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实验题1.记录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实验中泡沫块的运动情况,分析并填写。(1)泡沫块的运动情况:_(2)泡沫块运动的力量来自:_(3)地球板块运动的力量来自:_(4)地球板块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有:_2.人造雾实验过程: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再观察量筒内的现象。(1)放入线香的目的:_。(2)在量筒中倒入温水的目的:_。(3)用冰袋的目的:_。如图所示,将一根粗铁丝绕成一个内径比蜡烛直径稍小的线圈,圈与圈之间有一定的空隙。点燃蜡烛,将铁丝线圈从火焰上方
2、慢慢地罩下去。当蜡烛的火苗正好被罩在铁圈里面时,空气并没有因为有了铁线圈而被隔绝,这时铁线圈里的火焰像是被吸收了一样,慢慢地熄灭了。3.实验开始前,手在水平方向距离蜡烛8厘米时,会感觉到手逐渐热起来,主要是因为_。A.热传导B.热辐射C.热对流4.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A.烛芯燃烧需要氧气,被铁线圈罩住后,阻碍了空气对流,氧气不足无法继续燃烧B.火焰热量大部分被铁线圈带走,使烛芯处温度逐渐低于着火点C.铁线圈将烛芯切断了,没有可燃物,火苗无法继续燃烧而熄灭5.火焰熄灭后,不小心用手触碰铁丝,会感觉烫手,这里热传递的方式_。A.热传导B.热辐射C.热对流6.降落伞下降的快慢。小明和同学通过实验探究
3、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伞面大小是否有关,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记录如下:伞面直径/厘米下降时间/秒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206.125.485.845.81407.257.557.437.41(1)此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_。(2)由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面大小_。伞面越小,下降得越_;伞面越大,下降得越_。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避震小常识地震发生前,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地下水位突然改变、动物惊慌不安等。地震发生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可燃气源,打开逃生出口。来不及逃出时,应选择到重心低、坚固的家具下躲避,在没有坚固家具可供藏身时,可用坐垫等物品保护好头部。地震发生后,如
4、果被埋,一定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设法与外界联系。仔细听听周围有没有其他人,听到人声时用石块敲击铁管、墙壁,以发出呼救信号。暂时不能脱险时,要耐心保护自己,不要大声哭喊,不要勉强行动,以延缓生命。要设法寻找食物和水,食物和水要节约使用。7.阅读材料后,判断下列做法是否正确。家住在16层的小明,感觉到房屋在摇晃后马上跳楼逃生。()被埋在废墟下时,不能一直大声呼救,要保存体力。()被埋在废墟下时,见缝就钻,说不定能从废墟中爬出来。()被埋在废墟下时,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小雅将橡皮泥做成片状平放在桌面上,然后分别进行下图中的操作。8.小雅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A.地球的
5、结构B.地震的成因C.火山的成因9.小雅做的实验是一个()。A.对比实验B.模拟实验C.测量实验10.实验中的橡皮泥代表的是()。A.土壤B.地幔C.岩层光的传播。11.上图实验名称为_。12.用笔和直尺从蜡烛火焰顶端A和底端B画直线至小孔,并延伸到塑料膜上。13.在塑料膜上看到的像与下图最相符的是()。A.B.C.14.此实验证明了光在传播时,沿_传播。(填“直线”或“曲线”)“人造雾”实验。往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堵住量筒口。15.在量筒内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A.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B.增加空气中飘浮的固体微粒C.增加空气的温度16.过一段时间,观
6、察量筒内的现象,发现()。A.量筒内产生了雾B.量筒外产生了雾C.量筒内外都产生了雾17.冰袋的作用是_。18.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题干中的步骤,观察量筒内的现象,会发现什么?为什么?19.根据上面的实验和如图,我们可以推测,云的形成是由于空气中的_受热向上运动,在高空遇冷凝结成众多_或_,飘浮在高空中。20.探索:火山喷发成因的模拟实验实验方法用_模拟地壳,用_模拟熔岩,用_加热,用_保护我们的眼睛。(填材料名称)实验现象洞口处薄薄的土豆泥裂开形成“火山口”,“火山口”喷发出“熔岩”,还可能发生“山体”裂开,流出“熔岩”的现象。实验结论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_,压力越_。地球内部的压
7、力会使熔岩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_。小明想通过实验探究露和霜的形成原因。21.他先在杯中放入碎冰,在杯下垫一块湿毛巾,然后将冷水倒入碎冰中,并测量冰水的温度。在杯下垫一块湿毛巾,是为了()A.降低水的温度B.增加空气中水汽含量C.防止杯子打滑22.过一段时间,观察杯子的外壁,发现杯子的外壁出现小水珠,这是因为()。A.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B.下雨了C.碎冰蒸发了23.小旭向冰水中加了些盐,是为了()24.过一会儿再观察杯子外壁,发现杯子外壁出现(),将杯子中的冰水倒掉,过一会儿杯壁上的()变成了(),说明()是水的固体形式。25.通过实验,小明知道了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
8、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光是怎样传播的?小明做了以下实验。把3张同一位置打孔的卡纸和1张没有打孔的卡纸(屏)排成整齐的一列,卡纸之间间隔10厘米,用手电筒照射,使光进入小孔,如图1。26.要保证实验顺利完成,卡片中小孔的高度必须_。27.在图1实验中,手电筒的光从第一张卡纸中射入,最终_(填“能”或“不能”)在纸屏上形成光斑。28.请你在图1中用箭头画出光的前进路线。29.小明将第2张卡纸的位置改变了一下,如图2这一次手电筒的光从第一张卡纸中射入,最终_(填“能
9、”或“不能”)在纸屏上形成光斑。30.根据图1和图2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光是以_的形式传播的。31.在图2中,将第2张卡纸向_移动,可以得到与图1相同的实验效果。32.下列现象中,可以用上述实验结论解释的是()。A.B.C.热传递实验。为了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小明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然后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如图)。33.在加热铁丝的过程中,图中所示的四根火柴的掉落顺序是_。34.分析该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热总是从_的地方传到_的地方。35.在加热铁丝的过程中,两个铁架台之间的这段铁丝的长度_。(填“变短”“变长”或“不变”)36
10、.如果把图中的铁丝换成同样粗细的铜丝,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火柴掉落的情况是()。A.火柴掉落的顺序会发生改变B.火柴掉落的时间会发生改变C.火柴掉落的时间和顺序都会发生改变37.回顾我们的实验:在大小一样的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中,分别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1)用手触摸杯子的外壁,三个杯子中,_杯的外壁最热。(2)过几分钟后,用温度计测量,_杯中的水温度最低。(3)这种现象说明:不锈钢、陶瓷、塑料这三种材料中,_吸热快,散热也快,而热的不良导体塑料吸热_,散热也_。附:参考答案1.泡沫块先从加热点上方向四周移动,继续加热,泡沫块在烧杯的边缘相互碰撞、挤压。密度不同的泡沫块之间甚至还会产
11、生交错现象。 水的对流运动 岩浆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的运动 火山喷发、地震、海陆变迁、大陆漂移等2.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体颗粒 温水上方的水蒸气适量,不会快速形成雾,便于观察。(如果倒热水,还没开始实验雾就出来了;倒冷水效果不明显。) 创设低温,使水蒸气遇冷迅速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雾3.B4.B5.A6.伞面大小 有关 快 慢7. 8.B9.B10.C11.小孔成像12.13.B 14.直线15.B 16.A 17.降低温度,加快雾的形成 18.不会产生雾或造成雾效果不明显,因为温差小。 19.水蒸气 小水滴 小冰晶20.土豆泥 番茄酱 酒精灯 护目镜 高 大 火山21.B 22.A 23.降低温度 24.小冰晶 小冰晶 小水滴 霜 25.露 霜26.相同 27.能 28. 29.不能 30.直线 31.左边 32.A33. 34.温度高 温度低 35.变长 36.B37.不锈钢 不锈钢 不锈钢 慢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