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原理教学全套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文档编号:439578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PPT 页数:1201 大小:16.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原理教学全套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01页
财政学原理教学全套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01页
财政学原理教学全套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01页
财政学原理教学全套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01页
财政学原理教学全套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欢迎大家来到财政学课堂,财政税务学院,导论,财政的概念,1,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财政学的理论体系,3,一、财政的概念 二、财政产生的条件 三、财政的特征,第一节 财政的概念,财政与我们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我们接受的学校教育主要是由财政提供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主要是由财政投资兴建的;政府构建了一个覆盖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筹措;政府对低收入群体进行财政补贴等等。,一、什么是财政,财政是政府参与社会经济资源分配而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 总体上讲,财政主要有三大类分配和管理活动: 1、筹集财政收入 2、安排财政支出、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求 3、对国民经济

2、的监督、管理和调控,1、筹集财政收入,工商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城乡居民等都要按税法规定向政府交纳有关税收;有盈利的国有企业要按财政、财务制度的规定向国家上缴利润;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为企事业单位、居民提供公共服务时还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收取一定的费用;政府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等等。通过以上各种渠道,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2、安排财政支出、提供公共产品,满足 公共需求,国家行政机关及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所需的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拨款;邮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项目,主要由财政投资兴建;各级政府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每年拨出大量财政资金用于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生产

3、;如此等等。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安排财政支出、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居民的公共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3、对国民经济的监督、管理和调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财政收支的管理和监督。为了有效地组织财政收入,合理地安排财政支出,政府需要编制财政收支计划即财政预算,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和制度,并建立专门的机构,对财政收支等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作为财政收支计划的财政预算,要由国家立法机关予以审查和批准。 二是通过制定和运用各项财政政策和法规对社会经济中各个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三是运用税收、公债和政府预算等财政政策手段调节社会供求关系,对国民收入分配、国民经济的各个运

4、行环节以及整体运行状态进行调节、控制。,二、财政产生的条件,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一般来说,财政的产生,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国家的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政治前提,公共需求是财政产生的根源,根源,(一)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基础,社会产品的价值=C+V+M。其中,C是生产资料耗费的补偿价值,V是劳动力再生产价值,M是剩余产品价值。社会产品中的剩余产品价值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前。 这实际上是表明:没有剩余产品就不会有财政。这是因为:第一,如果没有剩余产品,就没有可供财政分配的对象。第二,如果没有剩余产品,就不可能有独立于直接生产过程的财政专职人员和专门机

5、构。,(二)国家的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财政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条件和政治前提是国家的产生和存在。如果没有国家,就没有财政分配的主体,也就没有财政。因此,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产生的时间则应放入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去考察。,(三)公共需求是财政产生的根源,人类社会有两大需求,即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私人需求主要由私人商品予以满足,公共需求则由公共产品予以满足。财政产生的根源在于私人组织(如个人、家庭、企业等)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私人组织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主要有三个原因: (1)能力所限。由于公共产品的生产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投入,私人组织一般难以承担。 (2

6、)权力所限。许多公共产品(如国防、环保、司法和公共安全等)的生产和提供需要有政治权力作后盾,而私人组织不具有政治权力。 (3)利益所限。私人组织的产品提供不仅要求其成本得到足额补偿,而且要求能够为其带来更大的利益。但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使生产成本得不到足额补偿,私人组织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因此,这就客观上要求国家依靠政治权力(或公共权力)来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求。,公共需求作为财政产生的根源,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也可得到印证。 在国家产生后,公共需求的决定和实现方式存在着巨大差异。,在君主统治或独裁统治的社会,统治者是以其个人偏好决定公共政策,这种公共政策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反映公共需求,

7、甚至可能完全背离公共需求;同时,统治者是运用政治权力来实现统治者的个人或阶级利益,尽管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考虑公共需求,但当公共需求与其个人需求发生冲突时,他会不惜采用暴力手段优先保障其个人或阶级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就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职能取决于统治者的需要和愿望,财政分配的目的就表现为满足统治者的阶级统治需要。 但在现代民主社会,国家统治者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公共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公众的偏好和需求,国家职能取决于公众的需要。这时,财政分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求。,三、财政的特征,财政作为政府的重要经济活动主要有三大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国家主体性,添加文本

8、内容,强制性,在市场机制中,交易是自愿进行的,个人可以选择退出;财政行为则对每一个居民产生影响,而且居民无法退出。也就是说,财政不遵循自愿性原则,它是国家依据政治权力进行的强制性分配;财政行为一旦发生,个人只能接受,无法选择。强制性是政治性集体行动的必然派生形式,无偿性,财政分配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全体社会成员可以无偿地消费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这种无偿性是由政府的职能以及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决定的。其次,国家可以无偿地占有其他主体的收入。这种无偿性决定于政府所拥有的政治权力以及为提供公共产品而进行的经济活动性质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使每个人受益。那么,政府进行这些活动所

9、需要的“费用”就应由全体受益者社会成员负担。,国家主体性,一般性分配的主体可以不是国家,但不以国家为主体参与的分配不是财政分配。财政分配必然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分配。当然,国家也可能进行一般性分配,但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是作为一般主体,所进行的分配一般不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特征。这说明,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并非都是财政分配。,第二节 财政学的研究 对象和研究方法,一、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二、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一、财政学的研究对象,财政学是一门以财政活动或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从学科体系来看,财政学科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具体来说,财政学研究以下主要问题:,(一) 政府的活动范

10、围和支出范围,从理论上讲,政府既可以生产和提供私人商品以满足私人需求,也可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以满足公共需求。实际上,并非一切事情政府都能干,即使干了也不一定能干得好。因此,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需要对政府机制与非政府机制(主要是市场机制)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定位,而这种分工和定位又将直接决定财政收支的规模和结构。 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分工是基于以下现实:市场机制是目前人类所发现的能够最有效率地配置资源的机制,但市场机制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政府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但在一般资源配置过程中却不及市场机制更有效率。,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界定政府活动范围的基本原则是:将市场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

11、础性机制,而政府的资源配置和其他活动主要在于市场失效领域,或由政府进行干预后使资源配置更为有效的领域。依据以上原则以及经济发展的现实,可将政府的活动范围总体上界定为: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以满足公共需求;财政的支出范围就是保证政府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的资金需要。 财政学需要研究:如何运用这两种机制才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政府以及财政应具有何种职能?如何确定合理的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二) 政府行为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政府行为与国民经济活动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政府行为,而政府的行为尤其是财政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其中包括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消

12、费以及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对此,财政学需要对以下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应居的地位和应具有的行为,政府行为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如何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和高效运行等。,(三) 政府制定财政政策的理论和现实依据,财政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研究和提供制定财政政策的客观依据以及理论基础,而不在于财政具体政策的设计和制定。对此,财政学主要研究以下具体问题:财政政策的目标,各种财政政策的效应和应用环境,实现财政政策的手段和机制,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的配合等。,(四) 政府行为的有效性以及政府资源的有效配置,在财政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资源、技术以及其他条件的约束,不仅要保证社会资

13、源中非政府资源的有效配置,还必须保证政府所拥有的资源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地区)以及不同公共产品之间的合理配置。但要实现这一点,一方面要求有完善、有效的公共需求和公共政策决定机制以及政府行为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健全各种法规和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使这些法规和制度得到完整和全面的贯彻执行。对此,财政学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主要包括:公共需求的决定,政府预算的制定和管理,财政管理体制,财政效益及其评价等。,二、财政学的研究方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是经济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由于财政学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因此,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也主要是规范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1)经济活动“应该是应该是什么”或

14、社会面临的经济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2)什么方案是好的,什么方案是不好的 (3)采用某种方案是否应该,是否合理,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选择,规范分析,规范经济学涉及到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对人们福利的影响和评价问题,涉及到是非善恶,合理与否问题,与伦理学、道德学相似,具有根据某种原则规范人们行为的性质。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伦理和道德观念不同,对同一经济事物、经济政策、同一经济问题会有迥然不同的意见和价值判断。对于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不同的经济学家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结论。,实证分析方法是在分析经济问题和建立经济理论时,撇开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15、运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求证中检验假设”的方法,在作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前提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1)经济现象是什么?经济事物的现状如何? (2)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将会带来什么后果。它不回答是不是应该作出这样的选择的问题。即它企图超脱和排斥价值判断(即关于社会的目标应该是什么,经济事物是好是坏,对社会有无意义的价值判断),实证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是说明客观事物是怎样的实证科学。,实证分析,第三节 财政学的理论体系,一、西方财政理论的发展 二、新中国财政理论的发展,西方财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古典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亚

16、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对国家财政进行了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使西方财政理论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而庞大的体系,创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财政学,财政学也因之成为一门科学。,一、西方财政理论的发展,古典经济学派财政理论,新古典财政理论,功能财政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财政理论,西方财政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财政理论,古典经济学派的财政理论以倡导国家不干预经济自由发展为宗旨, 以固定财政收支的自身平衡为目标, 主张将政府限制在政治领域范围内, 除必要的公益事业外, 政府不得干涉经济的自由发展,由此形成了古典

17、经济学派的国家财政理论。在古典经济学派的国家经济理论中, 首先限定了国家的活动范围和担负的职责, 并由此确定了国家财政支出理论、收入理论、平衡理论和财政管理理论。相对于重商学派提出的国家聚财理论研究范围而言,古典经济学派的财政理论研究的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更具有系统性,并发展为一套科学的财政理论体系。,古典经济学始于威廉配第,系统化于亚当斯密,集大成于大卫李嘉图。他们的财政理论有以下几个重要理念 : (1)政府的职能主要限于为私人部门的平等竞争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和环境,财政收支是由国家职能派生的。古典经济学派是把财政当作履行政府职能的工具来看待的,这也是所谓的“廉价政府”、“守夜人”理论。

18、(2)政府支出应主要通过课税解决。在他们看来,一切为公共利益服务而发生的开支,应当由公众负担,都应当由社会一般收入开支。而这一般收入则应当是人们贡献出他们自己私人收入的一部分,以补充君主或国家的公共收入。,(3)在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税赋的一般理论。古典经济学创始人的经典著作,几乎都把赋税问题摆在显著地位,如配第的赋税论,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他们都从理论的高度划分了赋税的合理界线,界定了税赋的合理范围。例如从增加资本积累的角度,反对赋税过高,从自由贸易的角度,反对高关税,斯密还为课征赋税规定了公平、确定、便利、节约的税收四原则。 (4)形成基本的公债和预算理论。斯密从其经济发

19、展观和国家观出发,从其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理论出发,得出了公债有害的结论。从其“廉价政府”观出发,主张严格控制政府支出规模,反对财政赤字,力求预算平衡,奉行“量入为出”的主张。,2、以马歇尔、庇古为代表的新古典财政理论,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市场机制的不足不断暴露,财富分配不均现象逐渐突出,经济危机频繁加剧。对于这些现象,过去的“供应创造需求”、“阶级和谐”论已经无法自圆其说,于是“边际效用论”应运而生,并取代“劳动价值”论成为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新古典经济学家顺应时代的要求,从社会经济福利的角度出发,在进一步完善政府的资源配置功能

20、的同时,塑造了政府的收入分配功能,提出一套政府从微观方面驾驭市场机制的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家的财政理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色彩,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以自由经济为前提,以古典经济学的全部理论分析为出发点,一方面意识到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主张引入政府的经济作用;另一方面也怀疑政府机制的效果。对于他们的财政理论,有以下几个重要贡献: (1)以边际效用论为基础,为政府进行微观干预提供理论前提。马歇尔从社会总满足出发,以消费者剩余概念为工具,通过对不同规模报酬的商品进行课税或补贴情况的分析,得出政府干预行为的成本及其社会福利效果。而庇古在马歇尔的基础上对外在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证,成为支持政府干预经济的有

21、力支柱。同时,庇古着眼于垄断对市场运行机制的破坏,提出政府具有进行干预的责任。,(2)使财政理论具有“福利性政府”的主体特征,扩大了政府的经济职能。新古典经济学派以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为出发点,从社会福利出发,提出政府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从而形成了财政的收入分配理论。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税收理论的发展上。马歇尔开创了税收转嫁与归宿问题的局部均衡和边际分析,在其晚年首次提出了以累进税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思想。庇古则在马歇尔分析的基础上,从货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出发,系统的论证了通过累进税来改变市场收入分配结果。,新古典经济学家的财政理论可以说是一种以均等化为特色的财政理论,构造了一种公平机制,成功地采用

22、了新古典分析方法对社会公平问题进行了经济分析。然而,他们仍然把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当作不言而喻的前提,因此,新古典财政理论的实质是一种在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下,关于稀缺资源的配置理论,以萨伊定律为基础,以均衡价格为中心的微观分析,这种微观分析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频繁出现的危机和失业问题。这就为凯恩斯经济学的出台提供了理论空间。,3、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功能财政理论,在自由经济发展初期,国家固守不干预经济运行的中性财政,有助于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供求矛盾的日益尖锐化,在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特定经济结构下,国家中性财政在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增长方面,便失去了积极意义。在这种社会

23、背景下,凯恩斯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中强调国家干预经济,提出增加投资、提高就业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这样就出现了以政府干预为特征,以财政政策调控宏观经济为核心的财政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使传统上公认的“健全型财政”深化为“功能型财政”,奠定了当代西方财政理论的基础。,凯恩斯学派的财政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以有效需求理论为核心,论证了政府进行宏观干预的必要性。凯恩斯从消费函数与预期的不确定性这两个逻辑起点出发,提出了消费倾向理论和流动偏好理论,形成了有效需求原理。 (2)提出了政府稳定宏观经济的职能,奠定了现代财政学的基础。从有效需求的

24、原理出发,主张在经济萧条时期通过扩大政府支出主要是投资支出,来刺激有效需求,增加就业,填补总供求缺口,维持宏观经济稳定。,(3)主张利用税收杠杆调节收入以实现财富与所得分配的公平合理。其主要体现在,以现代直接税取代间接税,增大利润这一利益引导机制对私人投资需求的刺激作用;主张以超额累进税率取代传统的比例税率,以达到税负公平和增强低薪阶层对消费品购买能力的目的;主张采取整体税负的减税原则,为社会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提供基础。 (4)采取经济扩张政策,主张赤字预算理论和公债有益论。预算平衡不再为本身而平衡,而应该以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为核心,财政支出应根据整个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安排,收支差额可通

25、过发行公债予以弥补。,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功能财政理论与以往古典经济学派的财政理论相比,扩大了政府的机能,形成了“大政府“的主体特色,一反传统财政理论中的“就财政论财政”,而转变为“就经济论财政”,带有鲜明的“功能性财政”特征。在此基础上构筑的宏观财政运行模式在美国得到了首先应用,在取得一定成效后, 西方其他市场经济的国家也纷纷效仿, 在客观上缓解了当时西方国家由于生产“过剩”造成的社会矛盾。这种宏观财政政策把当时处于萎缩的资本主义经济拉出了低谷,重新步入了持续发展轨道。,凯恩斯之后,相继出现了以萨缪尔森、托宾等为代表的后凯恩斯主流学派,以琼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

26、,以拉弗、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供应学派,以布坎南和图洛克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等。这些学派就财政赤字、公债发行、税负转嫁、政府的经济干预、政府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公共产品的有效率提供以及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组织政府的组织、机构与决策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完善和丰富了财政学理论,并逐步把数量方法应用于财政分析,扩展了西方财政学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三大理论成为现代财政学的理论基石:,4、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财政理论,现代财政学的三大理论基石,公共产品理论,效率理论,公共选择理论,(1)公共产品理论。萨缪尔森等人在20世纪40年代率先提出的公共产品(Public Goods)概念是财政学发展的

27、一个重要里程碑。正是这一概念的提出,才使得对财政支出效率的分析成为可能,也正是因为对于公共产品以及公共产品性质的研究才形成了公共产品理论,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公共需求和公共决策、公共产品供给以及资源配置机制等一系列现代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因此,公共产品及理论的产生对于现代财政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2)效率理论。效率是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许多经济学家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理论成果。尤其是帕累托提出的效率准则,即帕累托效率准则,成为现代经济学评价资源配置状态的基本依据和标准。帕累托效率准则最先是用于分析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状态,它不仅为私人部门生产私人商品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出了

28、标准,而且也指出了实现帕累托效率的路径: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只要消费者在其收入约束下通过出价竞争方法依据其偏好自由选择商品,生产者按照利润极大化原则生产和提供相应的商品,就可以实现帕累托效率。,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也存在着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帕累托效率准则也为选择公共资源配置机制、评价公共部门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的资源配置状态提供了依据和标准。但是,由于公共产品存在着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使消费者不付费消费公共产品成为可能,从而难以形成公共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成本补偿机制。因此,在非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领域,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路径实现帕累托效率。,(3)公共选择理论。由布坎南、阿罗等人创建的公

29、共选择学派最主要的研究成果是“政治市场”学说,即把政府的决策过程看成是类似于市场的由供求双方相互决定的过程。他们将公共选择理论引入到现代财政学,从而为实现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公共选择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公共决策过程,也是一个政治决定过程。公共选择理论实际上是关于公众偏好表达以及在政治程序或选举过程中依据公众偏好有效选择公共产品并决定公共产品效率规模的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建,不仅为提高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同时也在经济活动分析和政治制度分析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因此,公共选择理论已经成为现代财政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传统财政学时期,公共财政学时期,1993年,二、

30、新中国财政理论的发展,新中国的财政理论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传统财政学时期(1949-1992年),这一时期,财政理论基于两大政治、经济背景:计划经济模式和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政治观。在此背景下,财政学的理论及体系也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和社会制度色彩 。 在此期间,中国财政学家做出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创建了“国家分配论”。,国家分配论的主要观点: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没有国家参与的分配,不是财政分配。这实际上表明,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在国家产生之前所进行的分配不是财政分配 (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3)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总产品,其中主要是剩余

31、产品。并且认为,财政的本质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之间的特殊分配关系,即统治阶级掠夺被统治阶级的关系,2、公共财政学时期(1993年至今),从1993年开始,中国的宏观政治、经济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政治观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成为主要改革目标;学术气氛更加民主,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大大加强。 在理论体系上,这一时间最显著的特点是“公共财政”成为财政理论的主线。由于理论界对 “财政”与“公共财政”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在此有必要对二者作进一步的说明。,“财政”一词是由英语“public finance”意译而得 ,一百多年来该词已被习惯地用于描述政府的分配活

32、动。如果用直译方法,“public finance”又可译为“公共财政”。但问题是:如果要将中文的“财政”译为英文该是什么?如果译成“finance”显然不符合中文的本意,因为“finance”还有财务、金融等意;如果译成“public finance”,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财政public finance公共财政”。换言之,中文的“财政”到英国去一趟回来就成了“公共财政”。因此,仅从字面上讲,将“public finance”译成“公共财政”或“公共财政学”纯属画蛇添足 。,但是,如果从中国财政理论发展的背景、过程及其内容考察,就会发现“公共财政” 与传统意义上的“财政”(或国家财政)有着

33、明显区别:(1)公共财政预算的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公共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求,而公共需求决定于公众的偏好和意愿,因此公共财政预算直接决定于公共选择过程,政府只是代理执行;而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2)公共财政的收入是基于公共权力,即主要通过以公共权力为基础的税收征集收入;国家财政的收入既可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产品;而国家财政的支出则可能提供(甚至主要提供)私人商品。,三、本书的理论体系,第一篇 市场与政府,第二篇 财政支出理论,第三篇 财政收入理论,第四篇 财政宏观管理理论,

34、Thank You !,第一篇 市场与政府,本篇介绍财政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市场与政府行为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资源配置与市场,1,资源配置与市场,2,市场缺陷,3,第一章 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第一节 资源配置与市场,一、稀缺性与资源配置 二、资源配置方式 三、市场机制 (一)市场 (二)市场机制 (三)市场机制有效的环境,一、稀缺性与资源配置,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各种自然资源,比如石油、煤炭、天然气、有色金属、水等,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与人类的无限欲望相比,这些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经济学上的稀缺性是指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的无穷欲望来说是匮乏的。,这一问题之所以困难,是因

35、为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对于二者的资源配置存在着消长关系如果人们得到公共需求的最大满足,就必须承受更重的税收负担,放弃更多的私人需求;如果人们决定在私人需求上得到更大的满足,就必须减少或放弃在公共需求上的满足。这就需要人们在各种各样的经济约束条件下进行权衡和选择。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资源配置机制将资源在公共产品和私人商品上进行配置,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资源配置有静态的资源配置和动态的资源配置之分。,在短期内,在生产关系、可利用的资源存量以及生产的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更好地配置和使用资源存量,来使社会总产品的产量达到最大,这可以称之为静态的资源配置,静态的资源配置,动态的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在

36、较长的时期内,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提高技术水平,在使既定资源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的同时,使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总量迅速增加,可以称之为动态的资源配置,简言之,资源配置的静态意义在于更有效地利用业已开发的经济资源,而其动态意义在于开发潜在的可利用资源。对于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而言,总是以资源的有限性和既定性为其研究的前提。因此,对于资源配置的分析一般是以既定的资源为假定前提,即资源配置一般是指静态的资源配置。,二、资源配置方式,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即计划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 1、计划配置方式。 2、市场配置方式。,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来统管资源和

37、分配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方式有可能从整体利益上协调经济发展,集中力量完成重点工程项目。但是,配额排斥选择,统管取代竞争,市场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从而易于出现资源闲置或浪费的现象,1、计划配置方式,计划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偏低主要有三大原因:,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是所有者缺位、激励约束机制失灵,价格对经济没有指示性,由此导致劳动者积极性底、市场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最终结果是经济得不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我国经济改革其实是改变这种体制,引入市场竞争,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最终增强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市场发生直接的

38、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状况,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有可能产生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2、市场配置方式,在当今社会,基本不存在完全的计划配置方式和完全的市场配置方式,普遍存在的是以市场配置为主,在市场失灵的领域由政府来进行资源配置,即资源配置更多地是一种混合配置方式。,(一)市场,市场的含义,三、市场机制,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志将市场划分成多种类型。通常根据两种标准来划分市场类型:一是根据一个部门(或行业)所含厂商数目的

39、多少,二是根据一个部门所生产产品之间相互替代的程度的大小。据此,将市场结构划分成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市场类型或状态,(二)市场机制,“机制”(Mechanism)一词的原意是能够引起某种运动或具有某种功能的机器装置或系统。由此引申,不妨将市场机制定义为:能够引起某种经济运动或发挥某种经济功能的市场装置或市场系统。,一般地说,只要有市场,就有市场机制;市场在多大的范围内存在,市场机制也就会在多大范围内起作用。所以,如果说一种经济体制是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体制,那么这种经济体制存在的前提也就是广泛存在的市场。没有广泛存在的市场,就不可能有作用广泛的市场机制。,市

40、场存在的广泛性实际上就是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得以反映。首先,可以用商品化程度来衡量,商品化程度越高,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其次,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还体现在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这些环节与市场的关系越密切、或越能够按照市场的规律和规则运行,则说明该社会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否则就越低;第三,一个社会的市场化程度还可以通过市场体系的完善与否得以反映。,市场机制主要是通过市场价格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均衡,来解决以下的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消费者,技术,决定于,取决于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取决于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

41、)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生产什么?,生产的内容将最终决定于两大因素:“消费者和技术”。 首先,消费者是市场的统治者。社会的生产选择将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即消费者每天作出的消费决策。他们用货币选票引导社会资源的配置。只有当消费者选择某种商品,并以货币进行支付时,这种商品才有市场。 其次,受利润的诱惑,企业会在众多可能的商品生产组合中进行比较和选择:离开利润较低的部门,进入利润更高的部门。但是,技术性因素资源约束,以及把资源转变成消费品的技术局限不仅制约企业的生产,同时也制约消费者的选择。,换言之,仅凭消费者的意愿还不能决定生产什么物品,必须和企业所能够生产的物品结合起来。只有在企业根据生产的技术

42、可能性、成本、需求量、价格等因素进行综合决策后,才能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如何生产?,取决于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最大利润,生产者会努力采用效率较高的生产方法,以降低成本。因此,市场竞争能推动生产方式不断改进和效率不断提高,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在这些市场上,人们按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价格形成工资、地租、利息、利润等形式的收入。生产要素和商品将出售给那些出价最高的人,(三)市场机制有效的环境,市场体系并非在任何时候都能有效运行,必须具备一系列的特定环境或者假设。包括:,市场必须满足完全竞争条件,成本递增或者规模报酬递减,排他原则,不存

43、在公共产品,完全信息,首先,市场必须满足完全竞争条件,每一个市场都要有众多的买方与卖方,不能有哪一方控制被交换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所有买卖双方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在这种市场中,价格由供求关系而非人为因素决定。 第二,成本递增或者规模报酬递减。竞争的存在意味着经济中每一行业的成本都是递增的。因为,如果成本不是递增的,某种商品的第一个生产者就会发现,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成本将持续下降,结果,相对于后进者第一个生产者就有效率优势。这种情况下,在第一个企业之后,这种商品的生产者只能有一家,这就意味着垄断。,第三,排他原则。即产品不具有外溢效应,某一种商品或服务除了其购买者之外,其他任何人都不能从中得到满

44、足。否则,需求曲线将不能包含全部支付意愿,供给曲线不能包含所有成本。此时,自由市场价格信号将是失真的。生产者受到误导,出现生产不是太多就是太少的现象。 第四,不存在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不受排他原则的限制,存在着外溢效应,只要某个人得到了这种物品,每个人都能等量的获得,典型的例子是国防和海洋中的灯塔。如果某种物品是公共产品,在自由市场中不会有私人愿意生产和提供。,第五,完全信息。即买卖双方必须对物品的所有用途及其特征有全面的了解。 此外,资源的完全流动也是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条件。如果资源是流动的,它们会对价格的变化做出反应,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策就能随着可观测的市场信号的变化而改变。这正是需求曲线为

45、何向下倾斜而供给曲线为何向上倾斜的原因随价格的下降,需求增加而供给减少。在这种经济中,价格的变化引导资源的配置。,第二节 市场效率,一、效率标准 1、帕累托标准 2、卡尔多希克斯标准 二、帕累托效率的实现 1、交换效率条件 2、生产效率条件 3、综合效率 三、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一、效率标准,1、帕累托标准,在既定条件下,当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当增加一个人的福利必然会损害其他人的福利时,或者说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福利的增加是以牺牲其他人的福利为代价的,则实现了资源的配置效率。这种判断资源配置的标准最初是由意大利人帕累托(VilfredoPareto)提出来,故称其为帕累托效率标准或帕累托

46、最优标准。,当然,帕累托标准的实现显然困难重重,或者说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达到帕累托效率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仅将此标准作为一种追求的目标。现实中更多的可能是这样一种情况:即当资源配置再作调整时,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了,但其他人的福利至少没有减少。这种资源配置状况称作帕累托改进或帕累托改善。比如,政府对低收入群体进行救助,就可称为帕累托改进,因为贫困人口的福利增加了,但同时也没有减少其他人的福利。,2、卡尔多希克斯标准,卡尔多1939年发表的经济学福利命题与个人之间的效用比较论文,提出了“虚拟的补偿原则”作为其检验社会福利的标准。他认为,市场价格总是在变化的,价格的变动肯定会影响人们的福利状况,即很

47、可能使一些人受损,另一些人受益;但只要总体上来看益大于损,这就表明总的社会福利增加了,简言之,卡尔多的福利标准是看变动以后的结果是否得大于失。由此看来,卡尔多补偿原则是一种假想的补偿,而不是真实的补偿,它使帕氏标准宽泛化了。,希克斯补充了卡尔多的福利标准,认为卡尔多原则不够完善,因为它是一种“假想中”的补偿,现实中受益者并没有对受损者进行任何补偿。他认为,判断社会福利的标准应该从长期来观察,只要政府的一项经济政策从长期来看能够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尽管在短时间内某些人会受损,但经过较长时间以后,所有的人的境况都会由于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获得补偿。因而人们称希克斯的补偿原则为“长期自

48、然的补偿原则”。,卡尔多希克斯效率是指第三者的总成本不超过交易的总收益,或者说从结果中获得的收益完全可以对所受到的损失进行补偿,这种非自愿的财富转移的具体结果就是卡尔多希克斯效率。 如果那些从社会资源再分配中获利的人获得的利益足够补偿那些从中亏损的人利益,那么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就是有效率的,虽然并没有要求产生实际的补偿。如果实际得到补偿,这个变革就是一个现实的帕累托改善。卡尔多-希克斯有效性标准是潜在的帕累托改进。,从理论的角度看,采取卡尔多希克斯有效性标准是有利于社会福利的增加。按照科斯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个人之间的谈判可以保证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变成现实的帕累托效率。现实中交易成本为正,就可

49、能使得潜在的帕累托改善无法成为现实的帕累托改善。实际上经济学家一般采用卡尔多希克斯标准。 与帕累托标准相比,卡尔多希克斯标准的条件更宽。按照前者的标准,只要有任何一个人受损,整个社会变革就无法进行;但是按照后者的标准,如果能使整个社会的收益增大,变革也可以进行,无非是如何确定补偿方案的问题。所以,卡尔多希克斯标准实际上是总财富最大化标准。,二、帕累托效率的实现,如何实现帕累托效率? 配置效率或者说帕累托效率是关于效率的总体描述,它必须以交换效率、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率的存在为其存在的前提。从目前经济理论的研究来看,帕累托效率必须满足“边际转换率等于边际替代率(即MRT=MRS)”这个条件。下面我们结合一个实例逐步进行分析。,1、交换效率条件,交换效率主要与商品在不同个人之间的配置方法有关,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所有个人对于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相等。 假定一经济社会有两个消费者亚当和夏娃,他们消费两种商品巧克力和面包,而且巧克力和面包的数量既定,现在的问题是亚当和夏娃如何分配既定数量的巧克力和面包才能各自实现消费者均衡(或者消费行为最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财政学原理教学全套课件.ppt)为本站会员(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