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精品习题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4.1论语十二章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君子喻于义喻:比喻 B.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省:反省 C.质胜文则野野:粗野、鄙俗 D.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行:奉行,实践 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士不可以不弘毅B.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C.知者不惑D.敏于事而慎于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B.小子何莫学夫诗 C.勇者不惧 D.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朝闻道
2、,夕死可矣B.风乎舞雩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见贤思齐焉 5.下列对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之 于 A.两个“之”用法和意义相同,两个“于”用法和意义相同。 B.两个“之”用法和意义不同,两个“于”用法和意义相同。 C.两个“之”用法和意义相同,两个“于”用法和意义不同。 D.两个“之”用法和意义不同,两个“于”用法和意义不同。 6.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一行叫一佾,八佾即六十四人。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公用六佾,诸侯用四佾。 B.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
3、合称“五经”。 C.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统治者”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D.士,在商、西周、春秋时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底层。也泛指读书人。本文中就是后一种用法。 7.对十二章中有关章节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孔子在八佾中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他认为礼与乐是外在的表现,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B.“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指的是“仁义之道”,要懂得仁义的道理,就要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句话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追求真理而牺牲。 C.卫灵公一节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
4、系的原则。孔子主张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D.在阳货一节中,孔子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强调了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经。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十二章中,“,”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在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3)十二章中“,”两句就是指要向先进典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而对于反面典型要对照反省,引以为戒。 (4)在十二章中,“,”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
5、“质”的关系。 (5)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会用仁来称赞你的句子是“,”。 二、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风雨五千年,华章不断;文明万古芳,千载相传。 中华民族历来被誉为“文明之邦”,这种称谓并非空穴来风,礼仪制度自古以来就是“立国经常之大法”“揖让周旋之节文”。荀子有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提升自我修养不仅是国运昌隆之基,也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 历史,文明仍在延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的变化,我们的
6、精神文明也应“水涨船高”,讲文明礼仪,守社会公德,() 有人这样定义公共文明: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相较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日常的审美,更能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公共场合不要大声接打电话,自助餐厅按需取餐不“哄抢”,后面有人别着急关电梯,这样的文明细节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规范,也意味着精神上的自制、自觉和对他人的尊重。 ,我们也要构建匹配时代的社会文明,让美德与善举挤压自私与冷漠,唤起人们心中的文明因子,并让它开枝散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和文明习惯,并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给传统以新生,给岁月以文明。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7、) A.一脉相承翻天覆地举手投足仓廪实而知礼节 B.一脉相通日新月异举手投足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 C.一脉相承日新月异一颦一笑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 D.一脉相通翻天覆地一颦一笑仓廪实而知礼节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提升自我修养不但是国运昌隆之基,还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 B.提升自我修养既是古人国运昌隆之基,又是立身行世之本。 C.不仅提升自我修养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也是国运昌隆之基。 D.提升自我修养不仅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更是国运昌隆之基。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让文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唤醒数千年来镂
8、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 B.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而成为一种文明生活方式。 C.让文明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D.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就是使文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12.2020.北京西城区高二期末病毒无情,人间有爱。无数仁人志士置生死于不顾,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经历此次疫情,你是否对论语中的“士”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请结合疫情中仁人志士的光荣事迹,谈一谈你对论语中“士”的认识以及对你的启发。要求:观点明确,语言准确,条理清楚。180字左右。 参考语句: 曾子曰:“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答:_ 13.观察“孔子应聘”这幅漫画,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孔子应聘 (1)用自己的话说说漫画中“?”“!”包含的意思。要求语言简洁、鲜明。 答:_(2)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寓意。 答:_ 三、课文精读 阅读十二章中的前六章,完成题目。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
10、佾)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14.下列各句对前六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B.“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的,互相依存,不可分离。人的外在与内在是同样重要的。 C.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而孔子赞赏的君子就是只重义而不重利的人。
11、D.“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孔子认为君子求学应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不仅仅是为了吃饱饭和睡舒服,更要努力向有道德的人学习,言论谨慎,好学不厌。 15.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1)根据上面两个选段内容,简要概括儒家君子观的内涵。 答:_ (2)联系实际,谈谈儒家君子观的现实意义。 答:_1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译文:_ (2)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_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
12、文:_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译文:_ 四、同步拓展 (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题目。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17.孔子认为不学习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答:_ 18.材料所说的“好学”有哪些内涵?
13、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_ (二)阅读论语.季氏中的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注这段文字生动地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陈亢:字子禽,孔子的弟子。伯鱼,即孔鲤,孔子的儿子。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独立尝:曾经 B.鲤趋而过庭趋:小步快走 C.闻斯二者斯:这 D.又闻君子之
14、远其子也远:远离 20.从伯鱼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家教有什么特点? 答:_ 参考答案 1.A【解析】喻:知晓,明白。 2.C【解析】“知”通“智”。 3.B【解析】小子,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晚辈。今义:表示轻蔑的称呼。 4.C【解析】A项,“朝”“夕”为名词做状语,译为:在早上,在晚上。B项,“风”名词做动词,译为:吹风。D项,“贤”形容词做名词,译为:贤明的人。 5.B【解析】两个“之”:前一个是代词;后一个是助词,的。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6.B【解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7.B【解析】这句话是形容孔子追求真理或某种信仰的迫切心情,
15、并不是要获得儒家的“仁义之道”,就一定“要牺牲自己的生命”。 8.(1)朝闻道夕死可矣(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5)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9.A【解析】第一空,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一脉相通: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这里形容历史的相承流传,应用“一脉相承”。第二空,翻天覆地:也说天翻地覆。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这里强调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应用“翻天覆地”。第三空,一颦
16、一笑:指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变化。举手投足:一抬手一踏步,泛指一举一动。这里形容的是日常仪态,应用“举手投足”。第四空,“仓廪实而知礼节”意思是只有当粮仓充足时,百姓才能顾及礼。“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出自元代政治家、教育家许衡,意思是衣食是用来让老百姓生活幸福的,而礼义是用来使人培养性情的。这里强调丰衣足食才懂得荣辱,应用“仓廪实而知礼节”。故选A。 10.D【解析】这里前后两句存在递进关系,“国运昌隆之基”意义更加重大,放在后面,排除A、B两项。这里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提升自我修养”。当前后分句主语一致时,第一个分句关联词放在主语后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1.A【解析】根据上下
17、句语境推断,所补句子核心话题应该是“文明”,句意应该是体现途径目的的,故排除B、D两项。在A、C两项中,C项淡化了途径意义,不选。故选A。 12.面对汹汹疫情,84岁的钟南山义无反顾地挂帅出征,他不畏风险,逆向而行!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种称谓叫“士”,用来形容那些德才兼备、以身许国之人。此刻,我们庆幸也自豪,国士仍在!钟老是当之无愧的“士”,因为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博士的担当。我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让自己也成为一名士人,当祖国召唤我的时候,我也能挺身而出,不畏不惧! 【解析】从第一句可以看出曾子对“士”的要求:立志,要开阔光大;践行,要坚毅果敢。第二句是孔子对“志士仁人”提出的要
18、求,认为“志士仁人”要有献身理想的愿望和勇气。第三句指出,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三个重要的范畴,也是仁之精神境界的不同体现,更是士的基本品质。综合参考语句给出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论语中对“士”的要求,既要立志与践行,也要有舍身成仁的品格,还要智、仁、勇全面具备。了解这些后,再思考那些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仁人志士,明确谁是给自己感受最深的人,然后结合疫情中的光荣事迹,写出对“士”的认识以及启发。譬如,学生可以选择写钟南山院士,84岁的钟南山为了百姓安危,义无反顾地挂帅出征,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寻找战胜病毒的抗体,在疫情最危急的时刻,钟南山院士成为人民的主心骨,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
19、勇猛,更有博士的担当,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也是论语中“士”的形象,宁可舍身,也要成仁,大智大勇,永远践行着自己的伟志,从不退缩!作答时,注意写出自己对“士”的认识以及启发;还要注意表达有条理。 13.(1)“?”表示孔子疑惑不解:自己是一个大圣人、大教育家,为什么会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呢?“!”表示他又发出感叹:时代变化太快,自己跟不上形势了! (2)揭露了一些人才单位招聘只看学历而不看实力的现实。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语言表达以及图文转换的能力。画面中,孔子去应聘,却被“非名牌大学学生禁入”的招牌挡在门外,因此脑中充满疑惑和感叹。孔子的疑惑和感叹一定和他的“被拒”有关。概括寓意时可联系现实来谈
20、,注意语言要简洁、鲜明。 14.C【解析】“而孔子赞赏的君子就是只重义而不重利的人”有误,原文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君子只是把道义看得比利益更重,并不是只重义而不重利。 15.(1)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以“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能正确处理好“利”和“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的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热爱学习等。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两则材料,分别提取观点。第一句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说明君子应“安贫乐道”,“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1、说明君子应“热爱学习”。第二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说明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从“利”和“义”的关系来阐述君子观。 (2)君子,作为一个道德标杆,成为封建时代有道之士追求的理想形象。当今社会,很多人对自身的品德要求很低,不注重自身品德修养,而对外在的物质利益汲汲以求。所以,孔子的君子观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 【解析】此题的回答建立在前一题的基础上,前一题讲了儒家君子观的内涵,我们可以把今人和古代君子进行对比,分析儒家的君子观对我们的借鉴意义,指出我们借鉴儒家的君子观具有现实意义。阐述清楚即可。 16.(1)工作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22、。 (2)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对待乐呢? (3)见到贤人就想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 (4)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浮夸。 【解析】(1)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句;敏,勤勉;慎,谨慎;正,匡正。(2)而,表假设,如果。(3)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人;齐,向看齐;省,反省。(4)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 17.偏执而不好学,就容易变得愚蠢、放荡、恃才傲物,害人害己。 【解析】孔子关于不学习后果的论述为“其蔽也愚、其蔽也荡、其蔽也贼、其蔽也绞、其蔽也乱、其蔽也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就是:偏执而不好学,就容易变得愚蠢、放荡、恃才傲物,
23、害人害己。 18.孔子所说的“好学”,主要是指人格修养(礼)和道德实践。其启发意义主要是:在努力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解析】根据文中信息“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可知,孔子强调的是“礼”,主要是指人格修养(礼)和道德实践。这在现实中也具有积极意义:在努力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参考译文 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品德的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 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愚蠢;爱好智慧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抱守小信而败
24、坏事情;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犯上作乱,只是心直口快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尖刻伤人。”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9.D【解析】远:不亲近、溺爱,这里指严格要求。 20.孔子独自站在庭院中,伯鱼“趋而过庭
25、”,这里的“趋”字反映了伯鱼对父亲的敬畏感,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伯鱼日常的教育很严格,和孩子之间不是很亲昵。孔子借着偶然和儿子见面的机会告诉伯鱼学诗经、学礼,伯鱼即“退而学诗”“退而学礼”,没有一点折扣,从伯鱼的行为看出他非常尊重和顺从父亲的建议。 参考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他曾经独自站在庭中,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问我:学过诗经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经,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经。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庭中,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过礼仪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习礼仪,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习礼仪。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知三件事:得知诗经很重要,得知礼仪很重要,还得知君子严格教育自己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