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课师说第四单元 文言文(2)文本导学文内文外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2.了解韩愈及其主要作品。3.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和他倡导的“古文运动”。4.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谦虚好学的美德。文本名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晨读积累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1)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语言积累通“授
2、”,传授答案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一词多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或师焉,或不焉:答案传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父子相传,汉之约也:朔气传金柝:名词,老师名词,老师动词,学习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跟从老师学习动词,传授动词,流传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动词,继承动词,传送,传递答案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会天大雨,道不通:策之不以其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名词,知识、道理名词,道路名词,途径、方法动词,取道名词,疑惑、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3)古今异义古之学
3、者必有师古义:_今义:_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_今义:_吾从而师之古义:_今义:_答案求学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所”与“以”的结合,“用来的”、“的凭借”。表示因果关系。两个词,从,跟从;而,并且。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无贵无贱古义:_今义:_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_今义:_小学而大遗古义:_今义:_答案无论,不分。没有。普通人。大家,许多人。在小的方面学习。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_今义:_答案不一定。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4)虚词归纳答案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
4、圣人之所以为圣: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犹且从师而问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且焉置土石:焉用亡郑以陪邻:相当于“用来的”、“的凭借”相当于“的原因”句末语气词代词,之句末语气词兼词,“于此”,在这里兼语词,“于何”,在哪里疑问副词,何,怎么答案其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其可怪也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则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代词,他们的语气词,表推测代词,他们的代词,指书语气词,表感叹代词,他们的连词,表转折,却连词,就连词,用在对比句中副词
5、,表判断,就是2.词类活用(1)而耻学于师:_(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3)小学而大遗:_(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5)吾从而师之:_(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7)孔子师郯子:_答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明的人,愚蠢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用作动词,低于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特殊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3)不拘于时:_(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5)而耻学于师:_(6)师不必贤于弟子:_(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_答案判断句判断句被动句宾语
6、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4.语句翻译(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_(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译文:_答案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因此聪明人更加聪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文:_(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译文:_答案 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样样都)胜过 学生,(师生的差别只是)
7、听到道理有早有迟,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了师说来赠送给他。师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整体把握答案答案答案中心论点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在第四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本文的写作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
8、,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答案答案(1)阐明老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提出择师的标准,“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4)从师的原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文章第一段介绍了有关老师的哪些方面的问题?重点突破答案2.韩愈所讲的“师”是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答案答案韩愈所讲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因为他在第二段中明确提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显然,韩愈认为教小孩子识文断句的老师不是他所讲的“师”,他
9、讲的“师”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道”即儒家思想,“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的经典著作,“惑”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的疑难问题。文中的“师”指的就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一个特定的群体。由此可以衍生出一个问题:谁能成为这样的“师”?从文中可知应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答案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是“士大夫之族”,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为什么?答案答案答案主要批判的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批判“今之众人”用的是疑问语气,批判做父亲的人用的是判断语气,批判“士大夫之族”用的是感叹语
10、气。他对士大夫之族不仅不满,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聪明,这是因为这些士大夫们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士大夫们的特殊心态,这与以“道”为师的观点格格不入。1.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的?有何对比效果?请填写下面表格。美点赏析答案对比角度对比效果答案答案对比角度对比效果“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得出“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择师而教”与“自身耻师”得出“小学而大遗”的结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揭示了尊卑贵贱和见识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2.本文运用了顶真的修辞
11、方法,请结合文中语句,分析一下这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答案顶真又叫蝉联,民间俗称为“咬字”,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为下一句的开头字,首尾相连。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贯性,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答案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
12、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2.背景展示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作的。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被废除,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
13、,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3.文体知识说“说”是一种文体,是论说文的一种,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师说”,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返回文内文外立意高远结构谨严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奇奔放,气势高昂,一波三折,而又结构谨严。师说是韩愈散文中的名篇,充分体现了韩愈散文的特点。具体说来,这种特点在本文中有如下体现:1.立意深远,高屋建瓴。师说从大处立
14、论,又善于从阔处行文。首先强调从师的渊源和重要性,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职责认识的局限,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接着文章以“师”、“惑”、“道”、“耻”等为中心话题,列举了“童蒙之学”与“成人解惑”、“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古之圣人”文内深读与“今之众人”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态度与做法,并进行了深入而透彻的论证,从而将小学大遗、贵不及贱、今不及古、圣益圣、愚益愚的不足为怪的缘由,揭示得入木三分,将“从师”的见解阐述得极为精辟,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给予了痛彻的抨击。2.前后照应,结构谨严。师说一文,首尾呼应,以“师道”与“古道”互为印
15、证。文章开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后文“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道”分明是“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从师之道。文中“传道”与“闻道”暗合,“解惑”与“惑之不解”勾连,“受业”又与下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相呼应,既指出古人从师的风尚,又点明今人耻于从师的陋习,既有对古人“必有师”的赞颂,又有对今人“耻学于师”的嘲讽,脉络贯通,处处勾连。体现了作者论证的严密和结构的谨严。总之,师说立论庄重,观点鲜明,文章不仅耐读有味,而且波澜迭起,情理交融,不愧为情激理切、气势浩瀚的美文。学必求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就是因
16、为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应有虚怀若谷的心胸,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什么要求师呢?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学习是必须有老师指导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如果学生虚怀若谷,勤学苦练,那就可以从无知变成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而使自己成为有丰富知识的人。正因为这个缘故,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文外迁移类文品悟 一切学者、科学家是无不“必有师”的。圣人孔子曾经拜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拜芝加哥大学教授爱德华特勒为师,李政道拜物理学家费米为师,华罗庚拜数学家熊庆来为师,陈景润拜沈元为师。当然无师自通的天才偶尔有之,但是少之甚少。学问学问,先学后问。既然求学需要求师,该向哪些
17、人求师呢?就算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众人之中也有人可成为你的老师。因为各行各业掌握的知识技能各有不同,所以有俗语“隔行如隔山”之说。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木匠也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因为他灵巧的双手能造出漂亮的家具;一个能准确地挑出甜蜜爽口的西瓜老农,可以成 为 你 的 老 师,因 为 他 掌 握 了 辨 别 西 瓜 是 否 成 熟 的 方 法;一个平凡普通的手机售货员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因为他熟知手机功能及鉴定质量的技巧。老师在家人中:王献之向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成为书法大家。老师在朋友中:唐代齐巳因写“昨夜数枝梅”拜朋友郑谷为“一字之师”,留下“昨夜一枝梅”的绝句。求师在路人中:后汉的荀淑一次出门
18、,在路上遇到了年仅十四岁的黄宪,“揖与语,移日不能去”,对黄宪说:“子,吾之师也。”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呀!求师一定要诚恳,要虚心。诚心拜师,虚心求知,方能长进。宋代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和他的朋友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此时外面开始下起大雪。杨时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在雪地里等了大半天,留下“程门立雪”的佳话。宋代宋濂仰慕圣贤的学说,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可以请教,曾经背着书箱,拖着鞋子,顶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行走在深山大谷里,到百里以外向有名望的前辈家中请教。他站老师旁边,提出疑难,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遇到老师
19、大声斥责,他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最终获得了知识。古人云“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在今天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让我们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及时发现他人的长处,怀揣“人皆我师”的虔诚,在浩瀚的学海中获得真知吧!微感言:微感言:_素材运用点击文本 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国民对待教育的态度,是一个国家能否人才辈出、后继有人的关键。师说作为一篇第一次明确阐释教师职责、呼吁关注教育、注重从师学习的文章,无论是在唐代还是在今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韩愈作为“不顾流俗”、“抗颜为师”的先驱,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无疑也有示范作用。运用示例 最近阅读了古文观止这
20、本书,韩愈的师说给我的印象颇为深刻。文章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开宗明义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现就其中一些句子谈谈我的看法。喜欢其中一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简单地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像一棵树,如果花不娇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叶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返回也许它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多姿。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找准每个人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很重要
21、的,只有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走向成功。从师学习固然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也理应认识到从师学习只是我们的起始,只有不断努力去剖析创造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这样,才显得更有意义。第18课晏子治东阿第四单元 文言文(2)文本导学文内文外学习重点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2.分析景公的态度并联系现实,体会用人之道。3.了解晏子的政治主张,培养爱国之情。晏子的名言1.衣莫若新,人莫若故。2.分争者不胜其祸,辞让者不失其福。3.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4.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5.不掩贤以隐长,不刻下以谀上。6.圣人千虑,
22、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7.生有厚利,死有遗教,此盛君之德也。8.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晨读积累9.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10.进不失廉,退不失利。11.富贵不傲物,贫贱不易行。12.卑而不失义,瘁而不失廉。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1)通假字并曾赋敛:仓库少内:再拜便辟:语言积累通“增”,增加答案通“纳”,缴纳、纳税通“避”,退避(2)一词多义治答案晏子治东阿: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治春秋:数景公召而数之:计之以数: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罟不入洿池:数犯边境:治理,管理医治形容词,管理好、太平研究责备数目,数量天命,命运细密屡次答案谢景公乃下席而谢之
23、曰:阿母谢媒人:谢家来贵门:哙拜谢,起,立而饮之:便便事左右:再拜便辟:便言多令才:道歉谢绝辞别感谢逢迎讨好,玩弄手法连词,就能说会道(3)古今异义子退而自察也古义:_今义:_属托不行,货赂不至古义:_今义:_于是明年上计古义:_今义:_答案自我反省。亲自考察。不接纳。不可以,不被允许。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便事左右古义:_今义:_答案身边的近臣。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4)虚词归纳答案之景公许之:_臣请死之:_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_陂池之鱼:_代词,他代词,此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答案而景公召而数之曰:_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_今子治而乱:_子退而自察也:_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24、:_景公迎而贺之曰:_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_表示承接关系,就、接着表示因果关系,因而表示转折关系,然而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表示承接关系,然后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表示转折关系,然而2.词类活用(1)臣请死之:_(2)以利贫民:_(3)而君反以罪臣:_3.特殊句式(1)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_(2)东阿者,子之东阿也:_答案为动用法,为而死使动用法,使获利名词用作动词,怪罪主谓倒装句判断句4.语句翻译(1)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译文:_(2)寡人将加大诛于子。译文:_(3)君乃反迎而贺。译文:_答案晏子治理东阿,三年后,齐景公召见他并责备他说。我要对你施加严厉的责罚。国君
25、您却反倒迎接我、祝贺我。1.晏子治东阿一文可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每层的内容。整体把握答案答案答案分为两层:第一层(开头至“景公许之”),晏子最初采用发展生产、有利百姓、秉公办事的做法,于是遭到朝廷权贵的反对,景公因此对晏子严厉斥责。第二层(“于是明年上计”至结尾),晏子改用了走后门拉关系、对权贵有利、让百姓遭殃的做法,却大受欢迎,权贵们肯定没少在景公面前说好话,景公对晏子大加赞赏。这时晏子却要求辞职,逼得景公离开座位向晏子道歉,答应以后再也不干预东阿的事情了。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答案答案文章用极为简短的篇幅、前后对比的方法、精练的语言,通过晏子两次治东阿的故事,告诫齐景公,同
26、时也启发后人评价人(考核官员是否尽职尽责)要客观公正,不能偏听偏信,不作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下结论。答案答案晏子第一次治理东阿采取的是“仁政”政策,严禁不正之风,触动了豪强统治者的利益,齐景公偏信奸佞谗言,所以要治晏子的罪。第二次治理东阿,晏子实行“苛政”,虽“饥者过半”,却维护了豪强统治者的利益,权贵高兴,国君身边的人也得到贿赂,景公听到的都是称赞晏子的话,所以“迎而贺”。1.晏子两次治理东阿,措施不一样,结果不一样,景公的评价也不一样。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探究分析。重点突破答案2.晏子在受到景公的责备后,为什么还要继续治理东阿,而受到景公的赞美后却要“不能复治东阿”呢?答案答案这正是晏子的
27、高明之处。晏子在受到景公的责备后,如果选择据理力争或“退而自察”,就有可能断送自己的政治前途。在受到表扬后却表示要“乞骸骨,避贤者之路”而“不能复治东阿”,是晏子以退为进、欲擒故纵,因为他明白,景公知道真相后是不会允许他辞官的。晏子的这种做法正表现了他聪明而善于辞令的特点。答案作者在叙述事情经过和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是非曲直一目了然。请结合课文,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美点赏析答案事件第一次治理第二次治理治理措施 治理结果 景公的态度 晏子的做法 答案答案事件第一次治理第二次治理治理措施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
28、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治理结果民无饥者饥者过半矣景公的态度将加大诛于子迎而贺晏子的做法改道易行,而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汉成帝时改名为“向”,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所撰的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说苑是刘向散文的代表作,是刘向分类纂辑先秦至汉初的史事和传说,杂以议论,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点为主旨。其中很多篇章类似于后来的志人小说,在刘向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对后来的文言小说有不少影响。2.背景展示春秋时期,齐国名臣晏子受命治理东阿。上任伊始,晏子便实地调
29、查,了解民情,制订方案,亲自指挥修筑道路,开垦荒地,维护社会治安,净化民俗民风,惩治懒人恶人,处事不卑不亢经过三年的精心治理,东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百姓乐业,一派兴旺景象。而此时,许多“佞人”四处告状,诉晏子治理不力,没有政绩,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齐景公召见他进行质问。返回文内文外晏子治东阿读后感 读完这则故事,我们会不禁联想到如何评价干部、怎样看待干部政绩的问题。齐景公对晏子的评价之所以会与事实相去甚远,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齐王一人说了算,缺少严谨的评价机制,即使有左右大臣参议,但还是少数人的意见,没有能够充分体现民意;二是为表面现象所迷惑,齐王看似根据“公论”下的结论,但因缺乏深入
30、调查,终为谗言所害。晏子成绩斐然时被评为“不称职”,成绩平平时却被评为“优秀”,这虽是历史的幽默,但同样也折射出当前干部评价体系中的一些弊端:文内深读 一是从评价主体上看,少数地区和部门偏重于上级组织和领导说了算,导致少数干部存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不健康心理,从而衍生出“形象工程”、“官观工程”之类的“唯上”政绩、“作秀”政绩;二是从评价内容上看,少数地区和部门偏重于GDP、企业规模、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等重点指标的量化考核,使得一些干部为了完成“任务”、达到“目标”,不惜违背客观规律,杀鸡取卵,涸泽而渔,搞“速成”政绩、“蛮干”政绩;三是从评价的表现形式上看,少数地区和部门偏重于图表
31、数据和座次排名,导致少数干部想方设法制造“数字”政绩、“泡沫”政绩;四是从评价结果的使用上看,少数地区和部门偏重于单位基础好、发展速度快、工作绩效明显的干部,而对那些在艰苦环境中,克服困难,付出更多精力和心血,而绩效不明显的干部或短时间内看不出成绩的干部却难得重用,这就容易使那些埋头苦干、踏实工作的干部心理失衡,产生“无为”政绩、“短期”政绩心理。评价干部是一面旗帜,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能否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干部,能否科学辩证地评价一个干部的政绩,关系到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关系到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要全面准确地评价干部的工作政绩,就必须在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32、,解决好“由谁评、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真正把干部的政绩放到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考证,放到历史的大舞台上去甄别,放到群众的大检阅中去认定,放到实践的大熔炉中去提炼。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干部树立和落实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和发展观,做到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气势易作,气度难求 晏子乘车出巡,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偷看,见她的丈夫头顶着巨大的车伞,鞭打着四匹马,十分得意。车夫回到家,他的妻子要求离去。丈夫问她原因,妻子说:“晏子贵为齐国的国相,扬名诸侯。今天我看他出巡,志虑深沉,面无喜色。而你给人做车夫,却趾高气扬,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去。”从那以后,车夫一改故态。晏子志虑深沉,即
33、便贵为国相也面无喜色,这就是大师独有的非凡气度。时下不是一个缺少大师旗号的时代,而是一个缺少大师境界的时代。气势易作,气度难求!文外迁移类文品悟似乎只要放眼望去,整个图书市场里充斥着一片“鸿篇巨制”“毕力倾注”之类的口号。但大家又不得不承认,这一片知识交易金钱的熙熙攘攘下,培育大师精神和学术氛围的土壤荒芜着。在中国,红学的置疑探究是从清朝末年兴盛起来的。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位人物周汝昌。他倾力六十年于红学之上,亲力发掘出无数史料,首创了考据一派,直至耳聋目盲仍孜孜不倦口授于子女笔录。他从来没有在公开或私下场合宣传过一次他的作品,甚至可以为了他人的研究将资料赠与他人。周汝昌是淡然的,他说:“对于名
34、利,他没有看见什么值得分精力来追逐的吸引力。”周老的作品无疑被中国文学研究院关注了,否则也不会以红学的名义在中国设立一个又一个的基金,召开连日不断的发布会;否则也不会因周老遗愿是将所有著作无私奉献而心生怨气。倘若是被看作了足以养活研究所的财富,这些著作又会起到多少推动文化前进的作用呢?真正愿意沉下心来、不满足于现状、想真心改变的人太少了;不少人是咀嚼着残羹冷炙还以为是学术精髓而沾沾自得。就像前些阵子国学之热蔚然成风,各种细说、杂谈纷纷出世。无可否认这些解读是有助于人们熟悉国学的铺路石,但若是把这些浅薄的快餐化文化视作国学本身,就是自满心态的预兆。文化领域的自满是可怕的,自满于现状而大张旗鼓地吹
35、捧自己的人则更加可怕。善于吹捧和钻营的人一旦形成气势上的胜利,对于人们起到的导向可想而知。所以杨绛先生才不愿掺杂于世事,独自生活,独自思考和写作。大师的气势是易于营造的,只是大师那样沉静、自谦退让而从不满足从不止步的气度和境界难于达到。晏子的车夫或许不算是个学术广博的人,但好在他知错就改,亦可谓善莫大焉。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像晏婴一般睿智,但至少我们可以从如今的迷雾中醒来,辨识清楚自身和自身永不停步的追求。至少我们不能再做回沉溺在所谓得意当中的自己。微感言:微感言:_素材运用点击文本 本文通过晏子两次治理东阿前后不同的方法、效果和景公不同的态度,告诉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不能仅凭个人好恶
36、,偏听偏信,轻下结论。运用示例 古语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人才得之不易,关键是用好人才。知人善任,物尽其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智子疑邻”的寓言在当今社会依然上演,衡量一个人要知人论世,观其言,察其行,明其德。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评价个人一定要摘掉有色眼镜,摈弃个人好恶,得出公正的结论。返回小魔方站作品小魔方站作品 盗版必究盗版必究语文语文附赠附赠 中高考状元学习方法中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前前 言言 高考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许多人的高考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许多人的眼中,他们就如浩瀚宇宙里璀璨夺目的星星那眼中,他们就如浩瀚宇宙里璀璨夺目
37、的星星那样遥不可及。但实际上他们和我们每一个同学样遥不可及。但实际上他们和我们每一个同学都一样平凡而普通,但他们有是不平凡不普通都一样平凡而普通,但他们有是不平凡不普通的,他们的不平凡之处就是在学习方面有一些的,他们的不平凡之处就是在学习方面有一些独到的个性,又有着一些共性,而这些对在校独到的个性,又有着一些共性,而这些对在校的同学尤其是将参加高考的同学都有一定的借的同学尤其是将参加高考的同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鉴意义。青春风采北京市文科状元北京市文科状元 阳阳光女孩光女孩-何旋何旋 高考总分:高考总分:692分分(含含20分加分分加分)语文语文131分分 数学数学145分英分英语语141分分
38、 文综文综255分分毕业学校:北京二中毕业学校:北京二中报考高校:报考高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来自北京二中,高考成绩672分,还有20分加分。“何旋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的笑声,远远的就能听见她的笑声。”班主任吴京梅说,何旋是个阳光女孩。“她是学校的摄影记者,非常外向,如果加上20分的加分,她的成绩应该是692。”吴老师说,何旋考出好成绩的秘诀是心态好。“她很自信,也很有爱心。考试结束后,她还问我怎么给边远地区的学校捐书”。班主任:我觉得何旋今天取得这样的成绩,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何旋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二中的学生,二中的教育理念是综合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我觉得何旋,她取得今天这么好的成绩,一个来源于她的扎实的学习上的基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我觉得特别想提的,何旋是一个特别充满自信,充满阳光的这样一个女孩子。在我印象当中,何旋是一个最爱笑的,而且她的笑特别感染人的。所以我觉得她很阳光,而且充满自信,这是她突出的这样一个特点。所以我觉得,这是她今天取得好成绩当中,心理素质非常好,是非常重要的。高考总分高考总分:711分分毕业学校毕业学校:北京八中北京八中语文语文139分分 数学数学140分分英语英语141分分 理综理综291分分报考高校:报考高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市理科状元杨蕙心北京市理科状元杨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