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容简介内容简介一、哈萨克族的起源一、哈萨克族的起源二、中国哈萨克族发展历史二、中国哈萨克族发展历史三、哈萨克族的分布三、哈萨克族的分布四、哈萨克族民俗风情四、哈萨克族民俗风情五、现代哈萨克族现状五、现代哈萨克族现状一、关于哈萨克族起源一、关于哈萨克族起源 族源之一族源之一,塞种人(西徐亚)。公元前六七世纪时,现在的哈萨克草原上的居民是塞种人。塞种人是当时的游牧民族,说伊朗语。族源之二族源之二,匈奴。匈奴崛起于我国战国时期。一世纪时衰落,西迁到哈萨克草原一带,生活了约两个世纪。四世纪时,迁移到匈牙利。留在哈萨克草原的那部分匈奴后来成为蒙古时代的乃蛮和弘吉拉部落。后来属于中帐哈萨克。族源之三族源
2、之三,乌孙(大肉支)。公元前三至前二世纪,大肉支受匈奴压迫,自甘肃西迁至哈萨克草原。至今乌孙还是大帐哈萨克中的一个部落。族源之四族源之四,康里。康里与乌孙是同时代的部落。后来是大帐哈萨克的一个部族。族源之五族源之五,阿阑。阿阑部落位于咸海以西,后来是小帐哈萨克之一部。族源之六族源之六,突厥。突厥的族源与匈奴有一些关系,现在的哈萨克乌兹别克等皆为突厥人。族源之七族源之七,哈剌鲁。八世纪时,哈萨克草原上出现哈剌鲁部落。哈剌鲁是西突厥衰落后出现的部族。其民族成份中包括乌孙和康里。哈剌鲁时代,哈萨克民族雏形形成。族源之八族源之八,牙马。十世纪,牙马部落联合哈剌鲁等部落,在天山南北建立喀剌汗朝,与宋并立
3、。族源之九族源之九,契丹。契丹崛起于十世纪,十二世纪初,契丹被通古斯人击败,残部逃到中亚,建立喀拉契丹国。后被蒙古所灭。至今哈萨克内有契丹部族。u蒙古时代,克烈,乃蛮,弘吉剌,扎剌亦尔,蔑儿乞等皆突厥部落。至今他们都是哈萨克部族。u十五世纪,术赤后裔阿不海汗建立强大的乌兹别克汗国。十五世纪末,汗国内另两个术赤后裔哈来和扎尼别两速丹带着其部落迁分裂出去,建立哈萨克汗国。统一的哈萨克民族形成。二、中国哈萨克族发展历史二、中国哈萨克族发展历史 哈萨克族与中国古代曾经统治过今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四周地带的古代民族乌孙(公元前2世纪2世纪)、突厥(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10世纪12世纪)、哈剌契丹(
4、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12世纪末13世纪)等有渊源关系,在现代哈萨克族中间仍有一些部落保留着上述古代的名称。据民间有关白鹅的传说,认为哈萨克为“白鹅”之意。也有人认为,哈萨克是中国古代“曷萨”、“阿萨”或“可萨”的异名。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的人”、“避难者”、“脱离者”。1589年,哈萨克人及其分布地区已区分为三个玉兹(血缘的部落联盟):大、中、小玉兹,即清文献中的右、左、西三部。其中的中玉兹(哈萨克斯坦中部地区)和大玉兹(七河流域)臣服于准噶尔部。而小玉兹(西哈萨克斯坦)则于1731年被沙俄吞并。哈萨克三玉兹在18世纪中叶曾先后表示归顺清朝,特别是中玉兹和大玉兹,与清
5、朝的关系更为密切。18世纪三、四十年代,俄罗斯侵入哈萨克,对哈萨克进行残酷统治,哈萨克左部和右部多次向清朝乾隆帝求援,请求哈萨克全部并入中国,乾隆帝认为中国不应该参与国际事务,拒绝了请求,但是接受了哈萨克作为中国的藩属国,由于乾隆帝没有派军队救援,几十年后俄罗斯帝国吞并哈萨克小帐和中帐,沙皇俄罗斯势力侵略到中国西部边疆.19世纪中叶以后,哈萨克北部、西部处于俄罗斯统治之下.1864年10月7日,俄国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边界条约,强行割让新疆西部44万平方公里领土,其中就包括现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大部分土地,至此,原来中国领土-东部的哈萨克,被沙皇俄罗斯吞并。1876年被沙俄吞并;19世纪下半
6、叶被沙俄强占;西部大部地区原为哈萨克汗国土地。十九世纪中期后哈萨克汗国西部大部分地区逐步并入帝俄;而哈萨克汗国东部地区 大帐(又称大玉,右部落)部落畏惧俄罗斯的侵略,归附中国清朝.19世纪中叶,哈萨克族占了伊犁地区居民的大多数。他们有丰富的畜牧业生产经验,对祖国边疆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后,伊犁、塔城及蒙古、哈萨克部落隶属于伊犁将军;北部的阿勒泰初属于科布多参赞大臣,后划为勒泰区(1919)。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结束了清朝对哈萨克人民的专制统治。1912年阿勒泰的扎克热亚、拜穆拉等率领哈萨克使团到了北京。1949年10月,新疆和平解放,哈萨克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在
7、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和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期。1954年11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同年先后成立了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该自治州的哈萨克族于1984年迁回新疆巴里坤地区、甘肃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哈萨克族的分布三、哈萨克族的分布哈萨克族是个跨境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亚。境外的哈萨克人主要集中在前苏联的哈萨克共和国境内。在我国境内的主要集中在新疆的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个哈萨克族自治县以及乌鲁木齐市。在甘肃省的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等地也有聚居。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
8、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新疆北部。他们大部分从事畜牧业,除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新疆北部。他们大部分从事畜牧业,除了少数经营农业已经定居外,绝大多数都是按季节转移牧场,过了少数经营农业已经定居外,绝大多数都是按季节转移牧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四、哈萨克族民俗风情四、哈萨克族民俗风情 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信仰和伊斯兰教。在游牧区哈萨克族当中,也信奉“巴克斯”、“巴力格尔”、“杜压纳”、“察依克”。实际 上,这些神类似北方民族中的“萨满”。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和游牧民族的特征孕育了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特色的民俗风情。(一)民居 毡
9、房是哈萨克族民间建筑,适宜于春、夏、秋季转场搬迁的一种简易住房。冬天则在冬季牧场(俗称“冬窝子”)修建平顶土房。毡房由围墙、房杆、顶圈、房毡、门组合而成,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圆柱形,上部为穹形。下部圆柱形四周是用横竖交错相连而成的红柳木栅栏构成的围墙。顶部有天窗,覆以活动的毡子,用以通风。有的房顶毡上饰有红色或其他色彩图案。门多开向东南,以避北风,毡房门外挂有用芨芨草草编织的夹有一层花毡的门帘,冬春天放下门帘挡风雪,夏天卷起,通风凉爽。毡房内都备有长木杆,用来预木圈顶的顶毡。(二)饮食哈萨克族的饮食主要有茶、肉类、奶类、面类食品等1、茶。是必需品,一般吃饭被称为“长依依茶”,就是喝茶的意思。
10、同蒙古族人一样,也流传达着“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甚至还说“无茶则病”。2、肉类食品。主要是羊肉、牛肉和马肉,平时一般多吃羊肉。把马肉当作肉中的上品,特别是招待尊贵的客人时,要宰两岁的马驹。把过冬的肉称为“索古姆”。3、奶类食品。主要是由羊奶、牛奶、马奶、骆驼奶制成,有奶油、奶皮子、奶豆腐、酸奶子等多种奶制品。4、面食。主食有馕,实际就是面饼,与维吾尔族的馕形式不同,是用两口小锅合在一起烤出来的。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三)哈萨克族服饰 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
11、而其服饰带有浓郁的草原畜牧生活的特征。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哈萨克族人服饰男女各异。男子的服饰宽大结实,便于骑马和放牧;妇女服饰色彩艳丽,样式繁多。(四)婚丧节庆 1、婚姻习俗 一夫一妻制,同一氏族的男女不能成婚。多为小家庭,由一对夫妻及其子女构成。哈萨克族实行氏族外婚制。哈萨克族从古至今,同一部落互不通婚,若要通婚,其血缘关系必须超过7代以上方可。联姻的人家也必须相隔七条河。订婚在女方家举行。要宰红毛白头羊或黄毛白头羊(表示以赤诚、纯洁无瑕的心来定亲),但严禁宰杀胸部有黑毛的羊。2、丧葬习俗 哈萨克族的丧葬习俗是先用清水沐浴尸体,再用白布缠身,第三天出殡,进行土葬。第七天、第四十
12、天都要宰牲祭祀。死者生前骑乘的马在主人死后要剪去尾巴,其他任何人不能再用。牧场搬家时,要将死者的衣帽放在马背上与家人一起转移,每经过一个“阿吾勒”(由血缘关系较密切的家庭组成的游牧村落),妇女都要唱哀歌,以示悼念,一年以后再将马宰杀,以殉死者。3、传统节日 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诺鲁孜”节,时间在旧历正月,过节的那一天,互相祝贺,有如汉族的春节是送旧迎新的节日。每逢节日喜庆时都举行传统的刁羊、赛马和姑娘追等游戏。哈萨克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有些牧民仍保留着萨满教的残余。(五)民族禁忌 牲畜一般要由男性宰杀。吃饭时,不能把整个馕拿在手上用嘴啃,同时吃饭时最好戴上帽子,表示尊敬。在毡房内
13、不许坐床,要席地盘腿坐在地毡上,不许把两腿伸直,更不能脱摔鞋子。儿媳不能使用公公的马鞍和公公的床位,公公也不能使用儿媳的马鞍和儿媳的床位。哈萨克人认为每礼拜二、五是不吉利的日子,不能外出。最忌讳损坏或拔掉青草,因为青草是草原生命继续的象征 忌讳当面数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也不能骑马进入羊群;晚辈不能当着长辈喝酒、吸烟,也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也不准跨过或踏过餐巾;交谈和吃饭时,忌擤鼻涕、挖鼻孔、吐痰、剪指甲和打哈欠等;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俊之类的词”,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幸;忌背后说人坏话和对朋友不忠实;忌客人在家门口下
14、马和骑快马到家门口下马;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五、现代哈萨克族现状五、现代哈萨克族现状现代文明的冲击正悄然改变着哈萨克族沿袭千年的生活方式2009年12月以来,天山山区积雪深厚,不仅封堵了穿越天山的牧道,也大大增加了雪崩及融雪性洪水发生的概率,给牧民转场带来危险。在当地政府和铁路部门的帮助下,开天辟地的“火车大转场”就此展开,祖辈们沿袭了千百年的马背牛驮的转场方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需要3到7天的转场路如今仅用两个半小时就完成了。曾经的训雕人在现代文明中慢慢淹没,渐渐成为一种传说。哈萨克族是游牧民族,政府的定居工程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了现代文明,免去了恶劣自然环境压力。对于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好与坏似乎没有那么简单。政府安居工程为哈萨克族提供的住房,国家给予大量补贴。但还是有人选择了继续游牧。哈萨克族牧民自古都是饮用山泉水,当这位哈萨克族老大妈用上水泵抽的地下水时脸上露出了笑容电力工作人员在牧民帐篷外搭设电线,也许晚上就结束了马灯的历史。思考: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游牧民族何去何从?当他们从马背上下来的时候是否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感谢您的聆听!感谢您的聆听!欢迎批评指正!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