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六章第十六章宏观经济学流派宏观经济学流派第一节第一节 古典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古典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一、古典学派与二分法二、凯恩斯学派及其主要论点三、古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比较一、古典学派与二分法一、古典学派与二分法 现代经济学的产生以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国富论的发表为标志,所谓的古典宏观经济学就是指自亚当斯密始至凯恩斯之前的宏观经济学说。古典经济学的推理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设上:第一,理性行为主体。第二,价格、工资具备灵活性。第三,市场出清。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思路,现实经济可以划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实物经济部门,另一个是货币经济部门,这两个部门是两分的。(一)产量
2、和就业水平的决定(一)产量和就业水平的决定(二)货币数量论(二)货币数量论实物经济领域实物经济领域货币经济领域货币经济领域Ld=Ld(w)(劳动需求)P=MLs=Ls(w)(劳动供给)Ld(w)=Ls(w)(均衡就业)S(r)=I(r)(储蓄与投资的均衡)(三)萨伊定律(三)萨伊定律 萨伊认为,生产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而是为了交换到其他物品而进行生产,因此,“一个产品一旦被创造出来,从那一刻起,它就向其它产品提供了市场”。产品的生产同时创造了收入和购买力,也就是说,“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这就是萨伊定律。二二、凯恩斯学派及其主要论点、凯恩斯学派及其主要论点 凯恩斯学派的产生以1936年通论的发
3、表为标志。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强调产出变动(数量变动)而非价格变动对经济运行的重要性。根据凯恩斯的推理,当总有效需求因为投资下降等因素出现大幅度下滑时,在短期内最先做出反应的是产出、就业等数量变量,这时价格不可能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只有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价格与工资水平才可能变动,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三、古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比较三、古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比较 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争论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1)供给决定还是需求决定;(2)货币中性还是货币非中性;(3)市场出清还是政府干预。0P(a)古典学派ADYAS0P(b)凯恩斯学派ADYAS古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第二节第二节 货币主义学派货
4、币主义学派一、货币主义与货币需求函数二、自然失业率三、适应性预期与菲利普斯曲线一、货币主义与货币需求函数一、货币主义与货币需求函数二二、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 货币主义对当代宏观经济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另一个贡献,是他们在分析劳动市场失业时提出的自然失业率概念。按照弗里德曼的观点,由于自然失业率的存在,使得任何旨在使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的政策措施,只有在下述条件下才能暂时收效,即工人在要求提高工资时预期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从而货币工资上涨率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扩大货币供给量并不能将失业率降到自然率水平之下,而只会引起价格水平同比例上涨。三、适应性预期与菲利普斯曲线三、适应性预期与菲
5、利普斯曲线0菲利普斯曲线uPC2.5%5.5%2%0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uPC0LPCBAu1u0PC1第三节第三节 理性预期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一、预期理论与理性预期学说二、卢卡斯总供给曲线三、政策主张一、预期理论与理性预期学说一、预期理论与理性预期学说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当代宏观经济学流派。理性预期学说、市场出清学说以及后来的卢卡斯批判学说一起构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其中理性预期理论起到了担纲的作用。在理性预期理论产生之前,按照预期的形成机制,经济学中的预期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静态预期2、非理性预期3、适应性预期二二
6、、卢卡斯总供给曲线、卢卡斯总供给曲线三三、政策主张、政策主张综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学说、市场出清学说和卢卡斯总供给曲线,新古典宏观理论关于经济运行和政策的主张为以下几点:第一,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中,划分长期和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既没有必要,也没有依据。从总体上来说,政府不需要对经济运行采取任何的调控政策。第二,如果政府根据经济波动情况,使用货币政策手段对经济实施调控。但是如果微观行为主体充分认识到政府的这种操作规则,因而对货币政策所导致的通货膨胀有充分的预期,并且在自己的经济行为决策时充分考虑已经预期到的有关变量的变动,这时货币政策就变得无效。第三,更一般地说,不仅货币政策的效果是中
7、性的,财政政策也是中性的。最后,“卢卡斯批判”。卢卡斯认为这些计量经济模型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模型在模拟宏观经济变动时,假定模型的基本参数是不变的。但是根据理性预期假设,一旦宏观经济政策发生变动,微观行为主体的行为就将发生变化,模型的基本参数也会发生变化。第四节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一、非均衡理论二、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一、非均衡理论一、非均衡理论 在一个高度抽象的由两大市场组成的宏观经济里,除了一种相当特殊的情况(即价格和工资水平恰好处于瓦尔拉均衡水平上,从而使得两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相等)外可能出现以下三种非均衡情况。(1)凯恩斯失业均衡。(2)古典失业均衡。(3)抑制性通货膨胀
8、均衡。非均衡理论的本质意义在于,当价格根据供求变化而做出无限迅速的反应的假定不再成立时,市场的价格机制将无法修复宏观失衡。这时微观行为主体根据市场上的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对需求和供给做出相应的调整,形成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既然市场机制已无法使失衡的宏观经济恢复到瓦尔拉均衡状态,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或途径来减少宏观失衡呢?这就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因此,非均衡宏观模型引进的第三个经济行为主体就是政府。政府要确定所考察的宏观经济处于哪一种非瓦尔拉斯均衡,然后根据不同的非均衡状态,施以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二二、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 费雪(S.Fischer)和泰勒(H.Tayl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模型以长期劳动合同的形式引入名义惰性(Inertia)。在发达经济中,工资不是在现货市场(Spot market)上决定的,而倾向于就某一时期以明确(或隐含)的合同确定。这些长期合同的存在可能产生充分的名义工资刚性,使得货币政策产生效果。菜单成本理论认为厂商改变价格并把这一改变通知顾客、有关当事人和工人,是要花费某些人力和物力的,也就是说是要花费成本的。只有当改变价格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价格调整才会发生。值得指出的是,只要存在工资、价格刚性,总供给曲线就不可能是一条垂直的曲线,凯恩斯的理论就有了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