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衢州 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测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刚刚过去的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 获得终身成就奖的演员楚原也是一位成就斐 (f i)然的导演。有人说张彻的阳刚与金庸的豪迈最为相符,楚原的阴翳(y)与古龙的鬼谲 则是绝配。 B.古人形容长得漂亮可以用“玉树临风” “沉鱼落雁” ,形容难看可以用“东施效颦” “獐 头鼠目” ;而患上“语言贫乏症”的我们只会说“高富帅” “白富美” “矮穷矬(cu) ” “颜值 低” 。 C.面对信息泄露、徇(xn)私舞弊、数据造假等隐患,只有让行业监管
2、水平和个人风 险防范意识同步上升,才能真正筑牢安全堤坝,让各种违规行为无空可钻、无机可乘(ch ng) 。 D.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b)术原著,也是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 践的根源。 易经道出种种人生“失态” ,让人领悟:其实只有多一点自律,方能少一些悔 撼和聒(gu)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 题。 小时候我住在北京的旧城墙下。假如那城墙还在,我就能指着它告诉你: “甲庚子年 间,八国联军克天津、破廊坊、直逼北京城下。当时城里朝野陷于权力斗争之中,偌大的一 个京城竞无人去守。 乙此时,有位名不见经传的营官不等待命令,挺身而出,率健锐营 挺字队的区区百人,手持新式快枪,登上了
3、左安门一带的城墙,把联军前锋阻于城下, 前后有一个多小时的功夫 。此人是一个英雄。 ” 像这样的英雄,正史上从无记载,我是从稗 官野史 上看到的。丙有关北京的城墙,当年到过北京的联军军官写道: “这是世界上最伟 大的防御工事。它绵延数十里,是一座人造的山脊。 ”对于一个知道历史的中国人来说,他 怎会只活在现在?历史,它可不只 是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和折冲樽俎 的外交谈判。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功夫 B稗官野史 C不只 D折冲樽俎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首颗私人卫星“
4、风马牛”一号发射成功,据介绍,该卫星的发射、研制和后期运 行维护费用,总投入接近五百万元人民币。 B有专家指出,清洗白衬衣时,切忌不要使用漂白剂,因为漂白剂虽能使衣物变白,但 也会让衣物纤维变硬变脆,从而损伤衣物。 C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进程中,一批地方高校经过探索和研究,找准了自身定位,凸显 了办学特色,大幅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D.从接受粮农组织的单向发展援助, 到农业开发和粮食安全领域开展双向合作, 中国的减 贫实践开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25 个字。 (3 分)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
5、“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中国菜肴不仅内容丰富,其背后蕴含的 文化也非常丰厚。 ,包括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 菜等,其口味也具有很大的不同,人们常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这在一定程度上 道出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 比如,喜辣的饮食习俗多与东 部地区气候潮湿有关,经常吃辣可以驱寒去湿;过去新鲜蔬菜在北方是罕见的,人们习惯把 菜腌制后慢慢食用,这样,北方大多数人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除了地理环境因素外,各地 的烹饪方法,包括配料、调味、火候、刀工等不同要求,都是形成不同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 我们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道菜好吃,然而, ,恐怕一般人讲不清楚了。 这说
6、明,中国饮食有着一种难以言传的美妙。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6 分) 最近, “报复性熬夜”一词风靡网络。它的意思是,大家白天太忙,晚上明明困得厉害, 还要吃夜宵、 刷手机、 玩游戏, 非熬到两三点睡觉。 有人说, 只有这样才觉得 “拥有了生活” 。 虽说熬夜很伤身体,还要迎接第二天更严重的疲惫困倦,但奇怪的是,大家依然乐此 不疲,这是为什么?“报复性熬夜”的快感其实来自一种“补偿心理” ,按照个体心理学开 创者阿德勒的说法, 当人们因生理或心理问题感到受挫, 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其他方式 (或 在其他领域)来弥补缺憾,缓解焦虑。寻求“补偿”自然是有好处的,但是“过度
7、补偿”无 法给人真正的安慰,还可能造成“睡眠相位后移综合征” (一种慢性睡眠紊乱症状) 。 (1) 请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给“报复性熬夜”下个定义。 (2 分) (2) “报复性熬夜” 折射出当下怎样的社会现状?对此, 你有什么更好的 “补偿” 之法? (4 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材料一 诚然,遗址保护所需经费巨大,为了筹集资金,通过采用市场化手段,运作周边土地、 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补充遗址公园的建设资金,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行 为的初衷是遗址的完整保存与修复, 相关景观及设施的设计应以遗址价值与内涵的展示为前 提,
8、而绝非一味地开发“捞金” ,更何况大规模开发项目将会对遗址保护造成影响。 在近年来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开发与文物保护的矛盾很突出。 如果只有地方 政府的土地财政运作, 却缺乏有力的遗址保护措施或是相关保护措施没有得到切实落实, 那 么所谓的“保护条例和法规”就成了一纸空文,遗址保护项目极有可能沦为与文物保护背道 而驰的开发灾难。 考古遗址不是主题公园、 游乐园或普通旅游景点, 拥有遗址资源也并不意味着这一资源 能够自由地转化为城市或地区的竞争力。 遗址保护项目不应成为开发商竞技的舞台, 而应最 大限度地保护和修复原生态和人文环境, 尽可能降低开发建设强度, 为人们对遗址的品鉴和 对历
9、史的思考留下良好的空间。 (摘自徐达 经 济日报 ) 材料二材料二 良渚火了,在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之后。 2019 年 7 月 7 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预约系统上线,短短一天时间,一周内预约门票 就已售空。可以预料,刚刚到来的这个暑假,良渚必将成为杭州旅游的又一张金色名片。 土遗址的保护展示是世界性难题,良渚古城遗址“地下气象万千,地上土丘一片”。为 了拉近观众与悠远历史的距离, 把抽象描述的景象移植到观众脑海之中,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没少下功夫。反山王陵是良渚古城区域内等级最高的墓地,专家在这里一比一还原了 11 座 墓葬的出土情况,展区讲解员会告诉你,真实的墓坑就在你脚下展示区下方 80
10、 厘米处;在 考古体验、河道与作坊两处互动性较强的参访区域,游客可以体验考古发掘的真实经历,也 可以模拟当时良渚人制作漆器、玉器等生活工作场景;通过 5GMR 等高科技方式,对文物 进行数字化建模,让游客在虚拟空间立体触摸珍贵的出土文物 (摘自张雪经 济日报 ) 材料三材料三 以往我们谈中华文明五千年,西方学界存有异议,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明确的文字记 载作为“实证” 。 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文化相关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用科学取样测年方法系 统地把这个长江下游新石器晚期文化的时空坐标明确了下来。 目前仅古城遗址内积累的碳十 四测年数据不完全统计就有 200 多个,时间跨度从距今 53004300
11、年之间;其中作为遗产 要素的莫角山宫殿基址、反山墓地和水利系统的具体年代很明确,都是在距今 50004900 年左右营建的。良渚古城遗址的综合研究已经充分说明这是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 。 国际学术界长期以来把“文字、铜器、城市”作为文明起源的三要素,因此在评判世界 不同地区的社会与文化时,也以此为主要标准,去衡量一个古代社会的发展水平。随着良渚 古城遗址申遗工作的全方位展开和推动, 近年来西方学者才得以看到中国新石器晚期考古的 丰硕成果,才评价说中国早期文明被世界大大低估了。低估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文 明起源发展模式跟西方不同,不是按照“文字、铜器、城市”这样的标准。 良渚古城遗址所代
12、表的一系列中国新石器晚期区域国家形态, 在东亚地区早期文明起源 发展进程中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多样性, 它们与以西亚地中海为核心的西方文明进程是平行 且能互相映照的两种模式。 (摘自秦岭学习时报 ) 7下列对材料中“遗址保护”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了筹集遗址公园的建设保护资金,徐达对于通过市场化手段,运作周边土地、进 行房地产项目开发是坚决反对的。 B对于近年来城市开发与文物保护的突出矛盾,徐达认为,遗址保护项目应尽可能降 低开发建设强度,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修复原生态和人文环境。 C如果缺乏有力的遗址保护措施或者没有切实落实相关保护措施,那么遗址保护项目 就会沦为与文物保护背道而
13、驰的开发灾难。 D土遗址的保护展示是世界性难题,良渚古遗址一比一还原了 11 座墓葬的出土情况, 并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已经攻克了这一世界性难题。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拥有遗址资源并不意味着这一资源能够自由地转化为城市或地区的竞争力。 现实中, 一些遗址保护项目可能正成为某些开发商竞技的舞台。 B在良渚,游客可以体验考古发掘的真实经历,模拟当时良渚人制作漆器等生活工作 场景,在现实中真切地触摸到珍贵的出土文物。 C国际学术界长期以来以“文字、铜器、城市”三要素作为文明起源的主要标准去衡 量一个古代社会的发展水平,但这一标准不足以概括中国的文明起源
14、发展模式。 D良渚古城遗址所代表的一系列中国新石器晚期区域国家形态与以西亚地中海为核心 的西方文明进程是平行的两种模式,且能互相映照。 9.根据上述材料,试概括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的另两个意义: (1)带动杭州乃至浙江旅游业的发展,让世界更好地认识认识中国,认识良渚文化。 (2) (2 分) (3) (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20 分) 参加葬礼的名人参加葬礼的名人(有删减)(有删减) 川端康成 少年时代, 我没有自己的家,也没有家庭。 学校放假,也寄食于亲戚家,从这家到那家, 走亲串戚。大部分假期,我通常是在两家近亲度过的。这两家坐落在淀川的南、北两侧。一 家
15、是在河内地区的城镇;一家是在摄津地区的乡村。我乘渡船往来其间。我无论到哪家,他 们都很欢迎我,不是说“你来了”,而是说“你回来了”。 二十二岁那年暑假, 不到三十天, 我参加了三次葬礼。 每次我都是身穿亡父的罗纱礼服、 脚蹬白布袜子,手里持着念珠。 最先是河内的远亲举行葬礼。死者是丧主的母亲。她年事已高,儿孙满堂,有的孙子年 近二十。再说她长期患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可以说是到了极乐世界,死而无憾。我亲 眼看见丧主那副沮丧的神情, 以及死者的孙女们那张泛红的脸面, 他们的悲哀也传染给我了。 然而,我却无心怀念死者,哀悼她的死。就是在灵前烧香,我也不知道长眠在棺椁里的是什 么人。每每忘却世上曾
16、存在过这样一个人。 约莫一星期之后, 摄津的表兄给住在河内家的我挂来了电话, 说是姐姐婆家的远亲举行 葬礼,要我一定参加。据说,以前我家举行葬礼,那家也派人前来参加的。我便同摄津的表 兄乘火车前去。 参加吊唁的人除丧主外, 谁是家属, 我弄不清楚。是谁故去,我也全然不知。 表姐的家成了参加葬礼的人的休息场所, 表姐家亲戚的房间则在另处。 在这房间无人谈及故 人的事。大家都只惦挂着天热和出殡的时间。不时有人提问:是谁作古了,享年多大呢?我 继续对弈,等候着出殡。 此后, 摄津的表兄又从工作单位给河内的家挂电话, 说请我代表参加姐姐远房亲戚的葬 礼。但是,是谁家的葬礼,村名和墓地,连表兄也一无所知
17、。说话间,表兄开玩笑说: “你是参加葬礼的名人哩!” 我顿时默然不语。因为是在电话里,我是什么样的表情,表兄自然无从知晓。我对家人 说,我要去参加第三次葬礼。这家的年轻的表嫂苦笑着说:你简直像殡仪馆的人啦。表妹在 做着针线活,她瞅了一眼我的脸。我决定当晚在摄津的家住宿,次日清晨再从那儿出来,就 这样我渡过了淀川。 表兄半开玩笑说的“参加葬礼的名人”这句话, 使我回顾了自己。 我竖起耳朵听了这句 话,忆起了自己的遭遇和过去。其实,我从童年起就参加了不计其数的葬礼。我熟悉摄津地 方的葬礼习俗。一方面是由于不时遇上亲戚的亡故,另一方面是由于乡村繁文缛节,彼此都 要参加对方的摈仪,这些葬礼,我都代表家
18、里人去参加了。我参加最多的,是净土宗和真宗 的葬礼, 但也了解禅宗和日莲宗的仪式。 光凭我的记忆, 就见过五六次人们弥留之际的情景。 还见过三四回人们先用笔蘸死水首先滋润死人的嘴唇。也曾按顺序第一个或是殿后烧香礼 拜,还常去收拾遗骨和收藏遗骨。对于人死后的七七法事的习俗,我也了如指掌。 是年夏季作古的三个人,他们生前我都不曾相识。无法直接感受到悲痛。只有在墓地上 烧香膜拜的时候,才排除杂念,静静地为死者祈祷冥福。我看见不少年轻人垂下双手,低头 进香,但我却是双手合十,顶礼膜拜。许多时候,我的心比起同死者感情淡薄的参加葬礼的 人来,要虔诚得多。我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葬礼的情形刺激了我,使我忆起亲
19、切待我的故 人在世之时、弥留之际,以及葬礼之日的情景。相反地,通过往事的回忆,我的心也变得平 静了。越是生前与我关系疏远的故人的葬礼,就越是牵起我这样的心情:带着自己的记忆, 奔赴坟场,面对记忆,合十膜拜。少年时代,在见了也不认识的故人的葬礼上,我的表情也 能同那种场面相称,而不用装模作样。因为存在我身上的寂寞,得到了表现的机会。 关于我父母的葬礼,我已了无印象。他们健在的情形,我也全无记忆了。人们对我说, 别把双亲忘却了,想想吧: 可我苦思冥想, 也无法想象出来。看了照片,只觉得它不是画像, 不是活着的人,而是一种介乎两者之间的东西。既不是亲人,也不是外人,而是介于他们中 间的人。它使我感到
20、一种奇异的压迫感,连照片和我彼此照面,也都觉得不好意思。就是别 人谈及我父母的情况,我也不知该以什么样的心情聆听才好,只希望谈话早点结束。别人告 诉我他们的忌辰和年寿,我也如同记电车的车号,马上就忘得一干二净。我从姨母处听说, 举行父亲葬礼那天, 我又哭又闹, 不许在灵前敲钲, 要把供灯熄灭, 将灯油全倒在院子里 只有这件事,竞莫名其妙地拨动我的心弦。 举行祖母葬礼那年,我已上小学。祖母同祖父两个人抚育我这个孱弱的孙子,好容易才 熬到送孙子上学,刚松一口气,她却淬然长逝了。举行葬礼那天,倾盆大雨,我由经常进出 我家的一个汉子背着去墓地。十二岁的姐姐身穿白衣,也是由大人背着,在我前面登上了红 土
21、的山路走去的。 我四五岁时,姐姐就收养在亲戚家中。我十一二岁那年,她便在那家离开了尘世。我不 了解姐姐就如同不了解我父母一样。祖父对姐姐的死,十分哀伤,也硬迫着我哀伤。我搜 索枯肠,也不知该以什么样的感情、寄托在什么东西上才能表达我的悲痛。只是老弱的祖父 悲恸欲绝,他的形象刺透了我的心。我的感情只倾泻在祖父的身上,并没有越过祖父,进一 步移向姐姐。 祖父在昭宪皇太后御葬那天晚上与世长辞。那是我十六岁那年的夏天。祖父弥留之际, 痰堵气管,心如刀绞,痛苦万状。坐在祖父枕边的一位老太婆嘟哝说:“像佛爷一般的人, 临终为什么这般痛苦呢?”我目不忍睹这般苦楚的情状, 呆不到一小时, 就躲到另一间房间 去
22、了。我是他唯一的亲人,我这样做未免太寡情了。事隔一年,一位表姐这样责怪我。我默 然不响。我觉得人家这样看我是理所当然的。我少年时代,很不喜欢无根无据地进行自我辩 解。再说,老太婆的话严重地挫伤了我。所以我觉得:哪怕说明一下我离开临终的祖父的原 因,也可以洗雪祖父的耻辱。然而,我受到表姐的责怪,沉默不语,一种无依无靠的寂寞感 猛然侵袭我的心头,直渗透我的心灵深处。我感到自己孤苦伶仃。 我在远离城市的乡村长大。对于祖父的葬礼,夸张一点说,全村五十户人家也都为之哀 伤和痛哭。送殡行列从村中走过时,街头巷是都挤满了村里人。我护送着灵柩从他们前面经 过,妇女们哭出声来了。我不时听见她们说:真可怜啊,真可
23、怜啊!我只是感到羞涩,变得 拘谨了。我走过了一个街头,那里的妇女又抄近路,比我先行绕到另一个街头上,发出同样 的凄厉哭声。 幼年时代,我得到周围人们的同情。他们强要怜悯我。我心中一半是老实接受他们的好 意,一半是产生了抵触情绪。 继祖父的葬礼之后,姑奶奶的葬礼、伯父的葬礼、恩师的葬礼,以及其他亲人的葬礼, 都使我悲伤不已。 我在表兄举行婚礼的可庆可贺的日子里, 用父亲遗留下来的礼服装饰过我 的身躯,在举行数不清的葬礼的日子里,却把我送到了墓地。我终于成了参加葬礼的名人。 那年暑假, 我在距表姐家一公里多的邻村, 第三次参加了葬礼。 我记得是到表姐家里玩, 住了一宿,刚要回家,表姐家的人带笑地对
24、我说: “说不定还要叫你再来一趟呢。有位患肺病的姑娘恐怕过不了今年夏天了。” “名人不来,葬礼就举行不了哩。” 我用包袱皮包上和服外褂和裙裤, 回到摄津的表兄家里。 表妹在庭院里兴高采烈地对我 说: “殡仪馆先生,你回来了。” “别说傻话了,给我拿点盐来!”我站在门口说。 “盐?干吗用?” “净身呗。要不,进不去。” “讨厌,简直是神经病。”表妹抓了一把盐走来,煞有介事地向我身上撤了一通,然后 说: “行了吧?” 表妹想把我脱下的那件汗湿了的和服,拿到向阳的廓道上晾晒。她像是嗅到汗臭似的, 皱皱眉头给我看,兴冲冲地跟我开玩笑说: “真讨厌!哥哥的衣服净是坟墓味。” “多不吉利!你知道什么是坟墓
25、味吗?” 表妹还不住地笑: “当然知道,像烧焦的头发味呗!” 10.二十二岁那年暑假, “我”参加了三次葬礼,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三次经历?(4 分) 11.理解文章两处划线语句的含义。 (4 分) (1)少年时代,我没有自己的家,也没有家庭。 (2 分) (2)我只是感到羞涩,变得拘谨了。 (2 分) 12.文章以“我”与表妹之间的详细对话结束全文,有什么深意? 1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题目“参加葬礼的名人”的理解。 三、古代诗文阅读(4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 (20 分) 环翠亭记环翠亭记 明宋濂 临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耸起,如青芙蕖,鲜靓可爱。其青云
26、第一峰,雉堞实绕乎峰 上,旁支曼衍,蛇幡磬折。沿城直趋而西,如渴骥欲奔泉者,是为罗家之山。大姓许氏,世 居其下。其居之后,有地数亩余。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而构 亭其中。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浮光闪彩,晶莹连娟,扑人衣袂, 皆成碧色。冲瀜于北南,洋溢乎西东。莫不绀联绿涵,无有亏欠。仲孚啸歌亭上,俨若经翠 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虞文靖公闻而乐之曰: “此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 ”乃以“环翠”题 其额。 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非惟亭且毁,而万竹亦剪伐无余。过者为之弹指咏慨。及逢 真人龙飞,六合载清。仲孚挈妻子自山中归,既完其阖庐,复筑亭以还旧。贯而竹之
27、,萌蘖 亦丛丛然,生三年而成林。州之寿陵与其有连者,咸诣大仲孚,举觞次第为寿。且唶曰:江 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占幽胜而挹爽垲,非不美也。兵兴以来, 有一偾而不复者矣;有困心衡虑仅脱于震凌者矣;有爬梳不暇迁徙无宁居者矣。况所谓游观 之所哉!是亭虽微,可以卜许氏之有后。足以克负先志,前承后引,盖未有涯也。酒同酣, 相与歌曰五山拔起兮青蕤蕤;六千君子兮何师师;凤毛褵褷兮啄其腴;秋风吹翠兮实累累; 邈千载兮动遐思。歌已而退寿陵。 中有陈闻先生者,谓不可无以示后人。乃同仲孚来词林,请予为之记。 呜呼! 昔人有题名园记者, 言亭榭之兴废, 可以占时之盛衰。余初甚疑之, 今征于仲孚,
28、 其言似不诬也。向者仲孕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 凿, 崇乎书诗。 而于暇日恰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 有余年矣。 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 则江右诸郡可知; 江右诸郡如斯, 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 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予虽 不文,故乐为天下道之,非止记一事而已。 仲孚名仲丽,嗜学而好修,士大夫龛然称之。 1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以“环翠”题 其额 题:题名 B. 六合 载清 六合:天下 C. 复筑亭以还 旧 还:回去 D. 今征 于仲孚 征:得到证
29、明 15. 下列加点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洋溢乎 西东 浩浩乎 如冯虚御风 B. 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 临也 苟以天下之 大 C. 足以 克负先志 然微以 自文于君亲 D. 嗜学而 好修 简能而 任之 16. 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着力描写了环翠亭雨后竹林迷人的景观而后有感而发,感慨时世的变迁,亭子的兴 废。 B. 作者先记述了许氏一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生活环境,再进行环境描写,自然而然引出环 翠亭,过渡自然巧妙。 C. 作者就环翠亭如何“兴”、因何“废”,以及它的“再兴”做了记述。这之中关涉到战乱,及 乱后人们的重建家园,赞扬了许氏一族生生不息的创业精神
30、。 D. 作者把园亭的兴废与世道人心、国之盛衰联系起来,赋予其作品以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政 治色彩。 17.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于暇/日恰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余 年矣 B. 而于暇日/恰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余 年矣 C. 而于暇/日恰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余 年矣 D. 而于暇日/恰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余 年矣 18. 翻译下面句子。 (8 分) (1)州之寿陵与其有连者,咸诣大仲孚,举觞次第
31、为寿。 (4 分) (2)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予虽不文,故乐为天下道之,非止记一事而已。 (4 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920 题。 (7 分)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今属福建)令时,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诗人后 来因为本首诗歌被贬。 19.“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实际上是写了梅花的 品格,运用了 (手法)
32、,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 志节的迁客骚人。 (2 分) 20.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5 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 题。 (7 分) 材料一:厩焚。子退朝,曰: “伤人乎?”不问马。 ( 论语 ) 材料二: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 礼记 礼运 ) 材料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孟子 梁惠王上 ) 材料四: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白居易 鸟 ) 21.礼记礼运的观点与诸子百家
33、中 (派别)的 思想相似。 22.上述材料中围绕“仁”的表述各有不同,请分别阐释四则材料中对“仁”的内涵。 (四)古诗文默写。 (6 分) 23.补写下列五题选三题 (1).且矫诏纷出, , ,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 (2) .顾吾念之,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徒以吾两人在也。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 。 阿房宫赋 (4).驾一叶之扁舟, 。寄蜉蝣于天地, 。 赤壁赋 (5).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 。 氓 四、作文(60 分) 答案: 1. B(A.鬼谲诡谲。C.乘 chng。D.占卜 b,悔撼悔憾) 2. A( “功夫”应改为“工夫”,指
34、占用的时间) 3. A (顿号改成逗号,并列谓语) 4. C(A.语序不当,改为“研制、发射”;B.否定不当,“切忌”与“不要” 重复;D.介词残缺,应在“农业开发”前加介词“在”。) 5. 中国菜肴在长期烹饪中形成不同类型的地方菜系 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相应的关系 若要进一步细究为什么“好吃” 6. (1) 报复性熬夜指的是为补偿白天被占用的大量时间而进行的以影响工作、 牺牲健 康为代价的过度晚睡行为。 (2 分) (2 社会现象: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的业余时间、个人空间被 大量挤占。 (2 分) 补偿之法:调整好心态,变被动为主动,爱上自己从事的工作;业余时间
35、多读 书,多运动,从事健康文娱活动。 (根据语段中“用其他方式(或在其他领域)来弥补 缺憾”的提示,写两点即可给 2 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 7.B(A.徐达是“坚决反对的”错,材料一中作者认为“有一定的合理性”。C.变 可能性为必然性, 文章是“极有可能沦为”。D.“已经攻克”于文无据) 8.B(材料二原文是“游客在虚拟空间立体触摸”而非“现实中真切地触摸”) 9.(2)明确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晚期文化,即中华五千年的时空坐标。 (3)实证了中国早期文明起源发展模式的独特性和普遍意义。 10.(1)这三次葬礼交代了“我”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的由来;(2)写 三次葬礼,既照应了文章题目,也
36、为下文回忆参加亲人葬礼的情节做铺垫。 (一点 2 分) 11.(1)“没有自己的家”指没有容身的庇护空间,“没有家庭”指没有可以 庇护自己的家人。这句话写出了我少年时代的孤苦心境。 (2)“感到羞涩”,是因为全村人都为祖父之死哀伤与痛哭,而“我”作 为祖父唯一的亲人却没有表达更多的悲伤与哀痛。“我”变得“拘谨”, 不过是羞涩心里的行为外化。这句话写出了我与村里人的隔膜和我的孤独。 12.结构上:结尾通过“我”与表妹之间的对话,借表妹之口点出“我”衣服都 带有坟墓味,照应文中“我”参加了“不计其数”的葬礼及文章标题。 主题上:通过表妹“兴高采烈”“不住地笑”等神态和称呼“我”为“殡仪 馆先生”的
37、调侃,再次强化了“我”的孤独无人理解、无法排遣的悲伤, 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深化了主题。 手法上:借助对话,内容戛然而止,言已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 一点 2 分) 13.(1)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文章主要围绕“我”参加的几次葬礼展开, “参加葬礼的名人”是指在这个世界上,“我”一次次失去至亲,一次次参加 葬礼,并最终成为孑然一身的名人;(2)蕴含深层的情感:题目表面是世人包 括亲戚朋友对我多次参加葬礼的评价和调侃,深层意义上是指无人理解“我” 的孤寂、悲哀、痛苦等情感; (3)增强了文章的讽刺色彩: “名人”,却用“参 加葬礼来修饰”来修饰,使文题极具讽刺性和悲剧色彩,这个称谓不过是痛苦 悲伤的累积,是以悲为喜的讽刺性表达;(4)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既是 文章的叙述者,也是文章情节穿针引线的线索,贯穿全文内容。(一点 2 分, 任意三点给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