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2.了解了解孟子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的表达效果。4.4.体会体会“得人和者得天下得人和者得天下”的道理;的道理;理解理解“富贵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大丈夫之道。的真正大丈夫之道。理解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的含
2、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人性本善。孟子的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不过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不论是在古
3、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孟子 孟子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四书四书”指大学、孟子、指大学、孟子、论语、中庸。论语、中庸。“五经五经”指诗经、尚书、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礼记、周易、春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得道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道寡助课
4、文解读课文解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为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防守的一方为例,“地利”亦难比“人和”中心论点课文解读课文解读 运用了排比修辞。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结构分析结构分析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课文解析课文解析景春认为的大丈夫是怎样的?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同意景春的观点吗?不同意,
5、他认为这种以顺从为原则的道,是妾妇之道,而并非大丈夫之道。课文解析课文解析孟子认为如何才能成为大丈夫?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即“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同时“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再抱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处世态度。课文解析课文解析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不能。“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
6、此置于最后。结构分析结构分析大丈夫大丈夫怎么做怎么做 什么是什么是 儒家仁义礼思想儒家仁义礼思想 立身处世态度立身处世态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仁:居天下之广居仁:居天下之广居礼:立天下之正位礼:立天下之正位义:行天下之大道义:行天下之大道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说说自己对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标准的认识,并具体说一说自己认为有哪些人算得上是“大丈夫”(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皆可)。课时小结课时小结 “得人和者得天下”说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本课的名句,也
7、是大丈夫的真谛,是无数革命先烈的座右铭,值得我们用心学习。课后作业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痛苦)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饥饿)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劳累)受劳累)空空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资财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资财缺乏)动心动心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忍)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忍)拂乱其所为(名词作状语,用行动)拂乱其所为(名词作状语,用行动)人
8、恒人恒(名词作动词,犯错误)(名词作动词,犯错误)整体感悟整体感悟本文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属于什么论证?六位圣贤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从卑微困穷而成为名垂青史的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推出如下道理: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然会经受种种磨难,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这是事例论证。天将降大任于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人也讨论人才须经磨讨论人才须经磨练的道理练的道理事实论证:六位古贤事实论证:六位古贤人艰辛历程人艰辛历程道理论证:欲担大任道理论证:欲担大任必先经历磨炼必先经历磨炼运用对比论证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经受磨方法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并归纳炼的益处并归纳中心
9、论点中心论点人处困境才能奋发(正人处困境才能奋发(正面,道理论证)面,道理论证)国无忧患导致灭亡(反国无忧患导致灭亡(反面,道理论证)面,道理论证)结构分析结构分析整体感悟整体感悟本文除了例证外,还用了什么方法论证了这一道理?怎样论证的?善于从个别到一般,讲道理论证。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证磨练的必要性:作者摆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阐述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磨练。内部无法家拂士,外无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从反面论证。文章通过两方面论述,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分析重点分析写作特色1.逻辑严密,
10、韵味无穷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论证,课文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个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动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重点分析重点分析写作特色1.语言富于感染力 具体表现在形式灵活,骈散相间;修辞运用,气势磅礴;文字简约,精雕细刻。全文不到两百字,可谓增一字则语赘,删一字则意疏。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课文总结课文总结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提出居安思危的主张对一个国家极其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如此。课后作业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2.本文告诉我们“逆境成才”的道理,那么顺境能成才吗?联系生活实际写写你的感想不少于300字。谢谢观赏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