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届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一轮复习:“散文化小说”专练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往事 沈从文 这事说来又是十多年了。 算来我是六岁。因为我第二次见到四叔时,他那条有趣的辨子就不见了。那是夏天秋天之间。妈怕我到外面乱吃东西,每天都要靠到她身边坐着,除了拿五个小钱到道门口去买士元的凉粉外,剩下便都不准出去了!至于为甚又能吃凉粉,那大概是妈知道士元凉粉是玫瑰糖,不致吃后生病吧。本来那时的时疫也真凶,听隔壁瑞龙妈说,杨老六一家四口人,从十五得病,不到三天便都死了! 爹好象到乡下江家坪老屋去了好久了,有天忽然要四叔来接我们,大概也就是闻到城里时疫的事情吧。妈也不说什么,她知道
2、大姐二姐都在乡里,我自然有她们料理。只嘱咐了四叔不准大哥到乡下溪里去洗澡。 因大哥前几天回来略晚,妈摸他小辫子还湿漉漉的,知他必是同几个同学到大河里洗过澡了,还重重地打了他一顿呢。四叔人不大肥,但很精壮。妈常说这是会走路的人。铜仁到我凤凰是一百二十里蛮路,他能扛六十斤担子,一早动身,不摸黑就到了,这怎么不算狠!他到了家时,便忙自去厨房烧水洗脚。那夜我们吃的夜饭菜是南瓜炒牛肉。 妈拣菜劝他时,他又选出无辣子的牛肉放到我碗里。真是好四叔呵! 那时人真小,我同大哥还是各人坐在一只箩筐里被四叔担去的!大哥虽大我五六岁,但在四叔肩上似乎并不怎么不匀称。乡下隔城有四十多里,妈怕太阳把我们晒出病来,所以我们
3、天刚一发白就动身,到行有一半的唐峒山时,太阳还才红红的。到了山顶,四叔把我们抱出来各人放了一泡尿,我们便都坐在一株大刺栎树下歇憩。那树的杈桠上搁了无数小石头,树左边又有一个石头堆成的小屋子。四叔为我们解说,小屋子是山神土地,为赶山打野猪人设的。树上石头是寄倦的:凡是走长路的人,只要放一个石头到树上,便不倦了。但大哥问他为甚不也放一个石子时,他却不作声。 他那条辫子细而长,正同他身子一样,我伸出手扯着他辫子只是拽。“芸儿,莫闹!扯着我不好走!”他总是和和气气这样说。 “四满,到了?”大哥很着急地这么问。 “快了,快了,快了!芸弟都不急,你怎么这样慌?你看我跑!”他略略把脚步放快一点,大哥便又嚷摇
4、的头痛了。 他一路笑大哥不济。 到时,爹正同姨婆五叔四婶他们在院中土坪上各坐在一条小凳上说话。姨婆有两年不见我了,抱了我亲了又亲。爹又问我们饿了不曾,其实我们到路上吃甜酒、米豆腐已吃胀了。上灯时,方见大姐二姐大姑满姑各人手上提了一捆地萝卜进来。 我夜里便同大姐等到姨婆房里睡。 乡里有趣多了!既不很热,夜里蚊子也很少。大姐到久一点,似乎各样事情都熟习,第二天一早便引我去羊栏边看睡着比猫还小的白羊,牛栏里正歪起颈项在吃奶的牛儿。 我们又到竹园中去看竹子。那时觉得竹子实在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本来城里的竹子,通常大到屠桌边卖肉做钱筒的已算出奇了!但后园里那些南竹,大姐教我去试抱一下时,两手竟不能相掺。
5、满姑又为偷偷地到园坎上摘了十多个桃子。接着我们便跑到大门外溪沟边上拾得一衣兜花蚌壳。 事事都感到新奇:譬如五叔喂的那十多只白鸭子,它们会一翅从塘坎上飞过溪沟。夜里四叔他们到溪里去照鱼时,却不用什么网,单拿个火把,拿把镰刀。姨婆喂有七八只野鸡,能飞上屋,也能上树,却不飞去;并且,只要你拿一捧苞谷米在手,口中略略一逗,它们便争先恐后地到你身边来了。什么事情都有味。我们白天便跑到附近村子里去玩,晚上总是同坐在院中听姨婆学打野猪打獾子的故事。姨婆真好,我们上床时,她还每每为从大油坛里取出炒米、栗子同脆酥酥的豆子给我们吃! 后园坎上那桃子已透熟了,满姑一天总为我们去偷几次。 爹又不大出来,四叔五叔又从不
6、说话,间或碰到姨婆见了时,也不过笑笑地说:“小娥,你又忘记嚷肚子痛了!真不听讲芸儿,莫听你满姑的话,吃多了要坏肚子,晚上又吃不得鸡膊腿了!” 乡里去有场集的地方似乎并不很近,而小小村中除每五天逢一六赶场外通常都无肉卖。 因此,我们几乎天天吃鸡,惟我一人年小,鸡的大腿便时时归我。 (有删改) (注:四满:湖南乡人称叔叔为满满。满姑:湖南乡人称最小的姑母。)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部分写“我”在城里的生活,既体现了“妈”对孩子们的担心、疼爱,也交代了“我”和大哥去乡下生活的原因。 B从满姑偷桃、四叔照鱼等可以看出乡下生活的有趣自由,从姨婆亲“我
7、”、鸡大腿归“我”等可以看出老家人对我的疼爱。 C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如“为甚”“摸黑”“四满”等,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儿童的视角来叙事,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D小说描绘了乡下田园牧歌式的场景,和“我”在城里的生活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对乡下生活的喜爱和对城里生活的厌烦。 8小说两处画横线语句中都提到了四叔的“辫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小说写了十多个人物,但并无所谓的主要人物,有的人物甚至一笔带过。请结合作品探究这样写的好处。(6分) 答案: 7D“对城里生活的厌烦”错,于文无据 8前后呼应,形成对照,体现小说的整体性;表明“我”对四叔的辫子很感兴趣,突出“我”幼年
8、时的淘气和四叔的和蔼憨厚;表达“我”别美好往事的怀念,为下文写淳朴的人情关系做铺垫。 9淡化个体,突出群体形象,更能表现乡村人淳朴的人情之美:淡化个体,更能突出“往事”的主体地位,点明题意;叙写众人之善,更能渲染出一种普遍存在的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这种写法使小说在叙述上有散文化倾向,带有一种恬淡闲远的韵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打鱼的 汪曾祺 女人很少打鱼。 打鱼的有几种。 一种用两只三桅大船,乘着大西北风,张了满帆,在大湖的激浪中并排前进,船行如飞,两船之间挂了极大的拖网,一网上来,能打上千斤鱼。而且都是大鱼。一条大铜头鱼(这种鱼头部尖锐,颜色如新擦的黄铜,肉细味美,有的地方叫
9、做黄段),一条大青鱼,往往长达七八尺。较小的,也都在五斤以上。起网的时候,如果觉得分量太沉,会把鱼放掉一些,否则有把船拽翻了的危险。这种豪迈壮观的打鱼,只能在严寒的冬天进行,一年只能打几次。鱼船的船主都是些小财主,虽然他们也随船下湖,驾船拉网,勇敢麻利处不比雇来的水性极好的伙计差到哪里去。 一种是放鱼鹰的。鱼鹰分清水、浑水两种。浑水鹰比清水鹰值钱得多。浑水鹰能在浑水里睁眼,清水鹰不能。湍急的浑水里才有大鱼,名贵的鱼。清水里只有普通的鱼,不肥大,味道也差。站在高高的运河堤上,看人放鹰捉鱼,真是一件快事。一般是两个人,一个撑船,一个管鹰。一船鱼鹰,多的可到二十只。这些鱼鹰歇在木架上,一个一个都好像
10、很兴奋,不停地鼓嗉子,扇翅膀,有点迫不及待的样子。管鹰的把篙子一摆,二十只鱼鹰扑通扑通一齐钻进水里,不大一会,接二连三的上来了。嘴里都叼着一条一尺多长的鳜鱼,鱼尾不停地搏动。没有一只落空。有时两只鱼鹰合抬着一条大鱼。喝!这条大鳜鱼!烧出来以后,哪里去找这样大的鱼盘来盛它呢? 一种是扳罾的。 一种是撒网的。 还有一种打鱼的:两个人,都穿了牛皮缝制的连鞋子。裤子带上衣的罩衣,颜色白黄白黄的,站在齐腰的水里。一个张着一面八尺来宽的兜网;另一个按着一个下宽上窄的梯形的竹架,从一个距离之外,对面走来,一边一步一步地走,一边把竹架在水底一戳一戳地戳着,把鱼赶进网里。这样的打鱼的,只有在静止的浅水里,或者在
11、虽然流动但水不深,流不急的河里,如护城河这样的地方,才能见到。这种打鱼的,每天打不了多少,而且没有很大的,很好的鱼。大都是不到半斤的鲤鱼拐子、鲫瓜子、鲶鱼。连不到二寸的“罗汉狗子”,薄得无肉的“猫杀子”,他们也都要。他们时常会打到乌龟。 在小学校后面的苇塘里,臭水河,常常可以看到两个这样的打鱼的。一男一女。他们是两口子。男的张网,女的赶鱼。奇怪的是,他们打了一天的鱼,却听不到他们说一句话。他们的脸上既看不出高兴,也看不出失望、忧愁,总是那样平平淡淡的,平淡得近于木然。除了举网时听到“欸”的一声,和梯形的竹架间或搅动出的一点水声,听不到一点声音。就是举网和搅水的声音,也很轻。 有几天不看见这两个
12、穿着黄白黄白的牛皮罩衣的打鱼的了。又过了几天,他们又来了。按梯形竹架赶鱼的换了一个人,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辫根缠了白头绳。一看就知道,是打鱼人的女儿,她妈死了,得的是伤寒。她来顶替妈的职务了。她穿着妈穿过的皮罩衣,太大了,腰里窝着一块,更加显得臃肿。她也像妈一样,按着梯形竹架,一戳一戳地戳着,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她一定觉得:这身湿了水的牛皮罩衣很重,秋天的水已经很凉,父亲的话越来越少了。 (选自故乡人)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女人很少打鱼”开篇,从文中的描写可知,打鱼劳动量大,又是在冰冷的水中劳作,不适合女人。这样与后文写母女两人打鱼形成对比,表现出
13、贫苦劳动妇女的艰辛人生。 B小说第段描述放鹰捉鱼的场景,关于鱼鹰捕鱼的一系列细节描写,既表现出捕鱼之快捷,收获之丰盈,也表现出捕鱼人兴奋喜悦的心情,同时照应前文对这类捉鱼方式的评价。 C小说没有写人物的对话,也少铺叙人物的心理活动,将人物的悲苦和不幸浓缩在短短的不动声色的文字里,这种冷静克制的写法,看似平淡如水,实则苦酒入喉,更有触动人心的效果。 D第段中写小姑娘“按着梯形竹架,一戳一戳地戳着,一步一步的往前走”,作者是要强调“打鱼”人的女儿顶替了她妈妈的职务,打鱼的技术跟她妈妈一样在行。 8小说开头几段用大量笔墨写的几种打鱼方式是从那几个方面、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这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
14、分) 9请探究结尾画线句的丰富意蕴。(6分) 答案: 7D(作者是要强调“打鱼”人的女孩辛酸、艰苦而又无奈的人生) 8问1:按规模、收入、看点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2分) 问2:作者用了不少笔墨介绍几种不同的打鱼方式,是为表现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打鱼者作铺垫。(2分)打鱼的不同方式揭示打鱼人的不同阶层,并使不同阶层的生活及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流露出作者对他们深深的同情。(2分) 9“湿了的牛皮罩衣很重,秋天的水已经很凉”,作者向我们展示的是作为“打鱼”人的女孩辛酸、艰苦而又无奈的人生(2分)。妻子死了,女儿过早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这些都像巨石一样压在父亲心头,“父亲的话越来越少了”。他的沉默中一定装满了深沉的自责内疚和无法表达的爱(2分)。结尾意味深长,写出一家人面对苦难默默承受的坚忍,流露出作者对贫苦人家深深的同情(2分)。(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