”,即“郡国学”和“县学”两级,有专门的太学导师“五经博士”,有国家规定的儒学课本。这表明汉代()A.儒学独尊的确立B.教育规模的发展C.教育体制较
7、完备D.儒学教育盛行12.1912年,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物理、地理、算学、木工等皆在此列)、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世界观教育(突出强调积极进取)和美感教育(以美育取代宗教,旨在宣传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皆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就是带着这些教育经验和观念,蔡元培决心将北京大学改造为一所符合世界潮流的大学。这说明()A.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蔡元培注重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C.北京大学是当时的一流学府D.蔡元培为资产阶级革命培养人才13.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
8、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A.是宗法制的产物B.是一种宗教信仰C.受宗族观念影响D.重视历史和教育14.宋朝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说:“汉初已有幡纸代简蔡伦剉故布及鱼网、树皮,而作之弥工。”此记载()A.说明了蔡伦对造纸工艺的改进B.证明了蔡伦对“纸”的发明C.否定了蔡伦对造纸技术的贡献D.反映了造纸技术发明艰难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唐朝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宋朝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
9、发学生思维,书院主要分布在南方元朝官学化是元朝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各地儒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仕途。这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朝明初,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明朝中期,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盛。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的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败,书院品评朝臣,批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清朝清朝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
10、合。)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代刊印的书籍,从存世情况来看,其数量远超宋元本,而且大多数的宋元本都有明代的翻刻、重刻本;许多清代书籍也都是以明本书为底本重刻的。明代发明了便于刊刻而又不失美观的宋体字,发展演变为今天最常用的印刷体汉字。明代的线装书和宋体字影响到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和韩国,宋体字至今仍被称为“明朝体”。明刻本在欧美也有广泛收藏,如意大利学者利玛窦在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在中国学者徐光启的帮助下将几何原本翻译为汉文,并刊行于世。此明刻本后又流传到意大利,今罗马中央图书馆有藏。甚至19世纪欧洲出版的书籍中使用的汉字也是宋体字。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1、等材料二欧洲在15、16世纪进入印刷时代之后,大规模印刷的廉价书籍特别是圣经刺激了大众教育,识字人口大量增加。许多出身卑微的人通过阅读和教育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正是这些草根大众成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其时,许多人文主义者聚集在一起,审视、修订大量的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的手稿。经过他们整理的古代经典很快成为印刷商的商品。这些印刷书不再是谷登堡圣经那样大开本的豪华藏品,而是每个人都买得起的小开本口袋书,因而得到最广泛阶层的欢迎。在16世纪上半叶,无论是医生、律师还是商人、纺织工匠,其藏书量都有所增加。印刷技术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书市场,同时也催生了职业作家群体;在传统时代以
12、个人身份资助作家的贵族不再是写作的必需前提,资本化的印刷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作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典型形态,书籍印刷出版业自伊始就是在富有的资本家控制下的产业。据曹顺仙世界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书籍刊印业较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印刷业所体现出的新特点。参考答案1.答案 B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成人高校的学校总数和在校学生总数增长非常迅速,高校函授部和函授生数量也在增长,这表明国民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强烈,故B项正确;没有跟其他教育阶段的比较,无法得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过于庞大,故排除A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科
13、教兴国”战略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2.答案 A解析 在民间的兴学热潮以及官方扶持的共同推动下,北宋书院得以快速发展,由此得出,宋代书院担起了培养治国人才的责任,故选A项;书院发展得益于“民间的兴学热潮以及官方扶持的共同推动”,而非理学兴起,排除B项;“完整体系”说法欠妥,排除C项;材料提及了宋代书院发展快速,但未说明其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排除D项。3.答案 C解析 清末民初日本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并非放松,C项不符合史实,符合题干要求;材料表格显示甲午战争后留学生的使命、态度更加清晰,A、B、D三项均为这一变化的影响因素,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4.答案 A解
14、析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内容考虑到了学生体育、美育与学业、社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衡,蕴含着全面发展的理念,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针对的是在校学生,并非针对入学资格要求和保障受教育权,排除C、D两项。5.答案 C解析 材料中博物馆“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组织多元对话”都是对移民有利的方面,有利于缓和德国人对移民的不信任,从而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C项正确;“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移民参政意识和文化水平,B、D两项错误。6.答案 A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公共文化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从材料中的公共图书
15、馆、博物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增加数量来看,经济发展促进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国家政策左右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说法绝对,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生建设,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科教兴国”战略,排除 D项。7.答案 B解析 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错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是故宫博物院,正确;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正确;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正确。综上,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8.答案 A解析 从题干中的“首都博物馆举办的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可知此次展览展出的
16、应该是商朝的物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商代的青铜器,B项是秦朝的半两钱,C项与秦朝开始设置的丞相有关,D项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铁农具,故选A项。9.A19世纪以来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及电影院在西方国家的城市普遍出现,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缓和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学校教育,排除D项。10.C根据材料“今之书藏,乃一府之公物,非一人之私有,与藏书家不同,不借不如不藏,不读不如不借”可知,材料强调了晚清书院追求藏书的实用性价值,增强了其公益性功能,有利于书院向近代迈进,C项正确;材料仅涉
17、及书院藏书的用途问题,未涉及国家藏书的功能,排除A项;经世致用思想在明清之际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材料和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无关,排除D项。11.C材料“除国办太学之外郡国学和县学两级”“有专门的太学导师五经博士,有国家规定的儒学课本”反映了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制较完备,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学独尊的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教育规模的发展和儒学教育盛行,故B、D两项错误。12.B依据题干材料可知,蔡元培比较注重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故B项正确;A、D两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依据题干材料“就是带着这些教育经验和观念,蔡元培决心将北京大学改造为一所符合世界潮流的大学”可知,当时北京大学还没
18、有成为一流学府,故C项错误。13.D材料“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和“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说明重视历史和教育,故选D项;材料“天下一家”说明不是宗法制,排除A项;材料“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说明不是宗教信仰,排除B项;材料“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说明不是宗族观念,排除C项。14.A材料“汉初已有幡纸”说明汉初已有纸,而“蔡伦剉故布及鱼网、树皮,而作之弥工”,说明了蔡伦对造纸工艺的改进,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肯定了蔡伦对造纸技术的贡献,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造纸技术发明的艰难,只反映了造纸技术的进步,D项错误。15.参考答案示例一论题: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书院发展的影响
19、。论述:唐宋以来,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政府日益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唐朝时期,民间书院尚能得到朝廷鼓励;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宣扬儒家忠孝节义,维护封建专制的场所;元朝时期,书院负责人由官府任免,财权也受到官府节制,民间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清时期,厉行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政府屡次禁毁民间书院,大力干预书院建设,书院日渐衰落。小结: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影响,民间书院发展由盛转衰,日益被官办书院所取代。示例二论题:民间书院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论述:在培养目标上,书院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入仕为主
20、要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师生之间注重质疑问难,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在学术氛围上,书院倡导并推行“讲会”制度,注重学术研讨,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小结:综上所述,书院的教育实践,与汉代以来太学所形成的官办教育风格迥然不同,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借鉴。16.参考答案(1)原因: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刊印技术进步;市民阶层等阅读群体的增多;宋元文化的积淀。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保存和传承了传统文化;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2)新特点:与思想解放运动相生相伴;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影响巨大;文化传播的阶层广泛;书籍市场和职业作家群体出现;资本化的印刷商出现并壮大。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