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名师联盟2020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文档编号:430712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名师联盟2020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南省名师联盟2020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02020 届湖南名师联盟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届湖南名师联盟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历历 史史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 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 3

2、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 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第卷卷 本卷共本卷共 2424 个小题,每小题个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4848 分。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 韩非子中“天

3、下”一词使用频 率最高,如“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这反映了当时 A. 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 B. 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C.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D. 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出现天下统一的趋势,许多思想家提出统 一天下的主张,“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表明国家统一已经是历史发展趋势,故 C 正确;材 料信息无法体现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排除 A;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但不能体 现“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排除 B; 材料反映了国家统一的趋势, 不能体现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

4、备, 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战国时期社 会发展的趋势分析解答。 2.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 秩序井然, 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稳固。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 兼并等事件频繁发生, 促使老子“小国寡民”,孔子“克己复礼”思想产生。先秦诸子的这种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 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 B. 先秦诸子的思想落伍 C. 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D. 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但此时战乱、兼并战争不断,体现了社会进步与付

5、出代价之间的矛盾,D 正确;A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老子、孔子思想存在保守的一面,并非“先秦诸子”思想落伍,排除 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多样性和复杂 性”,排除 C。 3.下图是根据相关数据整理而成的启蒙思想家国别分布图 。这说明启蒙运动 数据来源: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A. 远远超过欧洲范围 B. 与政治变革相促进 C. 鼓励民族独立运动 D. 因多元发展而兴盛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中柱状图信息,启蒙运动在 17 世纪中后期的影响主要在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 正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在 18 世纪中后期主要影响在法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6、,法国正在进行法 国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在 19 世纪中后期的影响主要在日本和俄国,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俄国进行 农奴制改革,据此我们可以得知,启蒙运动的传播与政治变革相互促进,故选 B 项;柱状图主要反映了在 不同的时间段,启蒙思想家的分布有所不同,并不是强调启蒙运动波及的范围是否超出了欧洲,排除 A 项;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鼓励民族独立运动,这与柱状图中启蒙思想家的地域分布没有关系,排除 C 项;柱状图主要反映了在不同的时间段,启蒙思想家的分布有所不同,并不在于因多元发展而兴盛,排除 D 项。 4.根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线索,示意图中的“?”应是 A. 郡国并行 B. 刺史

7、 C. 中外朝 D. 金瓶掣签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中“设立丞相”“废除丞相”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结合所学 可知,西汉通过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 C 项正确;郡国并行是汉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 料主旨无关,排除 A 项;刺史的作用是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加强皇权的主旨不符,排除 B 项; 金瓶掣签是清朝推行的,故排除 D 项。 5.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家父(家庭首领)对隶属于他的后裔的财产和生命拥有绝对支配权。处在绝对家 父权之下的家子,能够和家父一样自由地投票和担任行政官员。这表明当时罗马 A. 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重视法律程序运用

8、C. 公法与私法有兼容的一面 D. 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答案】C 【详解】“家父(家庭首领)对隶属于他的后裔的财产和生命拥有绝对支配权。处在绝对家父权之下的家 子,能够和家父一样自由地投票和担任行政官员”表明当时罗马公法与私法有兼容的一面,故 C 正确;实 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重视法律程序运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AB。材料显示的是奴隶社会,民主共 和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D 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家父(家庭首领)对隶属于他的后裔的财产和生命拥有绝对支 配权。处在绝对家父权之下的家子,能够和家父一样自由地投票和担任行政官员”。本题为中档题,考查 罗马法,所蕴涵的人

9、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永恒的价值。 6.下表是德国统一后,帝国议会通过的一些社会保障方面的法案。 年代 法案 主要内容 1883 年 疾病保险法 保险费由雇主承担, 赔付金额按照法律规定, 包括免费医疗护理、 现金抚恤、死亡丧葬等。 1884 年 意外事故保险法 保险费的 2/3 由个人承担, 仅占每天工资的 1.5%, 1/3 由雇主支 付。保险包括免费医疗、医疗护理、死亡丧界、病中休养等。 1889 年 通过的老年和残废保险 法 保险费由雇主和雇员各承担一半,年满 70 岁即可享受老年赡养 费。 上表反映了德国 A. 专制体制的完善 B. 社会保障体系臻于完善 C. 社会管理进步

10、 D. 帝国议会独掌立法大权 【答案】C 【详解】德国统一后,帝国议会通过疾病保险法 意外事故保险法 老年和残废保险法 ,说明德国 的社会管理不断完善,故 C 正确;表格信息反映的是社会保障问题,无法体现专制体制问题,排除 A;社会 保障体系臻于完善是在二战后,故 B 项错误;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掌握立法权,故 D 错误。 7.1937 年 5 月至 6 月召开的共产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和党的白区工作会议,对党的历史尤其是国共两党合作 的历史进行了回顾,深刻指出大革命的历史表明:“当资产阶级追随着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的时候,革命 是如何地前进了;及至无产阶级(由共产党负责)在政治上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尾巴

11、的时候,革命又是如何 地遭到了失败”,突出强调了“我们的领导责任”。会议论述主题是 A. 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和策略 B. 中国资产阶级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贡献 C. 国共两党必须坚持团结领导民族战争的原则 D.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根本利益分歧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1937 年 5 月至 6 月”“及至无产阶级(由共产党负责)在政治上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尾 巴的时候,革命又是如何地遭到了失败”可知是对国共合作的总结,讨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和策略 问题,故 A 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资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贡献,故 B 项错误。国共团结领导民族战争的原 则只是属于统一战线的

12、原则的一部分,故 C 项错误。材料不是强调两党利益的分歧,而是强调合作的重要 性,故 D 项错误。 8.二月革命后,列宁动身回国,他在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中写道:“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 后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但“有可能使俄国革命变成全世界 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级阶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落后”的俄国仍然是封建农奴制国家 B. “落后”使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取得胜利 C. 列宁基于国情对俄国革命有了正确定位 D. 二月革命揭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序幕” 【答案】C 【详解】由材料“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社会主义不可能

13、立刻直接取得胜利”等信息可知,列宁对 于俄国的基本国情有着准确的认知,对于革命的进程也有着准确的定位,故选 C。俄国在 1861 年农奴制改 革后,尽管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它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故 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俄 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有可能使俄国革命变成全世界 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是列宁在二月革命后对未来革命的期许, 不是针对二月革命进行的意义总结, 排除 D。 9.我国 1982 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 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

14、利。2004 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 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 A. 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C. 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D. 仅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 【答案】B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 1982 年宪法作出规定、到 2004 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来看,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正在日益完善。故答案 为 B 项。材料信息的侧重点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是法律制度建设,排除 A 项;改革开放后我国公民的社会 福利水平在不断提高,排除 C 项;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社会,并非仅仅针对弱势群体,

15、排除 D 项。 10.2001 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其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发展成员国在政治、经 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等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 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表明该组织 A. 体现了新时期我国多国结盟的外交政策 B. 属于新世纪冷战思维的产物 C. 主要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D. 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合作组织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上海合作组织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 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

16、推动建立公正 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是不结盟;B 选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体现了“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 样文明, 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 建立了新的安全观, 摒弃了以意识形态划界的冷战思维; C 选项错误, 材料并未体现上合组织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目的。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11.苏联解体以后, 科索沃危机使南斯拉夫成为大国关系的试金石: 德国企图从这里迈出实现“德国的欧洲” 的战略目标的第一步;法国希望使它变为用西欧联盟取代北约组织的试验场;美国决心用它证明自己对欧 洲的指

17、挥棒并没有脱手而去;英国打算通过它拉拢美国,牵制法、德。这反映了冷战后 A. 欧洲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进程加速 B. 美国加紧争夺全球霸权 C. 西方主要国家对欧洲主导权的争夺 D. 资本主义阵营矛盾激化 【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中“德国企图从这里迈出实现德国的欧洲的战略目标的第一步”、“法国希望使它 变为用西欧联盟取代北约组织的试验场”、“美国决心用它证明自己对欧洲的指挥棒并没有脱手而去”等 信息可知,这都体现了西方大国对欧洲领导权的重视,体现了其争夺欧洲事务话语权和主导权的意图,因 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西方大国对科索沃战争的看法及对欧洲领导权的重视,并 未涉及

18、欧洲一体化进程;B选项只体现了美国,并未完整地反映材料主旨;D选项中“矛盾激化”一词表述 绝对,与史实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C选项。 12.明朝规定“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清初规定“今后凡有 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此类法规 A. 明清两朝任何时期都得到了严格执行 B. 禁绝了包括外贸在内的一切对外交往 C. 断送了自汉唐以来中国造船业的发展 D. 滞缓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 【答案】D 【详解】题干中提及的是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不利于中外正常交往和学习外来先进技术和文化,故 选 D 项;A 项中“任何时期”不妥,

19、例如“隆庆开关”就有有限的开放,排除 A 项;B 项中“禁绝”太绝对, 应该是限制,排除 B 项;断送一词不妥,大船等远洋船只受影响,但内河船只技术还是有继承和发展的, 排除 C 项。 13.美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说,16 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各种瘟疫和传染病带 到美洲,在殖民者到达美洲后的一个世纪,当地人口减少了 95%,仅在墨西哥,人口就锐减了 3500 万。美 洲人口的锐减 A. 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建立殖民统治 B. 导致美洲纳入到世界市场 C. 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D. 促使东方迅速从属于西方 【答案】A 【详解】材料表达的中心思想是 16 世纪洲殖民者入侵美

20、洲导致人口锐减,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导致了美洲国家长期落后和贫困,人口锐减促进非洲人口逐渐流向美洲地区,减轻了原住民的抵抗,客观 上有利于殖民统治的建立,故选 A 项;新航路的开辟使美洲融入到世界市场之中,而不是人口的减少,故 排除 B 项:促进欧洲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是早期的殖民扩张,故排除 C 项;东方从属于西方是在工业 革命之后,故排除 D项。 14.据统计,在 1850 到 1857 年间,德国(普鲁士)共成立了 94 家工业股份公司,其中铁路、采矿、冶金股 份公司 59 家,占工业资本总额 81.6%;纺织工业股份公司仅有 10 家,占投资总额9%。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

21、 走上了垄断资本主义道路 B. 农、轻、重比例的失调 C. 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 D. 已经完成了国家工业化 【答案】C 【详解】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 A 项;题意没有反映当时普 鲁士农业的投资情况,不能说明农、轻、重比例失调,故排除 B 项;根据“德国(普鲁士)共成立了 94 家 工业股份公司”可知公司开始成为当时普鲁士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体现了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故选 C项;已经完成国家工业化的说法题意没有体现,故排除 D 项。 15.下表是民国初年工人罢工的数据统计表,据此推论准确的是 时间 平均每年罢工次数 罢工主要诉求 1912 年至 1

22、915 年 12 月 13.3 次 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 件 1916 年 1919 年 5 月 22.2 次 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政府卖国、抵 制日货 A. 中国无产阶级以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B. 中日民族矛盾己经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 袁世凯复辟帝制激起工人阶级强烈反抗 D. 无产阶级成长为民主革命转型创造条件 【答案】D 【详解】表格信息可知工人阶级的力量在壮大,罢工主要诉求从经济要求转向政治要求,说明工人阶级的 觉悟提高,已开始由自在阶段向自为阶段转变,无产阶级的成长为五四运动,为中共成立,为民主革命由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型准备了阶级条件,故 D项符合题意;1

23、919 年五四运动标志中国无产 阶级以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故 A不符合题意;1935 年华北事变说明中日民族矛盾己经上升为社会主要 矛盾,时间不符合,故 B 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袁世凯复辟帝制激起工人阶级强烈反抗,故 C 不符合题 意。 16.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附: 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 重),据此可知 A. 居民生活水平降低 B. 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C 社会缺乏福利保障 D. 粮食生产呈下降趋势 【答案】B 【详解】题干中的曲线图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即食品支出总额 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这反

24、映了城乡居民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满足温饱到社会生活多样化, 即社会经济的活力逐步增强,故选 B 项;食品支出减少不代表居民生活的降低,且“居民生活水平降低” 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 A 项;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社会福利逐年在增加,排除 C 项;中国的粮食生 产一直呈增长趋势,并没有下降,排除 D 项。 17.从 19901996 年,美国信息业的销售额增长达到 8600 亿美元。微软、英特尔等已经取代了三大汽车公 司当年的地位。1996 年,美国出口计算机系统设计、商用软件和程序编制等高科技服务就达 48 亿美元。据 此分析,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 A. 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25、B. 高新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C. 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经济政策 D. 放弃传统经济产业,加大新技术投资 【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美国信息业的销售额增长达到 8600 亿美元”“美国出口计算机系统设计、商用软件和 程序编制等高科技服务就达 48 亿美元”来看,高新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故答案为 B 项。A 项美国 经济在 20 世纪 50 年代进入“黄金时代”,排除;C 项克里顿在 80 年代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经济 政策,排除;D 放弃传统经济产业说法错误,排除。 18.赫鲁晓夫时期,苏联 1/3 产品属于军事装备,绝大部分基本建设投资都在发展重工业,勃列日涅夫时

26、期, 苏联的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 1/3。据此可知,两人的改革都 A. 使苏联军事力量与美国并驾齐驱 B. 使苏联轻工业得到根本改善 C. 对斯大林模式没有任何冲击 D. 没有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 【答案】D 【详解】材料表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工业,两人的改革没有 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故 D 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军事力量与美国并驾齐驱,排除 A;赫鲁晓夫和 勃列日涅夫都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工业,无法使轻工业得到根本改善,排除 B;赫鲁晓夫 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D 错误。 19.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至今,几近

27、“零关税”的贸易便利极大地推动了三国间贸易的发展。但进入 2017 年 以来,美国不断声称该协议使得企业从美国向墨西哥迁移更加容易,导致美国工人失业而威胁退出。下面 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 贸易自由化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B. 墨西哥是该贸易区的最大受益者 C. 美加墨三国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D. 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合作面临挑战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但进入 2017 年以来,美国不断声称该协议使得企业从美国向墨西哥迁移更加容易,导 致美国工人失业而威胁退出。”可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威胁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即区域性经济 组织的合作面临挑战。故答案为 D 项;A 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

28、排除。美国是最大受益者,排除 B 项;美 加墨三国经济水平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排除 C。 20.徽班初入京时,唱白纯用方言乡语,仅五十一多年,许多艺人“念字口音皆北京化了。”他们还根据百 姓兴趣编了三十六本连台轴子“三国戏”,广受欢迎。这些都促成了京剧的形成。这表明京剧形成过程中 ( ) A. 满足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B. 实现了社会教化的功能 C. 融合了其他剧种的特长 D. 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答案】D 【详解】根据“念字口音皆北京化了”、“根据百姓兴趣编了三十六本连台轴子三国戏”可知徽班在 发展的过程中适应了当地居民百姓的兴趣和需要,促成了京剧的形成,故 D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反映的

29、是 徽班满足了百姓的需要,而非统治阶级,排除 A 项;材料内容没有反应京剧的社会教化功能,排除 B 项; 京剧的形成是迎合了百姓的需要,没有体现融合其他剧种的内容,排除 C 项。 21.美国“高科技”革命爆发后,学者一般把由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向以知识产业为主的经济转 变的过程,称之为“非工业化”,如图所示 由此可知“非工业化” A. 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 表明政府干预经济缺乏力度 C. 意味着实体经济相对削弱 D. 使世界经济处在深刻调整中 【答案】C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业的比重大于实体经济总和,故选择 C 选项;非工业化只 是将在第一、第二产业的重心

30、转向经济产业,并不会导致国民经济失调,故排除 A 选项;政府干预经济是 对国民经济总体管理,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干预力度减少,故排除 B 选项;非工业化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更 快调整好,故排除 D选项。 22.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 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发生这一变化 主要是为了 A. 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 B. 争取大多数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 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 D. 增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实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

31、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 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调动 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反映了增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实力的主要目的,故 D 正确。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 要求,是为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 A 排除。争取大多数农民对革命的支持,不能说明土地分配的 标准的变化,故 B 排除。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显然不是主要目的,故 C 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国共的十年对峙 土地革命 【名师点睛】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废 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32、的革命。1931 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 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 的胜利。 23.叶圣陶在昆曲中提到“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 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作者意在强调 A. 戏词追求典雅深奥 B. 内容应贴近百姓生活 C. 用现代的方式演绎 D. 昆曲为士大夫服务 【答案】B 【详解】通过题干可知,叶圣陶主要强调昆曲

33、的高雅,以至于普通老百姓听不明白,这就从侧面强调昆曲 的内容应该为百姓服务,故选 B 项;题干提及了昆曲的高雅,但这不是题干的主要着重点,排除 A 项;题 干没有提及昆曲用何种方式表演才能被老百姓所接受,排除 C 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叶圣陶在强调昆曲 应该为老百姓服务,而不是为士大夫服务,排除 D 项。 24.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是 1932 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市举行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二战后不断增加,80 年代以来,全世界有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单独或轮流举办过各种名目繁多的国际电影节 300 多个。这表 明电影 A. 发源于意大利威尼斯 B. 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C. 有利于加强

34、世界各地联系 D. 成为影响最大的媒体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电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电影节日趋国际化,加 强了世界的联系,故 C 项正确;1895 年世界上第一部电影诞生于法国巴黎,而不是意大利的威尼斯,故 A 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电影产生的背景是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经济全球 化只是推动了电影业的发展,故 B 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电影只是当今众多传播媒体工具之一,“影响 最大”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D 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第第 IIII 卷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

35、分,共计 5252 分。第分。第 2525 题、第题、第 2626 题为必考题,第题为必考题,第 2525 题题 2525 分,分, 第第 2626 题题 1212 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727 题题 第第 2929 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 1515 分,考分,考 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贸之路,它沟通了旧大陆上兴起的诸种文明。 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从秦汉到

36、 明清绵延不绝,与印度、波斯等古代诸帝国,通过不断地扩张、征服,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 合的全球化进程的到来。在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发展中,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 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如族群的迁徒、多民族的融合、各种宗教的传播、艺术的相互影响、物 种与技术的交换、风俗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等,都是经过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动带来的结果。 摘编自王永平全球史视野下的古代丝绸之路等 材料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明晰和相应举措的出台,国内外将“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战 后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的说法也日益增多。国内媒体多从经济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倡 议的实

37、施会产生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西方学者和媒体则多从政治与安 全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国际力量中心转移背景下,中国经营势力范围、争夺地区主导权 的政治安全战略。 “一带一路”倡议首先是共同发展的战略,不针对第三方,不经营势力范围。相比之下,马歇尔计划 则在援助中附加了诸多不平等条件,获得干预西欧各国内部经济政策的有力手段。与马歇尔计划相比,“一 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仅需要应对沿线国家多样化的利益诉求, 还面临诸多域外因素的干扰。 “一带一路” 倡议已经获得沿线各国政府层面的积极表态,但在学者和民众层面认知度并不高。 摘编自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

3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特征,并从全球视野的角度说明古代丝绸 之路开通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答案】 (1)特征:古代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往长久不衰;互动贯穿于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始终。意 义:加强了中国与欧亚非等国家的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 整合;丝绸之路的开通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互动促进了全球文明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是一部人类文 明交往与联系的全球史。 (2)同

39、:两者都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两者在不同时期都扩大了倡议国在国际上的政治 经济影响力。 异:“一带一路”倡议国以共同发展为根本属性,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以务实合作为导向;马歇尔计划是 一项政治与安全战略,美国通过附加条件的援助,开始了与苏联的冷战进程。 (3)问题:沿线国家充满多样性和异质性,对中国具有不同的认知,经济、政治和安全风险大;面临的国 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学者和民众层面认知度较低。方法:宣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 精神;通过各种国际研讨会、中外联合课题研究等形式增加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加快推进框 架下的具体合作,用实际合作成果向外部世界展示其共同

40、发展的根本属性。 【分析】本题结合热点考察古今丝绸之路,既有横向对比,又有纵向对比。第一问中的特征和第二问中的 异同点结合材料基本可以解答。第三问更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开放性试题特征。 【详解】 (1)第一小问,古代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特征:从“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 的交流更趋频繁。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从秦汉到明清绵延不绝”可以得出古代丝绸之路多 元文明交往长久不衰的特征;从“在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发展中,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 人类与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可知丝绸之路互动贯穿于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始终的特征。 第一问中的第二小问,从全球

41、视野的角度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从“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 贸之路”可知古代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欧亚非等国家的往来;从“沟通了旧大陆上兴起的诸种文明”可知古 代丝绸之路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从“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可知古代丝绸之路有利于世界走向联 合;从“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可知扩大人们的交 流范围;从“经过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动”可知丝绸之路促进全球文明的进步,是人类文明交往的典范。 (2)相同点: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会产生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和 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复苏和

42、地区一体化;从“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国际力量中心转 移背景下,中国经营势力范围、争夺地区主导权的政治安全战略和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都在不同时期都扩 大了倡议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影响力。 不同点:从“倡议首先是共同发展的战略,不针对第三方,不经营势力范围”可知“一带一路”以共同发展为 根本属性,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以务实合作为导向;从“马歇尔计划则在援助中附加了诸多不平等条件,获 得干预西欧各国内部经济政策的有力手段”可知马歇尔计划是一项政治与安全战略,美国通过附加条件的援 助,开始了与苏联的冷战进程。 (3) 从“西方学者和媒体则多从政治与安全视角出发”可知西方学者和民众认知度较低;从“需要应对沿线

43、国 家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可知沿线国家充满多样性和异质性,对中国具有不同的认知,经济、政治和安全风险 大;从“面临诸多域外因素的干扰”可知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 解决方法:通过各种国际研讨会、中外联合课题研究等形式增加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宣扬中 国古代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加快推进框架下的具体合作,用实际合作成果向外部世界展 示其共同发展的根本属性。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联 美国 斯大林的“安全带”政策阶段(1945 年至 1955 年) 杜鲁门政府对苏联遏制阶段(1945 年 9 月 至 1960 年) 赫鲁晓夫制定出同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

44、”政 策阶段(1955 年至 1964 年) 肯尼迪对苏联推行和平战略政策阶段 (1960 年至 1969 年) 勃列日涅夫对美由“缓和”政策阶段进入正式执行积 极进攻战略(20 世纪 60 年代末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 尼克松政府的“联系论”均势外交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 戈尔巴乔夫积极调整与美国关系的缓解阶段(1985 年 至 1991 年) 里根实施“星球大战”计划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 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美苏在

45、激烈的争霸进程中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及时调整外交政策。 阐述:二战结束后,虽然由于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两国四十多年的冷战状态,但 两相对比可以发现,苏联与美国对彼此的政策在每个阶段的大体基调是一致的,或者合纵连横,或者以强 对强,一国的政策取向往往影响着另一国的政策选择。然而美苏两国在激烈的对抗中通常考虑到各自国家 的利益及核武器的相互制衡,及时调整对外政策。总体来说,美苏之间政策互动的总体特征是美攻苏守; 在决定美苏关系的基本状态方面,美国始终占据相对强势和主导的地位。 【详解】材料反映了二战后美苏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把这些对外政策放到具体历史背景 中去考虑,

46、找出其中内在关联性,概括出观点论题进行论证。从材料整体方面去把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对外政策的调整最终都是为了实现自己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调整的根本出发点。 而从另一方面,美苏两大国对外政策的调整都受到自身国家实力的变化,如勃列日涅夫对美由“缓和”政 策阶段进入正式执行积极进攻战略(20 世纪 60 年代末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 而几乎同一时期尼克松政府的 “联系论”均势外交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所以国家实力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曾尝试推行农村土地改革。利用在江西等省进行“剿匪”的契机, 国民

47、政府制订了以“业权发还原主、农民得有田耕”为原则的土地改革政策,试图通过兼顾地主和农民双 方的利益,维护社会基层稳定,对抗和“围剿”中共。1932 年 10 月 6 目,国民政府颁布了剿匪区内各省 农村土地处理条例 ,训令豫、鄂、皖各省政府“凡经赤匪实行分田之县或乡镇,于收复后处理土地及其它 不动产所有权之纠纷,及办理一切善后事宜,得设农村兴复委员会”,并规定该委员会“处理被匪分散之 田地及其他不动产所引起之纠纷,一律以发还原主、确定其所有权为原则”。而乡镇公有荒地则由农村兴 复委员会管理,按计口授田标准分给农户。此外,该条例还在减免田租、农业借贷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 但是,国民政府完全否定共

48、产党的土改办法,坚决反对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计口分田、废除土地私有制。蒋 介石曾明确表态,坚决反对效法中共“打土豪分田地”式的土地改革,提出“今日中国之土地不患地 主把持土地经营及整理问题,实更急于分配问题关于土地分配,自应特辟和平途径,以渐进于耕 者有其田”。 摘编自费钦涵南家国民政府渐进式土地改革放策的形成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农村土地改革的背景。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的土地改革政策。 【答案】 (1)背景:国共政权对峙,国民党统治面临威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壮大;中共在根据地 开展土地革命,得到了农民的大力拥护。 (2)评析

49、: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其统治;未能真正触及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反对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中共式的土地改革,不能改变国民政府最终覆灭的历史 命运。 【详解】 (1)背景:根据“对抗和围剿中共”得出国共政权对峙,国民党统治面临威胁;根据所学可 知,20 世纪 30 年代,中共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壮大的影响;根据“凡经赤匪实行分田之县或乡镇” 得出中共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得到了农民的大力拥护。 (2)评析:根据“试图通过兼顾地主和农民双方的利益,维护社会基层稳定”得出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地主 与农民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其统治;根据“坚决反对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计口分田、废除土地私有制”得出 未能真正触及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根据“坚决反对效法中共打土豪分田地 式的土地改革”得出反对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中共式的土地改革,不能改变国民政府最终覆灭的历史命运。 28.【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 世纪末以来,围绕着巴勒斯坦地区的归属问题,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冲突不断,1947 年,第二 届联合国大会以微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湖南省名师联盟2020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为本站会员(cbx170117)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