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课时精品教案.pptx

上传人(卖家):云出其山 文档编号:4437648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PPTX 页数:7 大小:4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课时精品教案.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课时精品教案.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课时精品教案.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课时精品教案.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课时精品教案.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应应有有格物格物致致知精知精神神第第 1 课时课时【教教学学目标】目标】1.把握演讲词的结构特点,了解演讲者的观点。2.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教教学学重点】重点】把握演讲词的结构特点,了解演讲者的观点。【教教学学难点】难点】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教教学学过程】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某个学生功课成绩好,考试都接近满分,但 是在实际工作中却举步维艰。这种情况通常称之为:高分低能。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学生回答预设:不适应工作环境、工作方法不对等)那么,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丁肇中教授的一篇文章,从文章中找

2、一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由问题导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夯实基础二、夯实基础1.1.字词检测字词检测 zholiominpng hungcu丁肇肇中瞭瞭望缅缅怀彷徨彷徨不知所措措ymi mtn suxunxi华裔裔埋没埋没探索探索宣宣告袖袖手旁观2.2.词语释义词语释义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者不协助别人。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3.3.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 年生

3、,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62 年获得物理学博士,1969 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 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 新粒子:J 粒子,使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被发现,由此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 阶段。1976 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 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 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4.4.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 1991 年 10 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

4、稿。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丁肇 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 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5.5.文体知识文体知识 演讲词可分为叙事、说理、抒情三种类型。本文是一篇说理型演讲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 性的论证。不同于第 13 课闻一多在追悼会上慷慨激昂的即兴演讲,本课作者是一位著名科 学家,其演讲的特点是准确严谨。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5、:通过字词、作者、背景以及文体知识等的介绍,帮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 积累和对文章内容的大致了解。三、问题探究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一)自主探究1.1.探究任务探究任务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本课论述的话题和作者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 概括段落大意。2.2.探究方法探究方法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 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2找出每个段落中表现演讲者观点的句子,整合相近段落,并据此分段。(3)以每个大段中的重点句为主,简要概括段落大意。3.成果展示成果展示1话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2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将全文分

6、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段落大意。(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评并展示最终答案)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自己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中国科学。第二部分(第 212 段):分析问题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经验,从正反两 个方面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第一层(第 2 段):从正面解释“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第二层(第 35 段):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第三层(第 612 段):从正面解释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然后从反面分析 缺少实验精神给学习带来的困难。第三部分(第 13 段):解

7、决问题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揭示格物致知 的真正意义并对中国年轻一代人提出希望。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思路来行文的。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自由朗读和分析整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提取信 息、整合内容的能力。(二)合作探究(二)合作探究1.1.探究任务探究任务精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着“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观点,作者阐述了哪些问题呢?各小组交流讨论解决。2.2.过程安排过程安排1自由阅读课文,独立思考文章围绕着中心观点分别阐述了哪些问题。2小组交流讨论,明确需要解决的主问题,小组成员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尽量使 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3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8、,教师点评并明确正确答案。3.探究范例探究范例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和目的分别是什么?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和目的是什么?含义:“四书四书”之之一一的的大学里这样说:大学里这样说:一一个个人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格格物物”和和“致致 知知”。就是说,从。就是说,从探探察察物物体而得到知识。体而得到知识。目的:大学本大学本身身就就说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是使使人能达到诚意、正人能达到诚意、正心心、修修身、齐身、齐 家、治国的田地,家、治国的田地,从从而而追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平天下。天下。真正意义:在环境激变在环境激变的的今天,我们应该重今天,我

9、们应该重新新体体会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说的的格格物致知真物致知真 正的意义。这意义正的意义。这意义有有两两个个方面:第一,寻求方面:第一,寻求真真理理的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客观观的的探索;第二,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极的的袖袖手旁观,而是有想手旁观,而是有想象象力力的的有计划的探索。有计划的探索。真正目的:通过实地实验得到新知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探测客观世界。实验的过程不是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消极极的的观察,而是积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有计计划的探测。划的探测。科学发展的历史科学发展的历史告告诉诉我我们,新的知识只能们,新的知识只能通

10、通过过实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地实验而得到,不是是由由自自我检讨我检讨或或 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到的。的。4.4.成果成果展展示示 问题一: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 么弊端?原因:这可能是因原因:这可能是因为为传传统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寻求求新新知识,而是适应一知识,而是适应一个个固固定定的社会制的社会制 度。度。弊端:弊端:时至今天时至今天,王王阳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地支支配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的头头脑脑。因为。因为这这 个文化背景,中国个文化背景,中国学学生生大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部偏向于理论

11、而轻视视实实验验,偏向于抽象的思,偏向于抽象的思维维而而不不愿动手。愿动手。以埋头读书应付以埋头读书应付一一切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无帮帮助助。问题二: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所决定的;第 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对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和致致知知。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着一一些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因为为这个文这个文化化 背景,背景,中中国学生大

12、国学生大部部偏偏向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偏向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愿动动手手。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我们,新的知识只能们,新的知识只能通通过过实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地实验而得到,不是是由由自自我检讨我检讨或或 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到的。的。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知精神,不但研究学精神,不但研究学术术不不可可缺少,而且对应付缺少,而且对应付今今天天的的世界环境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也是不可少的。(3)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作者认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研究科学和个人行动上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保 留怀疑

13、求真的态度,靠实践发现事物的真相;在应付迅速变化的世界和社会环境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要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使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教师点拨:演讲者在“情系中华”征文颁奖大会上发表这样的演讲有什么现实意义?明确:征文活动的主题是“情系中华”丁肇中写了怀念一文,深切怀念了自己的父 亲,借此表达对祖国和故土的思念。在颁奖会上,他谈起自己的父亲,并由父亲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自己则受中西方两种 教育,自然过渡到谈中国学生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话题。由于演讲者是科学家,而且接受 中西方教育,深知二者差异,所以他谈教育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我国

14、基础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却忽视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此,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形 成了较大的危害。所以演讲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5.活动小结活动小结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我们明确了作者关于格物致知精神的基本观点,并进一步思考了格 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如此,对课文内容以及作者观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把握。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在交流讨论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合作 交流等综合能力。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老

15、师根据课堂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小结或带领学生进行小结。)本课思路清晰,说理充分。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格物致知”的观点,雄辩地阐 明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和重要性。学习它,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 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五、拓展延伸五、拓展延伸怀念(节选)怀念(节选)丁肇中丁肇中父亲去世了。父亲突然而又安详地去了。去年 8 月我第一次感到不祥的兆头。我在新加坡到汉城的旅途中,飞机中途停在台北机场,我给父亲打了个电话,得悉他已经不能说话了。去年年底,他的情况已很

16、严重了,医生对他的病已经做了结论。四星期前,我去看望了他,推着轮椅陪他在台湾大学医院做 最后一次放射性治疗,他的行动已经很困难了,然而他依然很平静和安详,庄严地等待着 即将发生的事件。他为我们的小儿子取了一个中国名字,还请我的继母为我小儿子特地刻了一颗名章。他非常艰难地亲自为我的妻子、他的孙儿女,以及他在北京的姐妹们写了信。1 月 19 日当 我向他告别时,他为我写了一首中文诗,鼓励我不要满足于已经做过的一切,而要继续地 不断前进。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他一点也不为他自己担忧可是我十分悲伤,我觉得我要永远地失去他了。父亲的一生,即使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他总是能泰然地处理他个人的事情而且能始终 清晰

17、地理解和理智地分析一切事物。(丁肇中在文中是如何缅怀自己的父亲的呢?父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怎样至关重 要的作用呢?感兴趣的同学课下找来原文读一读。)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六、布置作业六、布置作业1.1.课堂练习课堂练习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课的课文内容及结构。2.2.课后作业课后作业课文说:“中国学生往中国学生往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考试试都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得近一百分,但是在在研研究究工作中需工作中需 要拿主意时,就常要拿主意时,就常常常不不知知所措了。所措了。”想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 进?提出你的建议和方法,并把你的看法写成片段作文,300 字左右。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本课内容,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板板书书设计】设计】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应应有有格格物致物致知知精神精神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并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课时精品教案.pptx)为本站会员(云出其山)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