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自考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梵尼兰 文档编号:430336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10月自考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卷(课程代码0066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新闻写作最基本的规律和特点是( B )A、生动有趣 B、真实准确 C、结构明晰 D、文字练达2、1983年3月1日,中国青年报刊载报道张海迪的人物通讯,其篇名是( B )A、相思正是吐黄时 B、生命的支柱 C、在烈火中永生 D、谁是最可爱的人3、“第- -代导语”最突出的特征是( D )A、自由、灵活、多样 B、只突出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少数几个新闻要素C、活泼生动 D、时、地、人、事、因要素俱全4、就“水门事件进行调查性报道,并引发强烈关注的报纸

2、是( B )A、纽约时报 B、华盛顿邮报 C、华尔街日报 D、费城问讯报5、“甲骨文是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中国商王朝的史官用刀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现行汉字的雏形,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这一段文字所采 用的表现手法是( B )A、描写 B、说明 C、对比 D、议论6、通讯名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所运用的结构形式是( B )A、倒金字塔结构 B、纵横式结合的结构 C、时间顺序结构 D、悬念式结构7、美国费城问讯报所刊发的系列报道法院的失序,属于( C )A、解释性报道 B、大特写 C、调查性报道 D、电讯8、新闻作品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表现手法是( D )A、描写

3、 B、议论 C、说明 D、叙述9、评析作品时,突破、超越所观察的事物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主要运用的是( D )A、立体思维 B、求异思维 C、理性思维 D、宏观思维10、下列著名记者中,主要以政治访问而闻名的是( B )A、穆青 B、法拉奇 C、柏生 D、郭玲春11、 评析新闻作品时,单纯依靠感性认识容易产生的弊端是( A )A、片面、肤浅 B、机械、僵硬 C、缺乏创新性 D、脱高生活实际12、新闻报道的本源是( C )A、众说 B、传闻 C、事实 D、故事13、下列作品中,属于工作通讯的是( B )A、祁连山北的旅行 B、*厘钱”精神 C、塞上行 D、春夜14、西方

4、新闻界之所以强调采用连续报道,主要是为了追求( C )A、接近性 B、可读性 C、时效性 D、重要性15、下列报道中,属于现场新闻的是( B )A、访“葡萄常” B、抢菜记 C、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D、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6、新闻语言的总体要求有( ABC )A、准确严谨 B、鲜明生动 C、简练明白 D、专业性强 E、诙谐幽默17、新闻作品研究坚持感性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应当防止的错误倾向有( CD )A、唯形论 B、唯心论 C、唯理论 D、经验论 E、意志论18、下列作品中,以记载重大史实为主要内容的有( BC )A、上海严寒 B、我

5、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C、日本签字投降D、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 E、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19、西方新闻界认为“硬新闻”的主要特点包括( BC )A、趣味性强 B、时效性强 C、重要性强 D、服务性强 E、语气生硬20、我们研究新闻作品时,必然具有主观性,这是因为( AB )A、这符合分析、研究思维活动发生的规律 B、不同的研究者必定受主体认知因素的制约C、研究者受新闻作品的制约 D、研究者个人能力有较大差异 E、研究者受新闻作品创作规律的影响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21、什么是新闻作品的新闻主题,对其分析时应该注意把握哪些因素?22、西方记者通常是怎样使用新闻背景材

6、料的?23、试举例说明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 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24、试论如何理解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的道理。25、试述“飞天”凌空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五、作品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3分)26、这是一篇诗化的经济观察随笔,请分析(一)本文使用了哪几种报道手法; (二)本文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答题要求:论点明确,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500字左右的评析短文,标题自拟。 春运:正在消失的记忆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叶伟民2012-01-19 绿皮车拖着复杂记忆,已在中国大地行驶了近60年,2012 年,将很有

7、可能是它们的最后一次服役春运。 梦想的方舟 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火车几乎是中国人唯一一的远行工具,5万公里的铁路像毛细血管般连通着空间人心。那时候的火车都是绿色的,源自计划经济时期对苏联忠诚的模仿,同时也是一种战时审美遗留,“绿皮车” 的称谓由此而来。 在1980年代的官方语境里,火车代表着希望和力量。这样的形象不时在小学课本、人民币、挂历或政治宣传画里得到强化,最终凝固成工业精神的象征和写照。挥汗如雨的司炉工是劳模的常见形象,伸出半个身子手搭凉棚远眺的火车司机也成为祖国开拓者的化身。就连时代的英雄-如欧阳海、 周云成和戴碧蓉等的事迹也与火车相关。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带来的新气象激发着每一个中

8、国人,包括作家王蒙。1980 年,他完成了首部意识流小说春之声.故事发生在春节前夕一辆绿皮闷罐子车上,主人公是一位访德归来的工程师岳之峰。车上的世界是文革后中国社会的缩影,有埋怨的妇女、自私的乘客、卑劣的盗贼,也有隐忍的老农、尽职的警察和上进的学生。个性也正在觉醒。当美国人保罗在绿皮车上饶有兴致地观察他的“火车中国”时,一位叫周云蓬的东北少年也独自踏上了人生的第一次旅程。他已经失明7年了,但仍心怀梦想。他拄着棍子,上了一辆开往天津的绿皮火车,在钢轮与铁轨撞击的隆隆声中喝了几口散装啤酒,感觉“世界就成了我哥们”。 但这个浪漫年代却易碎而短暂。随着经济大潮的快速兴起,理想在与现实的较量中最终败下阵

9、来。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随之盛行,开启了烦嚣而光怪陆离的下一个十年。 绿色在消失 无论从国家还是个人层面,封闭已经成为过去。新型生产方式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他们离开故土,涌进沿海繁荣的工厂,影响深远的“民工潮”由此发轫。每年春天,他们汇集南下,岁末回流,铁路则是其最主要的通行路径。 1980年,现在意义上的“春运” 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通讯稿上。1987年,历史上第一个春节民工返乡潮出现并迅速席卷全国,平均每天有70万人站着返乡。曾有记者数过人头,在一辆喘息前行的绿皮车里,平均30平方米的空间里竟塞了近300名农民工,他们顶着化肥袋,背靠背站着睡觉。 历史资料显示,1985年全国铁路营

10、业里程是5万多公里,而至1990年代末才增长1万多公里,人均不足一根烟长。但更致命的是车速,1990 年代中前期,绿皮车的平均不足50公里的时速,严重制约了蓬勃的工业物流和客运。 周云蓬至今仍记得在蜗牛般的绿皮车上吃过的苦头。那时候他已经大学毕业了,准备到云南流浪。那时候北京到昆明需要五十多个小时,他只坚持了一半就崩溃了。他蜷缩在车厢过道,任凭餐车和上完厕所的人踩着他的长发。 告别上一个十年的朦胧,1990 年代中国的主题是发展和追赶,而且做得相当成功。她以极短的时间摇身变为这颗星球上最受瞩目的经济明星。但问题也不少,例如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铁路运输业长期落后 于社会生产需求。 铁路变革

11、首先从“颜色”开始。缓慢而沉重的绿皮车被视作负累和瓶颈。1990 年代初,一种橘红色的25型客车面世,它定员更多,舒适安静,还带有空调,很快就在主干线上取代了绿皮车的地位。 硬件的成熟加剧了对速度的诉求。1997 年4月1日,中国铁路第一次大提速在京广、京沪、京哈三大干线进行,列车时速达到120公里以上。这一年广州铁路售票开始采用电脑客票系统,全国春运期间增设的临客也取消了棚代客列车。 绿色车消失的速度在21世纪初就已非常明显。几乎所有干线上已经不见了它们的踪影,只在少数支线和短途线路中仍保留。现在,北京的绿皮火车只剩下不足10对,运行在浙江铁路线上的绿皮车只剩下总客车量的十分之一,而南京、青

12、岛等城市则将彻底告别它们。 2000: 300 1997年后,中国铁路又经过了5次大提速,进入了高铁时代。2007年,第一辆“和谐号”在广深段下线,时速200公里,但仅仅3年后,国产新一代动车就以486公里时速刷新了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纪录。但这并非都是好事。对农民工来说,他们更关心火车票的价格。2010年 12月,成都到北京上海动车组票价发布,最高突破2000元。另一项调查显示,在上海400万农民工中,平均购票意愿只是“不超过300元”。 将消失的不只是绿皮车 绿皮车仍在不断减少,由此激发的供需矛盾让归途变得不那么平坦。 陪伴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绿皮车正加速驶向其历史归宿处,同时也幻化成一一

13、种记忆和情怀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近年来,当“京沪线”、 “济乌线”和“济哈线”等历史悠久的绿皮车相继停运时,总会引起强烈的不舍和怀念。火车迷和老乘客自发汇聚于车站,和列车合影,和乘务员合影,人们互相不认识,那一刻却有千言万语。 “动车化、高铁化已经成了中国铁路发展的趋势”, 上海铁路局一位人士说,“不仅是绿皮车,以后可能连空调列车也会消失了。” (全文略有删节)标题贴切、生动有力2分,无标题为0分,一般1分。(0-2分)本文各种文体混杂,其中比较明显的有三种文体:特稿、评论以及解释性报道(4分)本文的优点是可读性强,软性阅读中看到了 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铁路发展变迁。文章对这种变迁的描写不仅有宏观层面的介绍(举例说明,如铁路发展的速度、规模等等),也注重个人经验层面的挖掘(如周云蓬等人的故事),且这两方面结合得比较自然得体。(7分)不足之处是兴奋点过多, 比如春运、绿皮车、农民工等符号,经济发展与文化记忆等等,这些点本来都可以成为优势,但是作者没有很好地在一篇文章中驾驭和稳妥安置,使得文章显得散漫,庞杂,主题不集中。结构上有头重脚轻的毛病。(5 分)文章结构合理,文字流畅。(0-5分)(各要点需结合作品内容展开分析,根据程度酬情结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14年10月自考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及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梵尼兰)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