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宁区长宁区 2020 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一一 积累应用积累应用 1010 分分 1.按要求填空。(5 分) (1)彼童子之师,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 师说) (2)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扬州慢) (3)登金陵凤凰台中,“ , ”两句用陆 贾新语慎微篇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之意来表达自己的忧 虑。 2.按要求选择。(5 分) (1)学校迎来校庆,为欢迎返校的校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 )。(2 分) A.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 B.为报罗浮云影道,早随明月引归舟。 C.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D.纵使相逢
2、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2)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下列各项中存在逻辑错误且错误类型相同 的两项是( )( )。(3 分) A风景谈是茅盾的小说。 B.坐在主席台上的是校长和校领导。 C.东方明珠和南京路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D红烛这首诗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序诗。 二二 阅读阅读 7070 分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 37 7 题。(题。(1616 分)分) 意图及修正意图及修正 一个作家之所以写作,乃是因为他有话要说。然而,作家的初始意图与最终形 成的文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不断修改其意图否 定、抛弃、订正或重组,甚至可能对原初的意图形成
3、彻底的颠覆。 有学者指出, 在由构思到完成作品的过程中, 存在着两个作者: “经验的作者” 和“模范的作者”。“经验的作者”总留有特定身份的种种烙印,总是受制于一 定时代的意识形态、宗教和文化氛围、个体的特色精神气质、认知心理和思维习 惯。 这些经验内容对于作者而言既是一种资源和动力, 同时也意味着偏见和局限。 “模范的作者”指的就是文本的叙事策略, 是指作家在写作过程中编织或隐藏在 文本中,以召唤读者辨识其意义的一系列叙事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作为一个经验作者,由于他的贵族血统的影响,由于他所受到 的东正教浓郁氛围的渲染, 当他在报纸上读到一个妇女因受到年轻军官的引诱而 背叛丈夫的新闻时,他的
4、愤怒是可以想见的。他觉得自己有义务以这个新闻为题 材写一篇小说, 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 这就是托尔斯泰写作 安娜卡列尼娜 的最初动机。当然我们也已知道,在作者最终完成的那个文本中,所有的这些偏 见和局限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修正和克服。托尔斯泰这一脱胎换骨的变化,显然 是由于模范作者对经验作者的拯救。在经验作者向模范作者转化的过程中,总会 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 可是,所谓的偏见难道在写作中是完全无用,只是等待被克服的东西吗?写作 活动本身只是提供了一个生产过程或场域而已,作品总是未完成的或有待完成 的。在这个场域中,作者自始至终都在与自己的矛盾、怀疑,乃至偏见作战。列 夫托尔斯泰一方面受到自
5、身经验的局限;另一方面,社会和时代风尚的巨大变 革对这种局限所形成的挑战,作家本人也能洞幽烛微洞幽烛微。写作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充 满各种歧异、矛盾和价值冲突的场所。在写作过程中,托尔斯泰固然受到了社会 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派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将土地归还给农民这一类的时代 要求的正当性,但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他不假思索地贬损农民的例子并不 少见,他对安娜特别是对众多女性的看法,也不是没有问题的。 退一步说,即使作者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克服了经验作者的种种局限和偏见,从 而使作品脱胎换骨,我们是不是可以据此认 为, ? ? ?如果我们这样看待文 学, 我们是不是从一个糟糕的“作者中心”的绝对主义者走向了
6、另一个极端,变 成了更为糟糕的取消作者的相对主义者了呢? 作者意图与文本意图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由文学叙事方式自身的特性所决定 的,或者说是由语言的性质所决定的。一个作者写作的缘由在于他有话要说。这 个简短的陈述中包含着两个人所共知的关键:他要说什么,如何去说。假定文学 作者有某个见解需要发表,那他完全可以将它直接陈述出来,或者采用概念和逻 辑的方式将这一观点条分缕析地写成一篇学术论文, 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他 要说的话得到概念、语法和逻辑的限定,而减少被误解的可能性。文学的言说方 式就是一个隐喻的方式:诗歌通过意象去指涉隐藏在它背后的存在或意义,而叙 事文学则是通过故事去包裹它所要说的话,这
7、不是一种解释或证明,充其量只是 一种暗示和象征性的类比。 当然,文学的言说方式之所以是一种隐喻的方式,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那就 是文学语言本身实际上也是一个隐喻。 作者所描述的世界并不能像电影场景那样 让我们直接看到,而必须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作用于读者的想象。作者的意图是 一回事,他通过语言文字所呈现的“文本意图”当然是另一回事。一旦正确地理 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作者将自己的初始观念试图贯彻于整个作 品,说到底是一个荒谬的想法。 (选自文学的邀约,有删改) 3.第段加点词“洞幽烛微”在文中具体是指 。(2 分) 4.将以下三句话依次填入第段空缺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8、) 那个促使作者拿起笔来写作的意图就可有可无了呢 原来促使该作者产生写作动机的那个个体经验就不重要了呢 经验作者的品格、人格、道德激情以及种种修养,也完全可以被忽略呢 A. B. C. D. 5.以下对“模范的作者”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模范的作者会不断修改作者的初始意图。 B.模范的作者也难以克服作者的所有偏见。 C.模范的作者反对时代的意识形态和氛围。 D.模范的作者与经验的作者可以互相影响。 6.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3 分) A.隐喻的言说方式只用于诗歌和小说。 B.文学作品不能呈现作者的初始意图。 C.文学创作不需要语法和逻辑的限定。 D.学术论
9、文的作者意图也可能被误解。 7.评析第段在全文论述中的作用。(5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 81111 题。(题。(1515 分)分) 低语低语 朱以撒 我必须穿过几条小巷才能到达老家的门口,拐一个弯的时候,我又见到了很熟 悉的场景: 两个老妇人倚在门边, 头挨得很近, 正在交谈。 她们注视着过往行人, 调整着本来就很低的音量,以致低到只限定在两人的耳听范围内。一方口中的气 息笼罩着对方的脸,如果是冬日,随着密谈的节奏,两张脸之间不时升起一片薄 薄的雾。 少年时经常遇到这么一种言说方式悄悄地、窃窃地,有一种神秘在言说的 背后。一有人靠近,话语戛然而止。好几次想逼近
10、言谈的内容,却都徒劳。 肯定是当时的生活状态使人如此。一种语言不是推到广大空间为人所知,而是 有意控制在两人之间对话的数量降低到最小值, 也许就潜藏着戒备和保全的 警觉。 如果轻轻地言说也能传达出内在的意绪, 那么, 这个世界永在寥廓和清静之中。 敛约、平和、徐徐溜出唇齿的话语,在耳际轻拂时,内心已开始温暖。同样地 表明一种含蓄,如微风一般轻柔,听到了,甚至更为明晰。柔情似水,其中就包 含了语言的柔软性,还有表达时运用恰当的速度。对于强音的普遍使用,肯定是 代表某一种权力, 企图压倒倾听的对方。 噪音, 有一部分就是这类话语的沉渣 那么多人在街市上冲着手机叫嚷, 这一段路程就都充满了声浪, 人
11、像浪中的泳者, 污浊没过头顶,看不到宁静的岸。 一个人一般不会有太多的秘密,也不会有太多的人际关系,以前的人生在这方 面趋于简单。找不到适合倾诉的人时,就一个人呆在田野上,直到黄昏才悄然返 回我自己就曾如此,只有面对旷野,才使自己轻快一些。而平日,语言被收 藏着,如同储蓄罐中的硬币,不轻易掏一枚出来消费。一个乡村的孩童在前边引 路,一路无语,只是在客人询问时答上一句。谈不上热情也不显出怯意,这种朴 实得到了外乡人的好感。想想自己城市里的孩童,经常派出去充当迎接客人的小 天使,伶牙俐齿地说着套话,好像在戏台上表演一样,却把自己很珍贵的童趣、 稚气,蜕皮般地蜕掉了。一个人在她的孩童时期,看多了矫揉
12、造作的表演和放纵 张扬的渲染,不知不觉就收不住了。像家中有耳聋的老人,全家大小的声调都要 拔高许多,到了单位也是如此,把人吓了一大跳。 趴在蓬松柔和的草坪上, 有窸窸窣窣声传来, 土地舒展着气孔, 花瓣轻轻绽开, 枯枝清脆落地。经过一片主人迟迟不来收拾的豆荚地,已经失去了等待耐性的枝 条,借助秋阳的余威,在豆壳打开的同时,豆粒弹射到周围的土壤里。没有哪种 拟声可以发出这种生命跃动的轻吟,在轻吟中划出一道优美降落的弧线。在一个 陌生的地方,运气好的时候,在古城老宅里走,有隔岸的箫声幽咽,像一条丝线 在夜风中起落。更多的时候,我们感到这个生存的自然环境仍然可爱,就是这些 低吟浅唱给予的在人的声调越
13、来越高昂的进化中,那些藏身于瓦砾石缝、田 畴篱角的小生物,它们随着季节到来又一次的啁啾、呢喃,依旧是委曲婉转,人 坐在石阶上听着,一时不愿起身。 接下来就是碰巧读到几帧弘一的墨迹,从落款处分析,离他圆寂时日已经不远 了。几根萧疏的线条带着对于彼岸的眺望,静静地延伸,随心而信手。精神生活 发生如此大变故的人的遗留物,我只是十分惊奇,自知进入它的内部毫无希望。 从红尘喧嚣中毅然脱身来守候晨钟暮鼓,从李叔同墨痕的尖峭到弘一的清寒枯 瘦,调子越来越低,声气越来越平,甚至就是旁人听不清的自言自语了。寂静的 修行之路耗尽了朝觐者的体力, 此时, 笔墨里已经脱离了我们常规的体验。 所以, 我坦然地说看不懂或
14、者不好看。 晚景中的人生大多是在低语中度过的, 自说自笑, 自问自答,使人以为他正与另一个世界交流,属于现实中的虚幻部分。因此,见 到有人临写弘一晚年的墨迹, 我就有一种绝望感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可 以欣赏、赞美甚至怀疑它的构成是借助了超然的力量,可就是万万不能效仿 我一直固执地坚守着这种念头。 一个时期过去了,悄悄地带走了低低的语调,还有低低的笔调。 (有删改) 8.有人认为第段画线部分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4 分) 9.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部分。(3 分) 10.第段在全文的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4 分) 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4 分) (三)阅
15、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2121414 题。(题。(8 8 分)分) 咏湖中雁咏湖中雁 (南朝梁)沈约 白水满春塘,旅雁每迥翔。唼流 牵弱藻,敛翮带余霜。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 光。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 注唼流:在水中吃食。 12.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 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 ) 。 (1 分) A. 长短句精编 B怀古诗选 C古风菁华 D近 体诗集萃 13.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寓情于物 B.首尾照应 C.直抒胸臆 D. 虚实结合 14.本作品写雁角度丰富、刻画精细,请结合具体
16、内容加以赏析。(5 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5152020 题(题(1919 分)分)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属文。举进士,授秘 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 值禄山构构难,肃宗践祚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 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 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 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 修撰多时, 今并无本。 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 令
17、府县招访。 有人别收得 国 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 至是以其家藏 国史 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 休烈寻转工部侍郎、 修国史, 献 五 代帝王论,帝甚嘉之。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同列嫉之奏为国子监祭酒权留史馆修撰 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 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 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 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
18、人,葬日 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 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 分) (1) 善属文 ( ) (2) 值禄山构难 ( ) 16.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肃宗践祚( ) A.逃亡 B.即位 C.履职 D.废位 (2)不忘规过( ) A.法则标准 B.劝告建议 C.纠正改正 D.谋划打算 17.下列用“/”为第段画线部分断句合理的一项是( )。(3 分)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同列/嫉之/奏为国子监祭酒/权留史馆/ 修撰以
19、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同列/嫉之/奏为国子监祭酒/权留史馆 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同列嫉之/奏为国子监祭酒/权留史馆/ 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同列嫉之/奏为国子监祭酒/权留史馆 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18.把第段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5 分) 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 色。 19.第段于休烈的“对曰”很有智慧,请从对话双方身份这一角度加以分析。 (3 分) 20.第段写了妻
20、韦氏及于休烈去世的相关内容,请分析其作用。(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12424 题。(题。(1212 分)分)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唐)柳宗元 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 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 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 于土涂;蛇虺 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 秽墟。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 丘如,蠲之浏如 。既
21、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 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 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 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 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 谯门之内。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 得胜, 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释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 清, 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 岂不欲家抚而户饶?夫然, 则是堂也, 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 也。”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
22、,编以为二千石 楷法。 注蛇虺(hu):一种毒蛇。蠲(jun)之浏如:蠲,清洁。浏如,水清 澈的样子。酾(sh):疏导。间厕:参加,这里是交错的意思。二千石: 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后来习惯也称州郡一级的长官为二千石。韦使君为州 刺史。 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 分) A.乃 B.且 C.则 D.然 22.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第段交代了永州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B.永州城有石有泉,却被杂草遮蔽泥土覆盖。 C.永州城毒蛇野兽出没,树木花卉都是毒物。 D.永州城因特异环境被视为荒乱秽废的地方。 23.第段描写景物,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
23、分) 24.第段画线部分关联全文,是立意的点睛之笔,请加以分析。(5 分) 三三 写作写作 7070 分分 25.作文 人一旦喜爱某种东西达到狂热痴迷的程度,其关注点就会集中在那东西上,不知 不觉中把其他方面的信息都给忽略了,从而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然而,一些了 不起的成就也源于此。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20202020 年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答案年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答案 一一 积累应用积累应用 1010 分分 1.(5 分)(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纵豆蔻词工 姜夔 (3)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4、2.(1)(2 分)B (2)(3 分)A C 二二 阅读阅读 7070 分分 (一)(16 分) 3(2 分)答案示例:敏锐地察知社会和时代风尚的巨大变革对作者自身经验 的局限所形成的挑战。 4.(3 分)C 5(3 分)答案:C 选 B 得 1 分。 6(3 分)答案:D 选 C 得 1 分。 7(5 分)答案示例:全文从作家的创作过程和文学言说方式的特性两个方面 论述了作者意图难免被修正、难免与文本意图存在差异,这会弱化作者意图的价 值,而第段论述了“偏见”的价值,是对本文观点的限制与修正,使全文的 论述更加周密,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理解本文的内容。 (二)(15 分) 8(4 分)答案示
25、例 1:认同删去。此前写低语这种言说方式的好,是就其音调 敛约平和而言。而画线部分重在表现低语这种言说方式另一层面的好,即纯真寡 言、不说套话,这丰富了低语的内涵。 答案示例 2:不认同删去。第段开头写个人面对旷野的倾诉方式,以此表现低 语的美妙,这与第段所写聆听大自然中的轻吟自然相接,而画线部分则破坏了 文意的连贯。而且画线部分写的是“少语”而非“低语”,并不切题(还可增补 一条:全文在写法上也是用“低低的笔调”,而画线部分写的稍显尖锐、张扬, 与全文的笔调不完全一致)。 9(3 分)答案示例:画线部分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丝线在夜风中细微难 辨而又飘扬不止的视觉形象,表现出隔岸箫声轻微低徊
26、、似断实续的听觉效果, 又以丝线的柔和感表现出心中对低语的箫声的喜爱, 从而巧妙地表现出“如微风 一般轻柔”的低语给人的美好感受。 评分说明:只判断修辞手法,不给分。从比喻角度答题,最多得 2 分。只从比拟 角度答题,最多给 1 分。 10 (4 分)答案示例:上文从人与人交谈时的低语写到自然环境中的浅吟低唱, 是在实质声响的层面上逐步深入地表现低语的美妙。 第段所写的低语不是表现 在声响中,而是表现在笔墨上,由实到虚,使全文对低语的描述更进一步,深入 心灵,极大地丰富了低语的内涵。 11(4 分)答案示例:本文通过对低语这种言说方式的怀念,表达了对现代社 会喧嚣、嘈杂、浮躁的生活状态的忧思,
27、这对我们反思日常的生活状态有启示作 用。我们应该懂得运用敛约、平和的言说方式,在内敛、本真的状态中调适好自 己的内心。 (三)(8 分) 12(1 分)C 13(2 分)选 C 得 2 分,选 D 得 1 分。 14(5 分)答案示例:“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写湖中之雁和湖上空中之 雁,层次分明,有立体感。“群浮”、“单泛”、“悬飞”、“乱起”,描绘出 湖雁多寡、迟疾、斜整之状。“动”、“逐”等词刻画出湖中群雁随轻波晃动的 悠然情态和单雁追逐光影的顽皮情态。角度丰富,刻画精细,描绘出一幅生动的 湖雁图。 (四)(19 分) 15.(2 分)(1)连缀、撰写 (2)造成、结成 16.(2 分)
28、(1)B (2)C 17.(3 分)B 18.(5 分)答案示例:(于休烈)恭谨俭朴温和仁义,从不将喜怒之情表现在 脸上。并且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地位尊崇年事已高,从没 有倦怠的神色。 19.(3 分)答案示例:于休烈“对曰”并没有直接回答肃宗“朕有过失,卿书 之否”的问题, 而是以“禹、 汤罪己, 其兴也勃焉”作类比, 赞颂皇帝是能够“励 精听受”听取谏议的有德之君,于国于臣值得庆贺,既委婉表达了良史忠实记录 君王过失的态度,更侧重于以赞颂皇上的方式巧妙地讽谏了皇上,从君臣身份角 度看,应对得体而巧妙。 20.(4 分)答案示例:第段写妻韦氏去世,皇上给予追赠等,从侧面表现
29、了 于休烈的德高望重。写于休烈去世,皇上追思良久、追赠以及派遣谒者去宅第宣 旨慰问等细节, 与妻子去世互为映证, 突出于休烈受到皇上的倚重, “儒者之荣, 少有其比”。以于休烈去世及身后荣耀作为传记收束,呈现人物完整的一生,有 力突显了人物的业绩功德。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于休烈,河南人。天性忠诚,机警聪慧。自幼好学,善于写文章。考中进士,授 秘书省正字。调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任宰相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 (于休烈)被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 时值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调任太常少卿,掌管朝会礼仪之事,兼管编 修国史。肃宗从凤翔回到京城,振作精神,听纳谏议,曾对于休烈说:“君主的
30、一举一动必定记录,是杰出的史官。(如果)我有过失,您是否要记录?”于休 烈回答:“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 过错,我深表庆贺。”此时中原动荡颠覆,典章、制度丧失殆尽,没有历史典籍 文献可供检寻。于休烈说:“国史实录是圣朝重大典籍,编撰已久,如 今并无刻本。 我祈请 (皇上) 下诏御史台查勘史馆藏书之来源, 让府县征收寻访。 有人从别处收得国史实录,如送交官府,重金收购并赏赐。”前任编修 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入贼中,滞留在东京,到这时便将其家国所藏国史一百 一十三卷呈送官府。于休烈调任工部侍郎、修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皇上 甚为称赞。 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嫉妒贤能
31、,因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请 他任国子祭酒,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来贬低他。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 代宗即位,审察鉴定官员之优者,宰臣元载称赞于休烈,于是拜授于休烈右散骑 常侍,仍旧兼管修撰国史,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在朝为官共三十余年,历任清要 之职,家中没有些微积蓄。(为人)恭俭温良仁慈,从未把喜怒形表现在脸上。 而亲近贤才, 屈身交接士人, 荐举后辈, 虽然位尊年高, 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一心沉浸于研习古代典籍,手不释卷,直至生命终结。 大历七年(772)去世,年八十一。这年的春天,于休烈的妻子韦氏去世。皇上特 别降诏追赠韦氏为国夫人,下葬那天提供仪仗鼓吹。等到听说于休
32、烈去世,(皇 上)追思痛悼许久,褒奖追赠尚书左仆射,赐给助丧用的百匹绢,五十段布,派 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去宅第宣旨慰问。读书人所受的恩宠,少有能与他相比的。 (五)(12 分) 21.(1 分)A 22.(2 分)C 23.(4 分)答案示例:此段写景,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由内及 外,再由近及远,前后对比,写出了一处风光佳景焕然一新的气象。语言以四字 句为主,两两相对,整齐短促有力。 24.(5 分)答案示例:第段画线部分,句句与上文呼应,借“新堂”的“清 浊美恶”“居高望远”等深刻变化,与上文段永州先前自然风貌形成对比, 回扣第段新堂修建的过程及景色描写, 也呼应开篇“逸其人,
33、因其地, 全其天, 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的总领句,全文前后浑为一体,结构严密。 从立意上看,此处由“新堂”引出对韦公善政益民的吏治思想的赞颂,赞颂他居 高望远、顺应民情、铲除残暴、废除贪污、保护贤良和施行富民政策,彰显文章 以治理“新堂”设喻吏治理想的用意,表现了柳宗元的政治抱负和寄望,是全文 立意的点晴之笔。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如果想要在城郊或者城中建造出像深谷、陡壁、深渊等自然风景,就必须用车子 运来山石,修通水道,跨过险峻的地方,使老百姓劳命伤财,才能建造出来。但 是要追求那自然生成的风貌, 却都是无法办到的。 (既要使) 百姓过得舒适, (又 可)顺其原貌,保全天然之态,在过去是
34、难以办到的,可现在永州出现了。 永州实际是九嶷山的余脉。 那些开始整治规划永州的人, 围着山头修筑了永州城。 在城中有石头,(却)被深草遮盖着;有泉水,(却)被泥土所埋没;成了毒蛇 穿梭,野兽出没的地方。生长茂盛的树与劣质的树,佳花与毒草,杂乱地混杂在 一起竞长,(因此永州被)称为荒凉秽废的地方。 韦公到(永州做刺史)已过一个多月了,政事治理得很出色,社会平安无事。他 看见那地方,觉得奇妙。开始命令除掉丛生的乱草,平整道路。割掉的杂草堆起 来像小山一样,清除河中的淤泥,河水便清亮起来。杂草焚烧、河道疏通过后, 奇特的地形便显现出来了。清与浊便区别开来,美与丑便不再混淆不清。看那些 树木,就苍翠
35、清丽,舒展繁茂;看那蓄水,就微澜动漾,曲折环绕。千奇百怪的 石头众多而且整齐,矗拥在四周。有的像列队,有的像跪伏,有的若站立,有的 如卧倒,洞穴蜿蜒幽远,土堆石山也峭拔挺立。于是(在那里)修筑房屋,作为 游览的居所。那各种景物,无一件不与地形地势相辅相存,相得益彰,(似乎) 在大厅四周呈献它们的特色。城外连绵高大的峰峦(以及)密林丛生的山脉(融 为一体),有的隐晦不清,有的明晰可见。近处融合碧绿的原野,远处与蓝天相 衬,这些景物现在都汇集到城门里面。 于是韦公便邀请各方宾客进来观游,接着又宴请宾客。有人称贺说:“看了韦公 所做的(一切),(便可)了解韦公的志向。韦公不破坏原有地势而造就了美丽 的景致,难道不是想顺应民间习俗来教化民众吗?韦公铲除丑恶的东西,留取美 好的事物,难道不是想除暴安良吗?韦公清除浊流而使流水变清,难道不是想除 却贪污而建立廉政的风气吗?韦公登高望远, 难道不是想抚慰百姓而让百姓富饶 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这座大堂(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草木、土石、泉流, 观看山林而修建的吗?(它)将让韦公之后的永州长官们(能)从小的方面看到 大的方面。 ”我请求 (将上面所说的一切) 刻写在石碑上, 放置在大厅的角落里, 作为后来刺史们借鉴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