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十三中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pdf

上传人(卖家):meimeiwenku 文档编号:4456651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9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南阳市第十三中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十三中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十三中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十三中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十三中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南阳市十三中南阳市十三中 2022 年秋期线上学情督导年秋期线上学情督导八八年级年级语文语文(时间 80 分钟满分 100 分)一、基础一、基础运用(运用(共共 4 41 1 分)分)国庆长假结束后,学校组织同学们交流自己国庆假期活动的感受,下面是三个同学的发言,请你阅读后完成下列各题。(一)10 月 1 号凌晨五时许,我走进广场,A.器宇轩昂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矗立,令我感觉分外肃穆。观旗区已经聚集了上千名观看升旗的人,但是秩序井然,大家 B.屏息敛声,翘首以待升旗时刻的到来。终于,城楼上吹响升旗号角,升国旗仪式正式开始。随着一声“正步走”的口令,三军仪仗队和护旗编队,以 C.抑扬顿挫的正

2、步步伐走过长安街。六时十一分,伴随着 D.振聋发聩的升旗口令,护旗队员和礼兵行礼,解放军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升旗手高高地扬起国旗,国旗徐徐升至旗杆顶端。晨光熹微,飘扬的国旗与绚丽多彩的鲜花交相辉映,可谓是“旗展五星光日月,”。这份记忆,会深深地镌刻在我的生命里,让我由(忠衷)地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1.文段中加点字注音和括号内字型选择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翘首(qio)镌刻(jun)忠B.翘首(qio)镌刻(jun)忠C.翘首(qio)镌刻(jun)衷D.翘首(qio)镌刻(jun)衷2.文中划线的四个成语运用正确的一个是(3 分)A.器宇轩昂B.屏息敛声C.抑扬顿挫D.振聋发聩

3、3.文段结尾处与“旗展五星光日月”对仗最最为工整的一项是(3 分)A.花开四季丽山川B.花红似火报国心C.花开满园映神州D.花团锦簇妆河山(二)我认为这个国庆档最值得观看的电影就是我和我的家乡。影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最后一课,这个单元通过拼接老师的记忆,很深刻的对比了过去和现在的变化,体现了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故事的叙述手法十分有特色:以主角范老师的视角贯穿全片,通过一堂未完成的课堂描绘了一个师者的牵挂,一群学生的成长,一方土地的变迁。作为全片最重要的角色,范伟贡献了影帝级的表演,无论是笑点还是泪点,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尤其是年轻的范老师和年老的范老师寻找颜料(也是寻找记忆)的桥段里,范伟

4、神色变化信息量极大,师者形象蔚然于屏幕之前,角色弧光清晰可感。影片之所以动人,首先是这些人物之间的浓厚情感。范老师一生奉献,对讲台的执着近乎于信仰;学2生们懂得感恩,每一个过去的细节都能被学生们回忆起。而这些人物之间的情感牵连所展现的这方土地由贫入富的时代画卷,使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升华。范老师究竟来自于哪里,我们不得而知,但对他而言,这一方残破的讲台所在之处就是他的家乡。这是他记忆里最美的地方,他用画笔所描绘的颜色,最终在这片土地上化作现实。总而言之,无论是、,还是、,最后一课都是我心中的最佳。4.对于文段中划线句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段第句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介绍了最后

5、一课这一单元影片的内容,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影片,初步感受到影片的感染力。B.文段第句中用“影帝级的表演”夸张地表现了范伟出色的演技,对他在影片中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赞美。C.文段第句将“人物间的情感牵连”比喻成“时代的画卷”,生动地展示出家乡风情的改变巨大,进而深化了主题。D.文段第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以“画笔所描绘的颜色”“化作现实”,生动地展示了家乡的美丽,表达出范老师对家乡的热爱。5.文段最后一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短语,顺序恰当的一项是(3 分)导演对叙事的把控演员的演绎短片所传递的情感升华后的扣题A.B.C.D.(三)国庆期间,我去参观了故宫办的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书画主题书画展。展厅共分

6、为四部分:“盛世传说夸友朋”“苏子作诗如见画”“我书意造本无法”“人间有味是清欢”。我最喜欢展厅的第三个主题“我书意造本无法”。苏轼的书法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引领了宋代“尚意”的书风。所谓“尚意”,就是书法作品中注重作者主观情感的作用,不被章法布局的规则所束缚,失去自我。苏轼初到黄州第一年,他心存朝廷很快便能召回他的期盼,内心并不沮丧,在黄州遇到朋友时还十分兴奋与激动,当时的书法作品,行笔轻快流畅,给人轻松之感。到了黄州的第三年,苏轼的生活穷困潦倒,对于自己贬谪三年愤懑惆怅,书法作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结字亦大亦小,或疏或密,参差错乱,变化万千。晚年被贬谪到惠州之后,苏轼心境已然平和,少有情绪上

7、的大起大伏,其书法作品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通篇没有太多变化,字形大小,相对统一。6.下面是苏轼的三幅书法作品,请依据上文介绍,按照作品完成时间顺序,选择正确答案(3 分)A.B.C.D.37.请在选择正确的人名,将序号填入横线上。(6 分)“苏子作诗如见画”。苏轼主张“诗画一体”,所以对于唐朝诗人(A.王维 B.李贺)(3 分)的赞誉很高,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古代文人在散文中描摹山水时,也常常用文字营造画境,像南朝文学家(A.陶弘景 B.吴均)(3 分)的与朱元思书,就把富春江清幽秀美的风景,如诗如画般地展现在我们眼前。8.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说法正确的两项

8、是()(5 分)A.红星照耀中国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四方面: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3.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B.第四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朱德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C.第五章长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重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D.第六章红星在西北讲述了毛泽东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和西北大灾荒以及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介绍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面的政策。4E.第十二章又是白色世界详细记述了“皖南

9、事变”的具体经过、结果,以及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并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9.默写填空。(每空 2 分,共 12 分)(1)感时花溅泪,。(杜甫春望)(2)白头搔更短,。(杜甫春望)(3),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4)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5)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二、阅读二、阅读理解理解(共共 5959 分)分)(一)阅读背影选段,完成问题。(13 分)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

10、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

11、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

12、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10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动词恰当的是()(3 分)A吊缩拉B攀勾搀C攀缩搀D吊勾扶11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是()(3 分)5A“扑扑衣上的泥土”是因为刚才爬月台时蹭了一身土,父亲喜欢洁净,所以扑扑身上的泥土以后心里就轻松了。B“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是因为买的橘子并不太重,父亲在暗示儿子自己并不累,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C“泥土”表明当时的环境很脏,“轻松”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心满意足,同时在暗示儿子自己并不累。D“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很轻松似的”说明不是真轻松,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

13、到内心满足,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12选文最后一句“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又”字用得好,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明理由。(4 分)内容:结构:(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5 分)捕风者彭家河我曾经想看到风的形状,可它形无定式来去无踪;我也曾想捕捉风的味道,可是,风静隐于虚无之中,风动,带来的却是他处的味道;我也曾琢磨过风的声音,才知道风本无声,只是有许多声音都被风一路带来又一路带走在我离开农村进入小县城之后,仿佛进入一个听觉和味觉的荒漠。身处日益膨胀和来不及完善的城市,我成天浸泡在城市污秽的味道和繁杂的声音之中,只能独自怀念着风清气正的乡下时光。虽然风的形状不可看见,但是风经过之

14、处,也总有从静到动的提示。草倒叶飞、云转幡动,这都是风在说它来了。可能风还在远处,我们就远远地发现了风的脚印。在乡下,如果站在木格的窗子背后,只要看到对面青山上的树在摇摆,山路上的雨衣在飘动,瓦房上的炊烟在扭腰,这些都是在说,那就是风。当然,居住在高高的电梯公寓,隔着双层的玻璃窗子,也只有那些粗壮烟囱上方的烟雾或者花花绿绿的商铺彩旗,在天空中写着“风”,如果没有这些烟囱或者旗子,应该是看不到风的身影的。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本是件简单的事,然而,要在城市灰蒙蒙的天底下看看云,实在是十分奢侈的想法。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

15、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6多年前的一个五月,我在农忙时节回到乡下,刚下过暴雨,溪里池里水都涨起来了。在那个雨过天晴的黄昏,我坐在青草地上乘凉,阵阵温和的晚风吹过,风中满载着布谷的歌唱、虫子的嘶鸣,还有牛的长调,我突然觉得,这样的五月,才算是完整或者完美的。之后,我也时常回乡下去,更多的时候就在春节前后,等到天黑定了,山里山外全是静默的,偶尔有人家点燃一串鞭炮,响过之后,夜晚更显得寂静了。对于风中味道的触摸,主要依靠鼻翼,舌头无须过多参与。风中的味道,在乡下,更多的是花花草草传出的消息。当然,花要把消息告诉的不是人,而是那些远远近近的虫子,只不过让人也无意中捕获了。花的

16、消息,风在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法传播,也是一种不可看见不可听闻的方式。因而,在乡下,一个人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村口人家的饭熟了,村尾的人都知道是些什么菜。如果是在饥饿的年代,就有不少无事的孩子过去串门了。如果闻见有腊肉的味道,那一定是家里来了远客;如果是酸菜红苕的味道,就不过去凑热闹了。每年端午,家家都会用新面蒸馒头,一大早,村子就全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馒头香味中,虽然各家各户还把馒头扣在蒸笼里,但是只要鼻翼轻微动一下,就知道哪家的包子是肉馅的,哪家是菜馅的,还有哪家用的是洋槐花作瓤。乡下,风的味道不仅四季各异,而且一天之中也不断变换。早上凉,中午热,晚上冷。当然,如此简单的词语无力把乡村的风在纸上

17、再现,或者将其描述得原汁原味。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选自 2016 年 1 月 15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3请根据文意填空。(6 分)文中捕风者捕风的方式是多样的:通过草叶、云幡等物感知风的_,通过一些动物和鞭炮捕获风的_,还通过_和食物来感受风的味道。(各填一个两字两字词语)14结合加点的文字,赏析下列句子。(6 分)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15阅读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乡村的特点

18、。(6 分)(三)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20 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7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乙】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雠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注释:求益:求得长进。凌忽

19、:凌,欺侮;忽,轻视。同列:同辈。疾之:怨恨他。鸱枭(chxi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1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 分)A.孙叔敖举于海(举:被举用,被选拔)B.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劳:劳动)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D.凌忽长者,轻慢同列(慢:怠慢)1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 分)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A.恶之如鸱枭B.辍耕之垄上C.孔子云:“何陋之有?”D.醉翁之意不在酒1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B.【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

20、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C.【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D.【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着。19.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20.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1.【甲】文论述的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

21、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范仲淹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 分)【材料一】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取材于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材料二】(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徭役无时,干戈不戢。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为天下笑,可

22、不痛哉!(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注】适:女子出嫁。之:往、到。大节:远大的志向。戚:忧伤。虞:考虑,防范。从:同“纵”。罄(qng):用尽,消耗殆尽。自奉:自身日常生活的供养。干戈不戢(j):战事终年不休。殒(yn):死亡。(四)回顾陶渊明饮酒,回答下列问题。(11 分)22.下列对饮酒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中写飞鸟具有象征意义,用飞鸟飞向天路喻指自己出仕。B诗中表现农村的恬美宁静和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C诗中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静穆,与诗人的心境契合。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这里有隐居生活的真正乐趣,作者想说却不知怎样表达。23.“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什么内容?(用诗中句子回答)(4 分)2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如果把“见”改为“望”好不好?请说说原因。(4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河南省南阳市第十三中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pdf)为本站会员(meimeiwenku)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