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秋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理论联系实际,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被称为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2022年秋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考核说明: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终结性考试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课程终结性考试成绩必须及格且课程综合成绩达到60分及以上(及格),可获得本课程相应学分。题目:理论联系实际,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被称为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论述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像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
2、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理论联系实际,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被称为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00分)答: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简单商品生产。所谓简单商品生产,就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基础上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这跟雇佣劳动者用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社会化大生产有一定的区别。这就说明简单商品生产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的为了交换而进行的商品生产。而要把握这对基本矛盾,关键在于“交换”。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前提下,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劳
3、动都是他们个人的私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私人决定,所生产的产品也归私人所有。因此,他的劳动是私人劳动。但同时这种简单商品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换,交换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不得不牵扯到所交换对象的需要,因而私人劳动也就具有了社会劳动的性质。因此连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桥梁就是交换,也就是商品流通。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而具体劳动产生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产生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快定的,因此,商品就包含了这-系列的矛盾。而商品的生产是由私人劳动来完成的,但商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私人劳动才有可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如果商品不能够发生
4、交换,私人劳动就不肯被社会承认而转化为社会劳动。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存在于商品的拥有者中,只有通过交换,它的使用价值才能够转化为价值,具体劳动才能够转化为抽象劳动,因此,要解诀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必须先解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问题。举例说明: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这个矛盾,现将中西两种不同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行对此。在中国小农经济中,家庭手工业同样是私人劳动,他们所进行的生产同样跟简单商品生产-一样,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私人快定,所生产的产品也归私人所有,但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传统的这种家庭手工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东西最终不是用来交换的,它不进入流通领域,因而跟社会需
5、要没有任何关系,也就不存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简单商品生产,商品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换,没有交换,商品生产就无法进行。比如说某个家庭的收入来源是织布。因此为了维持家庭的运转,它就必须尽一切变法生产更多的布匹,包括原料的采购、生产技术的更新,以及家庭成员的分工。而这些工作都是在以单个家庭为基础进行的,集中了家庭各个成员具体劳动的布匹,在没有进入流通领域之前,这个家庭通过付出具体劳动获得了布匹的使用价值,但要维持家庭正常的生计,这些布匹必须跟其他的商品进行交换,将具体劳动转换成无差别的抽象劳动,从而让渡它的价值。有了价值,该家庭才能够采购原料、更新工具,进行下一轮
6、的生产。因此,家庭保持正常运转的关键就在于交换,即将布匹的使用价值交换成价值,其实质就是将单个家庭进行生产的布匹这-私人劳动产品转化成由社会提供的原料、工具等社会劳动产品也就是将私人劳动转化成社会劳动,如果交换不出去,家庭将面临破产的命运,一旦破产,就无所谓简单商品生产,因而也就没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如果没有这个矛盾,其他的矛盾就自然不存在了。因此,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2022年秋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考核说明: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终结性考试占课程综合成
7、绩的50。课程终结性考试成绩必须及格且课程综合成绩达到60分及以上(及格),可获得本课程相应学分。题目: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论述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认识又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100分)答: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相互联系的形式获取事物表面的和初步的认识。感性认识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的基本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片面性与主观性的特点。是为开展理性认识提供思维素材的初级认识形式:二、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
8、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理性认识通过概念、推理和判断等三种循序渐进的形式对事物展开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与客观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高级认识形式: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提供思维的素材(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即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论中的辩证法):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从人的认识层次来说:前一阶段的认识是后一阶段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相对来讲前一阶段的认识是感性的,而后一阶段的认识是理性的,但这一过程也有被倒
9、置的情况: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前提基础与继承发展的关系,而非是对立关系。没有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空想、就是无水之鱼和无米之炊。没有对于事物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只能停留事物的表象、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实践是联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手段。实践是思想的内部斗争和与外斗争之总合,或者说实践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人们将自身获得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认识投入社会活动进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收获的挫折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再将修正过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如此反复,直到获得成功。这就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过程,实践在其中起到的是媒介
10、与验证的意义和作用。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理性认识指导下的感性经验深刻:感性经验支撑下的理性认
11、识丰富。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认为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经验论则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它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这是因为: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物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和需要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化为群众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