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2022新版)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课标落实】1.本节课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2)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2)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本节课学习内容
2、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的高年段要求。7.4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说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16.2 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17.3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教材分析】本课遵照认识微小个体的主要进程,采用递进式的逻辑结构,从发现细胞到认识细胞的多种形态,展开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个部分,发现细胞,其中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采用图文相结合的形式,指导学生依次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观察人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的内表皮,发现它们的特点,为第二个活动的展开
3、做好铺垫;第二个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找出显微镜下看到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的共同之处,为课文介绍细胞打下基础;第三个活动,介绍胡克发现细胞的资料,指导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细胞的过程。第二个部分,观察人体细胞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细胞有多种形状,认识到细胞的多样性。【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通过一、三、四年级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动植物多样性、植物生命周期、生物延续生命繁衍后代等生命科学领域的概念,对生命体的宏观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生命体的微观概念还处于模糊认识的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听说过细胞,也许还不经意地说过这个词汇,但由于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细胞,学生还未真正亲眼见过,更没有见识过它们的多
4、姿多彩与神奇变化。因而,学生渴望撩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去观察它们、认识它们,进入一个他们从未领略的微观世界。同时,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表达交流、数据搜集和加工的能力,并且对未知领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尝试新鲜事物、愿意与同伴合作分享,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结构化的工具逐步观察生命体的细胞结构,通过对比、归纳建构出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组成单位这一概念,同时通过感受科技发展和工具的发明对人类认识自然具有深远影响。【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细胞是动物、植物、细菌的基本组成单位。2.在观察植物与动物以及人体的各种细胞图片中,知道细胞的种类、形状、大小具有多样性。科学探
5、究目标1.能比较用放大镜、手持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观察所获得的信息的不同,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2.能用科学语言、自然笔记等方式描绘不同细胞的形状。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观察、探究生物细胞具有兴趣和热情。2.能严谨客观地将观察所得描绘出来。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通过胡克的事迹,了解人类的好奇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教学重点】了解细胞是动物、植物、细菌的基本组成单位。【教学难点】描绘不同细胞的形状。【教学准备】洋葱鳞片内表皮、玻片、放大镜、手持简易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实验记录单、课件、学习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幅拼图作品,它的原
6、图是出自北宋画家张择端之手,现为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我们知道,再大的拼图作品,它的组成单位也不过是一块块小小的生:拼图快2.师:小明同学有疑问了,人的皮肤会不会也像拼图一样,也由一些小单位组成呢?于是,他先后用放大镜、手持显微镜对手背皮肤进行了观察。这是用放大镜观察到的效果,你们有什么发现?生:有纵横交错的条纹、有毛细孔3.师:这是用手持显微镜观察到的效果,你们有什么发现?生:有凹凸感、有明暗面、条纹更粗、有手毛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拼图作品作为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拼图的组成,唤醒学生的前概念,为后续理解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做铺垫,同时引出探究生命体的基本组成单位这一教学重点,同时以
7、清明上河图作为拼图素材,渗透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展示放大镜和手持简易显微镜观察到的人体手背皮肤图片,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描述观察所得,特别是强调对细节的观察,为接下来学生自主运用工具观察洋葱鳞片内表皮做铺垫。4.师:老师发现同学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很强,能把细节观察到。那么接下来就要请出今天的主角了,你们看,知道这是什么吗?它的名称叫:洋葱鳞片内表皮,看,它的形状是一层薄薄的、半透明的生:薄膜5.师:那么对于今天我们的观察对象,你们觉得它的组成单位是什么呢?生:6.师:大家的答案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观察和探究,找出答案。为了方便观察,老师把洋葱鳞片内表皮取了下来,剪成小块,铺在一块玻璃片
8、上,并架在塑料杯上。二、观察1.师:首先请同学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一会说一说你的收获生开始观察,师下讲台到学生身边进行指导(俯身、蹲下)(该过程2分钟)师生交流2.师:接下来请大家换用手持简易显微镜来观察,有几个要求:1.正确使用手持简易显微镜(灯泡要亮、镜筒底部要靠在玻璃片上、用螺旋调整视野清晰度,左眼贴近目镜) 2.仔细观察,把观察到的内容尽量如实、具体地画下来,例如纹路、斑点、形状、轮廓、结构等。生继续观察,师继续巡视指导(该过程4分钟)观察结束,师将2-3位学生的观察记录单分别展示出来,请他们组织语言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学生发言结束,请其他同学补充,该过程让学生充分表达,营造师生、
9、生生互动的场景。最后师ppt展示手持简易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真实画面。3.师:看,这是老师拍到的手持显微镜下的真实画面,正如同学们描绘的,确实有4.师:接下来,我们将请出最重量级的观察工具,你们知道是谁吗?对,光学显微镜,它的构造更精密复杂、放大倍数更大,请同学将桌边的光学显微镜小心地移到自己的跟前,不需要对设备有其他调整或操作,直接观察即可,把左眼贴近目镜,仔细观察,把观察到的内容尽量如实、具体地画下来。生继续观察,师继续巡视指导(该过程5分钟)观察结束,师将2-3位学生的观察记录单分别展示出来,请他们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引导学生说出:“格子、颗粒、排列、堆砌、像砖头、像积木”等关键词,引导
10、他们说出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与前面两种工具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体会到随着工具的迭代,观察所得也逐渐的细致入微、清晰明朗,学生发言结束,请其他同学补充,该过程让学生充分表达,营造师生、生生互动的场景。最后师展示显微镜下拍到的画面,与学生的描绘进行比对。5.师:刚才我们用三种不同的工具观察洋葱鳞片内表皮,收到了不同的信息,随着工具的迭代,观察所得也逐渐的细致入微、清晰明朗。设计意图通过有序地提供三种工具,组织学生进行自主观察,并采取语言描述、手绘记录的方式,让学生一步步地从宏观到微观地揭开洋葱鳞片内表皮的样貌,进而直观地认识到细胞的形态,自主建构起“一个一个小格子”的概念。三、概念构建1.师
11、:看来光学显微镜的能耐真不小,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人体手背皮肤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的吗?生:想2.师展示并提问:你们能发现它和洋葱鳞片内表皮有什么相同之处吗?生:都是一个个的小颗粒;一个个小格子3.师:好,那么我们再把视野放大一些,再看看其他生命体在显微镜下的样子。请同学们拿出抽屉里的学习资料,认真阅读说一说这些生命体的结构有什么相同点。生:都是一个个的小颗粒;一个个小格子;这些小格子在人、动物、植物身上都有,只不过样子不太一样;4.师:是的,人、动物、植物等大部分生命体都是由这样的小格子或小颗粒组成的。它们是搭建生命体的“积木”(贴课题)5.师板书:排列在一起的小格子设计意图将显微镜下的洋葱鳞片内
12、表皮结构与显微镜下的人体手背皮肤、人体肝脏、兔子小肠、猪皮下脂肪、洋葱根尖部、葫芦藓叶片的结构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寻找它们的相同点,让学生深刻了解“一个一个小格子”广泛存在于人、动物、植物等大部分生命体中,强化普遍性,进而让学生建构这些“小格子”是搭建生命体的“积木”。6.师:这些小格子最先是谁发现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请大家翻开学习资料的第二面,阅读这位科学家的事迹,一会分享你的收获。生阅读完,师生对话,引导学生了解:1.胡克把这些小格子成为“细胞”(师补充板书:排列在一起的小格子 细胞)2.学习胡克的专研精神设计意图通过提供学习资料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了解胡克是第一
13、位发现并命名“细胞”的科学家,同时通过对胡克生平的了解,渗透和培养科学家精神,引导学生想伟大科学家学习。四、认识细胞的多样性1 .师:胡克向人类揭开了细胞神秘的面纱后,人类就此开始了对生物细胞的探究之旅,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改进,科学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细胞。大家请看,这是植物根、茎、叶不同部位的细胞,这是动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看完后你有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细胞具有多样性)2.师补充板书:排列在一起的小格子 细胞细胞具有多样性五、认识人体细胞形状:1.师出示教材中人体各类细胞图,请学生描述形状,对于其中较难的肌细胞、骨细胞,和较特殊的白细胞,另外补充材料辅助学生认识。2.师出示连线题,让学生上台,
14、将人体不同的细胞与相应的形状进行连线,巩固理解,与上一环节相呼应,强化“细胞具有多样性”这一概念。六、了解细胞吉尼斯:1.了解动物和植物界最大的细胞.2.师:今天我们看到的细胞是需要显微镜才能看得到的,但生物界还有一些细胞是我们肉眼能够直接看到的,你们知道吗?3.师展示鸵鸟卵细胞的图片和数据、苎麻茎部韧皮细胞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了解最大的动物细胞和最长的植物细胞。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同种生物不同部位的细胞、不同种生物的细胞,让学生充分观察、表达,理解细胞具有多样性;通过观察、交流、连线的方式,让学生对人体不同部位细胞的形状进行识别、对比,强化“细胞具有多样性”这一概念;通过科普“细胞吉尼斯”,拓展
15、学生对细胞的认识视野。七、结尾: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细胞,知道它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元,同时也了解了细胞的多样性,那么关于细胞的探究我们将在日后的科学课上继续深入,也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跟细胞相关的科普文章,可以在科学课上一起交流讨论。好,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教学后记】2.微小的生命体【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了解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和微生物的多样性。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
16、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3.知道微生物的广泛存在以及它们具有的多样种类和形状,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教材分析】微小的生命体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1单元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的第二课时。通过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植物的一生和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的学习,学生已
17、经了解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和植物,不同的动物或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物种也存在个体差异。本课带领学生认识微观世界的生物微生物。但学生对“微生物”这个词缺乏理解,本课要从细胞结构、生存方式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起“微生物”的概念,认识微生物广泛存在且具有多样性,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本课教学内容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由“大”到“小”地观察,引出微生物的概念。第二部分,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发现微生物的存在及其特征。第三部分,组织学生观察各种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微生物有多种形状,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的多样性。第四部分,在认识不同各类微生物的基础
18、上,了解微生物分布的广泛性。第五部分,通过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运用和改进工具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第六部分,引导学生从微生物的结构特点思考和辨析,懂得蘑菇和木耳也属于微生物。第七部分,采用视频介绍的形式,指导学生制作“小水塘”,让微生物在自制的水塘中的水中大量繁殖,鼓励学生勇于探究。 【学情分析】通过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植物的一生和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和植物,不同的动物或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物种也存在个体差异。这些都有助于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微生物的共同特征,认识微生物的多样性。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观察、表
19、达能力。在探究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详实记录等实验习惯,对所观察记录的现象和阅读的文本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五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对未知世界有很强的探究欲。同时,随着知识的积累,他们的思辩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观察与阅读分析,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微生物的特点。【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2.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3.知道列文虎克是第一位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科学探究1.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2.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科学态度1.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到探索
20、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2.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能辩证地思考。3.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教学重点】了解微生物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描绘不同微生物的形状。【教学准备】教师制备好的“小水塘”,电子显微镜,课件和视频。学生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放大镜,传统显微镜。【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察“小水塘”1.教师:上课前,老师到公园的池塘里取了些水(教师准备已提前制备好的“小水塘”),你能看到杯子里有些什么吗?2.学生:观察并汇报(预设:腐烂的落叶、沙土)。3.教师:请你继续用放大镜观察,还能看到什么?4.
21、学生:观察并汇报(预设:一些絮状物)。5.教师:如果让你再继续观察,你猜猜还能发现什么?你准备用什么工具观察?6.学生:汇报(预设:浮游生物、微生物,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揭示课题)设计意图结合观察工具的变化(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显微镜观察),引导学生由大到小进行知识迁移,激发学生对微小生命体的观察兴趣。二、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1.教师:用显微镜来观察微生物,你准备怎么做?2.学生:汇报预设1:取一滴水滴在截玻片上,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预设2:水滴上还要盖上盖玻片。预设3:多余的水份要吸掉。3.教师:同学们可以制作临时装片来进行观察,为了保护物镜,待观测物要盖上盖玻片。4.播放微课制作临时装片。
22、5.学生:分组制作简易装片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并在记录单上绘制所观察到的微生物(教师巡视指导)。6.学生:介绍所观察并绘制的微生物形态特点。7.教师:将电子显微镜连接到屏幕投影。8.学生:交流并归纳微生物的特征。9.师生共同小结: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它们结构简单,没有头、脚 、眼睛,也没有根、茎、叶,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设计意图通过课前教师有意地培养,提高微生物密度,以便学生用显微镜发现水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微生物。进而观察和归纳微生物的特征,为后续的认知冲突做好铺垫。三、认识微生物形态的多样性1.教师:刚才我们观察到几种不同的微生物,但是微生物的世界丰富多彩,它们可不仅仅是我
23、们所观察到的这些(教师补充出示各种不同的微生物图片,如菌类、病毒类,引导学生辨识)。2.学生:观察、比较这些微生物的形状有什么不同,判断自己观察到的可能是什么微生物,并进行交流、汇报。3.教师小结:微生物形态各异,他们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设计意图通过补充多种微生物图片资料,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微生物的形态具有多样性。四、认识微生物分布的广泛性1.教师:通过刚才的了解,我们在水中发现了微生物。它们只生活在水里吗?2.学生:预设1:土壤中也有微生物的存在。预设2:空气中也有微生物的存在。3.播放微课无处不在的微生物4.通过视频你了解到什么?5.学生:预设:微生物无处不在,甚至一些极寒、极热的地方都
24、有微生物的存在。6.教师:微生物分布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设计意图在微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并利用微课让学生认识微生物分布的广泛性。五、介绍列文虎克的故事1.教师:微生物是谁最早发现的呢?2.学生:汇报(预设:列文虎克)3.教师:播放微课列文虎克与显微镜(发明和改进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等贡献)。4.学生:谈谈从视频中了解了哪些信息?“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事例对自己有什么启发?5.教师:安东尼列文虎克是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在一生当中,他磨制了超过500个镜片,并制造了400种以上的显微镜,其中只有9种至今仍有人使用。从视频中我们了解到,他不但会使用工具进
25、行观察,还能不断改进工具。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现在不但有更清晰的手持显微镜,还有高倍显微镜,乃至于电子显微镜。设计意图从扩大知识面和科学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渗透一些科学史的内容,介绍列文虎克发明和改进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并开展科学研究的热情。六、辨识真核微生物1.教师:同学们,微生物的世界真是奇妙。它们一定需要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吗?有肉眼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微生物吗?蘑菇、木耳也属于微生物,你知道为什么吗?2.学生:预设1:蘑菇和木耳属于真菌,即真核微生物。预设2:它们拥有细胞壁。预设3:它们没有头、脚 、眼睛,也没有根、茎、叶。3.师生共同小结:蘑菇和木耳这类真菌,它们
26、虽然“体型”较大,但它们结构简单,繁殖快,和其他微生物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一般被视为微生物。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微生物的结构特点思考和辨析,懂得蘑菇和木耳也属于微生物。七、课后作业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很多同学一定也想自己寻找小区周围的池塘,看看这些池塘里有什么样的微生物。但要注意安全,必须有大人陪同才可以去取!还有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小水塘”,培养三周后再取水样到学校观察(视频介绍“小水塘”的制作方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制“小水塘”,鼓励学生在“双减”背景下,开展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后记】3.发霉与防霉【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
27、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建立拥有防霉手段对人类生成生活具有必要性的认知。
28、知道现有的防霉技术手段。(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的高年段要求。7.5地球上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17.2认识生活中保温、防霉、防锈等技术的应用【教材分析】本课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霉,按照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认知结构,展开三个主要活动。第一个活动,安排学生先后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不同物品上的霉斑的外显形态和内在结构,发现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第二个活动,也是本课的主活动,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在学生以往经历科学探究的基础上,教材在此部分呈现出一个探究物品发霉条件的参考方案,并借助卡通人物之口给予提示,引导学生作出假设、设计方案、验
29、证假设以及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为下一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第三个活动,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一些防霉方法,启发学生对探究结果加以应用,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常见防霉方法的依据,将科学与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2课时的情况下教材使用情况如上,在1课时的前提下,可以调换第二个、第三个活动的顺序。【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首次接触“控制变量”实验设计,思维、方法、流程需要进一步熟练;“探究发霉条件”需要长周期观察、验证;学生持续观察、实验的习惯尚未养成。但是学生对于发霉现象和发霉条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对发霉现象有比较浓厚的探究欲望。从生命视角思考“霉菌的生长”与防霉的观念待进一步
30、强化。【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在比较观察到的现象中,说出不同物体上霉斑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2.通过科学探究,在比较现象中发现物体发霉的条件。3.能运用探究结果,针对具体情况说明防霉方法的依据。科学探究1.学会设计对比实验。科学态度1.培养学生敢于试错的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建立拥有防霉手段对人类生存生活具有必要性的认知。2.知道现成的防霉技术手段。【教学重点】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教学难点】在指定探究方案时,组合出不同的条件进行验证。【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至少两种发霉的物体,显微镜,放大镜,记录单等。【教学过程】为引导学生初次体验完整科学探究方案设计,将教材内容分为四个环节进
31、行了结构化改造:(1)导入环节,创设“霉菌”情境,唤起生活经验,聚焦研究的问题;(2)观察环节,观察不同实物霉菌,归纳霉菌的相同与不同点;(3)思维环节,通过生活中的防霉手段推测发霉条件,做出假设;(4)探究环节,课堂上集体完成控制变量实验设计,课后完成观察、验证。本课建议2课时:第1课时完成上述过程任务;第2课时拟安排在连续观察(一周)之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交流、总结。一、情境导入1.谈话:每年的梅雨季节,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一位客人。看看这些场景,你们熟悉吗?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点?2.交流:我们确定物品已经“发霉”的依据是什么?这些物品有哪些特征?3.追问: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哪些
32、场景能发现发霉的现象?4.设问:这些物品上的霉都完全相同吗?哪些地方不一样?设计意图通过对生活经验的唤醒,引导关注“微生物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出霉菌的话题及观察任务。 二、观察霉菌1.讨论:要观察真正的霉菌,你们打算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2.交流:直接用肉眼观察、借助放大镜观察、将霉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等方法都是我们准备用到的方法,谁能逐一说说它们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3.分组观察:(1)根据需要取用器材;(2)按约定,规范(安全)操作;(3)进行简单的观察记录。4.交流: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5.小结:靠孢子繁殖的霉菌都会产生丝状的菌丝,随着精密度的提高,我们能观察到微生物更多的细节。设计
33、意图通过肉眼、使用放大镜、显微镜构建出“随着精密度的提高,我们能观察到微生物更多的细节”的概念。三、防霉讨论1.交流:在生活中,哪些措施可以防霉?2.分组讨论:这些防霉措施的科学依据是什么?3.追问:根据这些科学依据,我们可以得出物品发霉的条件有哪些?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对比,快速排除学生前概念中无争议的防霉举措,再针对有疑义的部分重点解答,最后通过分析、综合,直观列出影响霉菌的条件。四、探究发霉1.谈话:在什么样的水分和温度条件下,物品更容易发霉?2.讨论、汇报:要如何为该实验创设环境条件?哪些保持不变,哪些需要改变,如何改变?3.交流:根据我们刚刚设计的实验,你能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有哪些吗?设
34、计意图学生第一次进行独立的实验设计,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由于课时限制,最后的结论只能采用假设的方式给出。学生预测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本课学会设计并分析数据。五、课后拓展用剩米饭、馒头或面包培养霉菌,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将设计方案、观察记录以及结论整理在资料袋内,一周后带回课堂汇报、分享。【教学后记】4.微生物的“功”与“过”【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
35、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7.5 地球上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知道感冒、痢疾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生物引起的。17.2 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认识生活中保温、防霉、
36、防锈等技术的应用。【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单元最后一课,是学生经历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认识微生物、了解霉菌后对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进一步思考。通过相互交流、阅读资料、利用乳酸菌自制酸奶活动等方式感受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利害关系。总体而言,本课围绕微生物的“功”与“过”这个中心,采用总分总的逻辑结构,展开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为“总”,指导学生谈论微生物的“功”“过”,即本课的第一个活动。此活动的设计为先指出微生物对人类既有“功”,也有“过”,然后安排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分析微生物在具体事例中的“功”与“过”;通过观察苹果腐烂变质的视频思考如果没有微生物,世界会怎么样,从中领会一
37、件事情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其影响。第二个部分为“分”, 组织学生认识人们是怎样对待微生物的。这个部分由两个并列的活动组成,其中,第一个活动主要呈现青霉素的发现和新冠肺炎疫苗研发过程,让学生了解人类在医疗领域利用微生物“功”的具体事例;第二个活动,组织学生交流人们消灭病菌、自我防护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人们在生活中消减微生物“过”的一些具体事例。第三个部分又为“总”,通过自制酸奶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酸奶制作过程中一些具体操作的原因,让学生在体验和思考中进一步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微生物造福生活的。【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已经对细胞有了一些直观认识,对部分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类型有一定了解。但由于学
38、生在生活中知晓的微生物多属于致病菌,因此他们容易产生微生物是一类对人类有害的生物这一错误概念。同时,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交流能力,乐于尝试新鲜事物,愿意积极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因此,本课在教学中重在通过基于事例的交流与辨析活动帮助学生突破迷思概念,让他们认识到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紧密,同时建立起微生物兼有“功”和“过”的观点,并通过亲历制作酸奶的活动过程、评价制作效果来反思应当如何更好地利用微生物的特性帮助制作酸奶。进而进一步感受到如何利用微生物的习性特点造福人类生活这一主题。以此来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微生物。【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微生物对人类“功”“过”的
39、辩证关系。2.知晓对微生物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并举例说明。如青霉素的发现,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等。3.知晓防护自身,减少病菌侵害的具体方法。科学探究1.通过自制酸奶活动感受微生物的繁殖和作用,体会一些微生物对人的价值。2.能在自制酸奶活动中反思制作步骤中蕴含的与微生物特性相关的科学原理。3.注重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理性分析、交流反思等。科学态度1.在科学史学习时,能意识到科学家所具有的善于发现、大胆求证、坚持不懈的科学品质。2.在体验操作时中,乐于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操作,并及时总结经验,反思成败。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认识到对微生物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造福人类。【教学重点】能认识
40、到微生物对人类生活有“功”也有“过”,并能举例阐述。【教学难点】能认识到应当辨证看待微生物的“功”“过”。【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和视频。学生教师提前自制发酵的酸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活动一:火眼金睛找微生物 8min1.同学们,昨天,我和班上的XX同学聊了聊天,他向我分享了他愉快的校园生活。我当时就觉得他和微生物特别有缘。怎么个有缘法呢?我来简单地向大家描述一下他的经历,请大家来找找他的一天都经历了哪些微生物。好不好?(板书:微生物)教师陈述:(一本正经)早上,XX去上学。走在路上,边啃馒头,一边把小石头踢进了旁边的水沟,差点被水给溅到。上午,他的同桌他感冒了,打
41、了一个大大的喷嚏。中午在午托班,午餐挺丰富。吃了香菇炒肉片,喝了木耳汤。晚上回家,顺便帮妈妈到超市买了一瓶酱油。到家后本想吃个橘子,结果发现可能放太久了,有些长霉了。于是,他改喝了一瓶酸奶当点心,度过了愉快的一天!XX的一天中,你们找着了哪些微生物? 2.学生汇报:酵母菌、草履虫、感冒病毒、真菌、霉菌、乳酸菌。(教师板书或板贴)3.教师补充完整并追问:看着这么些,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4.学生回答:微生物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板书:人)设计意图通过发生在学生们身上的寻常一天经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火眼金睛活动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双管齐下,既考查了学生对前三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潜移默化地渗
42、透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同时为本课的主题交流提供了丰富的样本。二、初探:微生物的功与过活动二:畅所欲言话分类 10min1.这么多微生物,能不能给他们分分类?2.学生回答,并陈述分类理由。教师引导通过对人类的价值进行分类。(板书:功 过,并用竖线隔开)3.从功过的角度来分的话,大家都同意这个分类结果吗?(学生点头,达成一致)(教师手指霉菌)我想问问,为什么说霉菌是有过的微生物呢?4.学生解释:它会让食物腐烂、发臭,腐败,无法食用。5.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播放苹果腐烂视频)谁能说说,你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苹果被分解,腐烂,白色的毛)追问:毛是什么?(发霉了,是霉菌。)所以,你们觉
43、得这应该属于(过)我还想问一问,腐烂的苹果后来怎样了?(变小了,分解了,消失了)(变成腐殖质,为土壤增肥。)那这是还是过吗?追问:所以,你应该如何评价这种让苹果腐烂的微生物呢?(有功也有过,关键看从什么角度)(板书:擦除竖线格挡,横线连接功过)6.你还知道哪些微生物也像霉菌这样?(大肠杆菌,能平衡肠道菌群,但如果进入胆囊和膀胱等处就有可能引起局部发炎)7.小结:我们应该综合考虑,才能合理评判微生物的功过。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生生交流丰富、完善学生对微生物与人类之间关系的理解,明确微生物对人类有功也有过。在此基础上,以“苹果腐烂”事件中霉菌的功过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意识到功与过不能简单割裂
44、开来,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从正反两方面辩证看待问题的习惯。三、辩证看待微生物的功过活动三:阅读资料明历史(青霉素的发现与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15min1.(PPT出示青霉素的图片)接下来,我们来看一张微生物的图片。(请学生阅读资料)这是霉菌的一种,叫做青霉菌。通常,我们可以在腐烂的水果、蔬菜、肉食中看见它。青霉菌会引发引起柑橘、大米的霉变,产生的毒素对动物的神经系统、肾、肝脏均有毒害。结合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2.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微生物学家,英国的弗莱明。他是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之一。想知道他是怎么获奖的吗?这和他在1926年的一次实验有关。(PPT出示弗莱明发现青
45、霉素的故事)你觉得,弗莱明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是什么?青霉素的发现和什么微生物有关?你如何评价这种微生物?3.同学们,这两则事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其实是同一种。知道这个事实后,你心中又会产生什么想法?(了解微生物,扬功抑过) 4.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经过对微生物科学研究后,造福人类的例子?人类科学家攻关新冠肺炎病毒结构,研制疫苗的案例。而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中国研发的疫苗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抗击疫情作出了突出贡献。(板书:功加上闪光线)设计意图由于青霉素以及后续众多抗生素的发现对治疗细菌性感染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以此为例进行介绍,有利于学生深刻感受微生物的“功”,并了解一些科学史的知识
46、。对于新冠肺炎疫苗的介绍,既贴合时事,又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5.(提示)现在,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依然没有止息,大家也更加注意日常对病毒的防护。你知道哪些方法?或者见过哪些防护方法?(PPT播放课本图片)这些杀菌的方法运用了什么原理?6.我们会根据微生物的特点来发挥长处,造福人类。而对于一些对人有害的微生物,如致病细菌、病毒,我们则会想方法来抑制灭除它们。(板书:过打叉)你们知道哪些方法呢?学生发言。设计意图从人的健康角度而言,消灭病菌意义重大,这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并关心的事情。让学生掌握一些讲究卫生以及防病知识,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四、自制酸奶的启示活动四:品酸奶 聊原理 10min1.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我也给大家准备了一点小奖励。昨天老师制作了一些酸奶,想要分给大家品尝一下,和你常喝的超市里的酸奶比比看。希望大家如实告诉我你的感受和发现。2.分组品尝。交流:粘稠,无味道,酸味,奶味。3.为了确保大家品尝的是原汁原味的酸奶,这是无任何添加剂的。大家可以根据喜好和口味自行进行后续的添加。4.真的是老师制作的,有视频为证。(播放制作过程)5.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你觉得要制作成功,关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