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窦娥冤赏析【六篇】 【篇一】窦娥冤赏析 首先,窦娥是一个不幸者,在她的身上集中了各种各样的不幸。 窦娥的身世是极为可怜的。她三岁丧母,七岁离开了父亲,到蔡婆婆家当童养媳,以偿还高利债。十七岁结婚,不久丈夫就死了,她成为年轻的寡妇,二十岁被冤杀。这就是窦娥极短暂而悲惨的一生。仅仅二十岁年纪,她却几乎承受了封建社会强加给妇女的一切灾难。 第二,窦娥是一个顽强的反抗者。 流氓恶霸的凌辱迫害,昏官的严刑拷打以至妄判死刑,重重的压迫终于使这个普通女子的性格,在正直善良之外又闪出了反抗暴虐的斗争光芒。 窦娥的反抗精神首先体现在她对张驴儿的反抗上。她一面批评婆婆的软弱,一面与张驴儿展开正面的斗争,绝不向
2、逼婚者屈服。 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更表现在她对死亡的不屈服和对官府的痛恨上。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是战歌最嘹亮的部分。关汉卿一字一泪地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愤和反抗精神所产生的感天动地支配自然的巨大力量,使窦娥的反抗精神和剧本气氛达到了顶点。 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第一桩誓愿主要是为了辩白自己无罪,表现她对昏官枉判死刑造成冤案的反抗,她要把冤屈显示给人民看,证明自己含冤而死,表示自己对误杀的反抗。昏官不能为她申冤,她要向人民申冤,她要分清是非、黑白。 第二桩誓愿是“六月飞雪”,有显冤反抗的意味,显示了她直接与官府斗争的锋芒。她用三伏天降三尺瑞雪来显冤,表示反抗,她用雪白的大雪掩盖尸体来表示
3、她的洁白、品德的高尚。 第三桩誓愿是“亢旱三年”,官吏们不想公正地执行法律,这是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而且表明冤狱遍于元统治地区,已达到了天怨人怒的地步。窦娥把矛头直指贪官污吏,她要以亢旱三年来惩罚、报复贪官污吏。这三桩誓愿都是自然界的反常现象,这反常现象具有批判现实的力量。 这三桩誓愿是窦娥对不幸命运的抗议,她不是在乞求上天怜悯她,而是用命令的口吻让天地听从她的支配,这充分表现窦娥相信自己、相信真理。这三桩誓愿给人的感受不是悲悲切切,而有悲壮之美,激扬人们向上;是愤怒,是坚信,正义必然战胜邪恶那种昂扬斗志,尤其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更直接攻击了统治者的罪恶,说出了人民的心声
4、。真是一针见血,大快人心。 第三,窦娥是一个悲剧人物,顽强的反抗与善良温顺,构成了她性格的两个方面。窦娥是作为向黑暗势力进行坚决斗争的英雄人物的形象出现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这一悲剧主人公的形象,深刻地刻画了她的悲剧性格。窦娥的身世和遭遇是悲苦的,她的抗争是悲壮的,结局是悲惨的。鲁迅先生指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窦娥的悲剧,一方面通过窦娥的冤狱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另一方面,又通过窦娥善良而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形象,歌颂了人民反抗压迫的不屈服的斗争精神。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是非常强烈的。 【篇二】窦娥冤赏析 窦娥冤赏析 说起窦娥冤,我想大家一定都知道,但是不一定熟悉,
5、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就来分享窦娥冤赏析。 第一部分 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
6、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
7、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
8、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 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
9、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贪官桃杌的强烈讽刺,象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而贪官桃杌却是非不明,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案子
10、都审不明白,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狗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迁,可见社会是多么黑暗无道。 第二部分 刑场哭别一场戏,是表现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忍受了命运最艰难困苦的打击,从小失去母亲,七
11、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作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在这种种的命运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但现实是如此黑暗,即使这样对生活最起码的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最后落得个无辜受刑的结局。窦娥的请求,体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增强了人们对窦娥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愤怒。最后,窦娥劝解婆婆,说自己是“没时没运”才落得“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只是窦娥安慰婆婆的话,并不是说窦娥自己没有怨恨了。因为她的冤屈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腐败,邪恶势力的横行。窦娥也从自己身上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临刑时提出了三桩誓愿。 第三部分
12、 关汉卿从“东海孝妇”的传说中得到启示,由之生发开来,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概括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精巧地构思出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创造出浓厚的悲剧气氛。 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第一桩,“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在唱词中,窦娥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第二桩,“六月飞雪”,如果说第一桩是通过她自身的奇迹来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桩则是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制造的黑暗
13、。“飞霜六月因邹衍”的冤狱故事,更表明了窦娥所遭受的是人间冤狱。第三桩,亢旱三年。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地对准昏聩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桩誓愿,直接惩诫残暴昏聩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象“东海孝妇”一样,得到昭雪。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就已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三桩誓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
14、去了,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 从此剧看元代社会状况: 1.流氓恶霸横行 2.官吏贪赃枉法 3.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 4.被压迫的妇女们得不到生命安全财产保障 5人民的愤怒和怨恨成为时代的情绪 滚绣球 赏析 1. 窦娥将一腔怒火倾向天地,是很正常的情绪反应。 2.天地指的是封建秩序,窦娥实则是骂当时的封建秩序 。 3.有着鲜明的社会批判性质,体现了作者思想高度。 4.窦娥无法摆脱对天地鬼神的信任和依赖,她也相信自己的冤屈一定能感天动地。 5.这也正是窦娥命运的可悲之处,体现了封建社会普通百姓求告无门
15、,只能求助于天地的现象。 曲词特点 1.抒情性强,反复渲染人物感情 2.朴素的本色,贴合人物处境和性格 本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的来源 1.窦娥的不幸命运 2.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的对比 3.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 作者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再一次丰富了窦娥善良的性格。 1)在被押赴刑场途中,窦娥披枷戴锁,行动艰难,两旁看热闹的人又推来搡去,使她行动十分困难。但是她向刽子手请求绕道而行,怕去前街被婆婆看见,这个细节生动地表现了窦娥对亲人的体谅。她知道婆婆年事已高,性格又软弱,可能经受不了这种场面的刺激。 2)窦娥见到婆婆后交代后事:窦娥孤身只影无亲眷,只有一个爹爹,还失去联系13年。惟一的
16、亲人就是婆婆 ,她还怕婆婆不答应自己的请求,加上一句“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一段描写精细地刻画了窦娥孤凉凄惨的内心世界。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窦娥冤赏析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查字典语文网。 【篇三】窦娥冤赏析 窦娥冤赏析 跑沙 元杂剧的创作、演出之目的,本来很大程度上为着愉悦观众,故元杂剧往往重视唱词的优美精致与插科打诨的诙谐效果,甚至在折与折之间穿插诸般歌舞杂耍,作用仿佛今天的篮球宝贝,在激烈紧张的比赛中娱人耳目,以调节观众的心理,并使比赛本身更具游戏的性质。尽管某些内容游离剧情,有时会产生淡化情节甚至削弱主题的消极作用(如琵琶记中赵五娘“琵琶上路”,弹些行孝曲儿挣钱追荐公
17、婆,净丑却当着她的面脱衣脱袄,“蒿媷”一番,博取观众哄堂,大大冲淡了剧情的悲伤意味),却成为元杂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为究其起源来说,元杂剧与传统的负有载道功能的文学样式不同,它是娱乐性的,正如王国维所说:“元剧最佳之处,往往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元人作剧,“非有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意也,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这是元杂剧的一个重要特色。但由于元朝一大批优秀作者的涌现,他们既具高超的创作才能,丰富的人生阅历,又往往有满腔热血,一身傲骨,困顿偃蹇一生而不忘情于尘世,故元曲中依然相当多并相当深刻地表现了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这一类作品中,又以关汉卿窦娥冤最为突出典型,最具震撼人心的
18、力量。窦娥冤取材于汉以来民间广为流传的东海孝妇故事,而具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描写流氓无赖无恶不作,横行乡里;贪官污吏昏庸腐败,吏治废弛;善良百姓遭欺压凌辱,无处申诉,而世事之荒谬乖错,可见一斑。偶然性的情节,反应出造成这种冤案的必然的社会原因,其深刻沉痛之处,使窦娥冤在元杂剧中标然秀出,光采灼灼。而尤须注意的是,与现代着力表现阶级斗争的革命文学不同,关汉卿于作品所要反映的矛盾无意于夸张渲染,他只是如王国维所说,“以其自然故,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这一点,不但不足以削弱作品的思想意义的价值,相反,使作品显得更为真实,也更为深刻感人。接下来具体分析作品:楔子非常简洁地交待了故事的源起开端。窦
19、娥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个“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尽管剧中“读尽缥缃万卷书”云云,不过是元曲中写书生秀才的套话,不无夸张,而窦天章在剧中也并未表现出如何了不起的学问才干,但他是个老实本分的读书人,则无疑问。窦天章因家境贫困,忍痛把窦娥卖给蔡婆作童养媳以抵偿债务。窦、蔡双方关系的描写,是颇为真实,颇有分寸的。作者很尊重生活的本来面目,于此处,我们很能体会到元曲“自然”的特点。作者没有把蔡婆写成强夺民女的黄世仁,蔡婆的出场诗:“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也是戏曲小说中常用的套话,但还是能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蔡婆的性格,她虽“家中颇有钱财”,以放高利贷为生,而并非穷凶极恶之
20、人,虽好利而并非唯利是图之辈,只是一名老实本分,但求生活安乐的普通市井妇人。窦天章欠蔡婆四十两银子无力偿还,她见端云“生得可喜,长得可爱”,欲娶她作媳妇,虽不无趁人之危之嫌,也是市井人物正常的心理,与恃强豪夺者不同。事实上,端云到蔡家后,蔡婆对她也是颇为疼爱的,两家的关系中,确有温情脉脉的一面,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但因家贫而以女抵债,在窦天章来说,毕竟是一桩难堪而且难过的事儿,所以他难免有“这哪里是做媳妇,分明是卖与他一般”的牢骚。他临走时嘱咐窦娥的一段言语,面面俱到:肯求蔡婆看觑女儿,告诫女儿小心在意,表明自己的万般无奈,真是写得舐犊情深,催人泪下。剧中人物的取名则是戏剧化的。天章者,天章云
21、锦也。端云义含祥瑞,本皆美好之事物,而此后其人命途多舛,受尽磨难冤屈,则是谁之过欤?第一折,戏剧开始展开情节冲突。赛卢医因欠蔡婆二十两银子,无钱还债,便起歹心,将蔡婆骗至荒郊,欲行凶杀人,恰遇张驴儿父子,救下蔡婆,得知蔡婆家中只有婆媳二人守寡,便欲乘机霸占婆媳二人,谋夺家产。赛卢医是个行医为生的江湖骗子,其绰号纯用反讽的手法,是杂剧中常用的搞笑手段。卢医原指战国时名医扁鹊。他人称赛卢医,医术如何?他的上场诗有两句:“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让人哑然失笑。医术既如此,又无医者该有的济世救人之心,到常有为非作歹之念。他欠蔡婆若干银子,被催逼不过,便顿生恶念,“若不来便罢,若来呵,我自有个主意。”
22、写得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到底是什么主意?原来不过意欲行凶杀人而已。如果说赛卢医还不过是骗子无赖,因被债主催逼才偶起杀人之心,则张驴儿父子两个,就是彻头彻尾的流氓恶棍了。驴儿一名,讥其是畜牲也。有人猜想,张驴儿是以蒙古人章闾为原型。元朝把百姓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等级森严。蒙古人、色目人享有特权,故行凶作恶,肆无忌惮。张驴儿父子,实反映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此说自有道理。在纲纪败坏、法律废弛的社会,泼皮无赖混帐横行的现象司空见惯,如水浒传里的没毛大虫牛二之流,人见人怕,更何况有一等二等人身分背景的泼皮?这一折中,窦娥的性格也得到初步展现。前人解读窦娥,常强调窦娥的反抗精神,大可不
23、必。固然,窦娥不是逆来顺受的懦弱女子,但要看到窦娥反抗现实的力量源泉在哪里,才能把握其真实的个性。窦娥的性格两个词可以概括:本分,善良。她是一个弱女子,不过是一个有原则,有教养的弱女子,而非中国的美狄亚。本分者,规矩也,知其所当为,知其所不当为也。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承庭训,严格按照儒家礼教的标准处世作人,是理所当然之事。她自幼与父亲分离,卖入窦家作童养媳,十七岁结婚,丈夫随即去世,年轻守寡,她遭遇悲惨命运,虽忧愁悲苦而能坚强面对,“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一半是相信灾祸命中注定,一半是从小接受传统教育的结果。从一而终的观念在她心里根深蒂固。故尽管她孝顺婆婆,而当婆婆许诺改
24、嫁时,她坚决不从,甚至出言讥诮,言辞锐利。(窦娥讥讽婆婆的唱辞,还包括了戏曲中无处不在的搞笑因素,如“梳着个霜雪般白髢髻,怎将这云霞般锦帕兜,怪不的女大不中留。”之类,这一类唱词须从元杂剧本身娱乐性的特点去理解,勿谓是窦娥尖酸刻薄也。)面对张驴儿的威逼,也绝不屈服让步。反抗的力量与其说来自她刚强的性格,不如说来自她根深蒂固的节操观念。在她的节操未受到威胁时,我们看窦娥实在是一个柔弱多情的弱女子。这一折窦娥出场唱的几支曲子点絳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写孀居女子的愁苦忧思,细腻缠绵,皆是绝妙好辞。像点絳唇:“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是“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元曲白话版,混江龙“催人泪的是锦
25、烂漫花枝横绣闼,断人肠的是剔团圆月色挂桩楼。”几句以乐景写哀情,因心情悲苦寂寞,故良辰美景,触目伤心,是传统惯用的手法,而以口语出之,愈觉动人。油葫芦追述自己伶仃孤苦的身世,自伤自怜,黯然泪下。但柔弱善良的窦娥不知道,她一生更大的灾难还在后头呢。第一折中,在关目上还有个小小的破绽。窦娥卖入蔡家是七岁,过去了十三年,应是二十岁;据窦娥交待,是十七岁成亲,不幸丈夫亡化,则似是刚结婚丈夫就死了,守寡三年,刚好也是二十岁。但据前文蔡婆交待,则是窦娥成亲之后,不上两年,儿子害弱症死了,媳妇守寡,又早三个年头,则窦娥应近二十二岁了。以关汉卿之才,在并不复杂的剧情中出现如此明显的漏洞,似乎可以从侧面证明王国
26、维的观点,元曲“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无不可也。”在第二折中,戏剧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发展。张驴儿因窦娥不肯随顺,趁蔡婆患病之际,妄图毒杀蔡婆,霸占窦娥为妻。谁知阴差阳错,倒药死了自家父亲。张驴儿扬言告官,想迫使窦娥就范,窦娥不愿屈服,遂一同见官。糊涂太守桃杌不问情由,屈打成招,酿成冤案。楚州州官名桃杌。桃杌者,梼杌也,古代传说中的四凶之一,是食人凶兽。以民之父母而以食人凶兽命名之,殊失官体。桃杌的上场诗云:“我作官人胜别人
27、,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兼写其贪婪与玩忽职守。而下文审案一段,只写其糊涂,并未实写其贪婪。须知这算不得破绽,而只是因戏曲与小说有不同的特点。至于州官见告状者而下跪,称之为衣食父母,当然是情理所无之事。戏剧中多有此漫画式的笔法,引人发笑之余亦令人深思。而后文桃杌动辄逼供,谓“人是贱虫,不打不招。”且只凭口供,一审定案,不复三推六问,其法律之野蛮,制度之疏漏,官员之草菅人命,就的确是写实的了。以桃杌为州官命名,与赛卢医、张驴儿同意,关氏要控拆的是整个社会。故其取名往往符号化,用以指称一类人。换言之,在当时社会,无医不是赛卢医也,无官不是桃杌也,无流氓恶棍不是张驴儿也。是
28、类型化的写作,个人的性格不是写作的重点。即包括窦娥亦是如此。盖当时无良善百姓不可以遭受冤屈也,遭受冤屈者无不面临毁灭之命运也,危如累卵,战战兢兢,正是当时百姓平民的生活写照。窦娥的反抗,也更多不是在于展现窦娥的性格,而在于表现善良百姓的愿望。蔡婆把张驴儿父子接回家中管待,甚至有意下嫁,虽事出有因,仿佛也不完全是被动的。作者这样安排,而并未详细描写人物的内心动机、原因,这也是由戏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盖戏剧虽是写实之作,因限于体裁,固不能如小说之模范现实,纤毫毕现,而重在写意传神。我们可以理解成情节的需要,如果不是蔡对张驴儿的父亲不无情意,则下文推让羊肚汤,误杀孛老的情节就无由生发。从这个角度来说
29、,窦娥唱贺新郎一段:“一个道你先吃,一个道婆先吃,这言语听也难听,我可是气也不气。”云云,则不无作者自泯痕迹之意。所谓裁就天衣浑无缝,莫把金针度与人也。我们也可以理解成内容的需要,盖赛卢医惫懒,张驴儿恶毒,桃杌昏愦贪婪,蔡婆糊涂软弱而水性杨花,则举世坚贞清白者,固唯窦娥一弱女子也。举世坚贞清白唯一窦娥,是何世道也,有一坚贞清白之窦娥而必遭毁灭之命运,是何世道也。而不管作者到底是何用心,重要的是这样的安排并未显得牵强、不合情理,并未违反生活的真实。要之自然二字,实乃元曲最根本的特色,读者不可不知。因其人情物理,自然贴切,故其文章词翰,亦本色当行。如此一折中窦娥唱斗虾蟆,王国维大为赞赏,谓此一曲直
30、是宾白,令人忘其为曲。这种极为口语化的作品,在其它时代的文学中,是不多见的。第三折,全剧矛盾发展到高潮。在第二折中,窦娥遭受严刑,抵死不愿招认,因其胸中有浩然正气也;而为救婆婆,又不惜自污,以其心中有满腔柔情也。对赃官恶棍则金刚怒目,对婆婆则菩萨低眉。大孝大义,至刚至柔,方是窦娥。英诗人萨松有句云:“我心中有猛虎细嗅蔷薇。”斯窦娥之谓也。描写行刑场面,是全剧的高潮,不但情节矛盾到窦娥之死趋向尖锐化,这一折唱词,如繁弦促调,风雨骤至,也是全剧中最为悲悼爽俊者。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没来由、不提防六字,写尽在黑暗社会中,平民百姓生活的缺乏安全感,举步遭戮,动辄得咎。
31、动地惊天,写冤屈之深,写反抗之强烈。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日月喻君临天下的皇帝,鬼神喻掌握生杀大权的官吏,官者牧民,为人民提供安居乐业的环境是其本分,反而成为残害百姓的凶手,窦娥呼天抢地的哭喊,实是对黑暗社会提出的最有力的控诉。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数曲,则银瓶乍破,铁骑突出之间,夹入间关莺语,幽咽泉流,倘秀才、叨叨令写窦娥临刑之前尚顾念年迈的婆婆,“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孝心拳拳,令人泪下,快活三、鲍老儿写窦娥与婆婆决别,既自伤身世,又劝慰婆婆,善良美好如此,却不得善终,本身就是对罪恶社会强烈的控诉。至窦娥罚下三桩
32、誓愿,反抗趋于高潮,“血溅白绫”、“六月飞雪”、“三年大旱”,绝无可能之事,一一得以实现,与其说是浪漫主义,毋宁说是表现主义。感天动地的“感”与“动”,实是关汉卿与天地对话的具像化,他希望天地遵循公理正义。从作者与观众的主观意图看,桃杌的结局必然是失败的,作家必须给观众留下一个释放情感的渠道,留下一个“长吁”的空间,如同郑板桥沁园春里写恨:“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第四折写窦天章一举及第,官授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终为窦娥洗涮冤屈,报仇雪恨。这个结尾本身并不高明,如前三桩誓愿,仍是人民大众良好愿望的反映而已。到是窦天章的身分及翻案的过程颇有意味,令人深思。以窦天章承担平反的责任,当然
33、就戏剧形式来说是人尽其用,顺理成章之事,但窦天章以父亲的身分为女儿平反,好像也暗示了作者并不相信清官的存在;窦天章必须身居高位,势剑金牌,先斩后奏,才能为女儿平反,仿佛也表明作者并不相信天理昭彰,报应不爽之必然。换言之,如果窦天章不是与当事人有特殊的关系,如果他不是手握大权,这桩冤案可能有昭雪的一天么?显然对于大多数含冤者来说,是不可能具备这种条件的。如此安排,实可见作者对于元朝吏治腐败黑暗的重重疑虑,他在剧本时可以一浇胸中块垒,报仇雪恨,大快人心。但面对牢不可摧的现实,只怕关汉卿也是无能为力,一筹莫展了。 【篇四】窦娥冤赏析 窦娥冤赏析第一部分的唱词1.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
34、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2.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起兴的手法3.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4.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5.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6、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
35、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7、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1 【篇五】窦娥冤赏析 窦娥冤赏析 第一部分的唱词 1.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2.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起兴的手法 3.引用“盗跖
36、、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4.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5.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6、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
37、有力和深刻。 7、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典故作用 盗跖颜渊:黑白颠倒,善恶混淆; 苌弘化碧:清白如玉,天理昭昭; 望帝啼鹃:含冤就死,心存不甘; 六月飞霜:冤情感天,冤狱重现; 东海孝妇:孝行天鉴,人神共愤。 典故出处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庄子外物) 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
38、月为之下霜。(太平御览) 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汉书于定国传) 8、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这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
39、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9、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三桩奇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人物性格特征分析题”解题思路 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 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
40、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 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1、与张驴儿父子之间的矛盾。 2、与桃杌w太守的矛盾。 3与监斩官的矛盾。 体现她具有反抗精神。 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 1、走后街,不走前街怕婆婆看到自己去餐刀伤心。 2、临刑前安慰婆婆别伤心。 3、嘱咐婆婆给自己烧纸钱。 这些细节都体现了窦娥的善良。 人物形象分析 窦娥 窦娥是一个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形象。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她生于严重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
41、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本折戏中,冲突双方是谁?能由此概括主题吗?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戏剧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暴露了封建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吏治的腐败和民众的倒悬,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抗争精神。 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 怨 悲 恨 2、窦娥的形象: 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 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篇六】窦娥冤赏析 元曲窦娥冤赏析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曲窦娥冤赏析,欢迎参考 感天动地窦娥冤 朝代:元代 作者:关汉卿 原文: 楔子 卜儿蔡婆上,诗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42、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老身蔡婆婆是也,楚州人氏,嫡亲三口儿家属。不幸夫主亡逝已过,止有一个孩儿,年长八岁,俺娘儿两个,过其日月,家中颇有些钱财。这里一个窦秀才,从去年问我借了二十两银子,如今本利该银四十两。我数次索取,那窦秀才只说贫难,没得还我。他有一个女儿,今年七岁,生得可喜,长得可爱,我有心看上他,与我家做个媳妇,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岂不两得其便。他说今日好日辰,亲送女儿到我家来,老身且不索钱去,专在家中等候,这早晚窦秀才敢待来也。 冲末扮窦天章引正旦扮端云上,诗云读尽缥缃万卷书,可怜贫杀马相如,汉庭一日承恩召,不说当垆说子虚。小生姓窦名天章,祖贯长安京兆人也。幼习儒业,饱有文章;争奈时
43、运不通,功名未遂。不幸浑家亡化已过,撇下这个女孩儿,小字端云,从三岁上亡了他母亲,如今孩儿七岁了也。小生一贫如洗,流落在这楚州居住。此间一个蔡婆婆,他家广有钱物,小生因无盘缠,曾借了他二十两银子,到今本利该对还他四十两。他数次问小生索取,教我把甚么还他,谁想蔡婆婆常常着人来说,要小生女孩儿做他儿媳妇。况如今春榜动,选场开,正待上朝取应,又苦盘缠缺少。小生出于无奈,只得将女孩儿端云送与蔡婆婆做儿媳妇去。做叹科,云嗨!这个那里是做媳妇分明是卖与他一般,就准了他那先借的四十两银子,分外但得些少东西,勾小生应举之费,便也过望了。说话之间,早来到他家门首。婆婆在家么卜儿上,云秀才请家里坐,老身等候多时也
44、。做相见科,窦天章云小生今日一径的将女孩儿送来与婆婆,怎敢说做媳妇,只与婆婆早晚使用。小生目下就要上朝进取功名去,留下女孩儿在此,只望婆婆看觑则个。卜儿云这等,你是我亲家了。你本利少我四十两银子,兀的是借钱的文书,还了你;再送与你十两银子做盘缠。亲家,你休嫌轻少。窦天章做谢科,云多谢了婆婆,先少你许多银子都不要我还了,今又送我盘缠,此恩异日必当重报。婆婆,女孩儿早晚呆痴,看小生薄面,看觑女孩儿咱。卜儿云亲家,这不消你嘱付,令爱到我家,就做亲女儿一般看承他,你只管放心的去。窦天章云婆婆,端云孩儿该打呵,看小生面则骂几句;当骂呵,则处分几句。孩儿,你也不比在我跟前,我是你亲爷,将就的你;你如今在这
45、里,早晚若顽劣呵,你只讨那打骂吃。儿嚛,我也是出于无奈。做悲科唱 【仙吕赏花时】我也只为无计营生四壁贫,因此上割舍得亲儿在两处分。从今日远践洛阳尘,又不知归期定准,则落的无语暗消魂。下 卜儿云窦秀才留下他这女孩儿与我做媳妇儿,他一径上朝应举去了。正旦做悲科,云爹爹,你直下的撇了我孩儿去也!卜儿云媳妇儿,你在我家,我是亲婆,你是亲妇,只当自家骨肉一般。你不要啼哭,跟着老身前后执料去来。同下 第一折 净扮赛卢医上,诗云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自家姓卢,人道我一手好医,都叫做赛卢医。在这山阳县南门开着生药局。在城有个蔡婆婆,我问他借了十两银子,本利该还他二十两;数次来讨这银子
46、,我又无的还他。若不来便罢,若来呵,我自有个主意!我且在这药铺中坐下,看有甚么人来。卜儿上,云老身蔡婆婆。我一向搬在山阳县居住,尽也静办。自十三年前窦天章秀才留下端云孩儿与我做儿媳妇,改了他小名,唤做窦娥。自成亲之后,不上二年,不想我这孩儿害弱症死了。媳妇儿守寡,又早三个年头,服孝将除了也。我和媳妇儿说知,我往城外赛卢医家索钱去也。做行科,云蓦过隅头,转过屋角,早来到他家门首。赛卢医在家么卢医云婆婆,家里来。卜儿云我这两个银子长远了,你还了我罢。卢医云婆婆,我家里无银子,你跟我庄上去取银子还你。卜儿云我跟你去。做行科卢医云来到此处,东也无人,西也无人,这里不下手,等甚么我随身带的有绳子。兀那婆婆,谁唤你哩卜儿云在那里做勒卜儿科。孛老同副净张驴儿冲上,赛卢医慌走下。孛老救卜儿科)(张驴儿云爹,是个婆婆,争些勒杀了。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