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九单元第十九单元 课程与教学美学课程与教学美学 主讲教师主讲教师 冯生饶冯生饶l课程与教学美学,是一个正在兴起和形成的专门学问领域,这里需要首先介绍和探明的内容有,课程与教学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客观基础,课程与教学审美的功能以及审美性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等。l(一)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 l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包括三方面的涵义:一是指教育者有意识地把丰富而恰当的审美因素引入课程与教学过程中;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挖掘课程内容以及各种教学要素中的审美因素,使之有机地作用于动态的课程与教学实施过程;l三是在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各自和共同发挥自己的身心潜能,通过表现自身本质力量的自
2、由创造的活动,使课程与教学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并为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所体验。l以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问题为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从美学的角度,包括从哲学美学、艺术美学、科学美学、技术美学等角度去探讨一系列的课程与教学的审美问题,尝试把多种审美法则引入课程研制与教学活动过程中。l具体说来,课程与教学美学主要探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特殊的审美形态,特殊的审美意象,特殊的审美感兴,特殊的审美发生,特殊的审美文化,特殊的审美体验和特殊的审美设计等问题。l首先,需要建构一种课程与教学美学的新思维和新行为方式。l其次,需要专门深入地揭示教育、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特殊审美形态的表现和内涵
3、。l第三,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特殊审美意象。l第四,在教育情景里,人的审美心理具有特殊性,这就是课程与教学领域里的特殊审美感兴问题。l第五,在教育情景中,课程与教学的审美趣味与审美文化问题,是具有特别意义的研究课题。l第六,课程与教学美学,最根本地体现于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审美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领域,是最具审美创造的特殊领域。l另外,在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特殊的审美发生,特殊的审美体验以及美育等问题,都是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有价值的问题。l(二)客观基础(二)客观基础l1 1、课程与教学的、课程与教学的“真真”:l课程与教学的真的属性,是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合规律性,它不仅包
4、括内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而且包括过程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即课程与教学过程自身要合乎客观规律。l2 2、课程与教学的、课程与教学的“善善”:l课程与教学的善的属性,是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合目的性,这种合目的性主要是从政治道德意义上看。而从这一意义上所理解的善是极为复杂的,因为它包含着深刻的阶级性和民族性,浸润着浓厚的阶级意识和民族意识。l3 3、课程与教学的、课程与教学的“美美”:l课程与教学的美的属性,不仅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中渗透了大量美的因素,而且指课程与教学在其内部和外部形态上获得了一定的审美性。l4 4、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l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从其合规律
5、性看,它必须具有真的属性;从其合目的性看,它必须具有善的属性;而从其展示人的自由创造的本质和丰富多彩的个性来看,则它又必须具有美的属性。l现代课程与教学正是要努力实现这种真善美相统一的全面的教学价值目标,力求达到尽真、尽善、尽美的境界。l(三)课程与教学审美的主要功能(三)课程与教学审美的主要功能l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的功能,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主要是指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在保证人类文明的提高,实现课程与教学在和人类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协调发展中所显示的一定的作用。l 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的功能,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主要是指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在保证人类文明的提高,实现课程与教学在
6、和人类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协调发展中所显示的一定的作用。l微观方面主要是指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在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改善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方式和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下面主要从微观方面进行考察。l1 1、实现愉快的教学,建立欢乐的学、实现愉快的教学,建立欢乐的学校:校:l但是,欢乐的学校绝不应当被错误地理解为学生在学校中浅薄的自由自在,随随便便,也不应当被理解为解除学校中正当的要求和纪律。真正欢乐的学校应是充满活跃的创造、饱满的激情、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意向的学校。l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愉快教学正日益引人瞩目,并对教学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一些新教学法直接被人称之为“快乐教学法”或“愉快教
7、学法”,因为它具有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悦人的气氛中学习的特点。l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消除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和倦怠感,增添了学习内容的联系性、情感性和完整性,学习的对象变得亲切生动,教学的氛围呈现出创造性和活跃性,教师和学生置身于宜人的环境中并保持心理的平衡,而这一切都是愉快的教学所要追求的效果。l2 2、促进学校美育的实施:、促进学校美育的实施:l从本质上说,美育是使受教育者在感受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取得各项心理能力的较平衡的发展,从而为个体身心的和谐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尤其是为个体心理上的成长提供条件。l欲使学校美育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就必须使美育走入全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去,课程与教
8、学的审美性将为此奠定客观基础。l从我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来看,美育的开展还是一项极其薄弱的工作。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美育范围的广泛性认识不足,对美的因素挖掘不够,是重要缘由之一。l(四)审美性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四)审美性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则 l1 1、以美启真的原则:、以美启真的原则:l是指教育者要采取各种可行的手段去丰富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审美因素,使广泛的审美性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先导,使学生在审美感兴中求取真知,让审美成为学生获取真知的一种有效方式。l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以美启真的心理机制便是学生美感和理智感的内在联系和统一,而这种联系和统一归根结蒂又反映了客观存在着的真和美的一致性。
9、l 贯彻以美启真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下述几个方面:l(1)在教学中调动各种审美因素,去诱发学生认识的强烈内部动因。l(2)借助课程与教学中的各种审美活动,来发展学生从事认知活动所必需的多种心理能力。l(3)在适当的条件下,让审美因素成为学生掌握真理的特殊工具。l以美启真原则的上述内容,从实质来看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丰富的审美因素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欲望、热情,同时也可以指导他们怎样去进行探究。l2 2、以美扬善的原则:、以美扬善的原则:l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造并利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审美因素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陶冶学生的崇高道德情操,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从而沿着审美的途径去完
10、成课程与教学所承担的教育性任务。l贯彻以美扬善原则的具体内容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l(1)借助丰富的审美因素,来消解道德伦理类课程与教学中的约束性和强制性,增加其自由性和活力,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和世界观。l(2)利用课程与教学中的审美氛围,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从而树立美好的生活理想。l(3)教师要充分地运用审美的途径,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l关于课程的审美性涵指,有两个维度:一是作为课程研制过程的审美性,包括课程设计审美性、课程结构的审美性、课程实施的审美性和课程评价的审美性等;二是作为教育内容的审美性,主要是文化审美在课程领域的特殊形态。l目前人们的研究
11、多从第二维度切入,取得的成果比较多。而第一个维度,往往被人们忽视,需要加强研究和探讨。l(一)课程审美性的主要内容(一)课程审美性的主要内容l课程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审美性和课程形式的审美性两个方面。l1 1、课程内容的审美性:、课程内容的审美性:l站在审美的角度,课程获得了两重性。它既是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对象,又是教师和学生的审美对象。l2 2、课程形式的审美性、课程形式的审美性 :l当代,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活动课程、潜在课程等广为人们所关注,这种多样化的趋势为丰富课程的审美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l(二)科学美与科学课程的审美性(二)科学美与科学课程的审美性l1 1、科学美及其鉴赏、
12、科学美及其鉴赏 :l科学美的提出是人类审美水平提高的标志。在人类的科学宝库里,许多科学理论都以其自身独具的深厚的魅力,向人们展示出美的绚丽光彩,从而使人们发现科学理论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l一般认为,科学美是科学所具有的美的形式以及这种形式与其所反映的内容或揭示的客观自然规律的有机统一。科学美是美的一种较高级的形式。l对科学的审美评价,不断地形成了一些关于科学的美学标准,主要有:简洁性、协调性和普遍性。l2 2、挖掘科学课程中的科学美:、挖掘科学课程中的科学美:l从总体上说,挖掘科学美的途径主要有下面两条:l第一,引导学生直接感受某些科学理论的美,它包括
13、科学实验和科学公式的美。l第二,把有关科学美的标准,引入教师和学生对科学课程内容的具体处理和把握中。l根据科学的美学标准,遵循这一途径去挖掘科学美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建立简洁、协调的知识形式。l从审美心理角度看,美的知识形式将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合目的性的行为反应模式。l(三)艺术与科学互补中的课程审(三)艺术与科学互补中的课程审美性美性l那种把人类的能力理解为科学能力和艺术能力两个彼此相斥的系统是十分不妥的。从美学角度看,艺术与科学的联系,突出地反映在艺术美与科学美的沟通渗透上。l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中,艺术课程绝不应当偏废,只有两者的平衡才能在课程层面上去实现艺术和科学的联系和渗透,并使课程的审美性趋
14、于丰富。l(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审美性(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审美性 l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网络课程与教学,正在快速而彻底的改造着已有的课程与教学形态,从而极大的改变着、充实着和发展着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l1 1、信息技术与课程审美性的实质:、信息技术与课程审美性的实质:l 实验研究表明,在多媒体的课程环境下,学生更容易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在信息技术支撑的课程环境下,教师从大量重复性教育活动中被解放出来,在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之中,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表现出了更大的创造力。l可以说,正是这种师生双方的创造力的激发和更充分的表现,才使得运用信息技术
15、而形成的个性化、多样化、交互式、探索式的课程从本质意义上占有了审美的特征。l2 2、信息技术与课程形式的审美性:、信息技术与课程形式的审美性:l信息技术不仅使阅读与写作的方式产生了变革,而且引起了与此相关的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子读物、网络课程与网络教学材料就是课程体系中的新成员,它使得课程形式的审美化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l(一)教与学的审美性的主要内容(一)教与学的审美性的主要内容 l教与学的审美性是以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以及其它社会美的因素作基础,不断地从各种不同形态的审美因素中吸取营养,用以哺育自身而形成的。l1 1、教学过程的审美性、教学过程的审美性 :l教学过程的审美性,首先是
16、指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丰富的创造性。l其次,还指教和学在动态中形成的具有美的特征的组合形式,即和谐的教学过程结构。l2 2、教学内容的审美性:、教学内容的审美性:l在教学内容美中,既有从人类文化知识体系中直接迁入的丰富的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和科学美的内容,也有部分是经过教师和学生加工改造后而具有审美特征的内容,这主要是使真的内容和善的内容获得美的形式。l3 3、教学环境的审美性:、教学环境的审美性:l在教学的审美性的多种构成因素中,教学环境的审美性并不是决定性的,但它却能从教学的外部条件入手,使教学的美的特质变得更加鲜明。l4 4、教师和学生劳动形态的审美性:、教师和学生劳动
17、形态的审美性:l教师和学生的劳动形态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举止、表情仪容的总和。l(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美学法(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美学法则则l课堂教学结构作为教和学在动态中的组合,其中包括了多种复杂的要素,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之具有高度的和谐性,其关键是这些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必须符合若干美学的法则。l1 1、完整性法则、完整性法则 :l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中的,它们的联系越紧密、作用越深刻,课堂教学结构便会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完整性。l2 2、有序和波动性法则:、有序和波动性法则:l如果说有序强调的是教学活动的层次性,那么波动则是强调教学活动的奇
18、异性。有序与波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过程必然是一个从不平衡走向平衡,然后又从平衡走向不平衡的动态过程。l3 3、多样统一性法则、多样统一性法则 :l课堂教学过程必须表现出一种丰富性、充实性,但为了不致于陷入变动无常的局面,全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有主旨或基本格调。l完整性、有序与波动性、多样统一性是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结构所必须遵循的美学法则,它们彼此间又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的和谐性不是一种静止中的平衡,而是多种要素对立统一所达成的和谐。从审美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和谐。l(三)学习的审美价值(三)学习的审美价值 l学习是通过模仿和探究而实现经验与行为变化的过程,其根本特点表现为创造性和个性化
19、。无论创造性学习,还是个性化学习,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l1 1、创造性学习的审美价值、创造性学习的审美价值 :l在创造性学习过程中,他们尚处于成长中的体力和脑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和蓬勃增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由对自身能力的体验而感受到美。l2 2、个性化学习的审美价值:、个性化学习的审美价值:l从审美角度看,只有哪些高扬学生个性的教学才是美的,而一切扼杀或淹没学生个性的教学则无美可谈。l3 3、实现学习审美价值的教学条件:、实现学习审美价值的教学条件:l学生的学习是以教师的教学为条件的,所以学习审美价值的实现需要具备教学审美的条件。要创设出教学审美的条件,教师需要做好“三项工作”、采取“三种
20、方法”和完成“三项教学审美创新任务”1。l1 柯伦:教学的美学,教育研究1985年第3期。载于瞿葆奎主编、徐勋、施良方选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46-151页。ll(1 1)教师需做的)教师需做的“三项工作三项工作”分别分别是:是:第一,了解强烈的感情满足是怎样伴随创造性劳动的。l第二,分析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的情感。l第三,反思自身的经验怎样因创造而产生兴奋感,并充分体验和欣赏这样的兴奋感。l(2)为了做好上述三项工作,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关注“艺术家”、“艺术品”和“艺术欣赏者”等三种方法。第一,将注意力集中到艺术家身上。l第二,把注意力从艺术创作者转向艺术创作的成品画作或文学作品。教育工作者要关注教学过程的审美特性。l第三,在教学中,审美艺术性存在于运动着的人类经验的复杂型式之中。l(3)教学的审美性需要教师完成审美地创新“方法”、“活动”和“技能”等三项任务:l第一,在对工作中的艺术家进行心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科学而满含审美特性的教学方法;l第二,通过从观察艺术品得到的启示来改进教学活动,创新出富有审美意蕴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活动;l第三,通过观察新出现的创造性教学的范例,不断完善教学技能和提高敏锐性,并应用这些技能和敏锐性来控制改进教学活动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