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国版)》-配套课件-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28627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PPTX 页数:20 大小:1.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国版)》-配套课件-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1年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国版)》-配套课件-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1年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国版)》-配套课件-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1年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国版)》-配套课件-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1年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国版)》-配套课件-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年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国版)-配套课件-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 总和总和质量种类数目二、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化学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质量反应物生成物一、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1.“化学反应”是前提。质量守恒定律只能解释化学变化不能解释物理变化,且任何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2.“参加反应”是基础。概念中明确指出,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遗漏,不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包括在内。3.“各物质”“总和”是核心。在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或计算时,一定要将所有参加反应的或生成的物质都包括进去,气体或沉淀都不能遗漏。4.“质

2、量守恒”是结果。这一定律守恒的对象是质量,只适用于“质量”守恒,而体积、密度、分子数等则不包括在内。这些内容可能守恒,也可能不守恒。5.“变”与“不变”是原因。【例题1】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物与生成物共有5种物质B.反应后原子的个数增多C.该图可示意SO2与O2的反应D.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微观图示题大多以球形或其他符号(每种代表不同原子)构成模型,根据反应前后模型的变化回答相关问题,解答此类题目应明确以下几点:(1)会判断物质的类别:纯净物(一种模型)、混合物(不同模型混合);单质(同种球构成的模型),化合物(不同球相连构成的模型)。(2)会判断物质

3、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3)根据模型图得出相关信息(如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个数、质量不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等)。解析:认真分析分子结构,反应前的一种分子经过变化产生了两种新的分子,共涉及3种物质,A错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没有变化,B错误;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C错误,D正确。答案:D二、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及读法1.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1)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2)表明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比;(3)表明了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即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学计量数之比。2.化学方程

4、式的读法。以C+O2 CO2为例,其读法为:(1)质的方面: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2)量的方面:每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例题2】下图中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他们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解析:本题是有关化学方程式表示意义的开放性试题。解题时,要从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逐一分析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四位同学的描述,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排除D项;各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 1 2,排除A项;各物质的质量比为7 4 11,排除C项。答案:B1.下列说法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加热50 g高锰

5、酸钾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小于高锰酸钾的质量B.100 g冰融化后得到相同质量的水C.10 g食盐完全溶解在50 g水中,得到60 g食盐溶液D.一杯水在空气中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水分蒸发了,质量减小了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高锰酸钾受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因气体逸散,固体质量减小,A项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C、D三项均未涉及化学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答案解析关闭A2.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相同的球表示同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 1B.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D.该反应属于

6、化合反应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主要考查运用微观示意图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 1,A项正确;由化学反应实质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B、C两项正确;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D3.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A.该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B.化学反应的快慢C.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D.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通过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配平后,化学式前面的数字可以表示各物质的微观粒子数,故A、C、D三项信息都能获得

7、,但化学反应的快慢不能通过化学方程式体现,故选B。答案解析关闭B4.小明同学从S+O2 SO2中获得以下信息:该反应反应物是硫和氧气;反应发生条件是点燃;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不变;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保持不变;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 1。其中正确的信息是()A.B.C.D.答案解析解析关闭 答案解析关闭5.火力发电厂的燃料主要是煤,煤燃烧排放的SO2、NO2等污染物不仅污染空气,还会形成酸雨。某发电厂处理NO2的反应原理为CH4+2NO2 CO2+X+2H2O,则X的化学式是()A.CB.N2C.COD.O2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是不

8、变的。从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前后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个数已相等。反应前有两个氮原子,那么X中就有两个氮原子,所以为氮气。答案解析关闭B6.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a、b、c、d四种物质,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等于90B.b可能是单质C.c一定是催化剂D.参加反应的a与d的质量比为7 8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x=40+40+32-12=100,A项错误;a、d为反应物,b为生成物,故b应为化合物,B项错误;c的质量不变,可能为催化剂,C项错误;参加反应的a与d的质量比为28 32

9、=7 8,D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D7.(1)15 mL酒精与15 mL水混合后的体积(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0 mL,这是因为,该变化(填“能”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理由是。(2)6 g木炭在18 g氧气中燃烧,完全反应后得到的二氧化碳质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4 g,这是因为。答案 答案关闭(1)小于分子之间有间隔不能该变化为物理变化,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变化(2)小于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6 g木炭与16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得到的二氧化碳质量为22 g8.在实验中经常出现实验现象与理论的“不配合”,理性思考这些现象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1)下图是验证

10、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此时天平平衡,当吸滤瓶中的白磷燃烧并冒出大量白烟时,“砰”的一声,橡胶塞冲出,瓶中的白烟也随之冒出。重新塞上橡胶塞,此时会发现天平仍然平衡,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在实验过程中橡胶塞被冲出,可以打开吸滤瓶支管上的夹子,并接上一个。(2)当实验现象与理论之间出现“不配合”时,可采取的做法是 。A.否定相应的理论B.放弃实验,直接认同相应的理论C.查阅资料,了解理论的适用条件解析:(1)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虽然生成的“白烟”冒出,但空气也会进入吸滤瓶,冒出的白烟质量恰好等于进入吸滤瓶中的空气质量;在吸滤瓶支管上连接一个小气球能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受热时橡胶塞冲出。(2)出现“不配合”现象时,否定相应的理论、放弃实验、直接认同理论都是错误的,实验结论的形成是多次实验的结晶,实验条件、反应物的状态、密度都会对结果造成影响,了解理论适用条件,反复多次实验是可取方法。答案:(1)冒出的白烟质量恰好等于进入吸滤瓶中的空气质量小气球(2)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国版)》-配套课件-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