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课件1.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342473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课件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课件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课件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课件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课件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分析(1)一、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编写的背景及其基本特点(一)背景 1新时代发展的需要。2适应世界教科书发展潮流的需要。3改变传统教科书不足的需要。(二)基本特点 1构建了新的主题式初中历史教科书体系主题式初中历史教科书体系。2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3倡导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方式。4注重吸收历史学术界前沿的最新成果学术界前沿的最新成果。5图文并茂,可读性强。6构建了历史教材的系列化工程。二、七年级上册概况及主要特点 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中国古代史有九大学习主题,前七个主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主要特征基本上相一

2、致,组成为七个单元;第八、第九两个主题为“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部分,分别归至各自相关的单元中。北师大版教科书将这七个单元分布在两册书中,由此构成上册为四个单元,下册为三个单元。下面将七年级上册内容的主要特点、重点、难点做一介绍,说明初中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应达到的最低标准,并对学术的动态和教学建议做一简要的阐述,以供教师参考。第一册分为四个单元,内容涉及自远古到南北朝的历史,贯穿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的基本线索,力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本册全书共25课,其中,21课为常规课,4课为学习与探究课。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第一单元的特点 时段:时段:从早期人类约1

3、70万年至距今约4000多年前。特点: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叙述了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炎、黄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二)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内容标准:(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

4、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史实的区别。本单元下设4课: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正文有三目,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北京人是重点。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正文有三目: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及大汶口原始居民。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重点,农耕文化的特征是难点。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正文也是三目:炎帝与黄帝、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炎帝与黄帝是重点,“禅让”是难点。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是一堂学习与探究课。(三)第一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以为什么以“中华文明起源来概括?中华文明起源来概括?”而不以而不以“原始社原始社会会”“”“旧石器时代旧石器

5、时代”“”“远古时代远古时代”来命题?来命题?(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说明今日文明是古老文明的延续,以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2)强调人性化。以祖先创造的实际成果入手(如用火,种植粟、稻,房屋),有利于直接感受祖先对后人的恩泽,较“母系氏族繁荣期”为好。(3)强调贴近生活。“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专业用语太难,而“中华文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4)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由于采取主题单元式安排教材,同一个单元内应相互照应。以“中华文明起源”能概括四课内容。2谁是中华大地最远古的人类?谁是中华大地最远古的人类?目前一致公认的是元谋人。另有重庆的巫山人(240万18

6、0万年前)、山西的西侯度文化(180万年前)。3农耕文化有什么特征?农耕文化有什么特征?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两种不同文明,存在着互补性。农耕文明起源于母系氏族繁荣期,是指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农耕技术、石器、陶器生产,定居方式、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内容)。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均属农耕文明阶段。“聚落”一词与以往称为“氏族”不同。“聚落”就是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氏族”又称“氏族公社”,是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集团)。聚落从地域意义上说,它应包含着很多氏族,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可能是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的一个大公社、一个大的聚落。半坡聚落与河

7、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共性是: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属母系氏族阶段;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相异之处是:地理环境不同;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农作物不同;陶器制作的风格不同。因此,我们常认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4为什么把黄帝称作为为什么把黄帝称作为“人文始祖人文始祖”?(1)他战胜蚩尤,促进了各族的相互融合,为华夏族奠定了基础。(2)中华文明中的很多创造发明

8、都归结于他的功劳,如衣车等,为华夏族奠定了物质基础。(3)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象征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黄帝又成了中华精神文明的象征。(4)他的品德、才能、功绩为后人所称颂、崇敬,在中华民族有崇高威望,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人文始祖”。5如何理解如何理解“传说传说”与与“史实史实”?古人无区别,近代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区别。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说”。炎帝和黄帝(反映中华民族雏形的形成)尧舜的“禅让”(国家萌芽的出现)大禹治水和夏朝(国家的产生),都是传说时代。6什么是什么是“学习与探究学习与探究”活动课?活动课?活动课是以学生的生活和体验为核心而设计

9、的、有一定实践性的一种课程。这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整个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课是全书的第一课,更有其特殊意义。本课展现了四幅彩陶图片(陕西黄陵出土的“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要求学生用最传统最基本的眼看、耳听、手记的方法,去直观感知彩陶文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比如:从“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处中可见,孩童头像造型生动逼真,笑容可掬,双唇微启,想像他在期待着什么?憧憬着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给人以各种遐想;从它的用处看,可能是贮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说明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已趋成熟。“小口尖底瓶”

10、是个汲水器,从大腹、尖底形状看,也可说明人类早期已掌握了最原始的自动的汲水原理。“舞蹈纹彩陶盆”从其三组舞蹈图形看,可见我国先民的生活情景:手拉手翩翩起舞,轻松自如。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庆功,有人说是崇拜图腾,也有人认为在祈求人口繁殖。总之,这幅彩图是散发着先民的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佳作。“人面鱼纹彩陶盆”是盛物、盛水的器具。两组图案,用三角、圈点表示鱼头,斜长三角表示鱼身,交叉斜线代表鱼鳞,寥寥数笔,画出了生动的形态;人面鱼纹图案又以十分夸张的手法构思了悠然自得的神态,表现了人与鱼的关系。有人认为是一种鱼猎的巫术,表示捕鱼的愿望;有人认为是图腾崇拜;有人认为有从鱼到人的意思。(四)第一单元的教学

11、建议 1因本单元涉及较多的各类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在能力上不应做过高要求,达到标准要求的“了解”“知道”“简述”第一层次即可。2由于课文内容“少而精”,给教师的讲课留有余地,因而教师可按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还可以注入一些学术研究的新成果。3在教学方法上,可按常规讲课,最省事;也可按课文顺序逐项讲课,但无新意,最容易穿新鞋,走老路;建议最好能讲成探索性课型,如:讲解第1课的重点内容时,可从北京人的生存年代、体质特征、生产特征、生活特征,之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想像北京人一天的生活”甚至问“北京人喝过开水吗?”“想像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衣食住行?”以引起求异思维的发

12、展,激励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证据,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起学习的兴趣。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分析(3)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一)第三单元的特点 时段:时段:从公元前221前220年。特点:特点:本单元是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统治者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文化科技高度繁荣,对外交往频繁,是当时世界文明最为辉煌的国家之一。(二)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标准:(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

13、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建立的意义。(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知道陈胜、吴广起义。(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5)了解)了解“四大发明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贡献。(6)知道华佗、张仲景和)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

14、。等名医名著。(7)知道)知道九章算术九章算术,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古代的数学成就。(8)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9)说出)说出史记史记、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的作者和体例。(10)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共有七课: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下设“秦王扫六合”、陈胜吴广起义、楚汉战争三目,重点是“秦王扫六合”及其意义。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

15、措施”,废分封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三目,重点是废分封立郡县。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下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三个子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是重点。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下设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三个子目,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重点。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第18课“昌盛的文化”两课反映了秦汉时期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情况。因此,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九章算术,以及佛教东来和道教兴起、司马迁与史记都是重点。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是一堂探究课。(三)第三单元要说

16、明的几个问题 1对于对于“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主题的说明:主题的说明:“大一统的秦汉帝国”这一主题只是对历史做客观的描述。为什么叫“大一统”?这就是要表明由原来分散的六国联合成一个整体了,由“分”统归于“一”的意思。具体地说,就是在全中国范围内,由一个政权把各个部分联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体。这里,课文对于国家的性质也没有做特定的专指,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是只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而且在叙述中也不刻意去表彰“伟大”,也不提某某是“反动”,只是力求平实、公允和超然,让历史说话,不做个人过多主观的评论。因此,在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来叙述本

17、主题下每一课的内容。秦汉时期的大一统特点。秦汉时期的大一统特点。(1)统一是战国以来的大势所趋。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各族之部联系的密切,各民族逐渐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当巩固的共同体。(2)秦自商鞅变法后越来越强大,最后担当起统一的大任。(3)统一由部分开始,逐渐形成联合体。以后由部分到整体,联合体发展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广,治理越来越有效,统一之后越来越发展,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越来越明显,最后成为中国文明的象征。统一的意义。统一的意义。(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开创了新的统一 格局。(2)从此,统一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成了中国文明史

18、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所做出的重要贡献。(3)秦统一后推行的各项措施,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奠定了我国长期统一的基础,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4)修长城等古代工程,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呈现了古代文化的成就。4国家统一与农民起义的关系。国家统一与农民起义的关系。(1)文明时代同样存在着矛盾与对抗,随着国家的建立,阶级对立也就越来越明显。(2)文明时代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国君”与“人民”之间的对抗与冲突。(3)秦朝的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5统一国家与中外交流的关系。统一国家与中外交流的关系。(1)统一国家的出现必然要求扩大对外联系;(2)秦汉

19、时期是对外联系较发达的时期;(3)对外联系的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出于政治动机,如张骞、班超通西域;二是为了商业往来,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三是出于宗教原因,如佛教的东来,及以后的法显、玄奘、鉴真等活动。6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1)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是什么?看他较前人有什么新的发展;看他能否顺应统一的潮流;看他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要对人物做出全面评价,既看优点,又说不足、缺点。(2)对秦始皇、汉武帝的评价:对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功大于过,过大于功,有大功也有大过)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雄

20、才大略,好大喜功)比较异同:比较异同:同:同:目的相同,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封建统治。结果相同,达到预期效果,巩固统治。异:异:政策、措施方面有差异。(3)对焚书坑儒的评价:认为它反对倒退,有“厚今薄古”的进步意义。认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野蛮的反动行为。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但手段与影响极坏。师大版只说了事实,为师生留有余地。(4)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评价:认为它只许儒家存在,禁绝其他学说,是极端错误的。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是专制主义的表现,是唯心主义的代表作。诸子学说皆充秘府,百端之学存而不废,并未禁绝诸子学说,只是不让在公众场合进行宣传,不应过分夸大罢黜百

21、家。认为从大一统政治目的出发,突出儒家主导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无可非议。认为这一思想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是一件大好事。师大版只是客观叙述: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5)对秦末农民战争的评价:第一,对性质的评价:有人认为是反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的;有人认为是反对暴君和污吏的,并没有反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有人认为不仅不反对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而是它们的“修理工”。第二,对其作用的评价:有人认为没有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而造成了严重破坏;有人认为推动了发展,迫使新王朝做出让步;有人认为起义迫使农民逃跑到边远地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有人认为推动了汉初封建秩序

22、的恢复,为生产发展创造了条件。北师大版: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四)教学方法的建议 1综合性强是本单元的特点。如把秦的兴与亡合在一起,把秦与汉开拓西域连在一起,把西汉与东汉出使西域连在一起,把秦汉时期科技、文化综合在一起,把秦始皇与汉武帝合在一起,等等,既体现了基础性,又实现了综合性。2为教师留有余地,如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3本单元在全书有着重要的地位,历史课程标准在本册教科书中只提出了两个最高层次的要求:“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探讨”与“评

23、价”都属最高层次,而且都在本单元内,应该很好地利用。由此,教学方法可用常规的,也可以逾越,更可以采取自主的探索方式。如评价秦皇汉武,如探讨统一的意义,还可以请大家一起探索“我国历史上各地区对国家的贡献”,意在鼓励西部地区为国家做出贡献。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分析(3)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历史主线、设计思路与单元导言历史主线、设计思路与单元导言 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外国列强的侵略带给中国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下长期高度发展同时又不易变化的自给

24、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和君主专制体制以猛烈的冲击,迫使中国社会逐步摆脱封建王朝循环更替的发展模式,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的方向缓慢迈进。古老的中国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迈进,应该说这是中国历史的巨大进步。近代化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的。近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追求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历程,这一过程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过程相互伴随、相互促进。但是,它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史相比,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在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背景进行的,因此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从洋务派为富国强兵、以图自救而

25、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开始,经康梁维新派发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继而孙中山领导开创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到新文化运动掀起对封建思想文化批判的思想解放运动,呈现出明显的层层推进、急速深入的历史特征,即从最初学习西方的军工、民用生产技术,到追求政治体制的变革,到思想文化领域的自觉性革命。这是一个持续的、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的过程,这已成为目前史学界的一个共识。教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的高度来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第第6课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近代工业的兴起 内容标准:(1)列举洋务派为)列举洋务派为

26、“求强求强”“”“求富求富”而创办的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等在中国出现的史)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实。(3)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4)知道詹天佑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知道詹天佑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物及其成就。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其一,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其实课程标准已经有所限定“列举洋务派为“求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

27、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来讲,则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近代工业的兴起”的编排角度即可看出。其二,新式交通通讯工具的问题。新式交通的兴起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影响至远且巨,它既是近代化进程的表现,又是这一进程的推进力量,在这方面的变化尤以轮船、火车、电报最具代表性。第三,张謇作为一位清末的科举状元,能勇于退出官场转而兴办实业,既是其实业救国、振兴民族经济的爱国心使然,也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可以说,张謇的这种变化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其创办实业的经历又成为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第第7课课 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运

28、动 内容标准:(1)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2)知道)知道“百日维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严复“警世洪钟天演论”,变法舆论的宣传与新社会发展观的提出。每课一得:每课一得:君主立宪制介绍。第第8课课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 内容标准: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如果对照历史课程标准可以发现,这一单元中,属于运用层次要求的比重相对较大。如课程标准中规定:“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

29、的历史意义。”课标中的要求实际上是一个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武昌起义是作为一般了解层次要求提出来的,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作为运用层次要求提出的。对此,学生的探讨必须在了解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开展反清斗争、提出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及辛亥革命的史实基础上来展开。为此,教材编写方面的重心在于历史史实,而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则只是做了简单的描述。在这里,历史意义的探讨应通过学生自己结合史实开展的思索过程来完成,教师主要担负引导和参谋的作用,而不是由让学生顺着教师给定的思路和结论来加以展开,使学生的讨论成为既定结论的注释而已。探讨的落脚点在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上,而探讨的方法

30、、角度、途径和手段可以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通过这种探讨活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习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一些基本方法。每课一得:每课一得:共和制介绍。材料阅读材料阅读:临时约法,与君主专制的区别。第第9课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内容标准:(1)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动中的地位和作用。(2)知道鲁迅等人的主要成就。)知道鲁迅等人的主要成就。思路:思路:以人物带整个运动陈独秀、胡适、鲁迅。意义意义激发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

31、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三条。第第10课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内容标准:(1)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实。(2)以)以申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有着多重表现。从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而言,如果说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是这一进程的主线的话,那么,清末民初中国各种新式教育机构和新闻、出版机构的创办,以及娱乐、服

32、饰等社会生活的嬗变,就成为与这一主线相呼应的社会生活方面的反映。它是人们在外来的生活观念的冲击下,不断求新求变的结果。同时,社会生活的演化和进步,又推动着近代化进程不断地向纵深发展。大众传媒不仅在历次政治变革中肩负着舆论宣传的重任,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申报和商务印书馆在这方面可谓别具特色。第第11课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迁 内容标准:(1)知道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知道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

33、,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所有上述这些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都是一种动态的融合于历史过程之中的内容。为此,在内容编排上,编者改变了以往教科书将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置于教材最末的方式,而采取了置这些内容于历史过程之中的编写思路。这样可以摆脱以往教科书历史主线与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相互隔绝、互不联系的做法,让学生有一种鲜明的历史进程感。第第12课课 社区历史小调查社区历史小调查学习与探究之二学习与探究之二 活动目标、准备、建议、说明活动目标、准备、建议、说明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调查了解工矿企业、学校教育、交通运输、文化事业、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历史及其作用;能力目标:能力目标:学习社会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进行历史调查的能力,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深对国情的认识,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历史 > 其它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课件1.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