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上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 4 课 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器物)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政府内忧外患。 2、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时间: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中期 4、代表人物:中央恭亲王弈;地方代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张之洞等人。 5、结果:失败(失败原因:清政府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根本原 因:只学习西方技术,没有改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 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 6、评价: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
2、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7、性质:是中国近代清政府的一次自救运动。 二、洋务运动的阶段 1、创办军事工业(前期) (官办) 时间:19 世纪 60 年代起 口号:自强 典型代表: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规模最大、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设备最齐全的船厂、左宗棠) (同时,洋务派还创办新式学校如京师同文馆;设立翻译官;派遣留学生出国 深造等) 2、民用企业(辅助军事工业) (官督商办) 时间:19 世纪 70 年代起 口号:求富 典型代表:轮船招商局(李鸿章) 、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张之洞) 、湖 北织布局 三、边疆管理 1、1875 年,左宗棠采用“先北
3、后南,缓进急战”的方针,成功收复新疆。 2、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 1885 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 四、建立新式海军 在李鸿章倡议下,清政府于 19 世纪 80 年代,初步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北 洋四支海军,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 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 第 5 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 根本原因: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直接原因(导火线) :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2、时间:1897 年1895 年 3、爆发:1894 年 7 月,日军进攻丰岛海面清军运兵船。 平壤战役:1894 年,左宝贵中炮牺牲,平壤陷落
4、 4、主要战役 黄海海战:邓世昌殉国 辽东战役:徐邦道殉国;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之战:1895 年初,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 军覆没。 5、结果:中国战败,1895 年春,李鸿章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 。 二、 马关条约的签订 1、1895 年春,李鸿章在日本马关签订。 2、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2 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到 中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 动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列强侵略到新的阶段, 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 。 3、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
5、化的程度。 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1、 表现: 抢夺权利; 强租海港; 划分 “势力范围” ; 美国提出 “门户开放” 。 2、三国干涉还辽:沙俄、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 国索取了 3000 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 第 6 课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1、背景:1895 年春,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民族危机 加深。 2、拉开序幕:公车上书 时间:1895 年 地点:北京 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等。 意义: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发展:组织强学会;创办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
6、津 的国闻报 。 4、高潮:百日维新(又叫戊戌变法) 背景:1897 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时间:1898.6.119.21 开始标志: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主要内容: (见教材 30 页) 5、 失败: 9 月 21 日,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 搜捕维新人士, 变法失败。 史称“戊戌政变” 。 6、意义: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 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7、失败原因:变法触犯了以慈溪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把希望寄托在没有 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人民群众,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第 7 课 抗击八国
7、联军侵华 一、义和团运动 1、兴起背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2、兴起地区:山东、直隶一带。 3、清政府态度: “剿灭” “招抚” “利用” 。 4、口号:扶清灭洋( “扶清” :反映出爱国性,但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灭洋” :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 性) 。 5、经过:运动中心-京津地区;主要战役-廊坊战役。 6、结果及意义: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中外反动势力联 合绞杀下失败)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7、性质: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二、八国联军侵华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原因 根本原
8、因: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 时间:1900 年1901 年 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奥匈帝国) 。 统帅:西摩尔瓦德西。 过程及结果:天津北京(列强第二次占领北京) ,签订辛丑条约 。 中国的反抗斗争:廊坊大捷、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天津保 卫战。 三、 辛丑条约 1、时间:1901 年,清政府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 11 国签订。 2、内容 经济:清政府赔款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 9. 亿两,以海关税、盐税作担保 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才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 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 关铁路沿线要地 外交;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 中国人居住 国中之国 机构: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