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赤壁赋苏轼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把握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景、情、理三者融合的写作特点;3.正确理解作者纵情山水的情感和文章寄寓的旨趣;4.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
2、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作者简介元丰三年(1079),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卷入“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流传千古的名作。写作背景任务一:积累、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1.字音窈窕(yo tio)桂棹(zho)袅袅(nio)嫠妇(l)幽壑(h)愀然(qio)相缪(lio)舳舻(zh l)酾酒(sh)匏樽(po)蜉蝣(f yu)枕藉(ji)2.通假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乘)山川相缪(缪,同“缭”,盘绕、围绕)3.古今异义渺渺兮予
3、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所思慕的人;今义:指貌美的女子。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星宿名,斗宿和牛宿;今义:一种体育运动。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词类活用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望”的方向:向西望,向东望)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方位名词作动词:攻占;向东进军))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5.特殊句式固一世之雄
4、也(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舳舻(绵延)千里(省略句)(苏子)举酒属客(省略句)(苏子)纵一苇之所如(省略句)(苏子)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省略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任务二:学习把握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景、情、理三者融合的写作特点。1.齐读第一段,画出写景的句子。然后研讨:作者笔下的月夜赤壁景色如何?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月夜泛舟赤壁,一袭月光泻在这万顷碧水之上,
5、如烟雾般笼罩在江面,清风徐徐吹来,波光粼粼。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开阔而空明,意境澄澈而朦胧,如梦似幻,真可谓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真是风月无边,秋景如画。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作者可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从而表现出他泛舟秋江欣赏美景的愉悦心情;作者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凌空乘风而行,简直就要脱离人世,升入仙境。如此之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而在这良辰美景中又可以饮酒赋诗,真是“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美景、美事,带来美的感受,此乃“山水之乐、诗酒之乐”。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历
6、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这样以景为中心,因景而乐、触景生悲、借景议理,景、情、理和谐地融为一体!2.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景、情、理是如何融合到一起的?任务三:正确理解作者纵情山水的情感和文章寄寓的旨趣3.主客各自是怎样表现的?作者对主客的思想倾向如何?面对良辰美景,主人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且美梦随之而至;而客人似有不解风情之味,在良辰美景之中,他却以哀婉的箫声传达出悲凉和凄清之音。而文章的感情正是由此发生逆转,由乐过渡到下文的悲。本段转换角度从“变与不变”和“取与不取”的角度,围绕“水与月”阐发议论。变:天地宇宙变幻
7、不定。水,昼夜不停,奔涌向前,月盈亏有序;不变:我与万物永恒。虽然首尾都言乐,但内蕴不同:开头的乐是因眼前的美景、美事产生美感而乐,是山水之乐,诗酒之乐;而经过人生的思考后,终于从失意的阴影中走出,回归理性,走向成熟,表现出旷达之乐,所以才喜而笑。喜是发于内心,是内心的释然,心情的豁朗;笑是发于内心,是心理的豁达,心情的欢畅,乐以忘忧。4.齐读第四段,品味文中的“水与月”。画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并思考:首尾都写“乐”,内蕴是否相同?“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积极和消极的两种矛盾对立的心态。“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一个是深受道家浸润,旷达的,主张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
8、苏轼;还有一个是躲在客人身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积极入世而饱受打击的苏轼,这个苏轼悲观失意,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饱受心灵与肉体双重打击,体会着暮年功业未就的苦楚,感叹人生的短暂、生命的渺小。无论达观与悲观都是最真实的苏轼的心灵映射。苏轼没有倒下,也不会倒下,无论他的痛苦如何强烈,内心巨大的力量总是支持他毅力不倒,这正是苏轼的伟大之处。5.文中主客问答是作者有意为之,二者实为一体,请你简要分析。任务四: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1.苏轼是如何帮助客人消除心中的块垒的。苏轼是从两个角度劝说客人的。第一个是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劝说客人“何羡乎”;第二个是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劝说客人
9、“何悲乎”。从“客喜而笑”可知,客人被苏轼说动了,达到了劝说的效果。苏轼劝说客人的话,突出了他胸襟豁达、思想开阔,洒脱豪迈的气度和胸怀,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客人也被苏轼的这种精神所感动,最后主客皆大欢喜。2.作者劝说客人达到效果了吗?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苏轼有才学有抱负。但在仕途上坎坎坷坷,屡遭打压贬谪。命途多舛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形成了他的人生观,即以宽阔胸襟面对打击,淡然面对功名富贵,荣辱得失。这种豁达开朗的性格,使他能在一次次政治打击下不倒,调整好心态,然后继续他的人生追求。3.有人觉得苏子此文表现的是享乐主义,不求上进的消极思想。同学们可以结合题目注释谈谈自己的见解。
10、任务五:关联阅读1.请从修辞、情感的角度分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两句的异同点。全都使用比喻修辞,给人贴切、鲜明的印象。“寄”句偏重倾吐主体在面对宇宙自然时所产生的哲理性的思索和感悟,“回”句侧重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都体现了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哲理。2.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二文中都使用了“须臾”一词,二者都体现出怎样的哲理?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萎靡消沉,而是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多么开阔的胸襟!多么旷达的精神!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用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请以“豁达乐观是一种人生境界”为题写一段文字。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