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名词或或代代词词也常常作句子的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主语或或宾语宾语,因此找,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就可),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1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例如赤壁之战中,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
2、刘表卒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肃宣权旨”就不就不再提姓了再提姓了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寡败矣。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开了。例如:例如:2 2、找虚词,定句读。、找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语气词气词和和连
3、词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句首;而;而“乎、哉、也、矣、欤、焉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现在句尾句尾;而;而“以、于、为、而、则以、于、为、而、则”等连等连词经常出现在词经常出现在句中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断句。例如:例如:于是余有叹于是余有叹焉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以其求思之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深而无不
4、在也夫也夫夷以近夷以近则则游者众游者众 险险以远以远则则至者少至者少而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观常在于险远而而人之所罕至人之所罕至焉故焉故非有非有志者不能至志者不能至也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句末的的有:有:焉、也、焉、也焉、也、焉、也;句首句首的有:的有:夫夫;分句首分句首的有:的有:以、则、则、而、而、故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12处标处标点,点,有有10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游者众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
5、言句式整齐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较长而作的停顿。3 3、找顶真,定句读、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读。例如:例如:“具告具告沛公沛公,沛公沛公大惊。大惊。”“”“秦王坐章台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见相如,相如奉璧
6、奏秦王秦王,秦王秦王大喜,传以大喜,传以示美人及示美人及左右左右,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皆呼万岁。”4 4、据排偶,定句读、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庖丁解牛中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上食埃土,下饮黄黄泉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等。再如:“故不故不积跬步,无以
7、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不舍。秦孝公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席卷天下/包举包举宇内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并吞八荒之心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守战之具/外连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手而取西河之外。此此段文字中,段文字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是对偶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
8、四海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是排比排比;“内内“”外外“是是对照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5 5、依总分,定句读、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总分、分分总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断句。例如:例如: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
9、幼而无父曰孤此此四者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再如:再如: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6 6、对话、引文定句读、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曰”“”“云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为标志,两人对话,一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用“曰曰”,而把主语省略。,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用的标点 威后问使者威后问使者曰曰/岁亦无恙耶岁亦无恙耶/民亦无
10、民亦无恙耶恙耶/王亦无恙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耶使者不说曰曰/臣奉使使臣奉使使威后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后尊贵者乎 试一下试一下 威后问使者曰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耶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民亦无恙耶恙耶 王亦无恙王亦无恙 耶使者不说曰耶使者不说曰 臣奉使使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尊贵者乎7 7、察反复,定句读、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
11、与城北徐公美”反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以上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古人写文章非常注重语句的整齐对称古人写文章非常注重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行文中中常用字数相同的结构常用字数相同的结构。如:。如: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寒至身不顾廉耻 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8、借助对称性断句、借助
12、对称性断句糟糠:用以充饥的酒糟糠皮等粗劣的食物;堂:正房。糟糠:用以充饥的酒糟糠皮等粗劣的食物;堂:正房。不要遗弃共过患难的妻子。不要遗弃共过患难的妻子。人们在受寒时对于衣服的需求,是等不到又轻又暖的皮裘丝绵之人们在受寒时对于衣服的需求,是等不到又轻又暖的皮裘丝绵之类的衣服才穿;饥饿的时候对于食物的需求,也等不到甜美的食类的衣服才穿;饥饿的时候对于食物的需求,也等不到甜美的食品才吃;饥寒来到身上,就顾不得廉耻了。品才吃;饥寒来到身上,就顾不得廉耻了。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断句加标点后,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还应该作些检查。那么,如何衡量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
13、否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法可供参考(1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从而师之。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也”了。错断之后,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也亦先乎吾”就根
14、本讲不通了就根本讲不通了又如,察今在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刻舟求剑”故事后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把把“以故以故”看作看作“因此因此”,还,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法为其国与此同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又该如何理解呢?(2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师说最后一段说: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意思也能通,但仔细
15、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六艺经传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通习”,这,这里说的李蟠里说的李蟠“通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通习”之。之。1.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回答后面的问
16、题。题。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注注 不至:可译为不至:可译为“不必不必”。(1)用)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2)在断句的基础上,给这段话标上)在断句的基础上,给这段话标上标点符号。标点符号。(3)翻译这段文字。)翻译这段文字。1.(1)()(2):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
17、吴兵法,对曰: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由此,上益重爱之。(3)参考译文:骠骑将军的为人,话语不)参考译文:骠骑将军的为人,话语不多,从不随便多言多语泄漏机密,他作战有多,从不随便多言多语泄漏机密,他作战有勇气,一往无前。皇帝曾经要他学习孙、吴勇气,一往无前。皇帝曾经要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兵法,他回答:“看用兵方法谋略怎样就行,看用兵方法谋略怎样就行,不必学古人兵法。不必学古人兵法。”天子给
18、他建造住宅,让天子给他建造住宅,让他去看看,他回答说:他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还没消灭,没匈奴还没消灭,没法考虑家的事!法考虑家的事!”因此,皇帝更加重视喜爱因此,皇帝更加重视喜爱他了。他了。2.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文德后贺太宗文德后贺太宗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
19、敢不贺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1)用)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2)在断句的基础上,给这段话标上标点)在断句的基础上,给这段话标上标点符号。符号。(3)翻译这段文字。)翻译这段文字。2.(1)()(2):太宗曾罢朝,怒曰:):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会杀此田舍汉!汉!”文德后问: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谁触忤陛下?”帝曰:帝曰:“岂过魏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对曰:“妾闻妾闻主圣臣忠,今
20、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后宫,安敢不贺?”(选自唐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刘觫隋唐嘉话)(3)参考译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参考译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谁惹陛下生气了气了?”太宗说: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每次朝会上都直言劝我,弄得我经常不自在。会上都直言劝我,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太宗震惊地说: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太宗震惊地说:“皇皇后为什么这样呢后为什么这样呢?”皇后回答说: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