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专题三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401850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PPT 页数:216 大小:2.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专题三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6页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专题三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6页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专题三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6页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专题三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6页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专题三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专题三考点突破第二章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第二章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古代诗文阅读怎样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五种 句式怎样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标准怎样落实翻译得分点练出高分 怎样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五种句式怎样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五种句式解析为一般句式,为判断句。答案D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B.且相如素贱人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句为判断句。C3.翻译下面的句子。(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_解析

2、“道所存也”为判断句。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译文:_解析“此所得也”为判断句。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这吗?这就是我此次游山的收获。【精要点拨】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在判断判断句时,首先看其标志:(1)以“者,也”“也”“者也”“者,”为标志。(2)以判断动词“为”“是”为标志。(注意:“是”一般作为指示代词“这”来使用,表判断的情况相对较少)(3)以判断副词“乃”“即”“则”“皆”“诚”“悉”“亦”“素”

3、为标志。(4)以否定副词“非”“未”“弗”“无”“莫”为标志。其次,对无标志判断句,要看其谓语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秦,虎狼之国”,“秦”是名词,“虎狼之国”是名词性短语,对主语“秦”作出判断。判断句翻译时一般要译成“是”或“不是”。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翻译中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是”,如“必”“亦”“即”“诚”“皆”“则”“素”“乃”可以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便是”“确实是”“都是”“原来是”“本来是”“就是”。解析为状语后置句,为一般句式。答案D解析B项都是介词,表被动。A项前“见”表被动,后“见”是偏指一方(我)。C项前“见”是偏指一方,后“见”表被动。D项前“

4、被”表被动;后“被”是动词,遭受。答案B3.翻译下面的句子。(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_解析“为所”,表被动。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译文:_解析全句为判断句,“者,也”;有两个被动句,“被”“于”二字为标志。(墓中的)五个人,是在周蓼洲先生被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在这件事上的人。【精要点拨】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这样的句式被 称 为 被 动 句。辨 识 被 动 句,一 看 标 志 词,如“见”“为”“于”“见于”“为所”“为所”等。(值得注意的是,文言词“被”多为动词,“覆盖”“遭受”之

5、意,很少表示被动)对无标志被动句,只能从语句的结构或内容上去判定,如“洎牧以谗诛”“戍卒叫,函谷举”“几以不纳死”。这类被动句在形式上与一般的陈述句无区别,如从内容着手,进行逻辑分析,就会发现李牧肯定是被杀,函谷关是被攻占,文天祥不被接纳。只要能够理清句意,再联系上下文语境,不难判断。被动句翻译时一般要加“被”,或使用表被动的词语表达,如“受”“受到”“遭到”等。表被动的介词“于”有时省略,翻译时要注意识别并译出被动的含义。“被”可以译成“受”“遭受”,尽可能按动词意义翻译;非常明确作介词用的,才译成“被”。三、倒装句汉语句子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介词在介词宾语前,定语和修饰

6、成分在中心词前。古今汉语,基本如此。但在文言文中,有一些句子成分却是倒装的,这样的倒装句主要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四种。我们在阅读和翻译的时候应该首先了解它们的结构,然后把语序调整过来,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1.谓语前置句(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渺渺兮予怀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C.谁可使者D.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孙将军解析其余三项为谓语前置句。A项应为“予怀渺渺”,B项应为“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C项应为“可使者谁”。答案D(2)翻译下面的句子。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译文:_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桓公闻之,扶其仆之手曰:“异哉

7、!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译文:_替大王作出这种计策的人是谁?(谓语前置句)真奇怪呀!这位唱歌的人不是一般人啊。(谓语前置句)【精要点拨】一般情况下谓语是放在主语后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再如:快哉此风!可调整为:此风快哉!谓语前置句在高考翻译中并不多见,但曾在高考2010、2013两年翻译中出现过。谓语倒装句翻译时按“主谓”顺序调整。解析为宾语前置句,为定语后置句。答案D(2)翻译下面的句子。然而不王者

8、,未之有也。译文:_解析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称王的,这是从未有过的事。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文:_解析“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精要点拨】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有三种类型: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二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如“沛公安在”“不然,籍何以至此”等;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如“夫晋,何厌之有”“无乃尔是过与”等。判定宾语前置句既要结合语意,又要结合其标志词语。宾语前置句虽是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句式,但在高考翻译题中并不常见,只是视选材而定。宾语前置句翻译时按照“动(介)宾”顺序

9、调整;翻译第三种类型,把“是”“之”去掉,宾语移后即可。3.定语后置句(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解析其余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D(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苟以天下之大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铸金人十二D.夫晋,何厌之有解析D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其中C项为数量短语后置。D(3)翻译下面的句子。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译文:_解析“石之者”为定语后置句。铿然有声的石头,所见到的全是这样。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

10、大,有几人欤?译文:_解析“缙绅者”“四海之大”均为定语后置句。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士大夫,偌大的中国,有几个人呢?【精要点拨】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且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之”“之者”“者”。辨析时,只要抓住这些标志词语,再加上语意理解即可。定语后置句在高考翻译题中极少考到,但并不是不考。如2010年上海卷“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应是“桂阳有争舟而相殴至死之民”。可译为:桂阳有争船而相互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2011年江苏卷第8

11、题第(1)句中“毁淫祠数百区”,“数百区”是个特殊的定语后置,译时需提至中心词“淫祠”前。定语后置句翻译时一般把定语调至中心语前。特殊情况下可以按照“中心语中(里)定语的(名词)”格式翻译。4.介宾短语后置句(1)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解析“于”应译为“到”。C(2)翻译下面的句子。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译文:_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译文:_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他们,用威严的盛怒来震慑他们,他们最终也只是苟且以求免于

12、刑罚却并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却不会在内心诚服。老虎和犀牛从木笼中逃了出来,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是谁的过错呢?【精要点拨】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的句型。翻译时,一般按照现代汉语习惯将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这种句式虽然考试说明未作要求,但因为它在文言文中很常见,所以高考翻译题中经常出现。如2012年江苏卷第8题第(2)句中“贤于言事官远矣”,可译为“比那些言事的官员好多了”。不过,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并不是一定要提前的。四、省略句1.下列各句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A.老臣今者殊不

13、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解析A项“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项后三句省略主语。D项省略介词“于”,应为“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答案C2.补充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3)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4)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5)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鼓鼓于于之恐能为乐3.翻译下面的句子。(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译文:_解

14、析两处省略(见译文括号内),“具告以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项伯就在夜里骑马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2)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译文:_ 齐威王想拜孙膑为主将,孙膑推辞说:“我是受到膑刑的人,不能(担任主将)。”【精要点拨】省略是文言文中最普遍的语言现象。省略句最常见的是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以及介词“以”“于”等。对省略句翻译的考查,在历年高考对句式翻译的考查中题量是最大的。它要求考生在翻译时补出省略的部分。五、固定句式1.对下列固定句式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如何,译为“对怎么办”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15、孰与,译为“与一起”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不亦乎,译为“不也吗”A.B.C.D.解析表比较,应译为“与比,谁”。表反问,应译为“哪里用得着呢”。答案C2.翻译下面的句子。(1)无乃尔是过与?译文:_(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译文:_恐怕该责备你们吧?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精要点拨】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是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固定形式。理解固定句式,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意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固定句式在高考翻译题中不是必考点,带有因文命题的特点。不过,一旦考查到,必须按其固定译法翻译。如2011年

16、四川卷第11题第(2)句中“得非吕徽之乎”,“得非乎”应译为“莫非吧”。怎样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标准怎样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标准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译文:_解析注意“辙”的借代义;“北”,对元军的蔑称。此两处用意译。适逢(双方)使者车马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主持国事的人相见。(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译文:_解析“衣冠”“日月”“旦夕”“正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么呢!(3)而君畏匿之,

17、恐惧殊甚。译文:_解析“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恐惧”“殊甚”皆是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译文:_解析“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应意译为“皇宫禁地”。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处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2.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及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1)纵一苇之所如。译文:_解析“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需要把本体翻译出来。任凭小船随意漂荡。(2)臣生当陨

18、首,死当结草。译文:_解析“结草”是用典,应把典故意思译出。(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译文:_解析此处用了互文手法,不能直译。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译文:_解析“无”与“鲜”构成互文,须把“鲜”意译为“没有”。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译文:_解析“怒发冲冠”用了夸张手法,仍要译为夸张,前面要加上“像要”或“快要”。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精要点拨】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

19、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第也不能变动。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所谓直译为主,就是能够用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

20、翻译。二、翻译的标准信、达、雅3.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漏译、误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1)原句:(2013安徽)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译句: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比不上汉王!漏译、误译之处:_漏译了“遽”字,“遽”是“就”的意思。(2)原句:(2010江苏)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译句:您所结交的应是当时的贤人,现在跟这种人一起喝酒高兴吗?漏译、误译之处:_ 漏译了“皆”这个“全都”意思,改变了语气;只译出“贤”而未译出“隽”,即“才华出众之人”。(3)原句:(2010湖北)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译句:

21、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漏译、误译之处:_ _.漏译了“督”字。“督”,督促,在这里是“被督促”的意思。误译“计其出入”,应译为“根据收入确定支出”。(4)原句:(2008江苏)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译句:等到召见,就受到亲近信任。漏译、误译之处:_ 译句有两处漏译。一是“得”字,应译为“获得”;二是省略的成分应补出。如谁获得召见,获得谁的召见。这里的人称须译出。当补不补,也属于漏译,会损害原意。4.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不“达”现象,体会翻译要“达”的要义。(1)原句:(2013辽宁)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译句:(王尧臣)对待别人全

22、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道别人,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不“达”之处:_ 译句“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结构混乱,应在“推荐”后加“的”字。(2)原句:(2010天津)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译句:母亲回来后,只见女儿靠着院中的树睡觉,不再怀疑了。不“达”之处:_ 原句中“不之虑”是个宾语前置句,“之”是动词“虑”的宾语。译句未译出这个句式特点,既丢掉了得分点,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须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这是“达”的要求。(3)原句:(2009江苏)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译句:刚刚被罢黜了巡抚住居家里,认为奇异而闻名。不“达”之处:_ 译

23、句前半句结构混乱,后半句表意不明,“认为”什么“奇异”没有译出。“闻”属错译。(4)原句: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译句:但只有信陵君能够接见那些隐没在各个角落的人物,不以结交下层人为耻辱,是很有道理的。不“达”之处:_ 译句中“接见”一词用得明显不当。用词不当,也是不“达”之处,在考生翻译中较为普遍。【精要点拨】1.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在平时翻译时,考生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漏译,误译,赘译,就不可能达到“信”这一最基本的翻译标准。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为此,一些

24、特殊句式需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硬译是不“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3.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做要求。一、文言翻译有哪些得分点?如何判断这些得分点?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来懋斋先生者,家况奇贫。意欲赴礼部试,而绌于资斧。具旨酒与佳肴,以恭候其欲助之亲故。讵知日既夕矣,无一亲故之足迹,印于其庭者。有群丐过其门,先生请其就座而畅饮。醲饷既良,先生告其故,(群丐)谓先生曰:“是区区 怎样落实翻译得分点怎样落实翻译得分点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

25、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往往逆旅主人嘉其义而奇其事,且厚有赠馈。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试后果捷南宫,得出为某邑宰,循例省亲回籍。群丐亦促之返焉。甫抵里閈,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先生亦平淡视之。(2014年重庆卷记丐侠改编)1.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1)判断句中得分点关键实词:_关键虚词:_特殊句式:_(2)翻译译文:_是、吾侪以何难之有(宾语前置句)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2.甫抵里閈,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1)判断句中得分点关键实词:_关键虚词:_

26、特殊句式:_(2)翻译译文:_里 、故、踵甫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定语后置句)刚到达乡里,亲戚朋友问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人很多,肩挨肩,脚跟脚。【精要点拨】1.得分点有三: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及个别疑难词),特殊句式,句意通顺。2.判定得分点的方法:(1)判定关键词语在翻译题中命题人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有两类:一类是实词,这是主要的;一类是虚词。实词从词性方面看,指名词、动词、形容词,重点是动词;从知识点方面看,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重点是古今异义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虚词是指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重点

27、是有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翻译的时候,要找出这样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反之,关键词语翻译错误或不准,就会丢分。这里,特别注意两类词的判断:通假字的判断判断该字是否通假,一是靠平时积累,二是靠临场推断。推断有两个标准:a.用该字意思在上下文中实在讲不通,b.该字与哪个通假字音近形似。活用词的判断(参见本章专题三考点一)(2)判定特殊句式寻标志。一般的特殊句式,都有其语言标志,抓住这些标志,就基本能锁定它。联语境。有一些特殊句子,无任何语言标志,如直接判断句、意念被动句、省略句,这时就要联系语境来判定其性质。另外,一些有标志词的句子也要联系语境,因为它不一定是特殊句式,如带“见”“于

28、”字的句子。二、如何在翻译中落实得分点?(一)关键实词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元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傍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然,可玩。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箫,曰凤箫台。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丈,可钓。闻大雪下时,四围皆璚树瑶林,益清绝,曰钓雪矶。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琴声与泉

29、声相和,绝可听。(选自宋濂桃花涧修禊诗序)(1)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译文:_ 郑铉将要在涧边进行修禊活动,并且览尽山泉怪石的胜景。得分点“修禊”,补出必要的动词;“穷”“胜”,形容词分别活用作动词、名词。(2)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译文:_得分点“人”作状语。(3)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译文:_ 怪石像人一样站立着,高十尺多。有擅长弹琴的客人,不喜欢泉水独自清响,弹琴来跟泉水比试。得分点 定语后置、“乐”、“鼓琴”。参考译文 浦江县向东走二十六里,有座山葱茏茂密地高耸着,(那)是元麓山。山的西面,桃花涧水从那里流出来。在元顺帝十六年三月初一,郑铉将要在涧边进

30、行修禊活动,并且览尽山泉怪石的胜景。前一天晚上,使各位贤士大夫住下。第二天,出发了,互相带领着向北走,随身带着酒壶和酒杯。大约走了二里远的地方,才遇到涧流,于是沿着山涧入山。又过了三里的地方,两岸都是桃花,山里寒冷,花开得晚,到现在才繁盛。相傍有很多苍松,高耸入云好像到了青云间。忽然看见鲜花点缀在湿润青翠的树间,好像火苗升起要燃烧一般,值得观赏。又走了三十步,怪石像人一样站立着,高十尺多。上面平整,可以坐下来吹箫,叫作凤箫台。下面有小水潭,潭上石坛宽八尺到一丈,可以(在上面)垂钓。听说下大雪时,四周都是如美玉般的树林,更显得清冷绝美,叫作钓雪矶。有擅长弹琴的客人,不喜欢泉水独自清响,弹琴来跟泉

31、水比试。琴声跟泉水声音相和,非常好听。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意斟满酒一口气喝完),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明程启充游千山记)(1)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译文:_ 嘉靖丁亥年,我在抚顺戍守,丙申年又调到盖州,来到了辽阳,才得以与志同道合的徐、刘两位先生到那里游玩。得分点“道”,名词活用作动词,取道;“同志”,古今异义词,志同道合;焉,之。(2)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其间适有吹

32、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译文:_ 东面的山峰高耸险峻,徐、刘两位先生斟满酒一口气喝完,在此期间正好有一个吹奏胡笳的人,乐声振动树林,听到这种乐声让人感到凄楚神伤。得分点“危险”,古今异义词,高耸险峻;“适”,恰好;“愀然”,悲伤的样子。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海北,取道新会县。县有厓门注遗迹,予偕知县罗侨吊焉。夜二鼓,乘汐出港,天未明抵岸。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选自方良永厓门吊古记,有改动)注厓门: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南大海中。南宋末,宋军与张弘范统帅的元军在此决战,宋军全军覆没,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及宋少帝赵昺殉国,宋亡。少顷至祠

33、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译文:_ 不一会儿到了祠堂前,遍览殿堂碑亭,查考它建造的始末。得分点“少顷”,不一会儿;“达观”,遍览;“颠末”,始末,其中“颠”本义是头顶,引申为“始”,也可据“末”推断为“始”。【精要点拨】对确定好了的关键实词,一定要准确译出其意,不含糊,不游离,不意译。例如通假字,翻译时一定要写出其本字,不能照抄句中原字。这里,要特别注意对下面三类词的翻译:1.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一定要拆开翻译。如“亲信”是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翻译时一定要拆成“亲近”“信任”两个词。2.活用词。它们在翻译时大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固有的格式。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

34、如“像”“用”“在”。活用作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活用作一般动词的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如“填然鼓之”中的“鼓”应译为“擂鼓”。意动用法要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作、作为)”的格式进行翻译。(当然,有的词可用一个意思与“认为”或“以为”差不多的动词翻译)使动用法要用“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与意动用法一样,有的词也可以用一个意思与“使(让)怎样”差不多的动词翻译3.疑难或陌生的词,要借助语境和实词的推断方法,并联系自己平时的积累去较为合理地翻译它,而不是硬译或干脆不译。(二)关键虚词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悯獐清侯方

35、域 客有过侯子以獐献者。侯子曰:“獐可驯乎?”客曰:“夫至德之世,兽可同群而游,今子无乃有所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欤?”侯子曰:“然。”营室而授獐焉。王仲凫闻之,曰:“子之不善于獐也审矣,曷以授余?”侯子曰:“子之庭有二物焉,其大者类西旅氏之獒,而小而骏者韩子卢之裔也,是皆有欲于獐,奈何?”仲凫笑曰:“子非特不善于獐也,又且不知吾二犬。吾将导獐而见之二犬,侵假而共牢以为食,侵假而共寝以为处,侵假而相与为友,而日以益善,予因而安之,岂更害哉?”侯子曰:“虽然,子曷使童子守之,而犹授獐以索?”仲凫默然不应。居三日,仲凫以告曰:“吾废吾童子矣。视二犬之貌,且翦翦焉适矣。”又居三日,仲凫以告曰:“吾废吾索

36、矣。视二犬之情,且煦煦然亲矣;虽然,獐犹有间焉。”又居三日,仲凫以告曰:“獐无间矣,与二犬者为一矣。”又居三日,而二犬伺獐之寝也噬之,獐竟以死。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侯子曰:“子固未知之耶?向二犬之翦翦焉若适者,所以饵吾童子也,既而煦煦焉若亲者,所以饵去其索,而恐或为之援也;既而示之以无间者,乃所以饵夫獐也。撤其防,去其援,而又探得其情,此西楚霸王之无所用其力,而南宫万之所以毙也,何况于獐哉?”仲凫大怒,抽戈以逐二犬。侯子曰:“无庸也,夫世之相与为友,日以益善,反出其不意而害之者,其智非始于二犬也。”或曰:“是獐也,狷中而狭外,类于人恒有所不可者,即无二犬,亦将有灾焉。”(选自壮悔堂文

37、集,有删改)注西旅氏:古代对少数民族国家的称呼。獒:猛犬。韩子卢:猎犬名。裔:后代。侵假:逐渐。翦翦:和睦的样子。煦煦:和悦的样子。(1)今子无乃有所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欤?译文:_(2)子之不善于獐也审矣,曷以授余?译文:_(3)予因而安之,岂更害哉?译文:_ 现在你恐怕有些不相信吧?否则,你为什么怀疑獐子能否驯服呢?很显然你不善于驯养獐子,为何不把它送给我呢?我依照这个办法安抚它们,难道它们能再去伤害獐子吗?(4)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译文:_王仲凫很不高兴,把狗咬死獐子的情况告诉了我。参考译文 有个宾客来探访我时,送给我一只獐子。我说:“这獐子能驯服吗?”宾客回答说:“在道德完善的

38、远古时代,野兽可以成群结队地在一起游戏,现在你恐怕有些不相信吧?否则,你为什么怀疑獐子能否驯服呢?”我说:“是这样。”于是建造了兽圈并接受了獐子。王仲凫听说了这件事,说:“很显然你不善于驯养獐子,为何不把它送给我呢?”我说:“你的庭院里有两条狗,那大的像西旅氏的猛犬,而那小且跑得快的是猛犬韩子卢的后代,它们都有吃掉獐子的欲望,怎么办?”王仲凫笑着说:“你不仅不善于驯养獐子,而且还不了解我的两条狗。我准备引导獐子去见那两条狗,逐渐让它们在一个圈里吃食,逐渐在一处睡觉,逐渐成为好朋友,并且日益友好,我依照这个办法安抚它们,难道它们能再去伤害獐子吗?”我说:“虽然这样,你何不让童仆看守那两条狗,并且

39、将獐子用绳索拴住?”王仲凫没有回答。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我将童仆辞退了。看那两条狗的样子,与獐子相处比较和睦了。”又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我把拴獐子的绳索去掉了。看那两条狗的神情,对獐子和悦的样子很亲近;虽然这样,獐子还存有嫌隙。”又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獐子已经没有嫌隙了,与那两条狗混为一体了。”又过了三天,两条狗趁獐子熟睡之际咬它,獐子最终被两条狗咬死了。王仲凫很不高兴,把狗咬死獐子的情况告诉了我。我说:“你原来不了解那两条狗吗?以前它们装出和睦相处的样子,是用来迷惑你的童仆的;随后做出和悦亲近的样子,是用来迷惑你去掉绳索的,并且担心有人会援助獐子;接着表示和獐子没有嫌

40、隙,是用来迷惑那头獐子的。你撤走了獐子的防备,消除了可能给予獐子的援助,并且探到獐子的真实情况,这正是西楚霸王项羽有力无处使,春秋时宋国大夫南宫万被杀死的原因啊,何况是獐子呢?”王仲凫很生气,抽出戈来驱赶那两条狗。我说:“不需要了。那世上相互成为朋友,越来越亲密,却出其不意地陷害对方的人,这样的智慧不是从那两条狗才开始有的。”有人说:“这头獐子,内心孤洁而气度狭隘,像那种无论怎样对待他他都不满意的人,即使没有那两条狗,也会遭遇灾难的。”【精要点拨】1.必须译出的虚词换(1)有实词义项的则须译出实义,如“之”“其”等。(2)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以进行替换的,如“之”“而”“以”等,即便

41、是语气词也要替换。如: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句中的“于”要译为“在”,“之”要译为“的”。2.不必译出的虚词删(1)起语法作用的。如“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又如“之”“者”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标志。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句中的“者”为定语后置标志,不译。(2)表停顿作用的。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的“也”表示句中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3)起衬字作用的。如:顷之,烟炎张天。句中的“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不译。(4)发语词。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的“夫”为发语词,不译。虚词翻译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须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不然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三

42、)特殊句式7.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孝武初,周文与语,奇之。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营门侍郎。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选自北史刘转第五十七,有删节)(1)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译文:_解析“近侍之官分散者”为定语后置句。河桥之战,朝廷的大军出师不利,逃散的皇帝的亲近官吏很多,只有申徽不离左右,魏帝称道赞叹他。(2)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

43、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译文:_解析“画杨震像于寝室”为后置的介宾短语句,“自戒”为特殊的宾语前置句,“及代还”为无标志被动句,“人吏送者”为定语后置句。申徽性情廉洁谨慎,就在寝室画了(廉吏)杨震的像来告诫自己。等到被替代回京的时候,送他的百姓和官吏几十里不断绝。【精要点拨】1.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1)调。主要指那些倒装句,译时须调整为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结构形式。(2)补。一是补出文言语境中省略的成分,若不补出,句意就不明,句子就不通;二是补出句中的被动意味,如意念被动句。2.遵循一定的翻译格式(1)判断句要译出“是(不是)”字。(2)倒装句要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句式。(3)被动句

44、要译出“被”字。(4)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些固定的格式,如“所以”“有以”“得无”“无乃”和“不亦乎”“何为”“之谓”等,它们都有固定的翻译方式,必须按其固定的方式进行翻译。(四)句意通顺8.下面译文中画线的词语都属于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问题,请分析其不准、不通的原因并改正。(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译文: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联盟的情况下又与楚联盟。分析改正:_ “晋侯”“秦伯”属专有名词,不需要翻译。这叫强行翻译,必损文意。(2)(晏)婴之亡,岂不宜哉?译文:晏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分析改正:_ 句中

45、的“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该译出,更不该译为“的”。这叫该删不删,影响语意。(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译文:想起他们的祖父,冒着风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分析改正:_ 句中的“祖父”是两个词,指“祖辈和父辈”,须拆开翻译。这叫该拆不拆,以今译古。(4)(阳城)服用无赢副(衣服没有多余的),客或称其佳可爱,辄喜,举授之。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2005江苏)译文:有一个叫陈苌的人,等到自己领到俸禄的时候,总是到阳城那里称赞钱的美好,这样又能从阳城那里得到一些钱。分析改正:_ 第一处是代词“其”误译,应指“阳城”。这叫

46、代词不可误用,否则指代不明。第二处漏译了“月”字,“月”应为“每月”。翻译讲究字字落实,漏译必害原意。(5)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2006江苏)译文: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使他们振作,有什么不可以?分析改正:_ “振”是个通假字,通“赈”,赈济之意。这叫不辨通假,错译该字。(6)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译文:跟随的穿着华丽衣服的侍妾有七十人。分析改正:_ 译文有两处语意不通。一是“从”是使动用法,使跟随。这叫不辨活用,改变原意。二是“七十人”作为数量短语定语应加以调整至中心语“媵”前。这叫该调不调,不合规范。(7)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

47、子十常居四五。译文:礼部主办的贡士考试,一年中所录取的人才,胡先生的弟子往往占到四五成。分析改正:_ “岁”是名词作状语,每年,不是“一年”。这也是不辨活用,改变原意。(8)(韩)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译文:韩信于是解掉他的绑绳,向东坐着,向西面对,按照老师的礼节侍奉他。分析改正:_ 画线句表意不明,谁“坐”?谁“对”?原句省略了主语,应为“他(指广武君)面朝东坐,韩信面朝西对着”。这叫当补不补,表意不明。(9)(孔君)属文布纸,谓为方思,而数百千言已就。译文:孔君写文章铺开纸,说是才思考,而几千字的言论已经完成了。分析改正:_ 画线处有两个问题,一是“言论”和“完成”搭配不当,

48、有语病,其实,“言”指字,代指文章;二是漏译了“百”字,虽只一个字,但这个小细节不能忽视。这叫实词未字字落实。【精要点拨】翻译要文通字顺、句意畅达,如何保证这一要求的落实呢?(1)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当发现直译不通顺时,一定要意译。(2)避免硬译、漏译、误译。(3)补足省略成分。(4)不得出现病句。译好后要注意检查一下,这是保证句意通顺的重要途径。三、考场翻译需要树立三种意识1.揣摩得分点意识。翻译的第一步是阅读揣摩,其中准确揣摩得分点是重要的一环,它能确保有效得分。(具体内容见本考点)2.整体把握意识。翻译过程中,除了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之外,“词不离句

49、,句不离段”也是一个基本应考策略。“词不离句”,就是注意句子内部语意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既要学会补出省略成分,保证翻译的完整性;又要学会运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保证句意的连贯性。“句不离段”,就是一定要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在上下文语境中去理解,去翻译,切不可就句译句。合理推断关键词语的含义和准确把握全句大意,离不开上下文语境,离不开对上下文句意的准确理解。3.积累迁移意识。文言文命题回归课本,一直以来是命题者所追求的方向之一。对课内知识点,尤其是经典篇目中重要知识点的迁移性考查,在翻译中往往表现得最为鲜明。因此,在翻译时要经常想一想,这个知识点在哪一课中学过?在哪篇文章的哪个句子中碰到过?有了这样举一

50、反三的积累迁移意识,做题自然能如鱼得水。翻译口诀纵览全篇,明晓大意。由句到词,串联成义。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虚词虚义,留住语气。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年号地名,不必翻译。若有省略,补出本意。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词类活用,尤为注意。是否通假,全靠记忆。揣测推断,前后联系。重点难词,采分所系。切莫望义,从而生义。大胆推断,下笔心细。特殊句式,调整词序。省略倒装,皆有定律。因句定调,皆按惯例。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句子通畅,完美翻译。练出高分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题组训练练出高分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题组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一、基础题组1.下面的文段涵盖了多种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江苏专用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专题三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