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训诂的内容一、解释字词一、解释字词o(一)词义的特点(一)词义的特点o 词义的客观性与系统性词义的客观性与系统性。如:o 西,说文:“鸟在巢上也,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o 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薄,释文“入也”,应和(丛生也)。射,释文音亦。相通。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六十四卦图一、解释字词一、解释字词o(一)词义的特点(一)词义的特点o 词在运用上的灵活性与具体性词在运用上的灵活性与具体性。o 兵,“擐甲执兵”是指武器,“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是指军队,“夫兵,犹火也”是指战争。o 易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
2、不字,十年乃字。”o 冯婉贞“攻一时,敌退。”一、解释字词一、解释字词o(二)古人如何解释字词(二)古人如何解释字词o 专著和传注虽然都以解释词义为中心内容专著和传注虽然都以解释词义为中心内容。o 传注释义灵活具体,而专著释义概括系统传注释义灵活具体,而专著释义概括系统。o 玉,说文:“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zh,洁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一、解释字词o 古汉语中的虚词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古汉语中的虚词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9个字,5个虚词。
3、o 传注对虚词的注法有多种传注对虚词的注法有多种:o 诗经“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o 诗经“日居月诸,胡迭而微?”朱熹注:“居、诸,语辞。”o 还有注为:语助、发声、发语声、发音、发语之音、发声语助、语助声、长声等的。二、解释文句二、解释文句o 1、分析句读、分析句读o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o“离经离经”就是断文章的句读,“辨志辨志”就是审明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句读(例)o 礼记:“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墓远。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
4、周公。周公曰:岂不可。史佚行之。”o 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o“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o 易经“元亨利贞”二、解释文句o 2、疏通句意、疏通句意o 又叫释句。大致有翻译、串讲、推因、点明含义、评析等几种情况。o(1)翻译。可分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可分直译和意译两种。o 直译是指译文与正文词义大致相应,语法结直译是指译文与正文词义大致相应,语法结构基本相当的翻译构基本相当的翻译。o 意译是不拘正文词义和语法结构的翻译。意译是不拘正文词义和语法结构的翻译。古人训诂中翻译(例)o 诗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楚?”毛传:“激
5、扬之水,可谓不能流漂束楚乎?”o 诗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郑笺:“君子于往行役,我不知其反期,何时当来?”o 诗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毛传:“石虽坚,尚可转席虽平,尚可卷。”疏通句意之二o(2)串讲。就是把句意连贯起来,作概括)串讲。就是把句意连贯起来,作概括的讲述。的讲述。o 诗诗关雎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句句,毛传说:“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o 诗诗相鼠相鼠:“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人而无仪,不死何为?”郑笺:“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
6、害也。”疏通句意之三o(3)点明含义。指不解释句子的字面意义,只是)点明含义。指不解释句子的字面意义,只是指明句子内容的实质,即所谓的指明句子内容的实质,即所谓的“言外之意言外之意”。如:o 诗小宛:“惴惴小心,如临深谷。”毛传:“恐陨也。”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郑笺:“衰乱之世,贤人君子虽无罪犹恐惧。”o 诗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郑笺:“是谓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也。”疏通句意之四o(4)推因。指不直解句义,而是解说出现正文)推因。指不直解句义,而是解说出现正文中情况的原因中情况的原因。如:o诗野有死麇:“野有死麇,白茅包之。”郑笺:“乱世之民贫
7、,而强暴之男多行无礼,故贞女之情,欲令人以白茅裹束野中田者所分麕肉为礼而来。”o史记项羽本纪:“章邯已破项梁军,则认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通道输之粟。”应劭注曰:“恐敌抄辎重,故筑墙垣如街巷也。”疏通句意之五o(5)评析。是对句子的思想内容或写作方法给)评析。是对句子的思想内容或写作方法给以评论分析以评论分析。o以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注:国语国语召公召公谏厉王谤谏厉王谤“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民不堪命矣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王怒,得卫巫
8、,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危言悚激。写虐,命尤不堪。非但不敢谤也,深一层说。四字妙甚,极写“莫敢言”之状“不堪命”之极也。“喜”字与上“怒”字相对。监谤,弭谤,写尽昏主作用。如此四字,极写能弭谤伎俩,痴人声口如画。二、解释文句o 3、阐明语法、阐明语法o 传注在串通句意的时候,往往把词与词或句与句关传注在串通句意的时候,往往把词与词或句与句关系确定下来,这就暗示了语法的结构。系确定下来,这就暗示了语法的结构。o 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毛传:“家室,犹室家也
9、。”o 诗棠棣“原隰裒矣,兄弟求矣。”毛传:“求矣,言求兄弟也。”o 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郑笺:“已见君子,君子反(返)也,于已反,得见之,知其不远弃我。”孔颖达正义:“不我遐弃,犹云不远弃我。”3、阐明语法、阐明语法o 吕氏春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三、分析篇章三、分析篇章o 王充说:“文字有意以立句
10、,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篇则章、句之大者也。”o“章旨章旨”,训诂学术语,即段落大意。o 诗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b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s,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y彼南亩。田畯至喜。”郑笺:“此章陈人以衣食为急。”三、分析篇章三、分析篇章o 赵歧孟子章句每章之后都设“章旨”。o 传注中还有解释篇题的传注中还有解释篇题的。有的说明取名的理取名的理由由,有的概括介绍文章的思想内容或故事情概括介绍文章的思想内容或故事情节节。o 朱熹四书集注例:中庸:“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o 朱熹编大学、中庸作注称“章句章句”,论语、孟子的注称
11、“集注集注”,合称为四书集注。三、分析篇章三、分析篇章o 汉高诱注淮南子,大部分篇名都作了解释,并在篇名下题以“训”字。o 主术,高诱注:“主,君也。术,道也。君之宰国,统御臣下,五帝三王以来,无不用道而兴,故曰主术也,因以篇名。”o 易分经、传o 经:卦画、卦名、卦辞、爻辞o 传:彖、象、文言、系辞、说卦、杂卦、序卦,称为“十翼”。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山东”所指地区也常不相同,战国时称六国为山东,因秦居关中,六国在函谷关以东的缘故。传注中还有解释篇题的。朱熹编大学、中庸作注称“章句”,论语、孟子的注称“集注”,合称为四书集注。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1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兵,“擐甲执兵”是指武器,“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是指军队,“夫兵,犹火也”是指战争。诗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薄,释文“入也”,应和(丛生也)。朱熹四书集注例:中庸:“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文章中涉及的时间地点,训释古书时也必须注意。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毛传:“石虽坚,尚可转席虽平,尚可卷。传注在串通句意的时候,往往把词与词或句与句关系确定下来,这就暗示了语法的结构。君之宰国,统御臣下,五帝三王以来,无不用道而兴,故曰主术也,因以篇名。四、分析表达方式四、分析表达方式o 诸葛亮出师表:“将军向
13、宠,性行淑均。”后一句应为“性淑行均”,这是合叙句合叙句。o 礼记坊记:“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郑玄注:“古者杀牲食其肉,坐其皮;不坐犬羊,是不无故杀牲。”郑注指出了两种修辞,一,一是借代借代,二是委婉委婉。o 淮南子说山:“象解其牙,不憎人之利之也;死而弃其招箦,不怨人取之。”高诱注:“怨亦憎,变文耳。”说明为变文变文的修辞手法。四、分析表达方式四、分析表达方式o 诗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郑笺:“降,下也。天使鳦y下而生商者,谓鳦遗卵,简狄吞之而生契,为尧司徒,有功封商。尧知其后将兴,又锡其姓焉。自契至汤八迁,始居亳之殷地而受命,国日以广大芒芒然。汤之受命由契之功,故本
14、其天意。”郑笺是释典故释典故。o 诗终风:“寤言不寐,愿言则嚏”郑笺:“言,我;愿,思也。嚏读当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这是释风俗释风俗。五、分析时空关系五、分析时空关系o 文章中涉及的时间地点,训释古书时也必须注意。o 按通行的 分期,“上古”一般指商周秦汉时期,而韩非子等先秦散文中则是指有巢氏、燧人氏时期。o“山东”所指地区也常不相同,战国时称六国为山东,因秦居关中,六国在函谷关以东的缘故。如:战国策“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贾谊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其他文章中大都指齐鲁一带,如汉书儒林传中“以教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感谢观看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